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在写作文时,时常会在诗词中引用一句诗。诗词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唯美、简练、通顺这几个事项。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你都喜欢哪些经典诗句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刘禹锡:秋风引”,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刘禹锡: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1、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2、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3、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风声。

4、颜状:容貌。

5、拳毛:攀曲的马毛。

6、雕:猛禽。眄(min):斜视,一作盼。

7、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8、扶病:带病。

翻译: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

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

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

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

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刘禹锡:台城


《台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着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浪淘沙刘禹锡


《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5、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古诗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9、《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0、《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2、《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5、《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16、《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17、《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21、《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22、《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23、《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5、《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6、《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27、《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28、《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29、《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0、《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31、《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32、《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颭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33、《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34、《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35、《杨柳枝》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

36、《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37、《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38、《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39、《杨柳枝》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40、《杨柳枝》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41、《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42、《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43、《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4、《杨柳枝》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45、《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46、《踏歌词》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47、《踏歌词》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48、《踏歌词》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49、《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帙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50、《忆江南》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51、《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52、《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53、《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5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柳永:迷神引


《迷神引》

柳永

一叶扁舟轻帆卷,

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

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赏析:

此词是柳永晚年游宦时羁旅行役之作。作者仕途不得志,直到仁宗景佑元年(1034)才进士及第,此时年已约五十岁,此后长期任地方小官,久经辗转,四处游宦。这首词是他行役途中写作的。上片写晚景。孤城上响起黄昏的号角,像胡笳吹奏出古老的悲怨。江水茫茫,平旷的沙滩上落满了大雁,忽而惊得四散。雾霭从空中收敛,显露出一簇簇寒秋的树林,犹如画屏展现。辽阔的天边,远山那么微小,就像淡淡的黛色描出蛾眉弯弯。下片抒愁情。只觉得客游他乡,旅程劳烦,一年光阴又近岁晚。异乡的风光景物,怎忍看萧条、冷落,遮住忧愁的双眼。京城遥远归路难,佳人远阻难相见,搅得词人客旅神魂迷乱。芳草连绵,伸延到空阔的天边,夕阳残照的余晖将大地铺满,佳人音信皆无,像扯断的彩云越飘越远。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哀愁缠绵,气韵含蓄沉郁,完全呈现出游宦失意的凄凉晚景。

李白:秋风词


《秋风词》

作者:李白

原文: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翻译: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

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

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

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

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

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

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

走入我相思之门,知晓相思之苦,

长远的相思是永远的回忆,

短暂的相思却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

倒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辛弃疾:太常引


《太常引》

作者: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喜欢《刘禹锡:秋风引》一文吗?“迷你句子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诗句,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开门红寄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