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的提要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答李翊书读后感”。很多人在读书时代都被要求写读后感吧,当我们看过作者写的作品,并获得了一些启发之后。一篇好的读后感常常是个人心得感悟的最好记录方式。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建议请不妨参考一下!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

《答李翊书》是韩愈创作的一篇书言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读完之后我深感万分,一直以来我不是很会写文章。在此,我可以说我领教了不少,所谓“气盛则言宜”,韩愈把写文章的气势比作水势,只要水势大,任何大小的东西都会漂浮起来,好比语言,气势起来了,语言也自然涌现出来。

第一段开头就赞扬了李翊谦虚的精神,说道仁义之道必归属于李翊。其实活在当代的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请教别人,还是别人来请教自己,都不能太高傲,所谓不耻下问。他还说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是我最看重的一句话,做事情不要太急,一件一件慢慢来,积累够了自然就会有成果。更别说写文章,只要我日常中慢慢积累一些知识,在写文章时,必然会涌现自己的才华,韩愈说李翊也是一样,仁义之人写的文章必然和蔼可亲,正是因为李翊在日常中讲究礼道,为人谦虚,那写出的文章必然不会是什么坏文章,所谓见字如人。

第三段中写的内容正是我写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心里想的用手写出来时,总会忘不掉那些旧词。当给别人看自己所写的文章时候,总会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修改。韩愈做的最好的就是并没有去改掉自己的主张,坚持自己。我读懂之后,我也决定了自己以后也会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在自己的主张不够完善的时候,我也必然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去完善。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自己就是自己,自己行事需有一定的规范,不好好规范自己,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自己才是真正的决定者,别人只是决定了他们自己,而要是我们一直被别人所取决,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我从中也算是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我也会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迷失道路,做仁义之人,做“行己有方”之人。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确实是一篇值得学习的文章,我们在生活做事须从根本做起,我们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仁义之人。写文章时,也需要我们在生活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事物和知识,只有这样,语言才会漂浮起来。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建议大家可多看几遍,对自己以后该怎样去端正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2

读完《答李翊书》我不禁感慨良多,一开始我就被韩愈那大师风范所折服。作为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他并没有宗师的架子,有的只是长辈的慈祥和对晚辈的关爱和淳淳教导。通过他对李翊的教导,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虚。韩愈之所以回答李翊,不是因为他的用意很高,而是因为李翊态度谦虚。这就告诉了我们谦虚的重要性。

中国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我们并不总是像美国那样展示自己的强大力量,而是时终保持谦虚的形象。我们国家不歧视落后的国家,总是给予他们帮助和交流。因此,我国在世界上享有良好的声誉,这也是保证我国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家都知道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地堆砌典故,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的词句,虽然也产生如《兰亭集序》《与朱元思书》《与陈伯之书》《滕王阁序》等一些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但是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到了中唐仍流行不衰。

这严重影响了新知识分子的研究方向。韩愈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在他的实践和倡导下,才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唐宋八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历史上的任何革新运动一样,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当时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他们把韩愈看作“狂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动辄“哗笑之”。

但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广招后学,抗颜为师,收了不少**,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青年。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最触动我的是这几句:“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这句话的意思是:

“当我的文章被别人看后,我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当作非议和讥笑,像这样已经有很多年了,仍不改。”

因此凡古今之创新者,无不具有这样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精神。是啊,人生中我们时常因为自己的一些举动被人讥笑,但是被讥笑了就说明我们错了吗?不把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放在心上,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许每个人都有不满于现状、有“革故鼎新”的冲动,但是多数人稍微遇到些非议就偃旗息鼓,以至于成功只青睐那些勇于坚持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要在意别人的意见,也不要因为别人而强迫自己改变。

因为这篇文章涉及很多古代文论,所以很难理解,但看完之后,对我的写作有很多启发!我知道文章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内容总是比形式更重要。气势十足,那么文字语言的长短和语调自然会恰到好处,不需要机械地照搬,同样堆砌华丽的修辞。

