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迅速撰写读后感?我相信许多人在读完某本书后,对它的情节都会有深刻的印象。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一方面是希望我们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您需要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已准备好了,请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个人收藏夹!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理科生, 对于文学作品只抱有很基本的兴趣和好奇,但从中学开始,我竟然渐渐开始喜欢**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总是荡涤着深深的情感,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引人深思。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他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他被评为“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我读过两次,第一次是初中毕业的时候,当时只是简单地为安娜命运的不幸哀伤,但最近,经过五年的成长,当我再次品位这本书的时候,我渐渐发现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意在通过这个故事揭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它描述了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公安娜卡列尼娜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人的解放和真挚的爱情,但由于体制的束缚,她只能以失败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由姑妈嫁给了20多岁的高级**卡列尼娜。她婚后没有感情。在一次去莫斯科的途中,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他们有真爱。离婚后,他们离开了家,和她住在一起,这遭到了上层阶基的谴责。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但与沃伦斯基结合后表面上的安逸生活,无法掩饰其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因这种不合法的结合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加之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表面上看,安娜真的是个奸妇,但我还是很喜欢她,因为她真的,爱就是爱,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做事。她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就像一团冲动的野火,点燃了每一个渴望爱情和被爱的真诚的人。

不可否认,她是美丽的,依稀记得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作者这一连六个“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像这样漂亮的女人有权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完整的婚姻。但事与愿违,爱情与她之间仿佛个了一堵坚不可破的墙,墙的那一边的幸福不属于她。。。。。。而很高兴的一面,安娜也并不只是徒有美丽的躯壳,在她美丽的外表下,也还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

她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安娜在社会上失去了一个高贵女人的所有地位和权利。她除了渥伦斯基的爱什么都没有,但她仍然热情而执着地献身于这份爱。

我真的很钦佩安娜的胆识与勇气!一个爱的弱者冲破一切,放弃一切,甚至挑战整个社会。但她最终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成为一名叛逆者。

她终究是要失败的。以生命为赌注的失败。首先,时下紧紧包围安娜的社会有三个集团。

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代表政治。第二类是以老妇人莉西娅为首的宗教妇女团体,代表宗教界。三是以苔丝为代表的青年贵族妇女群体,代表着社会。

他们向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安娜无人可谈,无处容身,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们封锁了安娜的出路,强迫她自杀。她提出离婚,却没有人理睬;她提出带走儿子,却受到冷冰冰的拒绝,甚至她来到戏院里看看戏,也受到贵人们群起而攻之的起哄,以致于安娜遭受了终生难忘的侮辱。

而渥伦斯基对爱情的漠不关心,成为安娜死亡的导火索,使安娜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无助的困境。作为上流社会“****的高级标本”,游戏人生,耽于享乐。他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高尚生活方式。

当他看到他的同学谢尔普科夫斯基现在有一个耀眼的将军肩章,但他是一个可怜的骑兵队长,他嫉妒得眼睛都在流血,他为自己的爱情吃了后悔药。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为安娜牺牲了太多,甚至毁掉了可以辉煌的未来。对安娜的爱情也就必然冷淡下来。

结果,支撑生命的最后一根线被打破了。安娜没有路可走了。她年轻的身体奔向飞驰的车轮,一个美丽的灵魂瞬间死去。

同时,安娜作为一个淑女的性格弱点也在这场悲剧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安娜,毕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后裔。她深深蒂植根于贵族教养的世袭负担之中。她接受了人格解放的影响,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神圣的爱情权利。

另一方面,她又用贵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爱情,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女人”,“堕落的女人”。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即使结果是这样,我仍然爱这个美丽的女人。我还是想说,她的生活是如此的美丽,她的生活一直保持着这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安娜的人格,死亡夺走了她的生命,但没有力量改变安娜的内心防御。她只是在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是阴错阳差的,她生在了那个不属于她的时代和环境,成为了一个脱离了时代的人物。也许自杀对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终于挣脱了现实的枷锁,她终于自由了,终于来到了这面墙。在一个没有鄙视,没有唾弃,没有虚伪,没有嘲笑的净土里,她爱得勇敢,爱得真诚。。。。。。。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假设,安娜内心能淡定、平和,不艳羡俊男靓女的纯真爱情;假设,安娜能够理智洞悉爱情的真相,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她的人生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重来,只能是现场直播。

