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于读后感的撰写准备的怎么样了?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本书的核心,那么所写的读后感只是形式罢了。经过多次筛选和修改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最新的“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为了方便下次阅读,请保存这篇文章!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

最近我经常接触莎士比亚,先看了《偷莎士比亚的贼》,又看了《莎士比亚探秘》,现在我又看了一本《莎士比亚喜剧故事》。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的英国,被称为英国喜剧之父、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莎士比亚喜剧故事》大部分是先悲后喜,如《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的船翻了,没钱还债,差点儿让债主从身上割下一磅肉来;《皆大欢喜》中老公爵被他的弟弟放逐,但这些都被一一化解了。

我最喜欢《威尼斯商人》了。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爱上了鲍西亚,但他没钱向她求婚,他们就从放高利贷的夏洛克那儿借了3000元钱,可是安东尼奥的船翻了,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时巴萨尼奥已经和鲍西亚结婚了,他们前来救助安东尼奥。鲍西亚假扮成法官,利用自己的智慧,救了安东尼奥译名,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安东尼奥帮助了他的朋友,也得到了应有的报答;而放高利贷的夏洛克欺压穷困人民,也得到了惩罚。我们要向安东尼奥学习,而不去做夏洛克那种人。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2)

十几天来,完全沉浸于莎士比亚悲喜剧。这不单单是文豪把人间百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实战性的指导,以及人生的启迪。

莎士比亚一生都在致力于表现这个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尽力讴歌生命的欢乐,人的善意和爱心,但是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却时时与他的理想相抵触,于是他对世界和人类的爱转化为敌意和仇恨。在《李尔王》《哈姆莱特》《麦克比斯》中,这种敌意都是和仇恨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雅典的泰门》,他所表现的对世界和人的憎恨与咒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爱很容易转化为恨,特别是当爱得不到它期待的回报和积极的结果时更是如此。

在《莎士比亚喜剧集》里面,更多的是对人类的赞美和厚爱。《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大部分都是围绕爱情、友谊和婚姻来展开。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丰富。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让我们拍案叫绝。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都是莎士比亚随手拈来的道具。读完作品,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时那种欢乐的气氛和乐观的精神,同时还能看到他对人类美好的爱情和纯真的友谊的向往,以及四处散发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3)

这星期,我看了《莎士比亚喜剧故事》这本书。它的作者是莎士比亚。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几位主人公的聪明才智。

这里面的《威尼斯商人》中主要讲述了,巴萨尼奥的挚友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娶到他心爱的鲍西娅,和恶魔夏洛克签约。巴萨尼奥成功娶到了鲍西娅,而安东尼奥却因货船在海上淹没了,无法定期还钱。夏洛克找来法官审判安东尼奥,而机智的鲍西娅则帮助安东尼奥解了围。过上了辛福的生活。

鲍西娅不仅如花似玉,而且还智勇双全。她帮助她丈夫的朋友,用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拯救了他的性命。她伪装成的年轻律师,就连她的丈夫巴萨尼奥也认不出那就是他的妻子。鲍西娅还抢了她让丈夫许诺不许丢的戒指,说除了这个,他什么报酬都不要。然后飞一般的冲回了家里,换好衣服,来迎接丈夫。他若无其事的问巴萨尼奥事情怎么样了,并指责他把戒指送人了。最后才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笑不出声。鲍西娅非常善良,他把自己一肚子的才华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上,帮助他人解决了很多困难。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有一肚子的才华,却把他们用在了偷盗抢劫上,这样只会一无所获我们要学习鲍西娅,把才华用在济世救人上,而不是偷盗上。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要把自己的才华用在正确的地方上,这样才能不浪费你的才华。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4)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光明。它如阳春三月阳光普照大地的和熙;似清晨第一颗露珠的纯净;像傍晚微风拂过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阅到《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这本书是莎士比亚一生所撰写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详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脍炙人口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有充满理性思考的《李尔王》。

《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背判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因为年迈想要退位,他想把所有的土地财产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以称赞自己语言的优美决定分发的多少。两个大女儿为了得到财产极力赞美李尔王,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朴素真实的话语遭到了驱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入宫做了王后。李尔王退位后,两个大女儿的野心暴涨,终于把李尔王赶出王宫。悲愤交加的李尔王与自己的随从行走在荒野中,竟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出家门的埃德加。