所以读完这篇文章,我收获了很多。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3

《答李翊书》读后感1000字:我向来不太喜欢文言文,但答李翊书给我的感受与众不同,感慨良多。同样是接受教育,新时代旗帜下的我们与前期的古人学者却截然不同的地方。

韩愈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虽是宗师级的人物,但没有宗师的架子,平易近人,有的只是对长辈的慈祥和对晚辈的关爱和谆谆教导。同样如此,求学之人李翊的求学态度并非因为自己学识好就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十分谦卑恭敬的态度向韩愈提问,通过韩愈对李翊的教导,我深有感触。

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接受教育的等级参差不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都大有人在,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历低的人会以我学历低为傲,嘲笑读书人,认为知识无用,反而那些优秀的人更谦虚更上进,但众所周知,真正有成就的绝对是后者。我想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始终要相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通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韩愈之所以给李翊答复,就是李翊谦虚的态度打动了他。放眼长看,其实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们这些年发展迅速,但我们并没有如美国一样时刻展示自己的大国风范,而是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形象,向世界各国学习,取长补短,我们也不会歧视落后的国家,我们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帮助,与他们学习交流,随着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话语权与日俱增,这也是保证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人学习古人,专心修身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一位真正有道的君子是有自己独特的追求的,也是能够自得其乐的,这是一个有失有得的过程。如文章所说,君子不是器具,思考问题要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要有一定规范。就现在来说并非大相径庭,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一个有失有得的过程,我们做人做事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又何尝不是呢?我想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勉励自己不断前进,不断优秀。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韩愈倡导的“古人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士大夫之族的反对,他们把韩愈看作“狂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动辄“哔笑之”。但韩愈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初心,最终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青年。不难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容易半途而废,畏惧困难,从一开始的激情澎湃到最后的另寻其他,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现象,它会淡化自身的意志力,也会让人进入一个永远都在定目标却也永远没有完成的循环系统,拥有坚定的信念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文陶冶情操,也增长见识。我们在书本的海洋里成长,渴望某天能拥有韩愈老先生那般风采以及李翊学者的那般态度,莫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4

《答李翊书》读后感1000字:高中学过韩愈的《师说》,知道他提倡儒学,发起了古文运动。今天读《答李翊书》一文,果然再次证实了他的主张。他能成为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与他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很大关系,而这篇文章已经较为全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

文章开篇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便表明了“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这也说明了韩愈是个德艺双馨的文学家。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修身则必先立志。所以他在文中对李翊说到:“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也就是希望李翊不要满足于胜过一般人而为人所取,而应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但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文学创作者因为抵挡不了名利的诱惑或是为了生存,而摒弃了“立言”的志向,趋向娱乐甚至粗制滥造。难怪现在人说为什么当代文学大家那么少,这与当今社会浮躁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我们应如何挽救呢?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已给出了答案。

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要注意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求功名、不求速成。韩愈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到了。在他写这篇文章时,他学习古文已二十年之久了,却还如此谦卑地说“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想想有几个人有真正能做到如此虚怀若谷呢?我不得不佩服他。在他刚开始学习时,他“非三代汉书不敢观,非圣贤之志不敢存”。对待作文之事如此兢兢业业,唯恐误入歧途。写文章更是废寝忘食,投入忘我。然而这还不够,还得“为陈言之务去”,也就是说表达也要有新意。曹雪芹写《红楼梦》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最后成为人类文学史上的旷世奇作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如今文学创作日趋浮躁和粗制滥造,我们固然心痛,可以责怪这个社会。但创作者本身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我只能说是他们的“道德”还不够,虽然说为了理想要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未免强人所难,但是想成大志者却必定要经历。当然我们也需要有大量娱乐文学,写这种文章的也不能没有。然于文学创作者而言人各有志,也不必再细说。但我仍想说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陈忠实。他便是这样一位有着大志的作家,抵抗着外界压力、生活压力仍坚持自学写文章和创作,最后写出了《白鹿原》这部小说。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让人痛心的现实。当时唐朝盛行骈文和赋,辞藻华丽然内容空洞。追根究底,文学创作者还是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虽说不要求“立言”,但文章总应该写的有思想有内涵,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5