她出身贵族,有高贵的身世;她容貌美丽,闭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宁身居官场高层,位高权重,爱她如心肝。如果她能正视自己的各种优势资源,珍惜别人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她就会享受到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

她身为贵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会名流。一日三餐有厨师御做,家务有仆人打扫,儿子有家庭教师管教,出门有四驾马车伺候。如此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安娜快乐和满足,反而让她的心越来越孤独和空虚。

诚然,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心灵沟通会有障碍,安娜在卡列宁身上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这是她婚后的的遗憾。没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这是人类的天性。

安娜的生命缺少爱,所以爱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神秘美丽。安娜体内的荷尔蒙让她内心躁动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现沃伦斯基,也会出现别的什么斯基。这是青春的宿命。

爱情的故事注定要在安娜身上发生。如果安娜能停下脚步,品尝爱的滋味,看透爱的真谛,及时停下脚步,给卡列宁留个好脸蛋,她还是有机会得到卡列宁的原谅的。只可惜她被爱情烧昏了头脑,置自己的家庭儿子于不顾,毅然与情夫远走国外,以为爱情可以满足她一切的需要。

当激情消退,炽热的大脑逐渐恢复理智时,她发现她所依赖的爱也逐渐消失了。开始时的美好变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责。

同样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虽说不像安娜那样出身名门贵族,但她的家境殷实,父亲是个农庄主,家有仆人和雇工。小时候,安娜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她们都属于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她们内心的渴望总是深不可测的。

爱玛嫁给了乡村医生包法利,婚后的生活比以前少了。她家里也有女仆。爱玛也过着悠闲的生活,像安娜一样教丈夫和儿子。但她并不满意。她向往上流社会的浪漫生活,鄙视包法利的平庸无能。与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在上层阶级的生活是爱玛羡慕的,但安娜满意吗?

如果爱玛得知安娜的遭遇,她会怎么想?

安娜和爱玛,这两个女人心中缺少的是爱的滋养。她们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当她们认为真正的爱情来了,她们选择绝望,飞蛾般地投入情人的怀抱。

只不过安娜比爱玛幸运,沃伦斯基是真心爱她,而罗多尔夫则是情场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玛。

不管怎样,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爱也是爱。如果你能及时反省自己,停止玩火,你的命运可能会被改写。

安娜和爱玛被内心的欲望所控,无法自拔。最后,安娜众叛亲离,爱玛债台高筑,已无力回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经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于失去了痛苦。原来,她带着母亲的财富而来,这是别人生活中得不到的。她生来就有财富、美貌、地位和名声。为了得到爱情,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她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同时爱情也变淡消失。

爱玛的痛苦源于得不到的痛苦,她向往爱情,为情人不惜投掷大量金钱,租豪华宾馆,恣意享乐,以为得到了她向往的爱情。但是她却遇到了爱情的**。当她需要帮助时,声称爱她的男人离她很远。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卧轨,一个服毒。正是无边的欲望之火燃烧着她们的心,迫使她们走向毁灭和死亡。

人的生活离不开欲望,因为欲望可以使人不断进取,社会也会不断进步。人不可能完全被欲望控制。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应该是每个人用智慧思考的问题。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想安娜和爱玛绝不会再为爱情赴汤蹈火,去用生命换取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一定会审慎处理与沃伦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宁的地位和荣誉,相夫教子,与卡列宁白头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爱玛也不会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就相信一个男人,她一定会珍爱包法利给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从托伦到福楼拜,从安娜到爱玛,在两百年的沧桑中,我们从未失去过安娜和爱玛。她们住在我们中间。她们在阅读名著时,总能看到现实生活中安娜和爱玛的活跃身影。愿普天下的安娜和爱玛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爱自己所拥有的,圆满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历经3月,我终于将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大作——《安娜·卡列尼娜》看完。在写作的那一刻,一个世纪的景象似乎在我眼前转瞬即逝。现在,我想谈谈对安娜女主人的一些看法。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农,但他无法摆脱贵族陷入的矛盾。矛盾时期、矛盾体系、矛盾特点和矛盾心理,使整本书在矛盾漩涡中颠簸。这部**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社会的写照。

