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电影或电视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观看时常常会激发许多想法。一旦有了这种触动,我们就需要将内心的感受写成观后感,这是观影结束后我们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你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名称的观后感呢?为了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我们编辑了“幼儿园观后感”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建议你收藏起来随时查阅!

幼儿园观后感 篇1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拍摄素材。事实上,幼儿园也是一个缩影社会。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是真实社会的缩影。

在影片中,采访是用来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比如爱情、政治等等。其中,有些答案是理性的,也包括缺乏理性、偏狭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于教育、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

主题深度上来看,张以庆曾认为:“孩子是快乐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14个月细腻、敏感与冷静的观察、等待、体验后才发现,幼儿园与**社会完全重合,孩子们被“公共**渗透、被社会格式化、被商业化与外来文化深深影响。

”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小时候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当他们长大成为父母后,他们会一代又一代地对他们的孩子延续同样的观念。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内容上很是创新,没有一个人会想去拍摄幼儿园,并且愿意在幼儿园中拍摄一年之久。大家都认为幼儿园是一片纯洁、稚嫩、美丽的净土,没有任会认为孩子会有任何世俗的思想。只有张以庆不这么认为。尽管他的拍摄内容与他最初的想法不一致,但他认为:

“选题天然流露出来的承载能力是最为可贵的。”

镜头的质量非常高,很多细节都是他用镜头记录下来的,这就需要非常灵活的后续技术,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关心普通人,关心普通人,很理性地成为旁观者,尽量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画面编辑很独特。整个**只记录了幼儿园的室内生活,室外生活全部由模糊镜头承载,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幼儿园的整体色彩不是五颜六色,而是有点灰暗。电影中的一些场景是相互关联的。导演显然有自己的指导意图。

所以一些观众很容易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这样。

**音效的设置上,《茉莉花》贯穿全片,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听到《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仿佛在向世人诉说:

“《茉莉花》的故乡——中国不止前进着。”

幼儿园观后感 篇2

参观西苑幼儿园有感

今天,我们对整个西苑幼儿园的园容园貌、及各位老师的常规、班级的区域材料与园所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参观西苑幼儿园时的感受。

早上经过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服务,我们终于在9点半进了幼儿园。我们刚进幼儿园时,西苑幼儿园园长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这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园中的迎面而来的一抹绿色更是让我们眼前一亮,绿油油的植物在阴天里让人更觉清新扑面而来,问了随班助理我们才知道这些绿色都是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家长一起种下的小生命,包括小树,各种蔬菜等等,甚至于每一颗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随班助理自豪的对我们说,平时幼儿园中小朋友们的一日三餐里用到的蔬菜的一部分便是来自眼前的这些蔬菜角,这让我们惊羡不已。

首先我们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的一楼多功能报告厅,我们坐下后,台上的园长老师为我们做了热情的欢迎致辞并且让我们**了园里精心制作的欢迎录像,我们被光碟上精彩的活动所吸引,并了解到西苑幼儿园的教学特色,包括教学方法、教具制作、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内容。

接着我们参观了各个班级,每个班上的孩子都有20个,班级的空间很大,床铺都罗列整齐,班上各个角落都物品摆放的很整齐,睡眠室就是在活动教室的隔壁,幼儿的鞋子床上物品都很干净,整齐的放着。幼儿的活动区域就是在在教室里,幼儿在这里自由自在的进行各种区角活动,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真正体现了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集体与分散和个体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创造性地发展,快乐地游戏。

在苹果班的美工活动空间很大,这里是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挥洒的舞台,孩子们手中拿着毛笔和蘸着五颜六色的绘画颜料尽情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尽情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幼儿内在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葡萄班是一个小班,我们在里面参观的时候,里面的小朋友玩的很开心,他们将整个教室巧妙地用吊饰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比如有餐厅,有自助取款机,有手工活动区(钉纽扣、搭积木),有医院,有动物养殖区,有街边麻辣烫等等,我们在看着小朋友们玩儿的同时自己也忍不住参与其中,用在取款机那里取的钱去自己想去的活动区域与小朋友们互动,同时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在活动过程中对我们讲解了教室区角的区域设置、区域功能以及在幼儿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在班里,幼儿玩得非常专注,我们的参观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他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通过自已的动手能力,有的在做蛋糕,用针补衣服,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尽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逼真、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及用品等造型。

