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寻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阅读" 第七感读后感 "。读完这篇作品后,许多人都会在内心产生独特的感悟。因为众人眼中有众人智慧,在阅读这本书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领悟。请您把本页和我们的网站收藏起来,以便日后使用!

第七感读后感 篇1

见识第七章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见识》是作者吴晓波的一部商业类图书,其中的第七章谈论了商业的本质。阅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受启发。本文将详细探讨商业的本质并分享我的读后感,以此展示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商业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其本质是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这一章节首先介绍了商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在商业的起源阶段,人们可以通过互换物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这种简单的交换被视为商业的初级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逐渐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货币、市场、供需关系等多个方面。商业的本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根据供求关系和价值评估原则,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

商业的本质不仅仅是交换,更是价值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商业在不断发展中,推动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商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洞察力。只有准确把握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的本质还包括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如品牌、技术创新和高效运营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商业的本质同时也包括价值分配和资源优化。商业活动如同一个大交易网,将各种资源和价值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机制,资源会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商业的成功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对资源的优化管理和有效分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阅读这一章节后,我对商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商业不仅仅是交换,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涉及到价值创造、创新和资源优化等多个方面。商业的本质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最优化利用的过程。

同时,本章也提到商业必须注重伦理和道德。商业活动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等。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秉持诚信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和诚实合作的商业伦理。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商业道德,企业才能在长远发展中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见识》中的第七章,我对商业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商业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行为,它涉及到价值创造、创新、资源优化和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商业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最优化利用的过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理解商业的本质对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在商业活动中的见识和能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阅读《见识》中的第七章节对我认识商业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商业不仅仅是交换和利益追求,它包含了创造、创新、资源优化和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商业的本质是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创造和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利用。只有了解商业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商业的运作规律,并在商业活动中取得成功。

第七感读后感 篇2

作家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过好才是圆满。”

当我极不情愿地翻开书的第一页时,就被书中一个景物描写吸引住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扬扬地飘洒着……”这段景物描写使我的心情从抵触瞬间变成了渴望,令我陶醉其中,身临其境,难以自拔。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渐渐熟悉了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在所有角色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最佩服的人就是孙少平。我认为他是全篇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他从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他家境贫穷,可是在逆境中,他依然乐观,和他哥哥孙少安一样,勇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摆脱束缚、重塑信心,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令我敬畏。他让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中人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这也警示我们要学会生活,珍惜感情。在生活中,人的缺点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凡,而孙少平能真正认识到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第七感读后感 篇3