李尔王与随从和埃德加分开后,遇到了一个圣徒,他对圣徒倾诉了自己的苦衷。没想到,这个圣徒竟是自己的女儿考狄利娅。考狄利娅得知李尔王的困境后,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去攻打两个坏心肠的姐姐。双方开战前,考狄利娅专程去看望了父亲李尔王。最终,法国军队大败,考狄利娅被害,埃德加杀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尔王在巨大的悲伤中,崩溃而亡。

本刷的最大悲剧不在于李尔王的经历,而在于小女儿考狄利娅被追逐后仍然敬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尔王因残暴蛮横,目光短浅而落得如此下场,还连累利自己的女儿,可谓是自食其果。他的两个大女儿恶人有亚报,她们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用这句话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的人,并在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不要贪恋外在,不要喜欢听甜言蜜语的夸赞而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本质,要像书中的考狄利娅一样,以一颗善良纯真的心去面对人世间的人情世故。

对我而言,书分两种。一种是中华文粹,一种是西方经典。如果说国文是晚饭的香糯,回味无穷,那么外国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简单大方。它们有些地方不大相同,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但各有各的优点。国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蕴含量,外国名著可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所以,只要做到中西结合,阅读水平就可以跨上一个新台阶。

如果没有阅读的滋养,那么就会像铁笼里的狮子一样盲目徘徊。所以,树起阅读的船帆,在书的世界里远航!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5)

莎士比亚是着名的剧作家,早期和中期创作了 “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中,我最喜欢的是《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讲了安东尼奥为了帮好友巴萨尼奥结婚,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别人钱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还侮辱过夏洛克。于是说要是安东尼奥在三个月内不能还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约等于0.908斤)抵债。

安东尼奥因为船失事,无法按期换钱。于是夏洛克就要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约定。最后,巴萨尼奥的未婚妻波西雅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她假扮律师出庭。按条款要夏洛克不需多割、少割、流血或者是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结果夏洛克失败了。

安东尼奥为了朋友可以顺利结婚,不惜去借高利贷,而且还无利息借给别人,对于在三个月内不能换钱,就要割下一磅肉这样的“恶魔”条款也答应了,看来,他是真心为朋友着想,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锅应该也会答应吧。

这个故事也将出了夏洛克内心的丑恶,看到安东尼奥借别人钱不要利息,影响自己生意,还侮辱过自己,就出此下策。还不了钱就要割别人的肉,这种做法太血腥,太恶毒了。

再来说波西雅,她还懂得知恩图报,当知道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的肉时,利用条款以其人之道还至于其人之身,让夏洛克吃了个哑巴亏,真是聪明。

邪始终不能胜正。但是这本书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多动脑筋,利用智慧。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6)

最近我经常接触莎士比亚,先看了《偷莎士比亚的贼》,又看了《莎士比亚探秘》,现在我又看了一本《莎士比亚喜剧故事》。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的英国,被称为“英国喜剧之父”、“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亚喜剧故事》大部分是先悲后喜,如《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的船翻了,没钱还债,差点儿让债主从身上割下一磅肉来;《皆大欢喜》中老公爵被他的弟弟放逐,但这些都被一一化解了。

我最喜欢《威尼斯商人》了。安东尼奥的朋友巴萨尼奥爱上了鲍西亚,但他没钱向她求婚,他们就从放高利贷的夏洛克那儿借了3000元钱,可是安东尼奥的船翻了,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时巴萨尼奥已经和鲍西亚结婚了,他们前来救助安东尼奥。波西亚假装成法官,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安东尼奥的译文。她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安东尼奥帮助了他的朋友,也得到了应有的报答;而放高利贷的夏洛克欺压穷困人民,也得到了惩罚。我们要向安东尼奥学习,而不去做“夏洛克”那种人。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二)

这星期,我看了《莎士比亚喜剧故事》这本书。它的作者是莎士比亚。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几位主人公的聪明才智。

这里面的《威尼斯商人》中主要讲述了,巴萨尼奥的挚友——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娶到他心爱的鲍西娅,和“恶魔”——夏洛克签约。巴萨尼奥成功地嫁给了波西娅,而安东尼奥由于货船被淹没在海上,无法定期还钱。夏洛克带法官去见安东尼奥法官,波西娅帮安东尼奥出面。

