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供天中节,家贫乐有馀。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粽子古诗文案,或许在您阅读本文句子以后有一点收获。端午节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节日之一,大家应该对端午祝福语都不陌生吧。端午节祝福语的类型是非常的多种多样的。

粽子古诗文案(篇1)

1、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端午食赐粽有感(明)庄昶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

2、除了杨梅粽,后来还有栗子、枣等馅儿,甚至还有槟榔!比如下面两首诗:

3、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民间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4、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敢悲身老大,独幸岁丰穰。

5、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全诗: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释怀深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6、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7、一个标准的粽子,有包裹在外的皮儿,有填充其内的瓤儿,还有暗藏最里的馅儿。粽子裹好了,会有一个形状。等到吃起来,还可能有各种蘸料。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多种做法,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枝繁叶茂的粽子大家族。咱们今天就从历代诗词入手,细数古人吃的是什么样的粽子。

8、小供天中节,家贫乐有馀。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

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10、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

11、描述的是用高丽贡米及箬叶、菖叶制作香粽。而在清代诗人林苏门的诗句里:

12、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13、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1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唐·杜甫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宋·陆游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唐·李隆基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唐·储光羲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宋·陈与义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小重山·端午》

15、分享是鼓励,支持请点赞,想说点什么就留言吧~

16、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7、唐时,还有一种“九子粽”,更有盛名。即把九个粽子穿成一串,大小不形状各异,其中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造型非常好看,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效果。“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名“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写有《端午三殿宴群臣》,赞曰:

18、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19、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

20、南宋诗人、也是美食家陆游写有《乙丑重五》,在品尝艾粽后吟道:“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此诗描写用艾叶浸米包裹而成的艾香粽,颇具韵味。

粽子古诗文案(篇2)

21、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2、这首词是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在贬到惠州的第二年时所写。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端午节沐浴兰汤的风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里微微的轻汗透过了她衣裳的绿色薄绸,而她沐浴过后的兰汤因为漂融着洗下的胭脂,显得十分香腻。词的下阕则写到了上文介绍过的端午节缠五色丝线和挂艾符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是说作者希望与这位佳人能够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说这首词中的“佳人”就是苏轼的侍妾朝云。

23、✎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24、到了清代,“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笔下:

25、译文:用砂糖冰镇包裹着,有透明的粘蜀黍外包着。

26、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做“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

27、更闻云谷荔枝熟,好栖越秀餐丹霞。七律•粽子[当代]张苏京芦叶青青宽扁长,折成漏斗诱人装。

28、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菊花诗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9、端午时节,已近仲夏,有的地方喜食凉粽子,北宋诗人张耒《失调名.端午》有句“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则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凉粽子吃起来清爽滑润、消暑生津。

30、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31、短短十句五十个字之间,就提到了莼菜、鳝鱼、黍米、菰米、菱实粽、木奴(柑橘)、芋羹、䶉炙、炰鳖、羜(羊羔肉)、烹鯄、鲈鱼等十多种食物,可见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其中“绿粽新菱实”,好像是说菱实瓤儿的粽子,但在其他地方没见过,作者也不敢多言。

32、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33、《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苏轼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34、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35、同为风雅之人,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他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可见,“甜咸粽子之争”自古而有之。

36、以槟榔入粽,是什么口味?这位区先生是岭南人士,可能是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粽子吧。

37、不过,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38、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39、✎纪念屈原,又不得不深思,为何会发生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剧呢?

4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到端午佳节,徽风堂在这里祝各位朋友端午节快乐!

粽子古诗文案(篇3)

41、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42、在唐代,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子”,这种粽子因其外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皇帝多在端午节赐“百索粽”给百官,谓之可避灾除病、祈祥纳福、益寿延年。当时左拾遗窦叔向写有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记述盛况:

43、端午节必挂香囊,香囊内有艾草、菖蒲等香草,还有朱砂、雄黄等物,再包以丝布,配上五色丝线而制作成。香囊有不同形状,香气四溢,具有避邪驱瘟的功效而又玲珑美观;

44、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45、以茭草之叶裹粽,现在可能并不常见,也古人也有为之者。陆游就吃过这种粽子:

46、端午食粽还有一副佳联,蕴含一则颇有情趣的故事。

47、李调元不悦,刚想负气而走,忽见厨房中还有油糍粑,又要伸手去拿,三嫂还是阻拦,并执拗地说:“这糍粑是俺昨晚熬夜到三更天,舂米做成的,五弟如对不上,还是甭吃!”李调元听得三嫂一番话,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整,且以“偷”对“讨”,报了相讥之仇。

48、一醒顿逊酒,数咽日南香。益智真何事,能酬续命汤。

49、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50、北方多黍,南方多稻,所以粽子瓤儿也有不同。粽子又称“角黍”,就是因为以黍作瓤,外有棱角。后来稻米逐渐取代黍米,成了粽子界的主流,所以又称为“粽”。据专家考证,到了唐代,稻米已经超过黍米,变得更常见了。但表现在诗词中,明确写稻米粽的却并不多,可能唐宋以后,粽子理所当然地就用稻米,反而没有必要在诗词中说明了。明确写稻米瓤儿粽子的,还是这位酷爱吃粽子的释绍昙和尚:

51、有情趣又讲究养生的古人,庆祝节日怎会忘记体育运动呢?赛龙舟是端午重要节俗之该俗一说是为怀念屈原,如《续齐谐记》称:“屈原以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当时以舟楫拯之,今竞渡是其遗迹。”而吴地划龙舟则是为纪念伍子胥,如《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52、好不容易找到的,古代描写粽子的句子不怎么多:

53、“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就描绘了一幅空前激烈的“赛龙舟”场景。

54、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55、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

56、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

57、所谓“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就是喝桃子泡的酒,找粽子里的杨梅。根据题目来判断,这首诗并非写端午,而是除夕守岁。可见粽子也不只是端午节的专利,其他时候也是可以吃的。

58、说“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就是用嫩竹筒盛米做成“粽”,配上鲜美香脆的烤乳鹅。唐代以后,竹筒粽子已经不常见了,但偶尔还有。有些诗人说到竹筒粽子,未必真的是用竹筒,可能只是追慕古风而已:

59、《六幺令天中节》: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