《答李翊书》读后感1000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觉得它晦涩难懂,因为它毕竟是用文言文写的。我看这篇文章,是一边看原文一边看译文才读懂的。但当我真正读懂它后,觉得它蕴含深厚的道理。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李翊的回信,李翊当时只是诸生中的一员,他写信请教韩愈。韩愈一点也没有前辈的架子,他给李翊写了回信,并在回信中指出,是因为被他的谦虚求教感动,才想要把立世求学之道教给他。可其实韩愈也是个极其谦卑的人,他明天是当时的宗师级人物,可他对后生有的只是如长辈般的慈祥、关爱和谆谆教导。谦卑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在这个时代任然应该具备。像中国如今已经是一个真真的大国,可他从不摆大国架子,从不去欺辱小国,而是去担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去帮助处于危难之间的国家与他们的国民。

这篇文章我最喜欢的几句是∶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它使我感悟良多,一个人不应该被外界的功名利禄诱惑,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遵从自己本心,打好基础,抓住根本,才能真正有所成就。韩愈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主张尊儒,所以他文中含有教导人要经世致用,要胸怀大义的思想。之所以要在《答李翊书》中,写出∶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句子,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急于求成,韩愈看到这一现像后痛心不已,才这样特意教导李翊,让他不要误入歧途。我们当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难免被外界功名利禄所诱惑,那我们更应该去约束自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

韩愈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幼年丧父丧母,被兄嫂抚育长大。早年流离困顿,三试不第,最后由于他顽强进取的心,终于登进士第,在文学上也大有成就,而在这篇《答李翊书》中,他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教导李翊读书不能松懈,要顽强进取。这是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得来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而他全部推心置腹的和李翊说了。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要有顽强进取的心。不能因为生活安逸了,就无所事事,整天只知道沉迷于游戏和电视剧。而要有所追求,要自己约束好自己,学习好一个学生该学好的专业知识。顽强进取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我们应该把它一直传承下去。

好的文章无论经历多少年都不会朽,都不会被人忘记。因为好的文章往往灌注优秀的精神食粮,每当人读起它,就会学到好多处世的道理。这篇《答李翊书》无疑是一篇好的文章,我在里面学到了好多知识,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大家风采。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6

《答李翊书》这篇文章写于中唐时期(公元8xx)属于书信体论说文。在中唐时期,当时的士大夫、上层学者耻学于师且文风奢靡低劣,在此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的韩愈兴起古文运动倡导心怀仁义、行仁义之途且写文章应摒弃功利,不可为功利而做文章。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在阐述古文运动的理论。

文章主要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的关系、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作用。

第一段,作者首先询问李翊写文的目的是否功利。作为前辈,韩愈向李翊阐述了为文不为功利的艰难与漫长,也向我们说明了欲“至于古之立言者”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也必须学会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其中名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系其光”。意为培养树木的根等待它的果实,为等加油而使它发出光芒。这使我对校训的理解更深刻也得以与先贤神交。先生说:“仁慈之人,其言蔼如也”。李翊为其后辈,先生给他回信毫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是耐心为他提出为人、为学、为文的建议。厚养其根,俟其实这份耐心与毅力也正是我们如今为文所需要的。

第三、四段,韩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李翊回答了写文章所必备的素养,即有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明辨是非、治学严谨、有恒心有耐心、走仁义之途。韩先生自己在为学时也遇到过迷茫,但是他不改初心,不改自己的主张,也不因为他人对自己的非难与讥笑而动摇初心。古语云:我手写我心。韩先生在此提出若手写心中所想便可文思如泉涌,这也是告诉着我们写文章只有真情实感写自己内心想表达的内容文章才可能写得好。韩先生对于用真情实感写文章凝炼为“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来矣”。

与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似的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都包含着不惧世俗的眼光与非难的哲理也是先贤告诫着我们去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以他人认为的幸福来定义自己,不去做知识霸权的奴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此文、此句中找到共鸣呢?可能书中知己便是此意吧。韩先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可做思想上、学术上的盲从者,“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昭昭然黑白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可体现他倡导明辨古文中的精华与糟粕必须分清黑白,古为今用,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相似。

“行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是让我此文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程,德是文的内核文是德的载体。这是先生欲告诉后生、后世文人的话。不仅在此文中,在韩语先生《答李秀才书中》: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足以体现先生对德行之重视。有道是道、文促长,先生此文中以养根、心存仁义、行仁义正道、以手写心、抵制诱惑,不为外界所左右来教后生教我们来如何为文。这必当是先生心血所得。