西苑幼儿园独具匠心为幼儿开创了的木头城堡,幼儿可以大胆的尝试去动手操作自已所感兴趣的东西。积极互动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操作、探索中,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想象,学习、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各个班级老师的教育形式很活泼生动,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互动、宽松的教育环境,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的鼓励、表扬的赏识教学帮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树立了信心,促进他们在敢于创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在西苑幼儿园不管是活动室和走廊,幼儿的创意及教师的创意到处可见,一幅一幅幼儿创意画,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作品,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笑脸,组成了“健康、快乐、和谐、向上”的整体画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西苑幼儿园里面,在教室之间的走廊两侧的墙壁上,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小制作,比如无限万花筒、机械小火车、弹珠迷宫、水流发电等等一系列的科技作品,这是在我看过的几个幼儿园中的最让我“惊艳”的一点,西苑幼儿园真正做到了让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小朋友们置身于这样的一种浓浓的科技创造氛围中,能够让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触摸到“科技与创造”,锻炼并且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个人创造力与表现力的发展。

创造性的运用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如报纸、易拉罐、饮料品、旧衣服在教师灵巧的手下变成了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械和玩教具等,并积极探索自制器械的多种玩法,使幼儿充分享受到了自主和创造的乐趣,提高了幼儿驾驭器械的多种教育功能,同时为幼儿搭建了自我进步、自我“成功”的平台。

幼儿园观后感 篇3

《幼儿园快乐的小鸟》是一本儿童绘本,由作者阿什利·袁和插画家王若珊共同创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鸟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玩耍、学习的故事。通过小鸟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快乐的学习生活。

在这本书中,小鸟的生活充满了童趣。小鸟和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耍、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在孩子们眼中,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学习乐园。小鸟在幼儿园里学习绘画、手工、阅读等基础知识,通过老师的引导,小鸟在不断地探索、学习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才华的小鸟,孩子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的插画和文字都很优美,色彩鲜艳,非常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插画中的小鸟非常可爱,每次看到小鸟在幼儿园里玩耍、学习,都会让孩子们感到非常有趣。同时,这本书在表达了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同时,还传递出了爱与共享的精神。小鸟和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他们彼此关心、支持,这使得孩子们从中学会了关爱和共享。

总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的美好,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的学习生活。通过小鸟在幼儿园的点滴,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关心和关爱他人。《幼儿园快乐的小鸟》不仅是一本好的儿童读物,更是为孩子们塑造成长的阳光与生命力。

幼儿园观后感 篇4

《幼儿园》刚开始时,小孩子抓着妈妈,不让妈妈走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抓着妈妈不让她走。《幼儿园》以这个场景为开头,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感情,引发观众的共鸣。《幼儿园》这部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在技术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辑、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很好,极具观赏性。中间时不时穿插地对小孩子的采访也设计地很好,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幼儿园》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的一个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镜头对于这个小朋友神态的特写、内心独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够抓住观众的情感,让人不由地为他心急。

在我看来,《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表现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现实问题。从对孩子的采访中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对日本的讨厌,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应该是受身边的大人影响的,那个年代中国民众还普遍对日本存在敌视、偏见,还不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采访中会说出一些比较现实的话。可以感觉地出《幼儿园》里的孩子家境应该都是不错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让他们全托在幼儿园,孩子肯定不喜欢一直待在幼儿园的。纪录片里不时有孩子数着日子盼望着回家的镜头,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我个人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进全托班,他们还小,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幼儿园观后感 篇5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考中,幼儿园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快乐很长时间,一只虫子可以看整个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他们不能系鞋带,穿好衬衫,整个天空都是灰色的。这个小男孩受到欺负,情绪低落。小女孩很快把碗里的肉夹子给了他,让他高兴。

