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需要用到诗句的地方,诗句是诗词中的一部分。诗句通常是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来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那么,对于诗句的名句你都知道哪些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诗经:雨无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诗经: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曾我{埶曰}御,惨惨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

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

俾躬处休!

维曰予仕,孔棘且殆。

云不何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注释:

1、浩浩:广大的样子。昊天:犹言皇天。

2、骏:长,美。

3、斩伐:犹言残害。四国:四方诸侯之国,犹言天下四方。

4、疾威:暴虐。

5、既:尽。伏:隐匿、隐藏。辜:罪。

6、沦胥:沉没、陷入。铺:同痡,病苦。

7、周宗:即宗周,指西周王朝。

8、靡所:没处。止戾:安定、定居。

9、正大夫:长官大夫,即上大夫。

10、勩:劳苦。

11、三事大夫: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12、邦君:封国的君主。

13、莫肯朝夕:郑笺: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谓朝朝于君而不夕见也。

14、庶:庶几,表希望。式:语首助词。臧:好,善。

15、覆:反。

16、辟言:正言,合乎法度的话。

17、行迈:出走、远行。

18、臻:至。所臻,所要到达的地方。

19、敬:谨慎。

20、胡:何。

21、遂:通坠,消亡。

22、曾:何。暬御:侍御。国王左右亲近之臣。

23、憯憯:忧伤。瘁:劳苦、憔悴。

24、讯:读为谇,谏诤。

25、听言:顺耳之言。答:应。

26、谮言:诋毁的话,此指批评。

27、出:读为拙,笨拙。

28、躬:亲身。瘁:病。或谓憔悴。

29、哿:欢乐。能言:指能说会道的人。

30、休:美好。

31、维:句首助词。于仕:去做官。

32、孔:很。棘:比喻艰难。殆:危险。

33、尔:指上言正大夫、三事大夫等人。

34、鼠:通癙:忧伤。

35、疾:通嫉,嫉恨。

36、从:随。作:营造。

译文:

浩浩苍天广大无边,你的恩德太不长远。

降下那些丧乱饥馑,四方百姓都被害惨。

皇天皇天太过暴虐,思虑图谋总不周全。

放掉那些真正罪人,尽把他们罪过隐瞒。

而像这些无罪好人,反而陷入痛苦无限。

周室如今破灭惨遭,人们到处流落奔逃。

正官大夫早已离散,有谁知道我的苦劳。

三事大夫虽然还在,哪个日夜肯把心操。

封国国君各方诸侯,早晨朝见晚上都跑。

希望他们改过迁善,谁知恶事反都做到。

皇天皇天该怎么办?恨王不听正确意见。

就像路上乱跑的人,不知他要走到哪边。

所有君子众卿大夫,各自谨慎小心一点。

为何互相不知戒惧?竟敢不畏天命尊严?

战祸已起排除无望,天降饥馑总难消亡。

为何我这小小侍臣,天天这么劳苦忧伤?

所有君子众卿大夫,都不肯去劝谏我王。

顺耳的话爱听可说,批评的话遭斥难讲。

可悲可哀忠言难进,并非是我舌拙嘴笨,

实在身心憔悴多病。

能说会道实在快乐,口若悬河巧言逢迎,

享受福禄身处佳境。

如今要说出仕做官,实在非常艰难危险。

若说这事不能去做,得罪天子多多不便;

若说这事可以办好,又会遭到朋友埋怨。

我劝你们迁到王都,你们却说没有家住。

只有悲伤泪中带血,没有话不遭到恨妒。

当初你们各自出走,谁跟你们去建房屋?

赏析:

《毛诗序》说:《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可是,从全篇诗句中,并无雨多之意,也无政多如雨之言,因而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怀疑诗题与诗意不合。有人疑为雨无止;有人疑为周无正正,同政、;更有人说韩诗有《雨无极》篇,首二句为雨无其极,伤我稼穑,毛诗脱参看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朱熹说,脱两句的说法,似有理,然第一、二章本皆十句,今遽增之,则长短不齐,非诗之例《诗集传》、。因此,各执一说,莫衷一是。还是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得好:此篇名《雨无正》不可考,或误,不必强论。所以,只好存疑了。

