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在学习中,时常会遇到各种诗句,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诗词的写作要求是需要诗人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通过阅读古诗词,在丰富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智慧。那么,你知道在哪找诗句的句子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王安石:贾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贾生》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赏析:

此诗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王安石:待客


《待客》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

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

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

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

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

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至:到,往。

3、京师:京城,都城

4、因:于是

5、饭:饭食。

6、翌日:第二天。

7、馔(zhun):饭食

8、去:离开。

9、方:才。

10、果蔬:泛指菜肴。

11、其人:指萧氏之子。

12、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3、脔(lun):切成块的肉。

14、置:放、摆。

15、而已:罢了。

16、颇:很,十分。

17、复:再。

18、箸:筷子。

19、啖(dn):吃。

20、旁:旁边,身旁。

21、公:代词,指王安石。

22、食:吃。

23、之:代词,指胡饼。

24、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5、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26、而:转接,意思为但。

27、顷:一会儿。

28、而已:罢了。

29、在:担任。

30、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31、怪:奇怪。

32、约:请。

33、惟:只。

34、相:宰相。

35、纵:惯养。

36、退:回来。

37、愧:羞愧。

38、盛:丰盛。

翻译: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赏析:

由此得到启示: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的品质: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铺张浪费的精神。

王安石:定林


《定林》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释:

1、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2、烦襟:烦闷的心怀。

3、仍:又。

翻译: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

坐在空旷的地方,

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

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

躺在上面。

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

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

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毫无机心。诗人自问无论出处,皆以道为准,未尝杂有机心,故能得真乐,即使听到悲虫之音亦感到愉悦。贺裳《载酒园诗话》赞此诗道: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刘辰翁评:有辋川幽澹之趣。(《须溪批点李壁注王荆公诗》卷二十二)陈衍则说: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

王安石:梅花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

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着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王安石:江上


《江上》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注释:

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王安石:春夜


《春夜》

作者: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翻译: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

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

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

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王安石:孤桐


《孤桐》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天质:天生的性质。

2、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3、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4、凌霄:形容泡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5、弥:更加。

6、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7、愠:怨恨。

8、斫:砍,斩。

9、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翻译: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

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

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

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

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

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一)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二)

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诗句《王安石:贾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姓贾的情话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