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

”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里所有的生物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

”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lve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一些这样的思想无疑是灌输给成年人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事实上,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总之,我希望孩子眼中的世界能少受大人社会风气的影响,多一些童趣、快乐和美丽。

幼儿园观后感 篇6

观《幼儿园》有感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1304班

观《幼儿园》有感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

《幼儿园》这一纪录片介绍了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向我们展示了这所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看完以后,我有很多体会。

这部纪录片刚开始出现了这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我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个老师教导孩子,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都会在这个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从一个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到老师自己,所以或许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刚开始展示的就是孩子们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的很厉害,其实每个小朋友几乎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特别不想上幼儿园,每次上幼儿园都要哭闹一回,有一次奶奶因为我不上幼儿园特别生气,把我关到了屋子里边,不让我出来。因为我不想上幼儿园,我父母很无助。后来,我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我也没有那么讨厌幼儿园。

我要感谢我的幼儿园老师,他非常善良,温柔,有教育经验。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自己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那个年龄阶段养成的,幼儿园对我的影响很大。幼儿园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将来健康成长。

“马玉兰”这个名字在影片中时常出现,而且是出现在老师的训斥、责骂声中,“马玉兰,你又在害人”、“马玉兰,你能不能好好吃饭”,马玉兰这个小孩,心理方面肯定被老师伤害的很严重,也许她比别人反应慢一点,但是老师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去鼓励她,而不是一直责骂她,长此下去,马玉兰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孩子们参加各种训练班,如心算班和日语班,真的有好处吗?在《幼儿园》这部影片中,时隔几分钟都会出现一些孩子,他们都非常聪明,给一些数学题目,会很快的算出来,我们首先感觉他们特别聪明,可是仔细想想,又会觉得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我觉得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幼儿有自身的年龄特点,过早的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是不对的,违反了他们的特点,而且破坏了他们的发展,对幼儿长期以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影片中出现这样一幕:男孩与女孩在一起洗澡,其中一个男孩在摸另一个女孩的屁股,可能那个男孩觉得女孩的屁股好玩、好捏,但这样是不对的,小孩子她们对男女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老师就应当适当的进性教育。在《窗边的小豆豆》这一本书中,巴学园里边的老师就重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她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育幼儿。

老师应当让幼儿清楚男孩女孩是不同的。

影片中一个男孩因为穿不上衣服,他自己把自己的衣服又都脱了,还有一个孩子自己一个人在鼓捣着系鞋带,系了好久,还有一个孩子在一个人摆椅子,这些幼儿都在自己建构。

孩子吃药的时候,老师可能早上忘了给他吃药,然后孩子用一个很大的玻璃杯吃药。老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

人问:“爱是什么?”幼答:

“爱就是把你抱着”人问:“如果让你对别人说一句我爱你,你会对谁说?”幼答:

“不好意思说,恶心。”为什么幼儿会觉得“我爱你”这三个字恶心呢?我觉得是因为幼儿没有收到爱的关怀,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老师方面,都没有给他爱的关怀,导致孩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自己心里方面就会有缺陷。

我们要尽力让儿童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

这是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在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他一直在等他的家长来接他,可是活动室有两个门,他就很纠结,不知道要在哪个门等父母来接他,这一幕看的我特别心酸,可能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平常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只能把他送到寄宿制幼儿园当中,导致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少了,孩子得到的关怀也变少了。

**完这部影片,感触真的很大,它让我真实的看到了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也许比下园实践更有用,看到的更多,我们今后也可能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希望我们都可以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对待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观后感 篇7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童真、欢乐和动感的地方。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给予他们爱和关怀,是一种幸福而快乐的体验。这本书《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幼儿园老师》深入探讨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了一位幸福快乐的幼儿园老师的生活,让我了解到幼儿园工作的美好和重要性。幼儿园老师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人,更是他们的朋友、家长和引导者。在幼儿园里,每天我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满满的能量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我喜欢用自己的温暖去陪伴他们成长,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和快乐。