过上了辛福的生活。

鲍西娅不仅如花似玉,而且还智勇双全。她帮助她丈夫的朋友,用她三英寸长的舌头救了他的命。她假装是个年轻的律师,甚至她的丈夫巴萨尼奥也认不出她是他的妻子。

鲍西娅还抢了她让丈夫许诺不许丢的戒指,说除了这个,他什么报酬都不要。然后飞一般的冲回了家里,换好衣服,来迎接丈夫。他若无其事的问巴萨尼奥事情怎么样了,并指责他把戒指送人了。

最后才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笑不出声。鲍西娅非常善良,他把自己一肚子的才华都用在了助人为乐上,帮助他人解决了很多困难。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有一肚子的才华,却把他们用在了偷盗抢劫上,这样只会一无所获我们要学***娅,把才华用在济世救人上,而不是偷盗上。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要把自己的才华用在正确的地方上,这样才能不浪费你的才华。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三)

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作家、剧作家和诗人。歌德曾说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包含的精神方面的真实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行动”。

当我读过《莎士比亚喜剧集(青少版)》后,我才真正的领略了这句话的含义。

书中包括了《错误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温萨的风流婆娘们》和《第十二夜》这四大喜剧,每一出剧都十分吊人胃口,令人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而每一出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

在这四出剧中,我最爱《威尼斯商人》,因为从这出剧中,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事物的外表和本质并非完全一致。人们往往只看外表,而忽略本质,因此上当受骗。

”因此,我佩服莎士比亚的才华。但是,当我联系起剧情后,我就更佩服他了。因为他不仅描写了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之间的友谊、波西亚的智慧等,还用这种人生哲学来表现巴萨尼奥在波西亚众多追求者中的差异。

其实,这部戏的魅力不仅如此,还向我们描绘了一种社会现象: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其实现实社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夏洛克一样受到应有的惩罚。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7)

从前有一个商人叫依庆,由于触犯了某种法律而被公爵抓了起来,他请求公爵快点处决他,因为他刚刚妻离子散,他和妻子有一个双胞胎,又从外面抱回来一对双胞胎,不幸的是,他们在一次事故中分离了,依庆一直在找他们,可始终没有找到,他以为妻子和孩子已经死了,所以想早点下黄泉跟他们见面。与此同时,在另外一边,大安地福斯和他的仆人大罗米奥正在酒馆里聊天(接下来实在是太复杂了,我还是简略给你们说一下吧)其实就是,小安地福斯的妻子把大安地福斯当成了他的老公,因为他们俩是双胞胎,就是依庆的两个孩子,还有小罗米奥和大罗米奥,就是依庆从外面抱回来的那两个孩子。由此就发生了很多搞笑事件,比如说小安地福斯请功匠做一个戒指,结果工匠做好却给了大安地福斯,他要钱又向小安地福斯要等等等等一些我恨不得把他们俩抓到一起认个清楚的事件,最后,解决这场闹剧的还是团圆,依庆在就要被送往刑场的时候,碰巧看到了他们在一起,还有他的妻子,公爵看到他们团圆了,很是感动,宣布依庆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的结局令人满意。虽然剧情不是很复杂和奇怪,但却给了观众很多笑声。我相信如果我在现场看的话,我一定会笑的。莎士比亚从这部喜剧中体现了重聚的力量,我可以理解。

写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不断获得生活的积累,这包括读书、工作、娱乐、交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等,你需要随时将这些存储在大脑中,并在字里行间中应用。终身学习是不断创造优秀作品的源泉。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8)

韩宛珈莎士比亚是众所周知的文坛巨匠,我们都尊称他为“莎翁”。作为伟大而杰出的作家、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除了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等等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

可以说,莎士比亚作为一名出色的剧作家,所创作出的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也使后世的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

书香班级:深度阅读,快乐写作(第四期)(作者:韩宛珈,指导老师:陈庆烈)罗密欧与朱丽叶——壮丽的爱情诗篇

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年轻人相爱却又因为种种外界因素而不能在一起,最终双双离开人世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一次晚宴而相遇,相知,相爱。但是横亘在彼此之间的是两大家族的世仇。

