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玲老师,试图通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来回答这个问题。

萧红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最终完成于1940年。这时萧红29岁,人在香港。1942年初,写完这个小说一年多后,她就在香港去世了。呼兰河本来是东北的一条大河,萧红用它来指称自己的故乡呼兰县城。现在呼兰是哈尔滨的一个区,是大城市的一部分了,但是当年它不属于城市,而是一个有着独特乡土风情的东北小镇,与开放、摩登的“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完全不一样。《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千里之外回望故乡的作品。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对故乡可能会有什么情感呢?

思乡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怎么思,却各有各的不同。故乡之所以与你血脉相连,就是因为它连接着你在那里的生活记忆。思故乡,其实就是思你的过往生命。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得到的是爱与温暖,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暖色调的;如果你当年在故乡受到的是迫害与歧视,那么你的故乡记忆自然就是灰暗的。

当然,人的经验与情感往往没有那么单一,你的记忆可能是温馨与悲凉相交织的,那么故乡在你笔下自然就是一半光明、一半灰暗。思故乡,并不仅仅是思你的过往生命,而且还是思你的当下生活,思你的未来人生。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生非常灰暗,那么,也许我们就需要借助过往故乡记忆的明亮色彩来拯救自我,来照亮我们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样,我们写故乡就有可能偏向选奇妙的事,写完这个或温馨或阴暗的故乡记忆,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就会被改变。过往的人生经历、过往的情感记忆,被你的笔召唤出来,它就会变成你当下心灵的一部分。《呼兰河传》总共有八个部分。前面有七章,后面加一个小结。一、二两章是对呼兰河整体乡土风情的描述,没有固定的主人公,童年的“我”这个主人公也没有出场。

从第三章开始,小说的视角转到了“我”家的后院,写的就是主人公“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童年视野中所见到的“我”家院子中的人和事。我们现在来看萧红是如何回忆“我”的童年生活的。先提三个相关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的童年生活主要在哪里展开?当然在“我”家的院子里,尤其集中在院内两个地方:后花园和储藏室。日后让“我”魂牵梦绕的则是那个后花园。第二个问题,童年与“我”关系最密切的人是谁?是祖父!第三个问题,后花园这个核心地点和祖父这个核心人物,在“我”现在的回忆中是什么样子的?是温馨的还是悲凉的?与“我”现在的心灵有什么关系? 我们带着这第三个问题往下读。先看萧红是怎么写后花园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结,也没有人问它。

这里,动植物都拟人化了。花儿、小鸟、虫子都变得有主观意愿了。它们的主观意愿有什么特点呢?都有生命不受压制的特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呈现出生命自由自在的特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呢?这个特点是从动植物自身的属性里来的吗?显然不是。黄瓜开花后结果不结果,不存在它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黄瓜的生长遵循的是自然律,与自由意志毫无关系。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只能是来自作者的主观心灵。萧红把自己关于生命自由的理想投注进自己的写作对象了。古人早就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萧红把自己渴望自由的“情”和“意”投注到花鸟虫身上了。黄瓜想结瓜就结瓜,不想结瓜就可以不结。这种艺术构思,显然是一种童话思维。写这样的句子,萧红完全变成了一个纯真的小女孩,沉醉到童话世界里去了。写作时的萧红,放下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向童年在后花园中玩耍的那个小姑娘回归,才会写出这样纯真无染的句子。萧红的文学人格由此显示出了她非常富有魅力的一面。我们不断提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那么,童年回忆所生成的温馨的、本真的光芒,真的有足够的力量去驱散一个历尽沧桑的成年女性的生命荒凉吗?

我们来看这段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们从这段话中体会到的是什么心情?是悲凉,是伤感,对不对?此时,萧红历尽了岁月的沧桑,而且有家不能归。她把这种生命状态比喻成“逃荒”,这真是有无限的悲凉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缕阳光洒向人间,那这缕阳光一定是乐观,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认识了冯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许多……

冯歪嘴子是个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人。尽管他生活艰难,一到冬天,磨房里连面袋子都盖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过得很幸福;尽管他整天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和排挤诽谤,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尽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镇定下来,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一步步走向光明。冯歪嘴子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行使着做人的权利。其中,令我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他的女人去世了这段,人们越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实际行动想让看热闹的人感到失望,在艰难的生活中,冯歪嘴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一切,照样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担负着他那份责任。

想想自己,在考试失利时,总是觉得这门学科没学好,而不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被人误解时,我总是很苦恼,伤心甚至生气,而不是一笑而过,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是常有的事,对自己说声:“没关系!”乐观地面对它。

只要拥有了乐观,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乐观能让困扰越跑越远,乐观可以改变黑暗世界,乐观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提起《呼兰河传》,我就能够想到当时创作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她还有一个称号,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我对这本书也是非常喜爱,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影响呢?就请我们深入吧!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也记录下了当时封建思想的恶毒,因此她写下了这本书,来批判当时的社会。书里有很多人因遭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痛苦的死去。当时人们的麻木与迷信也造就了这一系列的惨案。当时的作者想结束这一切,却无能为力。由此一来,她想用这本书的创作来影响当时的人们,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最后,那些人们也没有被救出来,继续过着以往的生活。

