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相信很多人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诗词是指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关于诗句自律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这样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释: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3、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4、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

5、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译文: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

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

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赏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jzD365.com更多精选诗句阅读

诗经: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

1、渐渐:山石高峻。劳:通辽,广阔。武人:指将士。不皇朝:无暇日。

2、卒:山高峻而危险。曷其没矣: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矣,感叹词。不皇出:只知不断深入,无暇顾及出来。

3、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这是要下雨的气候。蹢,兽蹄。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4、滂沱:下大雨的样子。

5、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

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

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

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

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

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

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赏析:

《毛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叙说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认为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烝,众多的意思。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诗经:东门之枌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1、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2、枌:音分,白榆。

3、栩:音许,柞树。

4、子仲:陈国的姓氏。

5、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6、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7、荍:音瞧,紫红荆葵。

译文:

东门长有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柞木。

子仲家的美姑娘,大树下面婆娑舞。

吉日良辰选得好,青青草坪在南郊。

不绩麻线不作工,来到市集把舞跳。

吉日良辰去欢会,男女成群又结队。

你像锦葵花一朵,赠我花椒情意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朱熹《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谷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谷旦,毛传云:谷,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谷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擗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占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谷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今天在我们看来,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本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谷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礼记夏小正》说二月绥多女士。绥,《诗经-卫风-有狐》毛传云:绥绥,匹行貌。二月中成双结对的男女特别多,所以也有怀春一词。这不仅仅反映出与季节变化相应的生理本能;更有意义的是,也反映出这个时节的文化习俗。《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祗。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可见,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因此这种时候情歌和乐舞便特别兴盛。这种佳期以后逐渐成为民间的固定节日。魏晋以前尤为流行的上巳节就是同性质的节日。从上巳节流行的流卵、流枣等习俗看,上巳节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节日。《太平寰宇记》卷七六曰: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至今,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遗存。壮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其时,青年男女盛装聚会并对歌数日。男女青年还抛绣球以互通情怀。布依族在同期也举办与壮族歌墟相当的跳花会,人们也常因期间的男女交谊活动而称鹊桥会。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称为谈爱日。可见,这样的节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西方也同样有公历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而这种风俗,也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当这样一种风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仪式所吸纳固定后,便成为狂欢的节日。

举行狂欢有一定的地方,这也与祭祀仪式所要求的地点相关。祭祀中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庙祭有一些相应的建筑,如宫、台、京、观、堂、庙等,《诗》中的灵台、閟宫、上宫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墓祭则多在郊野旷原。溱洧、汉水、淇水等河边旷野也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历史上,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云梦是远比南方之原更为着名的祭祀狂欢地。

诗经:东门之池


《诗经: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1、池:城池。

2、沤:浸泡。

3、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4、晤歌:对歌。

5、纻:苎麻

6、菅:音间,草名。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相会又唱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纻麻许许多。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赏析:

《东门之池》描写男子对叔姬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如悦。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诗经:定之方中


《诗经: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注释:

1、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 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2、揆音葵、:测度。日:日影。

3、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4、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5、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6、臧:好,善。

7、灵:善。零:落雨。倌:驾车小臣。

8、星言:晴焉。夙:早上。说shu税、,通税,歇息。

9、匪:犹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

10、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牝音聘、:母马。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

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

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

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

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

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

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赏析:

这篇风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卫国懿公当道时,荒淫腐败,懿公好鹤,给鹤食俸乘车,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庐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不久戴公死,弟文公毁立。齐桓公发兵戍守亡而复存的卫国。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前642年,邢与狄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讨伐邢国,其国力与懿公时不可同日而语。卫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定之方中》对他进行颂扬可谓相人得宜。

全诗三章,章七句。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它与《大雅-公刘》写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颇相类,可以参读。

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环绕秉心塞渊而展开。难怪方玉润《诗经原始》在此句上有眉评:是全诗主脑。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后期国力已增强了近十倍。《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诗经:麟之趾


《诗经: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

2、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3、于: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4、定:通颠,额。