剧作开篇用两家仆人的口角争端,暗示了两家积怨之深,以至于当读者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时便能预感到这对多情儿女情路必将十分坎坷。果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互诉衷肠,并在神父劳伦斯的见证下秘密结婚后,罗密欧因偶然杀死了朱丽叶的哥哥而出逃,而朱丽叶的父亲也给朱丽叶安排了一门婚事,神父给了朱丽叶一种能假死的药并派人送信给罗密欧,可惜阴错阳差,不知道内情的罗密欧匆匆赶回,在朱丽叶坟前遇到了她的未婚夫,悲愤交加的罗密欧杀死了他,当罗密欧看见他的爱人的尸体时,自责,悲伤使他毫无犹豫地用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被神父唤醒的朱丽叶看见倒在血泊中的罗密欧也殉情而去了。

虽然在故事的最后,家族世仇被这对恋人的悲惨凄凉的陨灭所化解,可是人死不能复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了一个遗憾。一个阴错阳差的遗憾,一个爱而不得的遗憾,一个人死不能复生的遗憾,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遗憾。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门阀贵族间暗潮汹涌,他们年轻的儿女却无知无畏的相恋了,有的结局最终美好,可是大多数的结局都是人扼腕叹息。

这不得不让人们认为,上一代乃至上一代的怨恨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退,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他们只会自己承担后果。例如,罗密欧的父母,朱丽叶的父母,以及他们的仇恨都是由他们所珍爱的孩子的生命来解决的。费用太高了。因此,在我们与人相交,与人相处时应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和谐,面对仇恨应该想办法用最和平的方式去化解,毕竟每一个人都愿意多一个朋友,而非多一个敌人。

哈姆雷特——一个王子的复仇史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或许是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最透彻的评价。它有许多人物,许多线索,每次你读它,你会感觉不一样。作为一场悲剧,哈姆雷特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无论如何,他完成了为父亲报仇的使命。

但这部是哈姆雷特的独白。除了他以外,每个角色都有发人深省的闪光。国王,王后,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女奥菲利娅……这些在哈姆雷特复仇道路上的牺牲品,铸就了这一大悲之悲的戏剧作品的诞生。

哈姆雷特从鬼魂那里得知了他父亲死亡的真相——他的叔叔毒死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并登上了王位。在这之后还惺惺作态,对兄长表示沉痛的悼念,对哈姆雷特表示深切的同情。贯穿全文的叔叔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做戏,或许可以用今天的“戏精”一词来概括了。

本剧在开篇就点明了真相,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叔叔的欺世盗名深恶痛绝,这也间接体现了莎翁在此辛辣讽刺的用心良苦。纵观古今中外,像国王这样利欲熏心,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将道德底线完全摒弃的人并不少,甚至有一些这样的权力的奴隶最终都没有被惩罚。但是他们为了得到权力,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

亲人,爱人,友人,所有以真心对他的人都会离他而去,身边剩下的只有谄媚的小人,和妄想以和他相似的方式谋权篡位的野心家,这样的人,看似拥有世界,其实一无所有。他们会在半夜惊醒,会时时刻刻提防身边人的算计,会承受正义之人的永无穷尽唾骂、历朝历代史家的口诛笔伐,他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只有自己,孤家寡人罢了。

前朝廷大臣波洛涅斯是这些人物的另一个鲜明体现。他是极其传统的忠君爱国的大臣,他对国王王后的命令执行不二,甚至不加思索的一味听从,以至于害得自己在执行国王给的偷听任务时被哈姆雷特杀死。可以说他是一个愚忠的大臣,只知忠心而不懂思考的大臣其实就像君王的一条哈巴狗,于国家,于社稷,都不能让这样的一个人来充当大臣一职,这样的政治家只会使国家止步不前,只会使民族失去创新,拼搏和活力。

这也侧面反映了丹麦国王的用人不淑,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空有皮囊而无修明政治的国家在结局国王,王子相继去世后将会陷入怎样的混乱局面?

奥菲利娅可是说是本剧最具有悲**彩的人物了,她原本是出身权贵的小姐,哈姆雷特的情人,可以说在故事的开头,她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只可惜这份完美注定被打破,奥菲利娅的父兄均不赞成她与哈姆雷特在一起,在他们眼里,哈姆雷特就是一个浪荡公子哥儿。并且与上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没有着迷而是希望听从父兄的意见,哈姆雷特并也不痴情。

他在经历打击后,仿佛丧失了对奥菲利娅的兴趣一样,一心扑在了复仇事业上。奥菲利娅原本就稚嫩脆弱,情人离开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消散,就传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使得这个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受过挫折的贵族小姐彻底崩溃,接近疯癫。在故事的最后哈姆雷特与哥哥雷欧提斯同归于尽,作者没有提及奥菲利娅的结局,但可想而知这个丧失亲人的小人儿将会有一个怎样凄惨的下半生!