20世纪被誉为文学“批评的世纪”,然而在其赫赫批评成果中,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作家“反串”批评却时常被忽略。作家们不仅以天才的能力对整个人生和社会进行审美把握与形象呈现,他们同时也从理性和认知的高度对文学作品作出审美的判断,成为批评的同盟军。而且作家们具备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熟谙个中甘苦,天然地与批评保持着某种联系,他们也的确用自己的方式在批评中留下珠玑之言。法国批评家蒂博代在20世纪早期曾有力地肯定了“伟大的作家们,在批评问题上,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见。他们甚至表达了许多意见,有的振聋发聩,有的一针见血。”为此,他把批评王国一分为三:“自发的批评”,即读者的口头批评或报刊记者的即时批评;“职业的批评”,即大学教授或文学研究者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即已获得公认的大作家的批评[1](p71)。作家批评作为与职业批评并重的批评类型在理论上被提及。时过境迁,蒂博代的理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而这恰是文学批评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批评首次开始与自己的分析对象——文学作品平分秋色,并前所未有地诞生了璨若银河的职业批评家。他们以纯熟的批评方法深入文本,努力在归纳演绎中探究其意义,为批评确立了一套规范系统——并使人们坚信这才是批评。作家批评逐渐被挤压到批评的“边缘”,或者干脆认为是“过时的批评”、“准批评”。韦勒克就直言不讳地指责即使在今天,各国还有一些人,特别是作家,往往还是很好的作家仍被批评史的残余和遗风包围,进行印象鉴赏、趣味判断、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旧的批评”[2](p1-2)。在职业批评的强大攻势下,“作家批评”作为批评类型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在现代批评园地中又有何新的价值与意义呢?一、另一种文本阐释方式:作家批评存在的必要性无论职业批评发展状况如何,作家对批评长期、普遍的介入毕竟是文学史不争的事实。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3](p14);西方亦类似,“最好的文艺批评家往往是文艺创作者本人”,如诗和戏剧方面的歌德,小说方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大师,在他们的谈话录、回忆录、书信集或专题论文里都留下了珍贵的文艺批评[4](p5)。即便是20世纪,纳博科夫、海明威、米兰·昆德拉,包括活跃于当代中国文坛的王蒙、王安忆等作家(注:继王安忆的《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之后,又陆续有活跃于当下创作界的作冢推出批评文集,如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残雪的《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马原的《阅读大师》,格非的《塞壬的歌声》等。),发表了毫不逊色于同期职业批评家的独特而重要的批评文字。即使作为一种既在的客观现象,批评学的研究也不应该漠然视之。更重要的是,现代批评已承认,文学文本的意义并非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集群——即文本具有“诗无达诂”式开放性,结果必然是批评中文本单一意义的不可探寻和对阐释多样性的合理要求。而批评既是一种有关解释、分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活动,其途径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本身即包括参与者身份的多样化。况且,这里“作家批评”作为一种批评类型的存在,其所指已不仅仅停留在蒂博代理论中以职业身份为依据,更指向职业身份决定的主体在批评活动中的批评意识、阅读方式、批评话语等诸多特质。作家作为阐释主体参与文本阐释,他本是创作中人,往往可能解开作为旁观者或职业批评家被遮蔽住的视线,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与批评。职业批评家布鲁克斯面对作品曾发出这样的哀叹“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不同诗人写诗的方法;我们以为某处是经过呕心沥血的结果,其实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和该诗其它部分同样自然流露”[5](p90)。照此逻辑,也可能他们认为某处是和该诗其它部分同样自然流露,或许又是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果。这对作家批评就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认器”的切身创作体验和丰富实践积累使他们更能准确号脉出“呕心沥血的结果”与“自然流露的部分”,从而能读出职业批评忽略或难以觉察的东西。因而,尽管现代批评既宣布了“作者的死亡”,又否定了本文的“神学”意义:作品一旦完成便如离弦之箭不再受作者约束;而本文也不存在自身的终极意义,它是一个多元的、不确定的开放体。但既然没有一种批评能完全企及作品的意义,甚至这种追求本身就值得怀疑,谁又能说作家批评在与作者惺惺相惜中对文本的阐发不是一种同样合理存在的文本解读方式呢?只是这种试图尽可能接近作者的批评不再被认可为作品最具权威或惟一的解释。因此作家作为文本解释者之一平等参予批评的权利是毋庸置疑的。至于韦勒克对作家批评阅读方式或话语方式的指责,却正是作家批评的某些特质所在,下文将具体涉及。纳博科夫能把《荒凉山庄》起始第一段所描绘的大雾、泥淖,从语言上与威风凛凛的大法官、大律师的名字联系起来,把文本中俯拾皆是的双关语、俏皮话、文字游戏等一一发掘出来,巧妙而传神地让读者体悟到贯穿全书的乌烟瘴气的昏暗氛围[6](p97-184)。王安忆对《巴黎圣母院》中外部建筑描写与作品人物和氛围关系的精细体察和不惜文字地长篇分析[7](p109-141)。这些恐怕即使是“新批评”的“细读”或其他流派各异的职业批评家们也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职业批评将读者引出文本、进入文本之外的世界,作家批评则竭力将读者导入文本之内。艾略特强调以实践者而非学者身份进行批评的缪塞尔·约翰逊“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诗人,并且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所以他对诗的评述意见必须受到尊重”[8](p149)。理论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文学研究能“再现作家的批评史,无疑等于从一个新的、特殊的视角撰写文学史,架构另一部专著”[9](p4)。批评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就是批评格局的多元化,仅有职业批评方法的多元是不够的,不同批评主体的身份为批评注入不同切入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更能有力地保障了现代批评的多元格局。从这个意义而言,作家批评作为批评类型的存在完全具有必要性。二、类型特征:作家批评存在的可能性作家批评的命名是相对于职业批评的,它是否具有不同于后者的类型特征是其存在与否的有力证据。考察作家的批评活动,一系列有别于职业批评的类型特征或隐或显留存于他们的批评文本中,期待着人们的关注。1.批评的前理解简言之,批评是对文本的阐释,通常阐释者在进入文本前不可能处于一种无先验理念的纯净状态,而是带有“前理解”或“前见”起步达向对文本意义的获取。所谓“前理解”在此指批评者尚未接触文本时自身已形成的知识修养、批评意识等先在观念。作家和职业批评家同为文本阐释者时,先在的身份差异已使上述诸多方面产生不同,这必然造成他们步入对文本的正式解读后各自彰显其特征。批评主体知识结构和艺术兴趣是批评前理解的构成要素之一,作家和职业批评家由于在文学中分工各有侧重,生活的积累和学理的涵养成为各自重心。仅以中国现代批评为例,周扬、胡风诸批评大家与积累了丰富创作体会而介入批评的鲁迅、李健吾等,批评面貌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为京派文人的朱光潜、沈从文,文艺观无甚差别,但一位是彻头彻尾的学者,系统研习过英法文学、心理学、哲学和艺

第七感读后感 篇4

母亲的恩情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最动听,最感人

A B C D E F

“为你读文”四月主题预告

云中谁寄锦书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怅惘,多么浪漫,多么真挚!