其次,书中提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孩子们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在这个时期形成,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老师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通过游戏、互动和实践,我尽力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作用。幼儿园是孩子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在这里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和合作。作为幼儿园老师,我要帮助他们建立正向的人际关系,教导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书中提到了幼儿园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幼儿园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老师付出很多努力和心思。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形成家园合作的良好氛围。只有通过与家长和同事的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长,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幼儿园老师》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阅读,我深刻领悟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要以幸福快乐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用爱心和耐心培养孩子们,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有责任感的人。尽管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所获得的幸福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此,我将会努力做一名快乐的幼儿园老师,用自己的真心去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幼儿园观后感 篇8

最近观看了视频《幼儿园》 ,可爱又感动,而且有点搞笑,最后又非常催泪。说它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艺术片, 因为它的画面构图,颜色比例都非常适合去欣赏琢磨,可是它唯一适合作为艺术片的就是它的真实性,艺术片多少存在着加工的成分,而作为一部记录儿童生活的片子, 它以真实的手法去表现了一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表现了儿童与**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它清晰的折**儿童的内心世界。

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从手法上也拍得很好, 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时间顺序是从孩子入园开始到拍毕业照。中间是各种场景和情景。《幼儿园》中有两条线索,一条就是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乐的这种情绪, 另一条就是采访段落。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相信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对我来说没有好的记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你被迫从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夺走的地方。这是你必须面对现实世界第一步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自己的,你需要与外界接触,这可能意味着成长,但在那种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谁的世并不清楚。

影片中对孩子们的访问是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对孩子们感到惊讶和微笑的时刻。片中那个不断被问几加几是多少的善于心算的小孩,最后也对自己的答案产生了怀疑,而没敢说出口。这时,他渐渐进入了**的思维,不敢表达自己,害怕说错话和羞辱。

也许这是中国小孩的通病吧。

问小胖墩,他班上最喜欢哪个同学,他很自觉地问是不是女的?然后想了半天犹豫了半天,害羞地说不知道。记者说我不敢说你喜欢。小胖子一脸天真尴尬地说,你怎么能看出来。

在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这你知道着怎么还要问我嘞”,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出了这便是孩子的世界和**世界的不同。而在回答关于“爱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上,所有孩子都表现得很羞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读解“爱”——“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所有孩子都不肯说“我爱你”,不好意思说,这也可以看出情感内敛的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如此。

在这不断短50分钟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三年来这些孩子的笑时光,从最初的欢笑到后来的默默思考。这部纪录片的魅力不仅在于给**带来欢笑,更在于让我们看到自己,看到祖国的未来,得到思考。

幼儿园观后感 篇9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这本书是由蔡伟忠老师所写的,讲述了很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和技巧解决的实例和方法,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

翻开目录,我们可以了解本书的一些内容:只要这样做,孩子就会喜欢上幼儿园;然后就要建立孩子的常规;学会正确利用区域活动减轻工作负担;原来环境布置是很好的教育工具;让家长从接受、信服到跟从;这才是真正的幼儿园课程……光看题目,就是我们教师当前需要了解的内容,蔡老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创新,并在书中介绍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全面渗透教育理念,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现在,我们正轰轰烈烈地搞着区域活动,我首先翻到了该章节。蔡老师说“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作用,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

什么是区域活动?蔡老师没有干巴巴的理论词,而是形象地把区域活动比喻成一个房子的空间划分为客厅、餐厅、卧室等,如果教室只是进行集体活动,功能只有一个,只需桌子和椅子,这就好比一个房子只是用来会客,只要摆上沙发就可以了。如果房子很大,空间可以固定。如果房子很小,一个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用于不同的用途。

这个地区也是如此。活动室被分成不同的空间,形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是临时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功能,或者是固定的。看,多么通俗易懂的讲解!