《毛诗序》说是大夫刺幽王是对的。诗中说曾我暬御,憯憯日瘁,看来这位作者,这位大夫,应是周幽王的近侍之臣。周幽王昏愦荒淫,朝政混乱腐败,是历史上有名的。他信用虢石父等佞臣,加重了剥削,再加地震及旱灾,使人民流离失所,灾难重重;他宠爱褒姒,废除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结果引起了申侯的极端不满。在周王朝饥馑混乱之际,申侯联合犬戎等外族势力,一举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攻陷了镐京,消灭了西周王朝。西周王畿之地,也遂为犬戎等族所侵占。宜臼在申、鲁、许等国的拥立下,嗣立为王。迫于无奈,由秦国护送,东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又由晋、郑等国的夹辅而立国。这就是东周的始君周平王。这位作者,亲身经历西周的陷落和东周的建立,看到政事荒怠、社会混乱的现实,既埋怨老天爷的弗虑弗图和周幽王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又埋怨那些正大夫、三事大夫、邦君诸侯们自私自利、不勤王事并且嫉恨忠于国家、勤于王事的好人,所以自己面对离乱黑暗的政局,只有鼠思泣血,直陈时弊。

全诗七章。一、二章章十句,三、四章章八句,五、六、七章章六句,共五十四句,能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

诗的第一章首先以无限感慨、无限忧伤的语气,埋怨天命靡常:不骏其德,致使丧乱、饥馑和灾难都一起降在人间。但是,真正有罪的人,依然逍遥自在,而广大无罪的人,却蒙受了无限的苦难。这里,表面是埋怨昊天,实际上是借以讽刺幽王。接着,第二章就直接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问题:周宗既灭,靡所止戾。可是在这国家破灭、人民丧亡之际,一些王公大臣、公卿大夫们,逃跑的逃跑,躲避的躲避,不仅不能为扶倾救危效力,反而乘机做出各种恶劣的行径。因而,第三章作者就进一步揭示出了造成这次灾祸的根本原因:国王辟言不信,一天天胡作非为,不知要把国家引向何处;而凡百君子又不畏于天,反而助纣为虐,做出了一系列既不自重、又肆无忌惮的坏事。第四章,作者又以沉痛的语言指出:战祸不息,饥荒不止,国事日非,不仅百官莫肯用讯,国王也只能听进顺耳的话而拒绝批评,只有他这位侍御小臣在为危难当头的国事而憯憯日瘁了。第五章,作者再次申诉自己处境的艰难。由于国王听言则答,谮言则退,致使自己哀哉不能言,而那些能说会道之徒则口若悬河。自己维躬是瘁,而他们却俾躬处休。不是自己拙口笨舌,而是国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行为使自己无法谏诤了。对比鲜明,感情更加深沉。因此,在第六章里,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目前于仕的困难和危殆。仕而直道,将得罪天子;仕而枉道,又见怨于朋友。左右为难,忧心如焚。最后一章,作者指出:要劝那些达官贵人迁向王朝的新都吧,他们又以未有家室为借口而加以拒绝,加以嫉恨,致使自己无法说话,而只有鼠思泣血。其实,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外地虽然没有家室,也照样纷纷逃离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面对国破、世危的局面,思前想后,感愤万端。既埋怨天命靡常,又揭露国王信谗拒谏、是非不分。执事大臣或苟且偷安,或花言巧语,致使天灾人祸,一起降临人间。面对昏君乱世,他忧国忧时,苦恼悲哀,虽想要勤于国事,救危扶倾,而又处境孤危,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忧伤、悲痛,怨天尤人,无可奈何。真可谓处饥馑、危亡、离乱之世,心有救乱济世之志,而行无救乱济世之力,所以只有揭示现实真象,以发泄他满腔的忧愤罢了,其感情是深沉的、真挚的。这是时代的呐喊和哀怨,因而对读者进一步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在抒发他那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时,通篇采用了直接叙说的方式来表达,少打比喻,不绕弯子,语言质朴,感情真实,层层揭示,反覆咏叹,时而夹杂一些议论,颇有一种哀而怨、质而雅的艺术之美,值得细细玩味。

jzD365.com更多精选诗句阅读

诗经:无羊


《诗经: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

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

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

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注释:

1、尔:指放牧牛羊者。

2、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维:为。

3、犉: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4、思:语助词。

5、濈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6、湿湿:耳动貌。

7、阿:丘陵。

8、讹:同吪,动,醒。

9、牧:放牧。

10、何:同荷,负,戴。蓑:草制雨衣。

11、餱:干粮。

12、物:毛色。

13、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具:备。

14、以:取。薪:粗柴。蒸:细柴。

15、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16、矜矜:小心翼翼。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17、骞:损失,此指走失。崩:散乱。