曾经有哪些书信让你潸然泪下,哪些书信让你开怀大笑?

哪些书信让你牵肠挂肚,哪些书信让你不忘初心?

让我们一起用诵读和墨香,来畅读心声、感悟真情,

四月主题“读信:云中谁寄锦书来”,期待您的参与!

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热爱朗诵,热爱文学,

就是我们要等的人!

这里不仅能满足您一展才艺的心愿,

更有机会成为《语文周报》的特邀朗读嘉宾,

您的好声音会被加载成二维码,

随着我们的报纸走遍全国各地,

在每一块大地上播撒下爱与美的种子!

您只需录好音频,

第七感读后感 篇5

主人公碎花小鳄被迫来到一个古怪、诡异的学校——永远无声无息的209寝室、莫名其妙的同窗室友、不同寻常的冰镇可乐怎么喝都会中奖、只要出门就能看到的那辆出租车和那位表情猥琐的司机,所有的种种无不隐藏着惊世骇俗的秘密。

是死神的诅咒,抑或是活人的阴谋?母女二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结局会是怎样?是什么堆积出难解的亲情仇恨?已经过世的父亲为什么会变身成为“电子父亲”?浪子的爱情究竟情归何处?“第七感”是个人的主观感觉,还是蕴藏在何种情感中的不为人知的情结?

有点恐怖,不过我不会入戏太深,所以只是有点恐怖。以上介绍来自网络。其实小说分三部分,虚幻、真相、幕后,层层揭开恐怖的来由,写作手法还是有点新颖的。有人说作者是恐怖小说第一人还是有点道理的。

第七感有没有我不知道,到第六感我相信还是有的,生命中依然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情节,操纵着我们的心里世界,正常人和疯子有时差的并不远。疯子和天才有时只是一个人不同的方面。所以,心里有什么还是一定要说出来,不要自己一个人钻牛角尖。

最近一直在看周德东的小说,好像生活在了另一个世界。是该换个主题看看了,否则我都要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不正常了,特别是这种讲心里不正常的小说不能连着看。只是好小说太少,有谁给介绍介绍?

第七感读后感 篇6

杨金彪给杨飞的,不是父亲而是给他最深的爱。郑和他的妻子被拆毁了,仍然想念他们的小女儿。死于车祸的李月珍永远是杨飞和许多小婴儿的母亲。

自杀的李青,仍旧感念从前的美好。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他们心性本善,或迫于生活,或迫于压力,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在殡仪馆,富人和权贵享受贵宾待遇。老百姓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掉。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这个地方让这部**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虽然这是对死亡的描写,但我认为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死无葬身之地“是对枉死者灵魂最好的告慰。

从鬼魂和死后世界的角度,这本书讲述了苦难和救赎。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前者写的是历史,本书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在前者,死者还有一个安息的地方。这本书的悲伤更能打动人们的心。

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苦情新闻集合了,又怎能成就如此著作?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只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关系,杨飞与李青的爱情,都是书中温暖的冬日阳光。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都一样。“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世界虽然有些残酷,但我们要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爱情,这是我们生命最有力的旋律,是我们的希望。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从《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到《第七天》,余华无论用什么样的表述形式,都体现了一位作家现世忧患和人文情怀:生即是为了活着的忍耐,是为了对抗死的抗争,生命的原始价值亦是对抗苦难的磨合。《第七天》值得一读。

将目光转向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总能找到书中最后七天的缩影,但这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真诚地希望世界上少一些悲惨的阴霾,多一些温暖的人情。

四班张伊佳

第七感读后感 篇7

摘要: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有一位经理刚刚被我提拔。因为下属的批评,我很沮丧,找了另一个人来代替他。我问他:

“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

“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但一颗诚实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名杰出的管理人才。现在,他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卓越到卓越

内容提要: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和幸福

摘要:我写这封信给那些渴望成功却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总是自怜,渴望幸福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学生。我希望这封信能给读者一个新的成功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我也希望这封信能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和幸福是一个良性循环:自信和幸福可以从成功中获得,幸福和成功可以从自信中获得,成功和自信可以从幸福中获得。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是这样

摘要: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为了在学***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写给他们的父母

内容提要: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你认可多少我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话。如果这封信能够促使一些家长问问你们的孩子心里的话,彼此沟通理解,甚至成为“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达到了。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内容提要: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我能做的就是教会你选择的智慧,帮助你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选择智慧。

