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作品这本书为很多的读者带去更多的生活感悟。 阅读之后,总结是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文字的特殊方式。希望这份“《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1600字

哲学是什么?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有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当时学习只为考试,未加深思,待工作了,经常听过来人推荐读读哲学书,对自己的思维有好处,于是寻了一些书,可读了几页就因为枯燥乏味放弃了。于是网上搜寻,想找一本通俗易懂的,就这样邂逅了《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作者乔斯坦·贾德,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他撰写的《苏菲的世界》成为畅销不衰的名著,得益于作品巧妙的构思。全书有两条线索:一是14岁的苏菲与神秘哲学家艾伯特之间的通信和往来,而通过哲学家对苏菲的授课和谈话,作者对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和探讨的主要问题做了引人入胜的讲解,二是同龄少女席德与她父亲艾勃特之间的通信和往来。两条线索由交错、靠近到复合,到头来真相大白,是艾勃特化身为书中的哲学老师在向同样化身为苏菲的席德进行哲学启蒙。

《苏菲的世界》处处着力激起读者的`惊疑。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所以充满好奇心,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领略的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我们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能开阔视野。

文中讲述了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更甚于生命,应验了“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最后一章《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更像禅语,社会在前进,哲学的探究永远不会停止,掩卷,书给读者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怎样生活,怎样看待人生?不同的人不同注解,书中介绍达尔文,他在《物种起源论》提到“适者生存”“物竞天择”“遗传突变”“生命起源”……

“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英国诗人哈代在《变形》中表达过同样的想法:

这紫杉的一截,

是我先人的旧识,

树干底的枝桠,

许是他的发妻,

原本鲜活的血肉之躯,

如今皆化为嫩绿的新枝。

这片草地必然是百年前,

那渴求安眠女子的化身,

而许久前我无缘相识的那位佳丽,

或者巳凝为这株蔷薇的魂魄。

所以他们并未长眠于地下,

而只是化做花树的血脉经络,

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

再次领受阳光雨露,

以及前世造化赋形的活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这本书就像在尝试把好奇心从世俗的土壤里面发掘出来,放在阳光之下,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思考这个世界,像孩童般地思考,你会发现另一种可能。

这本书一方面在简略地介绍西方哲学史,另一方面又运用童话和哲学的方式描述苏菲的故事,这两方面像两股细绳一样缠绕在一起,十分精彩。里面谈到很多哲学家及其主要的思想,先是以德谟克里特斯为代表的自然派哲学家,然后是古典派哲学家,谈到了三位人类早已耳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从前在中学接受的知识随着相应的将话题而浮现在我的脑里,如,水就是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叫做H2O的液体,空气就是含20.93%氧气,78.03%氮气,0.98%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的气体。所谓的火就是有机化学物在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已。这些通常被称为是常识的理论知识只是别人思考的结果。我不想总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面,而这本书就给到了我很大力量去打破这种思维的窠臼,像是重新激发了我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起码有一点点。好奇心使我更多地去否定地思考,去质疑和提问,而不仅仅会搬书上的知识。

所谓的理性就是你问别人8乘以3等于多少,大家都回答是24,所谓的感性就是你问大家:你觉得彩虹里面哪一种颜色最美,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我从前以为越理性越好,但是看完这本书就知道我那样想未必是好的。理性和想象力会产生冲突的,理性太大会钳制想象力的,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里面讲到蜈蚣跳舞的故事就让我对追求理性产生了重新的审视。

鸡和鸡蛋的观念何者先有?人是否生来就有一些观念?

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天为何会下雨?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好生活?

这本书让我对西方的哲学家有了更坚定的认识,在说到黑格尔的时候,不得不被他的逻辑学和历史观震撼到了。通常所谓的“黑格尔”主要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

“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究竟谁是谁非,必须由历史来决定,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对的才能留存下来。”

“.....它显示黑格尔也会受到当代观念的影响,我们也是:我们心目中很理所当然的看法也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另外还讲到了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三个阶段。

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我还是认为它是一本自我启蒙的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Sophie”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智慧”。那么,“苏菲的世界”也被称为“智慧的世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学说。

Sophie 是一个 14 岁的挪威女孩,她住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生活。但自从一位不请自来的哲学老师阿尔伯特突然闯入她的生活后,苏菲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执教多年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概念,并利用阿尔伯特给苏菲上过的哲学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学简史。礼貌过来。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部西方哲学导论。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无法解决。世界仿佛重新出现在我面前,而我刚刚从“大兔子”的毛皮中抬起头,准备审视宇宙中“魔术师”——“生命的本义”——的面容。我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但我知道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踏上了哲学世界的旅程。