**中,女主安娜的人物形象着实令我被震撼,她18岁时嫁给前途无量的政治家卡列宁,后诞下一子,过后便是的平淡而充实的生活,在离开儿子前往莫斯科,她会感到孤独与思念——她过着就是这样的普通生活。然而,她的出现点燃了她对爱情的渴望。自此,她的童真一去不复返。

弗伦斯基高大、英俊、优雅。他对安娜的执着追求使安娜陷入了爱的深渊。他温柔的体贴使安娜放下了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她愿意付出自己的名誉和家庭来换取她想要拥有的情感。

但是,安娜纵身一跃,不顾一切追求所换来的不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而是无尽罪恶的深渊。

当她和他在一起时,他的温柔和体贴消失了,带来了无尽的争吵和痛苦。甚至她所在的上层阶级也对她进行了无休止的嘲笑。

与安娜不同,他的愿望不仅仅是安娜,还有赛马和职业。安娜只是他的欲望的一部分,当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厌倦。但是安娜不一样,安娜的内心中,只有弗龙斯基一个人,弗龙斯基的厌倦与安娜愈发强烈的爱发生冲突,最后,在对于生活的绝望以及对爱情战争胜利的追求下,她决定惩罚弗龙斯基,在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幸的女人。

安娜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她勇敢直率,从不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就像她说的一样:“我不能不跟着我的心走。”她迷恋弗龙斯基,爱他,渴望他,所以她宁愿灭亡,也要占有他的爱。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有自己的不幸。弗龙斯基在安娜死后精神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义,负罪感让他选择不再去实现欲望,而要将自己的生命已经毫无价值的生命,挥洒在残酷的战场上。

而安娜的人生,在悲剧中,落下了帷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她成了爬在弗朗斯基树上的藤蔓,弗朗斯基树倒了,死了。弗伦斯基成了他的生命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了她的爱,他的生命将不可挽回地灰灭。可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

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我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找不到平衡的支点和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抗拒一切,本能地忍受一切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

到了最终,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美丽而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中死去。人活着是为了期待,因为有了期待,人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最完美的人生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把安娜带进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嫉妒光,爱上了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对感觉和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恐惧,只为幻想中的感觉而生活。

一种虚假的狂热也笼罩着弗伦斯基。他一见钟情与安娜,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的气质,但更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给他带来了征服感、荣誉感和羞耻感。这种虚荣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非常肤浅。安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活中。对她来说,弗伦斯基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也是她所有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我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我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欢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仅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最接近完美的时刻是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而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软的身体时,它突然发现原来的那个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所有被托付的感情都消失时,如果爱最终只是单向的,那么一切就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论《安娜卡列尼娜》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格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形象,既有积极和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提炼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仍然具有深远的一义。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的美貌不仅富于表现力,而且充满了内心。她心地善良,清纯自然,热情真诚,对不幸的人深表同情。她对被骗的杜丽表现出无限的关心、温柔、真诚、善良和友谊。如此美丽的女人,她追求的只是真挚的爱和母爱,而她的追求却注定了从一开始就没完没了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

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叹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如此一个优美动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过是真挚的母爱与情爱,这个正当的生活权利,却被冷酷无情的贵族社会**并对立起来,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奢想!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但作为回报,她感到失望和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如果安娜在与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惨死暴露和指责了沙皇**,尤其是其上层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悲剧,反映了生活本身的逻辑。

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和认真考虑。强迫她去死是一种社会罪。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叛。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诚的向往,对个人解放的渴望,都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妇女解放的时代,这场悲剧的启示意义深远而持久。

学号:***

姓名:王兴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6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生活基本上就会陷入养家糊口的境地。生活中属于两人之间的浪漫会慢慢消失了。我从不相信爱是永恒的。爱情只是两个人因共同爱好或其他性格而碰撞的火花。转瞬即逝。