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8种: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

内容提要:在过去21世纪之前,在工业时代,更多的需要脑力的工作,21世纪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脑力的创造,带来公平的竞争、共享的信息,还有放权的关系,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世界可以不断改变。我看到越新的公司,越是互联网的公司,他们会越放权,给员工更多的选择,以平等的方式运作一个公司,所以二十一世纪其实最需要的人跟过去时期需要的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过去我提到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第七感读后感 篇8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让普通人慢慢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和说话一样。有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

"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xx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发表了关于阅览室的文章,也在瞬间突破了10万册的阅读量。可见,阅览室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今天是从阅览馆到杭州的第五天。寒风、冷雨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丝毫没有影响阅览馆的热度。带着雨伞的人源源不断地来到阅览亭。仅仅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阅览馆就听了80多个读者的故事。

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来晚上十点的录音直到接近零时才结束。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进阅览室,读自己的故事。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力邀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将自己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为大家做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到制片人,董卿坦言,这个节目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在第一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自己的人生感人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说:

"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节目需要更细致的设计。节目一开始,很多人担心老百姓听不懂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掩饰不住激动之情,将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分享给大家。

董卿说,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这档节目中文化含量最高的嘉宾,也是远离普通百姓生活的嘉宾。然而,他的叙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欣赏。“许先生的深情,他的可爱和执着,真是感人。"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没想到会看的泪流满面。不论是濮存昕花白容颜回忆荣国威大夫救治其改变命运的感恩、国际医生对战火中儿童的祝福、柳传志简单质朴的婚姻致词,还是是朱生豪情诗下相恋依旧的爱人、刘瑜真挚的母爱,又或是耄耋老人醉心翻译事业,每一段真情点滴,都让人热泪盈眶。

来不及去了解朗读者本身的故事,但是他们带来的一段段文字,却可以细细品读。

濮存昕带来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师》。大师的写作总是那种淡淡的情怀,平静的叙事,却蕴含着真情。"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可能永远不会记得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谁没有遇到过需要感恩的人。

《答案在风中飘扬》那一声声质问,那一句句"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作者鲍勃。迪伦对战争的质疑、无奈和无国界医生蒋励面对超出救治范围的孕妇,感觉到的无力、无助以及快要崩溃都让我们更加祈盼和平。

柳传志的《写个儿子的信》更是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的真情告白。"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当初自己的父亲将这句话告诉柳传志一样,如今他又把这句话告诉即将迈上人生新起点的儿子,这种减压式的鼓励放手让儿子去闯,和我们走出家门父母的那份殷切关怀毫无二般。

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爱情,二十多年仍处于热恋中,为彼此读情诗。当他们读到朱生豪的情诗,看着对方,正如董卿所说,我很少羡慕一种生活,但你所描述的生活真的让我羡慕。一起看花、星星和月亮不是诗人的想象。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真实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样。“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会欺负你,让你哭不出来。"你舍得么。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爱而不得,即为羁绊。朱生豪和宋清如并没有过这么长时间的生活,但这对花谷夫妇却成了真正的一天。

认识刘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在她亲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对公共社会的满满关怀,而这篇《愿你慢慢长大》则是击中心底的柔软处。面对百日的爱与期待,我忍不住为她列了一张单子。"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

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个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鼓励对方,帮助对方成为那个人。"多么通达的母亲,不以自我意识绑架子女,只希望她快乐成长。

"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祝你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同情。愿你被许多人所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孤独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译作就来不及读了,不过这位还精力旺盛的老人确实可爱到我了。在解释道自己名片上的"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笑着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大家不知道看了没有,反正是书在那嘛。"讲到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自己也笑起来了,但是忆及当时的爱而未得,双目盈泪,充沛的情感不能不引人动容。

讲到翻译时,译文的比别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这种乐趣无人可以剥夺。在讲活着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有多少可以记忆的日子,一句"还有不知道哪位作家说的了"真的是将可爱的真性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我最开始看的时候,看到节目将访谈和朗读结合起来还是有质疑的,但正如节目最开始董卿语言真挚,包含深情的介绍这档节目"将值的尊重的生命和值的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本来还质疑主持人是否应该在访问别人时表露过多个人情感,却突然意识到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倾听者,和我们一起感动其中。

第一期虽然都是好文,遇见这样宽泛的概念放上去也没错,但主题不够明确。可以想象作为节目第一期,又想有深度,又要有影响力,还有有收视率,选择时的纠结。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属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节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第七感读后感 篇9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沉世熙的《第七只猎犬》。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猎犬的生活和动物的习性。