Jostain Judd 带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索深奥的哲学。作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年轻的苏菲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神秘的信件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追随历史的脚步,浏览历代哲学家的精辟论述,仿佛我们是苏菲派。就在我们有点累的时候,这本书的副业令人振奋。我们追随索菲的脚步,寻找我们素未谋面的神秘老师和希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可见作者的艺术修养之高。但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作者灵活巧妙地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哲人的故事,分析了哲人的观点,探索了哲学的真谛。 《苏菲的世界》是艺术与学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回到了古希腊,聆听了苏格拉底的教诲;这就像在一座中世纪的城堡里,目睹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沐浴着文艺复兴的温暖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对比的艺术氛围中。忘却世间的喧嚣,只感受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越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体验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伯克利等一系列现代哲学先驱,我们还来不及表达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们就闯入了历史的大舞台。工业的飞速发展,将历史的车轮推上了新的轨道;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和康德继承了德国人的理性,也将法国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随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诠释》——三位伟人三部杰作在三个领域掀起了革命浪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回想自己当年最重要的一本的启蒙书,大概是《上下五千年》。这是一本绝佳的好书,它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让从小就看到望不到边的历史长河的我,至今习惯瞭望,不太在意身边脚下的琐碎。唯可惜这本讲故事的书的历史观受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同时并没有鼓励独立思考。事实上我们的成长环境就不鼓励独立思考,我受其影响,到现在还很重视实料数据型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

《苏菲的世界》对很多西方小孩来说就相当《上下五千年》对于我,而我今天才读完这本书。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15岁时成为它的读者。我敢说仅这一本书就足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不小差距和人的思想差异的部分原因,甚至连翻译引进这本书也要把马克思一章删节,可见有多狭隘。如果我和苏菲或席德一样,在15岁就能有幸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相当不同。当然对于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我也有过一些思考,但从未有系统性的了解前人哲学遗产的机会,一方面是我们心中“哲学”这个词被有意无意地妖魔化和扭曲为脱离实际的东西,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专业著作太高深难懂。今天轻轻叩响哲学的大门才真正意识到,哲学源自人类最本源的好奇心,是思考的极致。

这本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小说的体裁让它本身也是个充满悬疑性的故事,到后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绍的哲学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十分精妙。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固然更加全面、严谨、深刻,但作为入门读物的《苏菲的世界》的普世价值绝不在罗素的大作之下。中国的先秦时代同样有丰富灿烂的哲学,真希望我们也能有一本这样生动的启蒙书给我们的孩子们。

通过这本书纵观哲学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家们的两大命题是尝试解释世界的本质以及什么是自我,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质是理性和感性之争。我们的唯物主义教育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我也一度简单地接受了。不过近年来我愈发感受到这个问题没这么简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感官而来,我们能够确认的只是我们感官的感受,而非世界本身。也许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不仅是周围的物质和人,甚至包括时间和空间。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莱正是持此观点,只不过他加上一条这些幻象都是上帝创造的。不难联想到电影《黑客帝国》也借用了这一哲学观念,而本书更是“现身说法”,直接把“苏菲的世界”本身定义为此,还把书的作者比喻为上帝。不管谁是“上帝”,也许这个“上帝”所在的空间也是虚幻的。

这种疑问是无法证实的。正如康德所说,理性可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限度,而这个问题就是在这限度之上的,就像我们难以理解多于三维的空间的形态一样。但是康德又指出,为了社会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这也是信仰的意义。我们常说中国人没底线,是因为没信仰,正成了康德这个论断的反面意义的例子。

至于自我的意义,我想过的就更多了。小时候我就疑惑过“我”的含义。我知道我是个人,我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在我生前和死后,这些分子原子又属于谁呢?我的意识又是什么?貌似不是分子原子。为什么我的意识会装在这个身体里,能指挥这个身体,能看见听见别的事物?我的名字代表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代表其他人,但自己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意义极为不同,我会念叨着自己的名字,问自己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看到别人有我爸妈不给我买的玩具,我就好生羡慕,希望我能够是他,或变成他。那么变成他以后,除了“我”有玩具玩了,还有会什么其他不同?对于千千万万个人来说,就有千千万万个“我”,我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我的?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基因到下一个港口。我相信现今的大多数人都不满足于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其他需求来补充自己生命的意义,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到。对于我来说,我死后也许会留下些许痕迹,比如一堆周游世界的照片,比如一个写满影评的博客,但这些终究会消失于无形。看过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更是明确感到,如果人类消失,不出1万年(对宇宙来说很短暂),整个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证据都会无影无踪。所以,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过程才是关键。

那么除了传递基因,自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历代的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萨特的理论最令我信服,或者说打动了我。他说世间不存在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每个人都必须发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作为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逃避选择,或者说随大流,那就是自我欺骗,放弃了创造自我意义的机会。多么励志啊。

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萨特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对”的。这也是《苏菲的世界》带给我思维方式的一大转变。起初我在阅读哲学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时,总尝试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作文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

除此之外,这本书对我在心态上也大有裨益。我看过不少书,自诩有点渊博,但是我读到苏格拉底和笛卡尔这样在当世最渊博的人都时刻在感慨自己的无知,很受触动。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们的已知领域,同时更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读到最后我不禁感慨,人类的科技也许在某些先进的外星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哲学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真是丰富的瑰宝。如果人类无声无息的灭亡,这些哲学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又感到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这些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虽满怀敬仰之心,却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滚动的雪球不断变大,而人类只能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然而有这样一本书,它并没有用崇论宏议来解释哲学的深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哲学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就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这两对人物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

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感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魅力,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欣赏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虽曲折蜿蜒,但源远流长,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