最终不是化成一缕青烟,就会进化成为更稳定的亲情,两人共同为生活而奋斗,教育好下一代。

我总是讨厌那些结婚生子,然后为了追求更浪漫的爱情或其他更有激情的生活而抛弃家人的人。所以在没有看《安娜卡列尼娜》之前,仅通过朋友的描述,我不喜欢安娜这个角色,觉得她就是为了自己个人一时的追求着想,不考虑自己孩子。最后为了爱情卧轨自杀,这么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我不喜欢的。

在我读了西方文学之后,我发现我可能认为的太简单了。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判断一个人,要从他的环境来分析他的性格,不能片面地批评或表扬他。在仔细阅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虽然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但安娜在我心中的形象饱满了很多。安娜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形象。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高贵。慢慢发现她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的女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敢于走出当时黑暗社会和虚伪贵族圈子的勇敢女性。

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安娜不像其他人一样麻木,在她心目中,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带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追求,有人格,有尊严。

她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但是她把爱情看得太重要了。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甚至忍痛抛弃了当一个母亲的资格。

似乎把人生的全部都绑在了一个叫渥伦斯基的男人身上,企图从他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当所谓的爱情已经变坏,这不是她所期望的,她变得越来越困惑和恐慌。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

一旦失去,便没有活着的动力。最后,穿着wollensky第一次看到的黑色长裙,睡在铁轨上结束了他的生命。

我钦佩她的勇气,喜欢她的个性,同时,我为她的牺牲感到遗憾,为她的结局叹息。托尔斯泰笔下的美丽而悲剧性的女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7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不可否认,这是一场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犹如一杯茶那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是**民族独特性格的体现,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与鲁迅作品中的阿q和孔乙己相反。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

这不是利己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人性至上的表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但绝不是不可理解的。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短暂而漫长的过程中,她也徘徊、彷徨,既短的矛盾使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难以适应。

她想到了家庭和道德,但没有对与错,对与错,只有理性与情感的不懈斗争。

爱的力量让她几次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和罪恶感很快就会降临并包围她。另一方面,虚假的狂热使沃伦斯基迷失在一种征服感中。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最接近完美的时刻是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了离开,那就是不放弃,不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而是她抛弃了社会,而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内心的完全平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8

我非常喜欢看文学作品,尤其是日本文学作品。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想接触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透过老师课堂上的简介,对于**文学有了一些认识,到附近书店搜寻了一会儿书籍,发现书架上**文学的书量并不如想像中的丰富。在比较了书架上的各种译文后,我选择了这本书,因为我知道它的存在,就对它感兴趣。

在知道托尔斯泰根据普希金的大女儿玛利亚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后,他对这本书更加感兴趣。另外,我认为这本书的翻译由特洛伊文化出版也很好。

如果要以我的话来简单说明这本长达一千又二十八页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话,我想这么说:

拥有迷人魅力的安娜为了追求心中压抑已久且炽热的爱情,丢弃冷酷而彷彿机器般的**丈夫卡列宁。在失去儿子和社会看不见的痛苦中挣扎,他全心全意地和年轻的伏伦斯基警官生活在爱情的世界裡。最终,安娜为了将来的名誉而与情人分居,感到无助和绝望。

在火车驶近时跳下月台结束生命。在这个故事中,重要的地主列文的思想原则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他对**社会的批判。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对女性的深入观察,以及细腻动人的描写。 譬如安娜初次在书中出现时:

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彷彿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彷彿在找寻什么人。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彷彿她身上洋溢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裡、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把眼睛裡的光遮住,但这是违背她的意愿的,在她微弱的微笑中闪烁。

[1]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ㄧ。透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好像让人也看见了一位散发着青春、星辉般光芒的迷人女性。虽然安娜刻意隐藏自己迷人的天性,但她还是人不住被自己的微笑所吸引。

虽然这只是两人在火车站站台上的短暂会面,但却让人印象深刻。当托尔斯泰第一次出现在安娜的书中时,她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自然、敢于说话、在读者心目中充满成熟魅力的形象。这种强烈的印象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得到印证,而安娜的性格和特点也不断在读者心中凿刻,留下了完整而深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