翻开这本书,亲近动物的生活,感受它们幸福的生活,不禁佩服它们的智慧。惊叹于它们顽强的意志,敬畏它们的高贵品质,从动物的故事中,我发现了故事背后的悲剧。

两只狼之所以被猎犬杀死,是因为一只狼的后腿被掐断了,另一只狼为了救它也死了。狼妈妈之所以救下幼崽,是冒着生命危险,用石灰覆盖全身,装成狗,在猎人的枪下将幼崽带走。藏獒之所以受到作者的喜爱,是因为它优秀、勇敢、野蛮的性格。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第七只猎犬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辣椒是赵霸老人的第七只猎犬,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有一天,他们去打猎的时候,遇到了一头独狼,中枪后没有被击倒。当他打电话给Chili时,他没有来。赵霸丢下火药,飞速跑去。不一会儿,独狼就卡在了树枝上。原来,辣椒遇到了蛇,并与蛇战斗。结果杀了蛇之后,独狼就已经被卡住了。赵霸误会了,把它赶走了。它成了豺狼中的豺狼。王。有一次,豺狼群想伤害赵八,赤力和赵八一起把豺狼群赶走。而辣椒也受了重伤。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尤其是当我读到第七只猎犬Chili为了救主人会牺牲自己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玩轮滑比赛。在比赛中,其中一位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我不但没有举起,还眯着眼睛笑了。虽然我赢得了这场比赛,但我朋友的腿在流血。读了这本书,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我决定以后去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做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第七感读后感 篇10

《第七只猎狗》读后感


《第七只猎狗》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猎狗的故事,充满了惊险、感动和深思的情节。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每一只猎狗的特点和个性,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猎狗的天性和感情。


小说以养犬爱好者约翰为主角,讲述了他是如何逐渐收养并训练了六只优秀的猎狗,而当他收养了第七只猎狗,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说中的每个猎狗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不同的性格。其中有忠心耿耿、聪明机智的拉布拉多犬,有勇敢果敢、顽强不屈的杜宾犬,还有敏感过度、猜忌心重的巴赫猎犬等等。作者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猎狗形象,不仅仅表达了他们各自的个性,还将一些人性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了猎狗身上。


小说中,当养犬爱好者约翰收养了第七只猎狗时,他发现这只狗与其他狗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其他狗对他的命令总是虔诚地听从,享受着他的溺爱和呵护。而第七只猎狗却总是表现出对约翰的怀疑和敌意。无论约翰怎样努力,仍然无法改变这只狗的态度。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无疑在表达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有些人总是对别人抱有怀疑和敌意,无论别人怎样努力和善意的对待他们,他们总是保持着一种警惕和攻击性。而有些人则总是无条件地信任他人,不论对方是好是坏,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付出。通过第七只猎狗与约翰之间的冲突,作者想要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对于那些怀有敌意的人,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并尽力化解矛盾。


除此之外,《第七只猎狗》还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刻情感。约翰对于他的猎狗们是如此地倾注了感情,他们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而在故事的结尾,当第七只猎狗来到约翰身边,无声地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依赖时,约翰感到万分振奋和感慨。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呼吁大家应该尊重和关爱动物,他们和我们同样是有感情的生灵。猎狗作为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之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主人的感激和爱恋。当我们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我们会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的喜悦和满足。因此,小说中的第七只猎狗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象征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和理解。


通过读完《第七只猎狗》,我深深地被作者的细腻描写和丰富情节所吸引。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猎狗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故事。通过猎狗们与约翰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作者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式。阅读这本小说,让我更加理解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也让我感受到了动物的智慧和感情。这部小说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思想上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对待他人和动物更加人性化,更富有同情心。


小编认为,《第七只猎狗》是一本令人陶醉的小说。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每一只猎狗的特点和个性,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通过猎狗们之间的纷争和约翰对待他们的态度,作者还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呼吁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这本小说引人入胜,让我们思考并懂得珍惜和爱护动物,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阅读完《第七只猎狗》,我对于猎狗的理解和对动物的尊重更加深入,同时也增加了自己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这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值得一读。

第七感读后感 篇11

这一期的《朗读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泪弹。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国强在一上台还未开始朗读就已经情绪失控了,维和部队的儿子是国家的儿子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啊!