莎翁的剧总是让人读完后感触良多的,他很多时候并不将结局写完,只是停留在一点,而后面的事,自是由读者自己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看莎翁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在我看过的莎翁剧中,有很多与生死有关的讨论,最出名的应该是这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确,生与死并不是衡量幸福与悲伤的标准。

人生不一定快乐,正如死亡不一定悲伤。哈姆雷特复仇后就要死了。我想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毕竟他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王子,在经历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之后,整个人由之前的开朗阳光变成了只知道复仇的工具,很难想象这样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人如果登上王位后,会不会变得残暴专横。

对于罗密欧和朱丽叶来说,他们的殉难也是可贵的,但他们的牺牲太令人遗憾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为爱而死的人并不多,但他们的死充满了误解和遗憾,真实痛苦。

有人说,如果罗密欧在朱丽叶假死后得到消息,故事的结局可能会好得多。可是反过来说,如果即使如此仍旧没有消释旧仇,那么他们俩只能又一次分开或者逃出维罗纳。因此,阻止他们两个的不是牧师的迟到通知,而是解决问题的错误方法。

由此,我不得不感叹“生亦何忧”!并不是所有活着都是喜悦,但在我们面对诸如此类的困境挫折时,应该积极调整心态,用最好的方式迎接挑战,直面困难而非只是结束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毕竟,在花的世界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9)

作为一位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在读完其许多经典的悲剧和历史剧之后,我终于决定进一步挑战自己,选择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剧本。首先我感到惊讶的是,在与前几次阅读的经历不同,我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时,觉得一股儿大自然的力量似乎在我的心中连接了起来,我几乎不需要费劲地去深究多少,相反,阅读起来反而让我感到轻松自在、休闲愉悦。

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铺陈可以让人在一瞬间感悟生命中的真善美,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复杂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深度理解。我读到《仲夏夜之梦》时,被其精美的浪漫情调所吸引。喜剧的故事情节是如此的轻松而飘逸,读起来就好像在品尝一杯冰镇的橙汁,让我真心喜欢上了这种轻松慵懒的状态。

然而,在这种让人心如止水的状态下,莎士比亚又能够让我们在一瞬间陷入一种非常现实的情境之中,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描写了一个无私的爱情、嫉妒和种族主义的冲突,这些让人疯狂的情感使我感到震惊,更让我意识到喜剧的力量非常巨大,可以创造很深的情感共鸣。

读完这些作品,我发现莎士比亚的写作风格非常独树一帜。他的背景和时代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他的创造力却足以使他的文学作品跨越时代的壁垒,让人深深地感到他崇高的智慧和真理的力量。

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描写了权力欲望和个人效益的冲突。在这里,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这些想法实际上在他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他的文学成就远远超出了一个戏剧家的范围,他的文字依然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喜剧小说教会了我很多。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和错误,同时也教会了我一些包容和宽容的品质。莎士比亚深刻而又细致的刻画风格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想法和心灵深处的感应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的限制。读完他的作品,我们相信,将会走得更远、看得更清楚。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0)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文学家,英国曾经有一句话“宁可不要一百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甚至有人说:“在英国,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故事集》。”可见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莎士比亚1564年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戏剧,想当演员,但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由于父亲是镇长,所以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免费学习。可惜,父亲不久被撤掉一切政治职位,莎士比亚被迫辍学从商。

由于莎士比亚曾经上过文法学校,所以有着很好的文学基础。但创作道路并不平稳, 32岁那年,他钟爱的幼子哈姆雷特夭折,在《亨利六世》上演后,又遭到了“大学才子派”格林的讽刺,他企图削落莎士比亚的斗志,但莎士比亚没有就此放弃,他坚强地挺了过来,仍然坚持创作。为了激励自己,他在《麦克白》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表达了自己百折不饶、乐观处世的心态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1)

梦,一个字,给人无限遐想。悲观者的梦只是一个梦,虚幻而空灵;乐观者的梦往往代表一个梦,照亮人生和希望。唯有当一个个渺小的人拥有并相信这一份梦想,才可谓之“国之梦”

中国梦,一个最喜欢的词,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积极能量的引导,积极能量的源于书籍。