然后,蔡老师同样用这些浅显的语言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区域活动有什么不同“、一般划分为哪几种区域”、“区域布局的要点、要求”、“材料和玩具有什么不同,停放材料需要注意什么”、“每个区域材料投放的特点”、“区域开放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安排”、“区域在课程中的应用、教师的角色”和“孩子不进区怎么办,孩子太多、空间太小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读蔡伟忠老师的例子时,我的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蔡伟忠先生在学前教育现场写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从网上了解到蔡伟忠老师撰写的《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教师实用手册》,简单,却耐人寻味,每一句话都似一束阳光洒金我的心扉,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实用手册》从多个层面帮我理清作为教师的职责以为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很喜欢这种信手拈来,却能满载而归的感觉,因为满满的都是作为教师的感触与启发。

蔡伟忠老师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乖乖静坐着听讲那不算是好的常规。最主要的看看是老师不在或者老师的注意力没法集中在幼儿身上时幼儿的表现。

班级的日常活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教师组织的一天活动的质量。如果日常工作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们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组织各种活动师也要分散精力维持秩序,这就影响了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常规呢?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解释、协调、交流的最佳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2、 通过对话、故事、童谣等形式加强儿童的活动规律

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的形象和不断变化的故事是儿童喜欢的活动之一,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时,我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和故事来加强孩子的日常活动。

一。在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弱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方面,首先要设置值班学生,让每个孩子轮流值班。让值班学生承担起提醒同伴的责任,效果很好。

2、在培养幼儿合作方面: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商量做游戏,不争不抢,开心快乐地共同游戏,并让幼儿从家里带来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扮演角色,学会协商。

这样,通过一些活动,并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加强,孩子们逐渐有了合作的意识。

3、在培养幼儿轻轻做事情方面:让幼儿懂得要轻轻做事,不干扰别人,养成关心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让孩子感受到做事轻温柔的人的爱。

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读蔡伟忠老师的例子时,我的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

最近读了蔡伟忠老师编著的《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一书。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很实用。针对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既有横向指导,也有纵向指导。蔡先生帮助我们找到了分析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新老师还是有工作经验的老师,阅读后都会有很多启发和思考。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深刻感受。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吧。

1、 利用区域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区域活动是非常有用的教育工具。学会使用它可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区域性后发行动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缓解个体学习,使儿童有效建构经验,有助于儿童沟通能力的发展,减少教师直接指导的时间。

区域活动一般分为:教育区、艺术产业区、建筑区、角色扮演(玩偶之家)、语言区等。区域的布置一般把闹区安排在后半部,安静的语言区安排在前半部。

各地区物资配送的原则是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封闭到开放。

二、设计具体的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塑造孩子,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价值观,这些事没办法通过上课完成的,只能通过“长期固定的生活模式”来培养。所以幼儿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调整课程的方向,在科学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上,建立有价值的“长期固定的生活模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体现幼儿教育核心价值的手段。让孩子成功地被塑造,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然后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就来设计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其策略是:

1、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

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妨让孩子影响孩子,因为是同样的辈分,互相能够争论,也容易内化,如果是我们强加于孩子,孩子表面是可能会依照我们的意思办,可心里也许是极不情愿的,不同角色对受教人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影响孩子。

2、建立家庭教育里的生活教育元素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者本身就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同样不可忽视家庭教育里的生活教育元素,我们把活动中要积累或延伸的经验有计划的传达给家长,让父母带孩子到生活中实践积累,孩子们不但有兴趣,积累了生活经验,我们开展活动也会轻松很多。掌握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尤其重要。

3、让环境布置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门“隐性课程”,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幼儿园环境创设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重视幼儿的成长和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利用环境因素,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趋势。但是对我们来说环境创设也是一个让我们感到非常纠结的问题,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在环境创设上,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多是仅仅为了“美化”,而且多是已**的标准来做的,大多是一个学期不变的,甚至是一年不变的,孩子们的注视率几乎为零,更不用说与孩子间的互动了,蔡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尽量把老师的工作转化为孩子的学***”,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有价值的经验,从而提高了环境的教育功能。