韩先生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先生身体力行,在信的字里行间满是关怀与劝诫,在结尾有感而发“吾诚乐而悲之”,因与李生志同道合而喜但自己较其年长故深谙这条道路中要受到的非难和艰难故为其悲。如《师说》中一般先生对后生有着老师般的柔软与期望,心怀仁义,故先生内心柔软,对后生的真诚相告与关怀的确令人感动。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7

最近读韩愈的《答李翊书》,感慨良多。文学史上提到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但我觉得,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这篇宏文也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一些文人,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上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治学与修身从孔孟以来就是二而一的问题,治学就是自觉修身,修身就是涵养学问,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这个意思。韩愈也说,学问之道“不可以不养”,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养到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经过这样一番涵养工夫,就可以成为一位有道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有道君子并不刻意追求闻达,而是“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达可以兼济天下,造福黎民;穷可以垂诸文章,嘉惠后学。“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一个人学习古人、专心修身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让别人看来这似乎是很大的损失,(“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别人能作出回答的。因为,一位真正的有道君子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能自得其乐,要是在乎普通人的价值判断,他又算什么君子呢?因此“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韩愈一生,命途多舛。他幼年失怙,由兄嫂养大成人。虽然好学深思,却屡试不第。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功名,却又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依然钻研道学,不改其乐,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这篇《答李翊书》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份人生自白,从中可以窥见他的伟大人格。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古代,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儒家文献里孜孜以求,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在命运的歧路上,渐渐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归依。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今后的一生中秉持这些深邃的道德,正道直行,把它发扬光大。当他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同时也把自己放到了绵延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的道统里,因此,从他的人生里我们隐约看见了中国古代文明坚强挺拔的脊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交流过分发达、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逐渐分离的时代,我们反而不能接上我们伟大的先人那富有生机的神经。我们也许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但我想,属于信仰的知识,从来都只有一种。我们自然不必像韩愈那样去皓首穷经,但我们不能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寻找一种达到心灵平静的哲学。一次次读着那些因为过度贪婪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的忏悔,我常常生出深深的怜悯,很多人说,这些人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我觉得,他们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学习,那就是人格的学习,任何知识如不能有益于人格的增进,那就不是好的知识,这也正是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的方法。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8

《答李翊书》读后感1000字:“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我在读完《答李翊书》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韩愈回答李翊,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态度,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是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是韩愈写给李翊的一封书信。韩愈以自己文学的亲身经验,强调了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

读完《答李翊书》我也很多感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首先就是做人要谦虚,韩愈自贞元8年考取进士后,未能经由吏部考试步入仕途,胸怀用世之志而无所施展,颇不得意。李翊,负元十八年进士及第,但李翊还是很谦虚地向韩愈学习古文,连韩愈也称赞李翊来信高卓而态度谦恭,因此也很乐意地回答了自己对写文章的看法。在来看现实生活中,谦虚也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俗语也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确实,学会谦虚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在生活中做事情也会更顺利一些,所以,我们要学会变得谦虚。

我也知道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写什么文章,我们都需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小到发朋友圈需要的文案,大到我们要写的论文。都与我们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联系。而想要提高修养,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应该积极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勤奋好学,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修养也并不是固定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们要学会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写好文章也需要不断的修改,刻苦钻研,不求速成。一篇文章写下来,并不是没有错误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查找资料来修改错误的地方。就比如我们写的毕业论文,论文中不能有错误,错误是一个致命点,所以我们需要一遍遍寻找资料来修改,来确保自己的观点没有错误。想想其实我们写日记、写文章只是一遍过,当我们写完再来看自己的文章时,有时候却云里雾里,也会发现一些错误,所以要避免有错误的话,就要耐心的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求完美,只求无错。

韩愈认为,学文应以立行为本,以立言为表,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要学习古代的优秀作品,以增进道德学养,他还认为: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作文则应务去陈言,勇一创新,以气主文,气盛言宜。韩愈提出这些主张,旨在复兴孺学,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今日治理学为文,也仍有教益。所以写好文章也要求新,不要千篇一律。对于这一点,我也有所感慨。想到高考作文,我们很多人都是千篇一律,只有极少数人懂得创新,吸引老师的眼球,从而能得到高分。这都说明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在生活其他方面也应该提倡创新,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步。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写文章的基本条件和许多生活的道理,谦虚、学习、创新……刻苦钻研,不求速成。(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9