我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感受到这种能量指引着我的梦想。尤其是《哈姆雷特》一书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是一部复仇剧,剧本开始是丹麦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哈姆雷特的叔父杀害自己的兄长夺取了王位,并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而且,哈姆雷特的爱人和朋友都向新国王鞠躬,背叛了哈姆雷特。

大臣也委曲求全于新国王。严酷的现实击败了哈姆雷特昔日的梦幻和信念,在父亲灵魂的指引下,他知道了幕后**是自己叔父,并开始了复仇行动。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被宠坏的王子

犹豫他的懦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复仇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书中对哈姆雷特的心理描写使我记忆犹新。比如有一段,当叔父忏悔时,王子完全有机会杀死他,而他脑海中的确也闪现出杀机,可同时又出现了对神灵的敬畏,王子认为叔父此时正在向神忏悔,现在动手会被神谴责。后来,他后悔错过了机会,想到了自杀,但最后,对死亡的恐惧再次将他击倒。

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不难看出他心中的矛盾,可这也让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很多人认为这本书以悲剧告终,因为王子死了。但我不这么认为。王子的死真的很悲伤,但他在临行的最后一刻看到的却是敌人的死。换句话说,他在离开世界前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目标,在尸体腐朽前完成了对灵魂的升华,在意志消亡前完成了从懦弱到勇敢的蜕变。

《哈姆雷特》一书其实不外乎是一个真实社会的写照。读书时,我总觉得王子的一生是悲剧性的,曲折的,甚至在我心里,我也会暗自庆贺这样的人生不属于我自己。然而,当一个人真正经受住了现实的磨难,有一天如果有人问起他的过去,他只会微笑。

曾几何时,我问自己,“现实什么时候会将我击垮?”而现在,我问自己“现实已经将我磨练的有多强大?”所以,现在的我也拥有了自己的梦想,属于我的中国梦,我希望我能在现实的磨练中强大自己,不需要多么光彩夺目,只要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时值得自己自豪便已足够了。

一个梦想,一个希望,我有自己的中国梦,这是值得我一生去实现的!

高一4班周恺辰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2)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些喜剧,情节幽默搞笑、还有点无厘头,说到无厘头,我觉得还是给你们介绍这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商人叫依庆,由于触犯了某种法律而被公爵抓了起来,他请求公爵快点处决他,因为他刚刚妻离子散,他和妻子有一个双胞胎,又从外面抱回来一对双胞胎,不幸的是,他们在一次事故中分离了,依庆一直在找他们,可始终没有找到,他以为妻子和孩子已经死了,所以想早点下黄泉跟他们见面。与此同时,在另外一边,大安地福斯和他的仆人大罗米奥正在酒馆里聊天(接下来实在是太复杂了,我还是简略给你们说一下吧)其实就是,小安地福斯的妻子把大安地福斯当成了他的老公,因为他们俩是双胞胎,就是依庆的两个孩子,还有小罗米奥和大罗米奥,就是依庆从外面抱回来的那两个孩子。由此就发生了很多搞笑事件,比如说小安地福斯请功匠做一个戒指,结果工匠做好却给了大安地福斯,他要钱又向小安地福斯要等等等等一些我恨不得把他们俩抓到一起认个清楚的事件,最后,解决这场闹剧的还是团圆,依庆在就要被送往刑场的时候,碰巧看到了他们在一起,还有他的妻子,公爵看到他们团圆了,很是感动,宣布依庆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虽然情节不是很曲折离奇,但是给了观众很多的笑点,我相信,如果在现场看,一定会笑破肚皮。莎士比亚从这部喜剧中更是体现了团圆的力量,这一点我心领神会。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3)

观后感《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范文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

莎翁的这段名言如此掷地有声,震耳欲聋,其实穿透了几百年的洪荒,也仍旧能直击我们的心灵,使它颤抖,并引它深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想起了许许多多从教学楼上飞身而下的年轻人们;想起了一些人或无助的或撕心裂肺的喊着“活不下去了”;想起了面对身边的人死亡时和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坚强,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想到了很多。

这出戏是关于伦理冲突,关于生命冲突,关于命运,关于死亡。每个人都注定要以自己的方式死去。

第一个国王死了,博罗尼尔死了,奥菲利亚死了,王后死了,莉奥蒂斯死了,国王死了,哈姆雷特死了。在这么多的人死去的时候,人们被这死震撼着,或许这才是悲剧的魅力,无可逃遁的命运悲剧。

他们有人善良有人**,有人忠诚有人背叛,有人勇敢有人懦弱,但命运却将他们引向了同样的终点,是否会觉得有些不公平?是否会觉得我与其当一个悲惨的好人,不如做一个逍遥的坏蛋,反正人终有一死,结局总是相同。

所以有人选择与其好好活着,不如痛快一死。是这个原因么?