我们在环境布置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1)高度原则,要考虑孩子视线的高度,因为这个高度的东西能让孩子“立即看到并产生联想”,要考虑以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2)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原则,应该把布置环境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过程,尽量让孩子参与,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3)先功能后美观的原则。环境布置的最高境界:在主题课程实践中运用环境布置,把主题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和环境布置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思考环境布置的调整过程,如何与主题课程结合。

“主题动态环境布置”的操作中,孩子在主题活动的任务是随着主题的生成、变化,不断调整,通过孩子和环境发生互动,培养了孩子的任务意识,促进孩子经验和知识的建构,也提升了老师工作的价值。所以,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

三、做好家长工作

1、坚持教育原则

以前在做家长工作时,觉得只要让家长满意怎么样都可以,自己做出点牺牲没什么,可是结果却并不如意,我们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家长,只能迎合接受你原则的家长,只要我们把教育理念慢慢渗透给家长,讲清楚,做明白,原则性要强。坚持就是坚持,不允许是不允许的,没有顾虑。态度一定要温和,态度体现个人素质,也更容易被家长接受。

说话要一语中的,说到点子上,清楚地说明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能接受什么和不能接受什么,不要说空话。

2、有效地运用间接指导策略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会为家长不配合而头疼,比如进行环境布置,需要家长带些废旧纸筒之类的,有些家长会很积极的配合,总有部分家长不但不配合,甚至说些刻薄的话。家长是形形色色的,存在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等差异,若是直白的要求他们该这样不该那样,那么接受起来肯定是有困难的,但如果让家长影响家长,孩子教育家长,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让家长亲眼看到别的家长这样做的效果更好,让孩子回家以后告诉家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潜移默化,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老师必须多与家长沟通,不要有问题时才沟通,平时应多交流。说话要有技巧,先表扬后批评,先行动后做事。要想和家长进行良好的互动,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能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了解家长的困惑,关注家长的兴趣点,接纳家长的观点与建议,及时反馈。特别是在对应突发家园冲突的时候,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事件顺利解决。

4、利用家长会或园**,教给家长一些育儿知识

教育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和孩子学***的正确方法;孩子做对了怎样表扬;了解孩子心里的真正情感需要,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要态度一致,先定规则后批评。

以上就是读此书的几点体会,还有更多的精髓需要细细琢磨体会,现在最需改变的是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少喊口号,多做实事。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努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

幼儿园观后感 篇10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天真,也感到了淡淡的惆怅。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微型幼儿园。孩子们总是应老师的要求做这做那。孩子们应该有所不同,但他们逐渐成为标准产品。一旦达不到教师标准,就被视为“不合格”,需要“整改”和“反思”。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

老师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小凳子,孩子都缺乏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

孩子这么小就离开父母这么长时间真的合适吗?一个大班的孩子被问到“你父母在忙什么?”说:

“妈妈忙着做美容,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认为工作很重要,但金钱真的比陪伴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真的不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更多的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

但在这个幸福的世界里,我还是慢慢地感到一丝无奈和悲伤。

大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前欢聚一堂:“不是每天都这样。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

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很开心。对他们来说,上幼儿园的时候并不总是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玩耍,这对他们来说变得越来越珍贵。

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看世界杯时,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有些孩子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真的很糟糕。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一个教育的缩影。

孩子们应该爱国,但他们不必爱一支不会踢足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这种公式化的话?

在幼儿园里,有没有必要教他说这样的话?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一个副标题是“三年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而第一个副标题是“也许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幼儿园观后感 篇11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能穿衣服的小男孩:他不能穿,然后他愤怒地脱下衣服,拼命地砸。后来把里面衣服脱了还是穿上了,尽管有点怪!

而每次他终于在班上被接走,因为他又生气又失望,他就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等着妈妈来。当妈妈来给他换裤子时,他骄傲地看着妈妈,觉得这很简单,很真实。他的外表和他的内心是一致的,小时候我们都这样吧?