虽然作者没有影响到那些人,但还是影响了我,想起当时的人们我就觉得非常可怜,我想作者创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人们,影响的还有我们啊!她让我们过着健康的生活。现在,她终于如愿了,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不再封建思想的束缚。谢谢你,萧红,你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有多好,让我们快乐地成长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因为草草看过萧红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读她的书。中学时只看过萧红的一篇作品,收在《鲁迅回忆录》里,那本书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过于庄严,只有萧红的那篇,琐细地记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读来很是有趣。我们当初对鲁迅无条件崇拜的同时,又恍恍惚惚在脑子里印上了一个扎着辫子的年轻民国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兰河传》,打下载微信读书,就作为赠品搁在书架上,闲着,直到某天我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翻开语文的第一课,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和我》。

于是点开手机上的存书,一段一段地读着,默然地读完,许是薄薄的一本,却在心里塞下了很多。

读萧红的书,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书中的“我”,仿佛就是我,书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怀着同一颗心,在呼兰河的小城,在“我”的屋里院里,在“我”生活的那个社群中,自由地转悠着。

又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苍茫地站在天地间,四处张望着,无限好奇地探究着各种事物,那时的我似乎总是在思考,又似乎总是能思考出某些结论来解释所见所得,然而并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见解,因为毫无疑问会被嘲笑:一个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过都是些无知古怪的念头罢了。于是收敛自己的小心思,欢快地跑开,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抛在脑后,我的童年,忘了。

捧着书,满心好奇地观望着书中那个精灵古怪的小孩,如何从清晨黄瓜藤蔓纤细的绒毛中体会它们对寒冷的恐惧,如何从邻家童养媳忽闪闪的大眼睛里感触那个时代弱女子的无奈,如何从有二伯的略带辛酸的人生履历中铺展开东北的人情风貌……

放下书,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满满于心,可又无法提取,写不出,画不来。是被匆匆复匆匆的时光带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释了,还是被怎么也填不满的各种期望排挤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够艰辛,没有那半世的凄凉,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钝了我们也曾有过的敏感内心和深沉向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还有别人的书可以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时则为轻松愉快,反到了后面却及其沉重。这本书不仅仅表达了萧红怀念儿时之情,也反应了民国时期封建地主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中祖父是最爱作者的一个人,而祖母去世对于作者而言并不惋惜。在书讲了二十几页后,出现了一个叫团圆媳妇的.姑娘,她年仅12岁,每天被虐待,最后大病不治而死。在这里我跟作者一样,心里愤愤不平,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迷信。

再到后来有二伯的出现,使人对他毫无好感。虽然有二伯是个被别人压在脚下的小人物,但在他内心深处还始终拥有着强大的自尊心。

到了最后,作者清楚的写出了冯歪嘴子的生活是羞辱的,但不久后你会知道他是被现实逼迫的,这也让人们知道当时穷人生活精神和物质是那么低下的。冯歪嘴子虽然穷,可他其实是一个慈父,他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在精神上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孩子。

啊!真为萧红和团圆媳妇的早逝而感到惋惜,所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在众多的现代女作家中,我觉得萧红(张乃莹)不像其她女作家那样幸福,她的生活、经历令人流泪。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写了她那美好的童年。与她成年后的生活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此书语言简朴,大作家茅盾(即沈雁滨)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书中有着萧红的特有的写作手法,极具个性地描绘了她小时候的事、她的祖父、她的家。

沉浸在萧红的回忆中,看她祖父教她念诗、看她捉弄祖父、看她邻居愚昧的迷信做法……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就好像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可萧红的经历夹杂了各种情感,鲁迅写得像杂文,她写得似自传。二人虽相识,但流派完全不同。萧红的人生更丰富,但又更单调。其中凄惨的成份太多。她18岁时,最亲的人——祖父便离开人世,她父亲对他不好。1938年4月,与第三任丈夫端木蕻良结婚不久,就在香港病故了。悲惨的人生啊!

话题远了,再回过来。萧红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那小团圆媳妇的事,她只有十二岁,却活活地被无知、无情的婆婆连打带骂,加上迷信的做法残酷地折磨死了。结束了悲剧的人生……

总而言之,这本《呼兰河传》值得大家去赏、去品。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这个冬日,我遇见了《呼兰河传》。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女作家萧红在这本书中以成熟细腻但又清新朴实的艺术笔触描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呼兰河城,以及家乡中许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怜人物,并借此提出了对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责与批判。

呼兰河城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创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让她有过真正快乐的地方。可是,这个小城本身却并不纯真,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兰河城里的人民也像他们居住的城市一样,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们每天就只是重复昨天的动作,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呼兰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兼受害者,他们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害了很多呼兰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脸长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健康、活泼、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们却说她“太大方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最终,他们判定小团圆媳妇不符合“好媳妇守则”,应该给一个下马威管教管教。这一管教,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烫她脚心…希望能让她变成自己认为正常的媳妇,让她学会害羞,变得毫无主见,进而赞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权思想。但是,小团圆媳妇不但没被改变,还被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却认为她是被鬼怪附身,应该请大神驱鬼。每当我读到这,都会在心里冷笑。被鬼怪附身,多么愚蠢!连打一个月,谁不会生大病?而且,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于是家里人开始想要“救”她了。他们请大神驱鬼、圆梦、喂她吃各种偏方,甚至将她扔到烫水里洗澡,可是没有人想到去找医生。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说:“哪个团圆媳妇不受气?我只打了她一个月,她就生病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家里人和看客们“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实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迫害死的。

其实,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真的幸福许多。现在,没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男权主义,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拥有同样的五彩童年。没有人规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强,也没有人规定,女人不能超过男人。总之,现在所有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同的,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