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生活中难免会需要用到诗句的地方,诗句是诗词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你有没有收藏过几句诗句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晴游沧浪亭》

作者: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

1、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作者被贬废后购建,取名沧浪。

2、连明,直至天明。

赏析:

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恬静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有《沧浪亭》诗云: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费尽心机搞阴谋,耍弄权术)。细细品味这几句诗,对理解这首绝句很有好处。

也许是好雨知时节,昨晚随风潜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轻柔的春云像娇嗔的姑娘在照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似的,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看来,宋朝诗人颇喜欢弄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开了先例,欧阳修夜深江月弄清辉和苏舜钦的这一句紧紧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欢用搞字。用多了,就缺乏新鲜感,诗词创作最重的还应是首创精神。尽管弄字都用得不错,能出境界,但毕竟不如首创者。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欧阳修也有《沧浪亭》诗曰: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做为这一句诗的解说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诗人还有《沧浪静吟》云:静中情味世无双,这静中的幽独闲放之趣,隐藏着诗人被罢黜后的落寞情绪。诗人嘴上说在这静谧的园中可以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其实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没有明说罢了。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对朝庭早已心死。

jzd365.coM更多诗句小编推荐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杜甫:江亭


《江亭》

作者:杜甫

原文: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释:

1、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2、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3、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4、欣欣:繁盛貌。

5、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翻译:

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赏析:

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写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着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阴铿:晚出新亭


《晚出新亭》

作者:阴铿

大江一浩荡,

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

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

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

归途讵有踪。

翻译:

江水浩荡而去,

离愁却袭上心来,

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

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

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

顿添几分肃杀之气;

远眺江岸,

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

我才刚刚过去一半,

现在孤舟远征,

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赏析: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赵佶: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

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

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赏析:

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上片摹写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写杏花之花质冰洁如白绸剪裁剪,花瓣簇绽轻柔重叠,花色淡雅似胭脂匀染。新样三句以拟人手法将杏花比喻为靓妆新颖,艳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宫仙女为之羞惭汗颜。易得凋零,笔势陡转,写尽杏花遭受风雨摧折之凄凉愁苦。下片由感叹杏花凋落,转入自掳离恨。双燕不解人语,故宫天遥地远,怀乡思国,只有求之梦寐,如今梦亦不成,凄楚之至。借杏花之凋落,伤江山之陆沉;以归梦之难成,寓复国之绝望。全词托物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无奈,对故国沦亡一句悔恨与反思,又显见其情虽真而骨力乏弱。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

作者: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1、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3、肯:岂肯,怎愿。

翻译: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

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

但是,

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岳飞:池州翠微亭


《池州翠微亭》

作者: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注释:

1、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爱国将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2、经年:常年。

3、征衣:军装。

4、特特:特地。

5、寻芳:游春看花。

6、翠微:指翠微亭。

7、看不足:看不够。

8、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色归去了。

翻译: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

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

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赏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着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色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补充:由于岳飞被陷害,此诗本来署名是韩世忠,韩世忠和岳飞是生前好友,当时未干署名岳飞。因此,后人推测这是岳飞所写。

相信《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迷你句子网”是您了解诗句,节日祝福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jzd3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游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