5、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6、公族:与公姓义同。

译文: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

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1、春日暖,秋水长,

2、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志:志向。

栋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6、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倡和谐,民所望,

8、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倡:提倡;倡导。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望:盼望;希望。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国家的命运。

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阴迫,惜时间。

【注释】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颜氏家训勉学》曰: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写道: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光阴易流逝,少年时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释】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注释】

17、阔:面积宽广。

浪: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注释】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温:温和。

厉:严厉。

恭:庄重而有礼貌。

安:安详。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注释】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22、攻:攻打,进攻。

克:战胜,克服。

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注释】

23、我学子:指学生。

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注释】

25、燃:燃烧。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释】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道义:道德和正义。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注释】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琢与磨:此语出自《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进修、德行的砥砺、学问的研讨或文章的修饰。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注释】

31、毁:破坏;糟蹋。

惰:懒。

32、荒:荒芜;荒废。

嬉:游戏;玩耍。

败:败,失败。

奢:奢侈;挥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释】

33、省: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吾:我。

过:过失;错误。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注释】

35、败与胜: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注释】

37、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功:功劳;成效;本领。

38、开创:开始建立,创建。

兴: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注释】

39、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逸:安乐;安闲。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注释】

41、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图小利:贪图小便宜。

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贪污、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注释】

43、烈:猛、威、强烈。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弊:害处;毛病。

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注释】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实行;实践。

事:事业;工作。

功:成功。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释】

187、信:信奉。

邪:不正当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中正者,乐平生。

【注释】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注释】

191、浑:混乱。

浊:不干净。

清: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贪,情不纵,

194、心清者,人必敬。

【注释】

193、欲:内心的欲望。

贪:贪得无厌;贪婪。情:情感;情绪。纵:放任;不约束。为人要本分、谨慎、正派。内心要保持清静,不可有贪婪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一个心清如镜、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195、曰为和,不纷争,

196、和为贵,和则兴。

【注释】

195、和:和睦;和善;和谐;和平。

纷争:纷乱;争执;抗争。

196、和为贵:语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当,因而和谐,最为可贵。

兴:兴旺。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谦让,不争执,没有纷乱。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争、戒吵、戒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要和不要争。正如古人云:和则胜,争则乱。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摆在比天时、地利还高的位置。和谐了,一切就会兴旺起来。和是各种道德规范的共同指向,人们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要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和谐一致。

197、一人力,难经风,

198、百人力,能抗衡。

【注释】

197、经:禁受;承受。

198、衡:泛指称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倾斜。

抗衡:对抗,不相上下。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难以经受大风、狂风的冲击。换言之,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的。南北朝时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荐贤》中说: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钱穆先生也说:一木难以撑大厦,一苇何以障狂澜?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创大业的。

若一百个人团结起来,其力量、智慧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其力量比一百个人各自单独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会成为对不公平的一种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无穷,

200、万人力,四海宁。

【注释】

199、千人力,大无穷:众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会成为合金刚这种合力,是巨大无穷的。

200、万人力:并非指一万人之力,而指广大民众的力量。

四海:指全国各处,也指全世界各处,这里指社会。

宁:安宁。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明朝的刘基也在《郁离子下》中说: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千万个民众团结起来,祈祷和平,扞卫和平,社会就会稳定、安宁。

201、国不和,刀兵起,

202、家不和,骨肉离。

【注释】

201、刀兵:泛指武器。转指战争。

202、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离:离心;不团结;不是一条心。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孝昭纪》中说:同胞共气,家国所凭。一个国家内部不和谐,就会发生战争和骚乱。国与国不和,就会挑起战争。一个家庭不和睦相处,成员就不会是一条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离。家不和,外不顺,这句民谚道出了家不和不仅会给个人生活带来痛苦,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

203、人不和,心不齐,

204、志不和,道分歧。

【注释】

204、志:人的志趣、志向;人的理想。

歧:大路分出的小路;不相同;不一致。

分歧:指思想、意见、方法、方向不一致。

人不和必然导致心不齐,而心不齐又影响人的不和。要人和首先得心和,这样才能同心同德。人与人之间如果志趣、志向不和谐,就会产生思想、方法上的不一致,甚至会影响到不同道路的选择,所以志同才能道和。