18、麾:挥。肱:手臂。

19、毕:全。既:尽。升:登。

20、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21、旐:画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旟:画鸟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22、大人:太卜之类官。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23、溱溱:同蓁蓁,众盛貌。

译文:

是谁说你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

是谁说你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

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

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作小饮,

有的睡着有的醒。

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

有时背着干粮饼。

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

边猎雌雄天上禽。

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

不走失也不散群。

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

旗画龟蛇变为鹰。

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

预示来年丰收庆;

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旧说似无异议。至于《毛诗序》指实其当宣王中兴之时的考牧之作,则又未必。诗之作者大抵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诗中的尔,则是为贵族放牧牛羊的劳动者。全诗描述纯用赋法,却体物入微,图画难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准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分明告诉读者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难怪清人王士禛要盛推其描摹字字写生,恐史道硕、戴嵩画手擅场,未能如此尽妍极态《渔洋诗话》、;方玉润要惊叹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了。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无羊》考牧,何等正大事,而忽然幻出占梦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恍恍惚惚,怪怪奇奇,作诗要得此段虚景。以此评语配此诗境,亦正相得益彰。

综观全诗,读者当能体会: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诗经:无将大车


《诗经: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只自尘兮。

无思百忧,只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

无思百忧,只自重兮。

注释:

1、将:扶进,此指推车。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

2、疧:病痛。

3、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

4、颎:通耿,心绪不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5、雝:通壅,引申为遮蔽。

6、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译文:

不要去推那大车,推着它只会蒙上一身灰尘。

不要去寻思种种烦恼,想着它只会惹来百病缠身。

不要去推那大车,推着它会扬起灰尘天昏地暝。

不要去寻思种种忧愁,想着它便会难以自拔心神不宁。

不要去推那大车,推着它尘埃滚滚蔽日遮天。

不要去寻思种种悲伤,想着它就会心事加重疾病缠绵。

赏析:

揣摩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感时伤乱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全诗三章,每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

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朱熹认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诗集传》)语颇笼统含混。今人高亨解此诗为: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诗经今注》)陈子展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如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诗经直解))

按照以上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故姚际恒云:此诗以将大车而起尘兴思百忧而自病,故戒其无。观上下同用无字及只自字可见。他篇若此甚多。此尤兴体之最明者。(《诗经通论》)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氏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氏云: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只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而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无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无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接着即引此诗无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大舆多尘,小人伤贤。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无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无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无益于事也。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读者当可细加体味。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1、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2、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3、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4、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5、同仇:共同对敌。

6、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7、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8、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9、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10、作:起。

11、裳:下衣,此指战裙。

12、甲兵:铠甲与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诗经式微


诗经式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1、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

2、胡:为什么。

3、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

4、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

赏析: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诗经:武


《诗经:武》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

耆定尔功。

注释:

1、於:叹词。皇:光耀。

2、竞:争,比。烈:功业。

3、允:信然。文:文德。

4、克:能。厥:其,指周文王。

5、嗣:后嗣。武:指周武王。

6、遏:制止。刘:杀戮。

7、耆:致,做到。尔:指武王。

译文:

光耀啊,周武王,

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

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继承者是武王,

止住残杀战胜殷商,

完成大业功绩辉煌。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所以《武》诗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老先生的话也不能说没有启发。

诗经:丰年


《诗经: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注释:

1、黍:小米。稌:稻。

2、廪:粮仓。

3、亿:周代以十万为亿。秭:数词,十亿。

4、醴:甜酒。

5、烝:献。畀:给予。祖妣:男女祖先。

6、洽:配合。百礼:各种礼仪。

7、孔:很。皆:普遍。

译文:

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

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

亿万斛粮食好好储藏。

酿成美酒千杯万觞,

在祖先的灵前献上。

各种祭典一一隆重举行,

齐天洪福在万户普降。

赏析:

我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上古的西周,绝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在当时必然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当时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小雅-大田》所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悦以及《甫田》描写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迫切心情,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并非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大肆庆祝歌颂。《丰年》应当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秋祭)和烝(冬祭)。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种活动(庆祝祭祀)恐怕不会是定于每年秋冬举行的,前面已经说过,当时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而此诗题为《丰年》,若在歉收乃至灾荒之年大唱颂歌,则成了滑稽的自我嘲弄。

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读者不难想像静观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看来,《载芟》是把《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诗句《诗经:雨无正》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诗经短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