这一期,我也钦佩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专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重度焦虑,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艺术品。程禾和刘阳用朗读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堂吉诃德。

清明时节,用这个主题,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已故的至亲挚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早已失去联络的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段悄然流逝却又难以忘怀的时光。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告别一个不够好的自己,告别一段不够舒适的感情,告别一个束缚自己的环境,告别一个将错就错的选择,这样的告别,有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动力,做出这样告别,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新的出发点。

而有的告别,却是不可挽回的诀别。既然知道会不可挽回,那就在还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不要在失去时后悔莫及。

送给我也送给你,好好生活,让每一次告别都不留有遗憾,做到这个很难又很容易。

告别,总是会有些许悲伤的情愫在里面。只能说,为了将来不后悔,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七感读后感 篇12

《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16年初出版的一部**。**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我一直在寻找能充分解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在我看来,余华的这部**阐释了三大主题:

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文章开头是一个死人,面对一个迷雾的世界。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场混乱中,英雄杨飞回忆起养父杨金标,一个朴素善良的铁路维修工。

他的生母在火车上不小心生下了他,从马桶上摔了下来。单身汉杨金彪从那时起就把他抱起来抚养孩子。把孩子放在胸前的口袋里,喂他奶粉、水,甚至织毛衣。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

这种良心的考验不是每个人都能禁止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珍贵的。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他们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李青是他们公司里最善良、最喜怒无常的女孩。

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但李青最终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唯一的爱离开了这个家。她嫁给了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医生。她自己创业,很受欢迎。但最后,她也死于她的梦想。她死后与到杨飞时说:“我这辈子结过两次婚,只有一个丈夫。就是你。

可以说,李青代表了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了梦想而生与死。但我却反倒觉得李青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是拥有爱情的日子。你们觉得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所谓的梦想,对我们和这个社会而言,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狭窄的说,是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它值不值得我们舍弃一切去追求?或许到最后我们才发现,不是生活太难,是我们太过贪婪,忽视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导致生活的不幸福。

**还写了一种爱情,鼠妹(刘梅)和伍超的爱情。伍超在一家理发馆门口看见了刘梅,那种感觉,用**的话就是“我再也见不到比她更好看的人了”,所以伍超也去了理发店做了一名洗头工。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福利和保险。他们每天都为生存而努力工作。

这两个男人和女人彼此相爱,一起向往美好的生活,一起努力工作,一起生活。他们也是有梦想的。伍超在洗头之余还学***,梦想成为技师,这样收入会更多一点,生活就会更好一点。

可还没等到那一天,梦想就破灭了。他们带着生命的尊严一起在一家餐馆工作。这时,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当伍超学会做饭时,他们会开一家小餐馆,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可之后的一件事,让他们的这个梦想也破碎了。

顾客移到老鼠妹妹那里。伍超很生气,但满脸是血。这次,是为了人类尊严。这样,梦想就不断被打破,但他们不会屈服,即使他们活得像乞丐一样坚强,在这个时候,情感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当这个支撑被破坏时,老鼠妹妹跳楼自杀。原因是伍超欺骗了他,最后他受不了这样无望的生活。

后来,伍超从老家回来后,为了给鼠妹买棺材,卖了肾,得病死了,去了什么地方呢,去了一个地方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伍超说:“她对我太好了,跟了我三年,过了三年苦日子,我们太穷,经常吵架,我经常发火,骂过她打过她,想起这些太难受了。我不该发火,不该骂她打她。

不管她多穷多苦,她都不会说离开我。我骂她打她。她哭着说要离开我。哭过之后,她还和我在一起。”这就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

**还提到了一种情——社会情。**在这个看似绝望的社会里,我们提炼出了这样一种价值观。比如主人公的养父杨金飚,生前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工作在铁路一线上,不求更多的回报,朴实地做人,做事。

并且,在他死后,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自觉地当起了侯烧厅的工作人员,这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所以,最后他是幸福的,是满意的。还有李月珍夫妇,也都是非常善良的人。李月珍为27个婴儿努力寻找真相。她死后,终于和这27个孩子住在一起。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读完这部**,我们会思考,**中每个人物都有梦想,杨金飚的朴实工作的梦想,鼠妹和伍超好好过日子的梦想,李青的梦想,谭家鑫夫妇的梦想,这些人的梦想在生前的社会都得不到实现,或者说,即使实现了,对他们个人而言也是不幸福的,是没有价值的。在他们死后,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他们的梦想全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容易实现的梦想如此困难?

是我们社会的错,还是个人的偏见?

