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相信很多人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在丰富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智慧。那么,你是否还在到处找诗句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毛泽东:临江仙·赠丁玲》,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临江仙赠丁玲》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释:

1、落照:夕阳的余照。《临江仙赠丁玲》毛泽东诗词手迹。

2、漫卷:随意吹卷。

3、孤城:指保安。

4、保安: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5、洞中:窑洞中。

6、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在共产党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到达保安。

7、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赏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零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着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安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泽东通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于八六年三月四日在北京逝世。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无心情。

注释:

1、几许:多少。

2、扃:门外之亲,引用为关闭之意。

3、萼: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

4、秣陵:战国楚置金陵邑,秦时称秣陵,以后又多次更名。这里的秣陵为古名的沿用。孙吴时又改名建业,东晋建兴初改为建康,隋又易为江宁。同理,此词中的建康也是古地名的沿用。两名实指一地,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5、老:《花草粹编》等作客,今据赵万里辑《漱玉词》。

6、建康:即南京。《花草粹编》等作建安,《乐府雅词》作远安。远安在今湖北,清照未至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王仲闻以为清照似曾至此地。

7、试灯:正月十五为灯节,节前预赏试灯。

赏析:

《临江仙》系易安从明诚守建康时作,当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春为是。该词引前人句入词,浑化无迹。两组对仗的运用,深化了词旨,增强词的建筑美、韵味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作者:徐昌图

原文: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1、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2、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蒙,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作者:杨慎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1、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2、淘尽:荡涤一空。

3、成败: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4、青山: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

5、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6、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7、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浊(zhu):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9、古今:古代和现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10、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翻译: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

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

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

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

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

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

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付。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陈与义

高咏楚辞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注释:

1、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2、节序:节令。

3、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4、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翻译: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

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

是一个匆匆过客。

异乡的石榴花再红,

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

那般艳丽。

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

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

墙东的蜀葵,

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

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

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赏析:

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端午感怀而作。时节、处所、国事、境况,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屈原当时的遭遇,内心里发出强烈共鸣。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屈原事,次句感叹时序匆促、异乡羁旅,榴花插入往年高会观舞盛况,惜乎无人知此,喟叹弥深。满帘风,见出情怀激越。下片感叹自己身出江湖、老大无用。首句仍显示五月蜀葵红似火,但这次进而凝笑人了,作者心潮逐浪高,从愤而恨了。蜀葵似乎探头笑语:朝廷不思抵抗,你为什么不为主抗金,不横戈跃马驰疆沙场呢?在无可奈何中,作者要借酒浇愁,但一举杯又联想到祭奠屈原,心随屈原去汨罗了。呼应开端,关念国事情悰贯注于笔端。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赏析:

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注释:

1、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2、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3、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4、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毛泽东:长征


《长征》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让人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着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dng),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2]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相信《毛泽东:临江仙·赠丁玲》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赠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