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诗句和诗词。诗词是指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到文学的兴旺衰落。那么,你有没有收藏过几句诗句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狱中赠邹容》

作者:章炳麟

邹容吾小弟,

被发下瀛州。

快剪刀除辫,

干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狱,

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

乾坤只两头!

注释:

1、邹容:清朝末年四川巴县人,字蔚旦,日本留学生,富于民族思想,力主革命排满,着有《革命军》一书,脍炙人口。回国后继续着文攻击清朝政府,与章炳麟一起被捕,后在狱中病死,死时年才二十一岁。

2、被发句:被,同披,披发,说尚未束发成童,形容年纪小。瀛州,这里指日本。

3、快剪句:满清统治中国后,强迫汉人都要和满人一样梳辫子,当时汉人称之为豚尾;剪除辫子是表示献身反清革命的决心,邹容不但自己剪辫,还曾勇敢地剪去清政府派驻日本的留学生监督的发辫。

4、餱:干粮。

5、悲秋:感秋气而悲伤,屈原《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6、掺手:掺,执手。

7、乾坤句:说两颗头颅,好比天地一样大,含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翻译:

邹容我的小兄弟,

小小年纪走东洋。

快刀剪去猪尾巴,

随身牛肉当干粮。

英雄打进牢狱门,

天地也为你悲伤。

临死还要搀着手,

生的伟大死荣光!

赏析:

清朝光绪廿九年,作者和邹容一道在上海被捕。邹容写了一本《革命军》,作者为他作序,另外还在报纸上写了骂满清皇帝的文章。作者以为他们这次入狱怕不能活着出来了,因而写了这首诗送给邹容,表示和他同患难,共生死。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狱中题壁的诗意


狱中题壁的诗意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1、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2、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3、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4、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5、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诗意: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

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

我也要仰天大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

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诗经:麟之趾


《诗经: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2、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3、于: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4、定:通颠,额。

5、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6、公族:与公姓义同。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赠汪伦古诗_赠汪伦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韦庄:章台夜思


《章台夜思》

作者: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

1、殊:绝。

2、乡书:指家书。

译文:

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

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

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

当年深交老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

尽管传书秋雁又从北塞南回!

赏析: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在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接着写听到悲凉的楚角,勾动了游客怀思。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秋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李商隐:赠柳


《赠柳》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翻译:

从长安(章台为长安街名)到大江之滨的江陵,

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柳色或明或暗,

柔条垂拂,蓬勃生机,秀色千里。

古今之人对柳的风姿赞赏,

我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

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

柳树体态轻盈春风吹拂,

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

我的目光,心为柳所系,

紧随不舍,柳花怒放,

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赏析: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李商隐:赠荷花


《赠荷花》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释:

1、菡萏(hndn):荷花。

2、伦:同等,同类。

3、绿荷:碧绿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

4、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翻译:

人世间的花和叶是不同等的,

花被供入金盆,叶却归于尘土。

只有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

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这花和叶长久地互相映衬,

等到翠色减少红色凋零时,

真让人愁煞心肝。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章炳麟:狱中赠邹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赠优美句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