第七感读后感 篇13

丰盛、充满哲理,又能不停轮转回旋的结尾大步迈进的时候,我实在是情不自禁的打开了第一季的第一集。

45分钟紧凑的情节下,全剧的灵魂人物的性格都被一一交代清楚。广告业鼻祖里,那五个人精一样的人物,在经历了7年之后,居然他们都像当初描绘的那样,在他们自己的轨迹上行走着。除了感慨编剧的功力外,令人感到些许悲观又些许不得不臣服于现实的是,人生之旅有时真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尾。

影片的绝对主角Don Draper,他热爱他的事业,有才华,帅气,不羁,但第一集中除此之外最重点刻画的是他的骄傲,这也是他的人生自始自终戏剧冲突最集中的地方,为之后交代他骄傲背后的自卑埋下了极具张力的一笔。在第一集里面编剧通过五个他先后交手女性,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早就的双重生活。他对于强势的女人(心理学博士以及Rachel Menken)不屑而粗鲁,身上有典型的六十年代大男子主义的气息,他对自己的下属Peggy在第一天就表现出了日后一贯的态度,他照着她但是又不惜当面打压她。然后是他的亲密伴侣,一个是艺术家Midge,自由而独立,性感又智慧,他说他们应该在一起,就像所有男人对于危险女人的憧憬一样。但同时当剧情在活色生香的24小时后最终把他带回了家的时候,它向观众确认了,他和当时其他典型的白人成功男士确实没有任何不同,他住在郊区,他的夫人金发肤白体贴温柔,手上带着硕大的钻戒穿着飘飘的睡衣,然后他有两个小孩。就是这样一个剧情的设定,最终在他一手摸着一个孩子的镜头下拉远,仿佛也暗喻着他拥有郊区与曼哈顿的.双重生活。也为之后Mad Men所有意味深长的剧终奠定了风格的基础。

除了绝对主角Don之外,其余所有灵魂人物的勾勒可谓是大师级别的描写,短小精悍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却极其丰富。

Pete是典型的白人成功年轻人,自以为是却不拥有足够的才华来支撑,和Don一样的骄傲和大男人,但是却笨拙,他爱出风头,自信,强势,但是却处处受到打击,不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夜场。我记得后来有一集他一头撞在了办公室里的柱子上,怒不可竭,但是这个遭遇似乎早就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了一样。Don在第一集里面恶狠狠的那番诅咒真的就在7年后那么应验,有一天你中年秃顶了会发现所有和你在一起的女人都只是心怀怜悯,因为没有人喜欢你。

原因是,他内心和Don一样有自卑的地方。(尽管第一集还没有交代Don的自卑)他内心是那么需要慰籍,然而显然他是无法放下身段对富有的小妻子倾诉的。所以,他在单身派对之后找到了和他全然有所相同又互补的Peggy寻求慰籍。

来自布鲁克林的Peggy,谨慎,聪明,懂得如何表现的得体。但是从看妇产科医生,到摸着Don的手感他的照应的那一幕,直到最终拉着Pete的手进入卧室,我们看到编剧一步步告诉我们这个长相普通的秘书女生的野心。她和Don能够在一开始就心心相印是因为她的复杂,她对于危险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剧中一直很有趣的点是,大家都说她的腿美,但是并没有人说她人美。这就好似她的出生所带给她的命运那样,尽管拥有极好的资质,但需要再看一眼才之后才了解。因为不具备Joan那样的昭然于世的美,注定了她必须要汲汲营营的一步步往上走,才能得到自己极度想要的东西。

在她身上完美地勾勒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甩不掉的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每个人都想要幸福,每一个女人尤是,但是对于有点资质又不是有得够明显,同时却野心蓬勃而不愿委曲求全的人来说,爱情和家庭幸福看起来绝对是另一个世界的词汇。尽管7年来她也层层蜕变,但是不变的是她好强并不愿谦让的心。Peggy是一个最让我唏嘘的角色,我内心真心的希望Peggy可以有拥她内心所期望的幸福的一天,但是我觉得编剧不准备给她,因为编剧无法改变社会的大环境,而因此只能令她的努力让人看得心疼。jzd365.cOm

大美女Joan绝对是剧中我最爱的女性角色,没有之一。老天就是那么不公平,给了美貌的同时还赋予了她智慧。她美丽的即使是个女人都那么垂涎若渴。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天还给了她聪明,她深深知道自己的价值,也明白作为一个女性应该扮演的角色,Peggy的那种斗争和坚强是她在早期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她从开始就展示了身上那种既能够撑起Madison Avenue门面又能够让公司正常运转强女人的特质。不仅如此,她还善良,尽管有点张扬,却愿意照着新来Peggy。那给接线员的三份礼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身为一个女人,她集结了一身的美貌,性感,智慧与善良,令她即使在一个强权的男性社会里,也能逐渐成长得更坚强,最终她确实理应获得自己的幸福。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全剧最爱的男性角色,那就是Roger。我并没有那么爱Don,他看起来是好像是No作No Die,老天赏饭吃却不要吃的典型,但其实是够聪明得体但却不富足而造成的复杂内心的必然后果,以及他额头太宽笑得太假。真正内心的富足,不仅来源于天生富足的金钱还有家庭氛围,这两者都和Don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概念,就是因为有Roger Sterling的存在。什么是真正源于富足的自信,看到Roger Sterling你就知道了。他是另一个“老天从来就没说过它是公平的”人物设定。