205、社会和,少暴戾,

206、民族和,国之基。

【注释】

205、戾:罪过;凶残;乖张。

暴戾:粗暴野蛮;残酷凶恶。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就能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粗暴、残酷野蛮现象和罪恶行为。

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友好,是一个国家稳定安宁的根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

207、将相和,力生威,

208、家庭和,万事吉。

【注释】

207、将相和来自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轻视欺辱丞相蔺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可乘之机,始终忍让。廉颇得知丞相的苦心后,深自愧悔,亲到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使国力生威,使强秦不敢侵凌。

将相和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说明了领导者之间团结、和谐的极端重要性。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者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因。国家由国和家二字组成,没国便没家,没家便没国,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家庭和谐需要念好三字经---孝、爱、和。孝,是和谐家庭的阳光;爱,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和,是家顺之珍。

209、港澳台,亲兄弟,

210、同根生,共呼吸。

【注释】

209、港澳台:指香港、澳门、台湾。

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香港、澳门同胞与内地人民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与大陆各族人民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有着同呼吸、共命运、唇齿相依、不可分离割舍的骨肉亲情。

211、和合力,胜金玉,

212、和生祥,彩云归。

【注释】

211、和合力:是高占祥《文化力》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文化和合力,是一种把不同质的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胜金玉:意思是和合力是战胜困难、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它的价值远远胜过黄金和白玉。

212、和生祥:和气致祥。语出《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戾;祥多者其国安,戾众者其国危。

彩云归:这里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着和气致祥的结果,如彩云飘来,呈现一派其乐融融的彩云归美好景象。

文化合和力通过文明的方式,把一种力同另外几种力整合在一起,形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加之远胜金玉。

和睦融洽可以带来吉祥幸运。当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高占祥写了一首《彩云归来更美丽》的歌曲,歌中写道:彩云归,彩云归,彩云归来更美丽。你飘回了祖国的蓝天,亲吻着神州的大地。你给濠江带来了芳香,你给生活带来了甜蜜。

213、倡五讲,揭新篇,

214、尊四美,扬新帆。

【注释】

213、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214、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五讲四美是我国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精神文明的行为规范。高占祥在团中央工作时参与和倡导了这一活动。1981年1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倡议。五讲四美活动有益于培育有涵养、有教养、有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这项活动的开展,揭开了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的新篇章。

215、讲文明,忌野蛮,

216、讲礼貌,忌傲慢。

【注释】

215、蛮:粗野;不通情理。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尺,是文化修养、思想素质的集中体现;野蛮,是失去理智、缺乏教养的集中表现。野蛮与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讲文明,忌野蛮,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认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丑恶,并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培植文明、杜绝野蛮,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言而有礼,文雅谦和,举止端庄,彬彬有礼。这样与人交流不仅会带来愉悦,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傲慢则与礼貌相反。它的要害是自视甚高,其实甚低。老舍先生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217、讲卫生,忌污染,

218、讲秩序,忌散漫。

【注释】

218、秩序:有条理,不混乱。

散漫:随随便便,不守纪律。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讲卫生的人。讲卫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讲个人的卫生,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增进身体的健康;二是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以保护环境的干净、整洁。

我们要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守秩序的人。一切社会活动及集体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章条理,提出约束,要求成员共同遵守,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个人,也应当按秩序办事,不能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219、讲道德,忌空谈,

220、日日新,不间断。

【注释】

220、日日新:即每天都有提高和进步,日新月异,从不间断。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靠空谈所能获得,应当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当自觉地在一时一事中修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日久天长,积微成着,于是自己的品德便会渐入佳境。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奇求新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这是开辟新领域、创造未来的动力。应该持之以恒,不可中断。