可哈姆雷特的提问回响在你我耳畔: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死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死去以后是否真的有梦,而那梦又将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

但我始终坚信,生命中无法还清的债务,死后一定会得到偿还,所以我仍然诚实地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

我想象着那些死去的学生们,从楼上跳下来的,也许和《颐和园》里李缇一样,坐在顶楼的边缘,然后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楼底,了尽她的生命。他们不想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承受不起生命的打击吗?

可是生活又强加给他们了什么呢?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始终觉得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选择成了悲剧的,死亡无可逃遁,却也并不是不能回避的。

所以,好好活着吧,少年们。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范文二

莎士比亚是着名的剧作家,早期和中期创作了 “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中,我最喜欢的是《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讲了安东尼奥为了帮好友巴萨尼奥结婚,向高利息贷款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别人钱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还侮辱过夏洛克。于是说要是安东尼奥在三个月内不能还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约等于0.908斤)抵债。

安东尼奥因为船失事,无法按期换钱。所以夏洛克会起诉安东尼奥履行协议。最后,巴萨尼奥的未婚妻波西雅想出了一个聪明的方式来当律师。

根据条款,夏洛克不需要多割、少割、流血或伤害安东尼奥的生命,但夏洛克失败了。

安东尼奥为了朋友可以顺利结婚,不惜去借高利息贷款,而且还无利息借给别人,对于在三个月内不能换钱,就要割下一磅肉这样的“恶魔”条款也答应了,看来,他是真心为朋友着想,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锅应该也会答应吧。

这个故事也会暴露夏洛克内心的丑陋。他看到安东尼奥借别人的钱没有利息,影响了自己的生意,侮辱了自己,于是下一步就行动了。如果你付不起,你就得割别人的肉。这太血腥和**了。

再来说波西雅,她还懂得知恩图报,当知道夏洛克要割安东尼奥的肉时,利用条款以其人之道还至于其人之身,让夏洛克吃了个哑巴亏,真是聪明。

邪始终不能胜正。但是这本书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多动脑筋,利用智慧。

莎士比亚喜剧读后感(篇14)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此二抉择, 就竟是哪个较崇高? ”

莎翁的这段名言如此掷地有声,震耳欲聋,其实穿透了几百年的洪荒,也仍旧能直击我们的心灵,使它颤抖,并引它深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想起了许许多多从教学楼上飞身而下的年轻人们;想起了一些人或无助的或撕心裂肺的喊着“活不下去了”;想起了面对身边的人死亡时和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候的坚强,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想到了很多。

这部戏剧关于伦理的冲突,关于人生的矛盾,关于命运,关于死亡。每个人都注定了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博罗尼尔死了,奥菲利亚死了,王后死了,雷欧提斯死了,国王死了,哈姆雷特也死了。在这么多的人死去的时候,人们被这死震撼着,或许这才是悲剧的魅力,无可逃遁的命运悲剧。

他们有人善良有人邪恶,有人忠诚有人背叛,有人勇敢有人懦弱,但命运却将他们引向了同样的终点,是否会觉得有些不公平?是否会觉得我与其当一个悲惨的好人,不如做一个逍遥的坏蛋,反正人终有一死,结局总是相同。

所以有人选择与其好好活着,不如痛快一死。是这个原因么?JZD365.coM

可哈姆雷特的提问回响在你我耳畔: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死了之后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死去以后是否真的有梦,而那梦又将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但我总还是固执的相信,生时无法清算的债,死后自会偿还,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尊重生命,尊重别人的,更要尊重自己的。

我想象着那些死去的学生们,从楼上跳下来的,也许和《颐和园》里李缇一样,坐在顶楼的边缘,然后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楼底,了尽她的生命。他们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无力承担生活的打击么?可是生活又强加给他们了什么呢?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始终觉得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选择成了悲剧的,死亡无可逃遁,却也并不是不能回避的。

所以,好好活着吧,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