尽管,他的家世背景在第一集里面没有交代,但是他是那位天赋异禀、不可一世的Don的老板。含着金钥匙出身,帅气,挺阔,本应可以更骄傲的他,但是正由于真正的富足让他自信且得体。除此之外还是聪明,尽管前面四位都是业界人精,但显然他的审时度势,深谙人情世故,知道自己可以有什么可以要到什么可以有什么立场说什么话,外加上社会地位和雄厚财力,让他无往不利。但同时,他表现出来的又是那么直接,只在乎是不是赚钱,不在乎对方是个女人还是犹太人,他只在乎有没有酒喝,不论早晚,只在乎姑娘漂不漂亮,他并不简单却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于是显得那么真性情。

Roger与Joan身上让人爱的东西是在后面几季里逐渐凸显出来的,但是编剧在第一集里面就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两个人身上的潜力。由于都不是太过复杂的人物,不复杂或许是因为老天给足了它能给的所有,这两位人生好牌型选手的直接来源于和富足,奠定了真性情,而智慧却保证了不论经历如何的挫折,他们总会自我领悟并撑过困难继续直接而美好地生活。也因此,他们是整部Mad Men中,最不Mad的人。

最后一季的后半段中,Don Draper终于在历经起伏后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而我的人生似乎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不断被扯回这个无法得到答案的泥沼中。 但,今天经过这一路回溯,我似乎得到了对未来生活的那惊鸿一瞥。于是我不禁问自己,Is that all it is?正如,第9集结尾, 当Peggie Lee沙哑的嗓音所不停询问的话题,Is that all it is? 人生,Is that all it is?

第七感读后感 篇14

前些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从这本书中学习,所以我更关心书中对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一个勤奋和自我充实的老师吗?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知识,这是永恒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

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是要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使我们的知识海洋不断充实,永不枯竭,实自己不断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只有当老师对学生充满爱的时候,才能欣赏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看完这些陈述,我想到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我和我的很多同事真的扮演了朱老师说的可怕的角色。

看完他的讨论后,我决心改变我的形象。只有当我真的爱和欣赏我的学生,他们才能真正发展。这也是我读书后最深刻的体会。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和注重探索和总结,我就会更接近理想教师的形象。谢谢您。

第七感读后感 篇15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无意间发现余华出了新书,打开看到了如上介绍,对余华的欣赏让我决定读了这本书。不巧的是打折季刚过,图书馆的那本也借出去了尚未归还,于是在网上搜了电子版,放在手机里把它读完了。原本余华的书我一般是不做摘抄的,也就没在意书签的问题,直到遇到想摘抄的,才发现UC浏览器看书不能加书签(没错我一定要吐槽一下),只能先暂停阅读,想着写了读书笔记,抄下再继续看。结果下一次打开时,却已经不知道当时想摘抄的是哪句,又想写些什么感慨了。果然看书的连贯性很重要,书签很重要,还是喜欢直接看纸质书啊。现在的结果就是忘了要摘抄啥,读书当时的心情,却又欲言又止。

书中的主线是“我”死后的七天里(头七?),去过很多地方,寻找以前的回忆,碰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整部小说由一个又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人的故事组成,每一个都让人感到“绝望”。

于我来说,也许是余华的书看得多了看的习惯了,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也可能是有些人说的“对此麻木不仁才更令人绝望”,总之,只是静静地读完,静静地写读书笔记,有些麻木,没有痛哭的冲动,又或许是最深的绝望了吧。

关于这本书,不想写小说概述了,那种在网上随意能搜到的东西,不写也罢。印象更深的,也就是我曾说的余华的书总是能从绝望中读出温暖的力量,只是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而已。无论是父亲收养“我”的善良,父子相处的温情,还是“我”寻找父亲的急切,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李青死后忏悔,承认丈夫只有杨飞一人;鼠妹的男友伍超虽然最后死于卖器官,但他并未为了物欲而是希望圆满真爱;郑家夫妇无辜,不过他们有个最坚强懂事的女儿;饭店老板谭家鑫生前善良体贴,至死也没有夺走他快乐的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说到最曲折离奇的李姓男子被扫黄警察张刚踢爆生殖器官而寻仇杀人的恩怨,两人死后也一笑泯恩仇,成了最好的棋友。

而且,“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的生活也并不像想象中一样凄惨,“孤苦伶仃”的自我悼念者也并没有多么孤独,“就像一片树叶汇入森林,一滴水汇入大海”。除了感慨世间不平事无穷无尽外,也给绝望者以安慰。

第七天,回到“死无葬身之地”,新生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