《答李翊书》读后感1000字:高中的时候学习韩愈的《师说》,其中提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他所推崇的做法是不管他人比自己年长年少,富贵还是贫贱,只要比他有学问,他都愿意请教。这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实在令人敬佩。而今天再读他的《答李翊书》,更加可领会到韩愈先生的虚心以及他用心治学的可贵之处。

《答李翊书》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韩愈先生以自己学文的亲身经验,强调了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学文应以立行为本,以立言为表,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要学习古代的优秀作品,以增进道德学养,他还认为: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作文则应务去陈言,勇一创新,以气主文,气盛言宜。韩愈提出这些主张,虽然旨在复兴孺学,但是其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今日治学为文,也仍有很大的教益。

孟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进入大学的我们不仅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技能,更应立德树人,学习比高中学习过的更有深意的于我们现今有用处的古代优秀作品,以增进道德修养,每个人做到明明德、亲民、至善。在将中华文化之根传承并深养的同时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就如水载物,水深舟大,水浅舟小,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一个没有道德修养或是道德修养不深的人我想应该很难写出令人折服的文章。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写出的文章能反映出其知识涵养、个人素养和内在思想等。在唐朝诗歌丰富的时代,浪漫豪放的李白诗风,忧国忧民现实主义者杜甫,通俗易懂的白诗。能让他们写出流传千古,让后世吟唱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历史的沉淀,也是诗人自我的不断沉淀。“无望其速成,无诱其于势利”。假如李白当时趋炎附势,畏惧权贵,那他就不会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壮语了吧?假如杜甫满腹才华,但是不为民发声,做封建统治者的政客,苟且偷生,那他也不会那么令人尊重了吧?对知识,对真理的敬畏使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善良之心来行文治学。求真务实,为百姓发声,追求一个美好富饶,安定和平的世界,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吧。

前几天看到写作基础书上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当代青年的写作危机,其中总结中小学生作文的五大通病“假、大、空、旧、抄。”写作水平之低令人痛心疾首。多数大学生甚至连生活中最简单的欠条、收条都不能区分,不会写,要么格式不对,要么错字连篇。看到这篇文章我不觉一惊,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天玩手机的我似乎也变成了这种人,我讨厌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我想以此文时刻警惕自己。“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沉淀,养足自己的气势,提高行文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0

近来拜读了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作品《答李翊书》,感悟颇深。

韩愈被苏轼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在我看来实至名归。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文章共有五段,第一段介绍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李生有才,但并未恃才放旷,而是谦恭好学,这与韩愈的为学态度是一样的,他在回答李生问题时说自己的才学才只是看见孔子的门墙,并未登堂入室。同样很谦虚。但尽管这样,他还是想和李生谈一谈为学。

文章第二段,首先肯定了李生对于“立言”的看法。《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韩愈又进一步谈到对于立言的追求,是希望超过其他人,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韩愈更倾向后一种,所以他进而提到“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想要达到古人的立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永葆初心,不被势利所诱导,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第三段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为学经历,提到立言过程的困难之处,心要存有圣人之志,敢于去除陈旧的言辞,然后能不惧人言,识别古书中的真与假,除去不完善和不正确的,慢慢心有所得。之后仍要继续学习,从反方向诘难,平心静气的探究,直到辞义都纯正。作者再谈到文章的气势与语言的关系。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章大气磅礴,语言也会显得适宜。

文章第四段又说即使做到以上这样,也不一定就接近成功,即使接近成功,也不一定会为世人所采用。而君子的做法又不一样,君子始终秉持着仁义的原则,能被世人采用,就让它被推行,不被任用,就传给弟子,为后世任用。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肯定有志向古人学习的人,也同情他们,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向古人学习的太少了,也被当时的人鄙弃。任继愈先生家中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为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总有无数的学着前赴后继,在这条道路上一路高歌。

《答李翊书》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韩愈所说的为学应不志于势利,不诱于势利。在他们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步入仕途后就渐渐丢弃了学问,转而追权逐利。而坚守品德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这与我们当代的不忘初心不谋而合,太多太多人为盛世繁华所迷,为柴米油盐奔波,在只顾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不知有几人会抬头看看天空上的月亮。

为学应该是纯粹的,永保激情,永远热爱,愿我们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这样,不负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