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篇1)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被后记中这段引用的话打动。

差强人意吧,没有宣传的那么好。整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写与父母的生前生后事,感人肺腑。父亲缠绵病榻给整个家庭带来的沉重和悲恸,母亲一方面渴望通过修房子给整个家族带来“尊重”,另一方面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父亲振作的信心和底气,直到后来父亲逝世,母亲求问于神明,表达出她那难以言说的深情。蛮感动的,细微的描写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追思和对母亲的理解。一想到这些,就对疾病充满了恐惧,难以想象等到自己也不得不面对得那一天,我是否充满抗衡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部分是和故友的相聚和离开。私以为这部分很差劲,看了也是豆友批判最多的一部分。昔日小伙伴不论曾经境遇如何现在都很苦逼,从而凸显出自己稳扎稳打的成功人生,每每结尾处又透露出一股其实我也渴望小城宁静山水平淡生活,讨厌城市尔虞我诈是非功利的虚荣感。特别是厚朴那一篇,由于对比太过鲜明让我十分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而作者站在制高点上的评判让我替他十分的尴尬,掩藏不住的炫耀骄傲和小心翼翼,作者你实际上和厚朴是一样的人,都用力过猛了。

第三部分比较打动我,我喜欢海边和火车上的那段,这样的充满距离感的描述反而让我突然感到了难得的亲切。其实作者对于这样疏离的描述更擅长,没有了自以为是的批判和自我良好的对比,更显得有血有肉,我也因为这一部分的很多描写产生了共鸣。

总的来说,作者的文笔还很不够,难以想象这是个经验老道的记者所笔,作者也远远没有他所以为的谦卑和克制,不够大气。

皮囊读后感(篇2)

零零散散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从阿小开始,我便有些拒绝继续,或许我开始嫉妒作者可以把人看的那么通透,有时会怀疑,蔡崇达笔下的那一个个努力生活的人是不是真如他想的那样,那个年龄的“阿小们”会有那样复杂的想法吗?天才文展是否真的如他所说?他们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沉重,用尽全部力气想要改变,只是最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写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形成对比,仿佛炫耀什么一般……这让我很厌恶。看到最后反而没有反感了,可能是下面他的这段话: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很喜欢那个倔强的阿太,可爱的父亲,还有痴情的母亲。不可否认,被里为父亲放烟花的儿子模糊了双眼,本能的喜欢一切能被感动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篇3)

还没看完可我还是想要提前评论一下这本沉重到让人落泪却可以释然一些事情的书(工作总结之家 GZ85.cOM)

从外婆的去世到老太再到父亲的去世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这些离开我们的人让我们承受离别之痛的这些是我们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不会习惯永远会在离别之后哭但哭过之后还是要继续走剩下的路还是会大笑会因为甜蜜的是甜蜜痛苦的事痛苦这就是人生直到下一个离开的人让我们消沉一些日子我们可能会对之前离开的人感到抱歉也会因此难过但是依旧会回归正轨

从没想过和我们每天在一起的人会突然进了那个冰冷的地方也没有想过自己怎么承受这一切之前还会想如果父母离开我了我也会随他们一起走可是

.总是觉得上帝如此的不公平让我们相聚又离散遇见的人都是客刻骨铭心也总会走不管以何种方式从我们几寸几厘米但我们小小的身高这个照顾我们到有思想有个头什么都可以独当一面的父母也会有看到让我们照顾的一天善待和爱他们

老太说皮囊都是用来用的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我特别相信这句话希望所有和我们生离死别的人都只是褪掉用坏的皮囊以另一种方式来陪伴我们有人说人只有几世我希望可以一直有机会和孟婆汤一直循环我的生命讨厌一切循规蹈矩的我唯独生命希望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希望我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循环着活各种各样的人生也希望离开的人不要太沉重留下的人不要太难过

皮囊读后感(篇4)

皮囊,真的是一本好书。

乍一看题目还以为是枯燥的说理,所以虽然去年就听说了但也迟迟没看,幸亏试读了一下,才不至于错过。

里面的故事太迷人,非常能激起让人读下去沉进去的欲望。但是读的时候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好像任何想法都很渺小,可能是年龄还没到,或者经历没有那么坎坷,无法体悟的深刻,可是又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无法言语的empathy。

整本书的基调大体是悲伤的,怜悯的,当然也是慰藉的,鼓舞的。作者是为了缅怀自己的过去而写这本书,但是记录的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这样狭窄的东西,作为一个少年的迷茫,责任,冲动,规划,作为一个成年的回望,观察,反思,笔触中代入了许多质朴诚实和婉转深刻。

故事中的人物是普通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十分复杂。读到母亲的房子,父亲的残疾,起初非常不理解为人父母怎么可以这么任性与自私,但是将自己置身于相同的处境,就觉得这活法真的是无奈之举,母亲是需要那么一个仪式感来证明自己完成自己的,父亲处在阴暗的永远无法翻身的低谷,萎靡或者宣泄都是那么的让人心疼。作者借故事表达,或者我能表达的从故事中读出的情愫有家人的爱与温暖,无奈的处境里撕痛的挣扎,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开放思想的女性先驱的悲剧,环境与心态的相对性,对生命的执念和豁达……有太多想说却没形成语言的逻辑,就此搁笔。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每一章每个故事都值得细细品味。

皮囊读后感(篇5)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读后感(篇6)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篇7)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只觉作者是一个生命中的侥幸者。在现实的磕磕碰碰后打磨成这样一个自己,也就是这样一副皮囊。他所提及的独立灵魂上的拥有,存在于他身边的人,但却不属于他自己。他欣赏这样的人,而现实却将他打磨成另外一种人,适合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看似他的结局比谁都圆满,但却只有他的灵魂最浅薄最贴近生活。因此他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写下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文笔有些大失所望,当作者不止一次把自己的父亲母亲比作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文辞粗浅。当我看到“母亲哭的就像个孩子”“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开心”“母亲像个孩子似的望着我”“母亲像个孩子一样走在前面”“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诸如此类不断重复的比拟手法,我好几次都恨不得放下此书,但却被书中那些特别的人牵引着继续熬完此书。大概这就是人的心理作用,总想要知道一些自己未曾知道未曾经历的事情,而这本书刚好真实的讲述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身边人的故事,但是也仅此而已,再无更多。谈不上文学小说,顶多只能算是随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只需读一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