221、心灵美,无邪念,

222、语言美,无脏言。

【注释】

221、心灵美:要求做到爱国、正直、诚实。

222、语言美:要求做到和气、文雅、谦逊。

心灵美指人的内在美,是德育和美育的统一。要做到心灵美,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努力做到无邪念、无邪心、无邪行、无邪恶。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要做到语言美,就要加强语言修养及文化修养,说话不带脏字,不吐恶言,不骂人,谈吐文雅谦逊。

223、行为美,做典范,

224、环境美,建乐园。

【注释】

223、行为美:要求做到勤劳、友爱、守纪。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24、环境美:要求做到卫生、整洁、绿化。

美的行为来源于美的心灵。我们要做到行为美,不仅要记住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而且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让美的行为处处闪光,争做行为美的典范。

美的环境要靠大家创造和维护。人人都要爱护环境,人人都要动手美化环境。从个人环境到家庭环境,从公共场所到祖国江山,靠我们的双手可以做到绿化、净化、美化。我们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生活,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祖国处处是乐园。

225、我中华,开新纪,

226、倡文明,兴正义。

【注释】

225、纪:纪元。

226、倡:提倡;倡导;发动。兴:使兴盛;流行。龙兴华夏,燕舞阳春。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开辟了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祖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正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这个新世纪的开端,我们国家进一步倡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大兴正义之风,大树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27、五千年,文化力,

228、传至今,了不起。

【注释】

227、文化力:即文化的生产力、影响力、传承力和牵引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这一思想在《文化力》一书中有较为深刻、具体的阐述。

228、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他三国为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伦。那三个国家因为没发明纸张,许多资料无法记载下来,致使当年的辉煌湮没无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使得文明没有中断,流传至今。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都是靠文化力的传承。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高度重视文化修养,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文化精华,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力、升华文化力,用文化力推动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我国在商代就有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文字(金文),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就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这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造纸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我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文明不断得到发展、丰富,传承至今,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极其巨大的贡献,真是了不起。

229、好传统,莫荒弃,

230、百福临,千祥集。

【注释】

229、好传统:指前述的仁、义、礼、智、信等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古代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践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已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传家宝,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永烁光辉,我们要百倍、千倍地珍惜,决不能荒废啊

要把祖先的好传统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那样就会百福临门,千祥云集,更多的幸福、吉祥将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祥和、温馨。

231、和谐经,警世钟,

232、铭在心,贵在行。

【注释】

232、铭: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

我国古代贤者多次提出天、地、人要和谐。现在倡导和谐社会实属空前。和谐已成为经典之语,已成了后人要读的有音无形的和谐经,它像警世钟一样在人们耳边回响,永远警示启发着世人。

我们要把和谐经铭刻在心上。有了坚定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还要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空喊代替不了实干。说得再好,喊得再响,不付诸行动,也是鸡毛打钟,无济于事。埋头苦干最可贵。行动是观察一个人品质虚实的观测仪,是验证一个人品德高下的试金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的度量尺。

233、和平颂,入太空,

234、和谐曲,咏无终。

【注释】

233、为了祈祷和平、扞卫和平,高占祥用书法写了长诗《和平颂》。20xx年10月12日9时,《和平颂》随着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10月17日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历时110小时32分。绕地球飞行76圈,行程325万公里。此诗荣获世界诗人大会颁发的金奖,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者为此荣获世界桂冠诗人及联合国和平使者称号。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历程中,我国人民谱写出了很多动人的和谐曲。今人唱和谐曲,未来的新人还要唱和谐曲。世世代代的子孙,永远在和谐的乐曲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温馨幸福地生活

235、建小康,求繁荣,

236、兴中华,奔大同。

【注释】

235、小康:小康一词是儒家提出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的一种社会理想。

小康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是谓小康。

236、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奔大同:奔向人类共同向往的大同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赋予小康全新的定义,率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奔小康的目的就是求繁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在我国先哲的思想中,大同较之小康是更高境界,更高的社会理想。全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朝着大同的伟大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作者: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7、猛志:勇猛的斗志。

8、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9、讵:表示反问,岂。

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

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

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

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诗句《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子语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