想到小时候妈妈也是最晚来接我的时候,内心也是如此的急躁,失望吧!孤零零的一个人焦急的等待着母亲,偷偷的透过大门看看母亲来了没,想起来其实挺辛酸的,父母有时候不会注意到我们的感受。记起小时候被男孩子欺负,哭得稀里哗啦的,等到妈妈来时又很快就露出了笑脸,想起来特想笑,想必那时候的我特喜欢和崇拜我的母亲吧。

影片的结尾还提到了孩子的爱国情结,孩子懂的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有的时候真的可以用童言无忌来说,对钱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对快乐的理解,无外乎出乎我的意料。真正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自己吧。

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总是希望有一天像大人一样。那时候,我总觉得大人的世界很自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可以买无数的玩具和大白兔奶糖。当我长大后,我没有老师的纪律和语言,没有人敢欺负我。于是,就那么一天一天的盼,终于小孩长成了大人。

当我长大后,我发现在**的世界里没有玩具和白兔奶糖,也没有人想玩跳房子和鸭子过河的游戏。

然后,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成长的代价。

幼儿园观后感 篇12

经老师介绍,我看完了自2000年到2001年费时大半年完成的纪录片《幼儿园》,看完之后我对幼儿园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当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办幼儿园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能使学龄前儿童在进入小学时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观念,懂得如何开展群体生活,对激发儿童潜能发挥作用。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幼儿机构是德国的福禄贝尔创立的,他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立“幼儿学校”(1840年改为幼儿园)。

看这个**我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了,他们真的很可爱,看的时候我经常会笑翻掉,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这时候大多遵循着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其实就是展示着他们的孩子天性。在记者问他们觉得日本人怎么样时,有一个小孩气得牙痒痒地说,我有一次恨日本人都恨得流鼻血了,我惊讶于孩子们的世界的很可爱,爱憎分明。不过嘛,他们当然不是真的恨日本美国这些国家,他们现在只是因为大人们的世界观的影响,在问他们美国911事件的时候,他们最先的感受还是那些人太可怜了,想逃都逃不出去。

问他们会为金钱、幸福和旅游选择什么,他们会直接选择幸福,告诉我们,因为金钱买不到幸福,他们的想法永远是最直接、最简单、最美丽的。

**里有个小男孩,好像是什么心算多少级的,刚开始记者让他做的算数她还能回答起来,不过到后来就实在回答不出来了,这个也让我感想颇多,国外的教育家早就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一直提前学习什么。就像那个双生子实验,一定的年龄只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就算早其他孩子学习了什么,到最后发展水平还是一样,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wWw.968OK.CoM OK语录网】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单纯可爱的,好奇的,但是也是脆弱的,记得短片里有一个小孩在等他的家人接他回去,因为有两个门,所以他坐在那边的时候要时不时地看着后面,他的眼神有急躁,有失落,有期盼,直到妈妈来了以后才露出微笑,这个小孩在学校的表现也不算好,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忽视。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我记得有个孩子骂一个女孩。他的言谈举止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他说:“我厌倦了见你。”。

还伴随厌恶的眼神,也许就是学的他爸爸骂妈妈时候的样子。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期的国外教育者系统地提出了完整得家庭教育体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在老师方面,我觉得要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里老师强迫孩子喝下那么多药,我就觉得不太好,孩子喝得很难受,另外老师在孩子不乖的时候,骂得貌似也有点凶,孩子应该会很难受。还有一个孩子在排椅子,怎么排都不行,老师就说调一下面,一方面是要的确要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可是当他实在不会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边自己做一遍,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儿童总是在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无意的反应。不过嘛,老师也是人,也有疏忽,也有心情烦躁的时候,**里的老师挺着大肚子还在工作还是令我敬佩的。

总得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家长,学校都应该好好培育他们,关爱他们,他们发展的趋势有一部分取决于家人和老师对于他们的影响。所以我也要努力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我教的孩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