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在学习中,时常会遇到各种诗句,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诗词艺术特色主要有:意味无穷、质朴自然、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你所知道的诗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赵佶:宴山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

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

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赏析:

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剪,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以拟人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易得凋零,笔势陡转,写尽杏花遭受风雨摧折之凄凉愁苦。下片由感叹杏花凋落,转入自掳离恨。双燕不解人语,故宫天遥地远,怀乡思国,只有求之梦寐,如今梦亦不成,凄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伤江山之陆沉;以归梦之难成,寓复国之绝望。全词托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无奈,对故国沦亡一句悔恨与反思,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弱。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


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赵翼:论诗


《论诗》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

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诗句《赵佶:宴山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