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读后感【篇1】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喜欢小林宗作,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关爱,特别是小豆豆,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自信心。小豆豆总是很调皮,但校长先生一次都没有骂过他。小林校长是个让人喜欢的校长,有耐心,有爱心,还有一颗童心。他会对孩子们提出一些有趣的要求,比如午饭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饭前要唱“好好嚼啊”的歌,衣服要穿最差的;他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别出心裁的运动会,紧张刺激的“大冒险”,新奇好玩的“露营”、“泡温泉”;他会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的顺序,可以在完成了学习后进行散步,边玩边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爬树,还请来“旱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课,甚至孩子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挖开厕所,只要把一切复原就没有问题……在他的眼里,连孩子们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正常的,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的“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都很快乐。呼吸着这样自由平等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知道了宽容,懂得了责任,也学会了爱。这些东西,都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的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开始也许孩子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下去,教给他们怎样去提问、思考、学习……半个学期过后,定会面目非昨,我们既能轻松教学,孩子们又能学趣盎然,何乐而不为呢?“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就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的境界。当然,要想到如此境界,非得用心对待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不要停住你阅读的脚步,以书为友,在书海中畅游,徜徉在翰墨书韵之中。不间断的读书,您做到了吗?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2】

用心·用情·用智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户县电厂中学程雪慧

专心教育是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我生活的体现。

——李镇西

合上书,久久端详着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专著《教有所思》,回味着刚才阅读到的书中的文字,不得不佩服李镇西老师是一个有心人。说实在的,七月份我在给我的高中语文工作坊坊员们选购书籍时,上网搜了很久,对比了许多名家的著作,最后让我做出决定的,就是这个书名。这个书名中的“教”“思”两个字,给了我强烈的冲击。

其一,教,甲骨文写作“”, (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就是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我想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

其二,思,篆文写作“”,(囟,脑)(心),造字本义就是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我想知道***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思想轨迹。

其三,“教”与“学”,在我看来,正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是李镇西老师最为敬佩的教育家之一,而陶行知就因为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知行”。《教有所思》应该是李镇西老师追随大师足迹的实况记录,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没有教育思想,但在晓庄师范之外,不是开垦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这块试验田,民主教育不是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吗?

我想知道李镇西版的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了我部分答案,但窥一斑可见全貌,李镇西老师的用心,不露痕迹地隐藏于他的这本著作中,先教后思,边教边思,思后再教,有实践有理论,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让他的教与思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到亲切。读他的书,处处有共鸣,时时会让人不自觉地反观自己,因为***曾经或者现在依然会面对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动脑,或者动脑但没动手。大师的诞生往往介于知与行之间,教师的成长往往介于教与思之间。

因为教育本身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感激情和独特的思维光芒,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绝对是性情中人,真实、直率,平和中不乏犀利,儒雅中偶显锋芒。对于学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动,他坦诚告诉世界“这份爱我必须报答”;对于家教,他也敢于发声,呼唤教师的职业道德并建议完善监督机制;对于苦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同行,他毫不犹豫地劝其辞职改行做其它;对于官场腐败行为,他敢于写举报信;对于专家们开出的必读书单,他毫不留情地质疑“你凭什么要我‘必读’?”;对于动机不纯的科研,一针见血地批之为“伪科学”……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所以,从《教有所思》这本书里走出来的***,可爱又单纯,热情又率性,他的世界里仅容得下真善美,他的王国里坚决摒弃假恶丑。

在这里,我看到了尊重。他说“下次学生再向我借杯子时,我一定亲手递上”;他可以在教师节的庆祝会上把最温暖的祝福送给最普通的教师;他可以对人人痛恶的老鼠寄予同情,只因为这是孩子们写作文时心灵的自由飞翔;他一次又一次满怀感恩之情拜谒教育前辈,只因为他们曾给予他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在这里,我看到了爱。无论是对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同行,他永远怀着一颗爱心,我可以据此给他贴上许多标签:人生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灵魂工程师(尽管他对此予以否定)等等,这每一个标签的底色,无一例外,全是满满的爱、深深的情,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牵,每一项他几乎做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看到了良知。他拒绝平庸,但同时他对“特色”保持清醒;他倡导民主教育,但不会利用这个概念故弄玄虚。他说: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们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他大声疾呼“给教育以诚实”,“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会感染激励学生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用智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

——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的聪明是一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来自于自然,黄果树瀑布、峨眉之巅、青城幽谷留下了他和学生探寻的足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赋予他和他的学生以灵气、勇气与正气。这种大智慧来自于大师的引导,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教育思想激发了他无限的灵感和动力,让他不迷惘,不困惑,只是甩开膀子大干,关键时刻,让他茅塞顿开,底气十足。这种大智慧来自于他深厚的积淀,从来没有读过更没有教过的《山中访友》竟可以从容地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一次猝不及防的挑战考验并彰显了***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阅读视野以及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把握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资源储备,面对突发情况,他才能游刃有余,并有机智的闪现,所谓功夫在诗外。

不惟教学智慧,管理上,李镇西老师也常常匠心独运。他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治校。

乍一看,这似乎很常见。这没什么特别的。不是很多人和学校都这样宣布吗?可是,只要细细阅读本书,就会知道,这四句话中的每一句都有他智慧的闪现,都有他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足以感天动地,但亦如娟娟溪流浸润人心田,让人温暖,使人感动,令人赞叹。

除过用心、用情、用智,还有许多因素促使***走向成功,比如他的坚持与坚守,三十多年,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苏东坡云“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的成长历程,给这句名言做了最好的阐释,《诗经》有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许多人走着走着,受不同因素干扰,就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出发时的誓言,终归于平庸。

教育不需要喧嚣,不需要轰轰烈烈,正如***所言,这本《教有所思》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创新的理念”,常识而已;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好吧,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本性,做一个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一个坚守精济社会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有感

户县电厂中学侯培娥

曾子曾说:吾一日三省吾身。这说明他非常重视自省。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学会反省,我们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上我们经常是忽略反思,甚至是不去反思的.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反思,自然是我们的大忌.在我这方面曾狠狠的摔过跤的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后,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爱思考、会思考、懂得反思,并且把自己所思所悟写出来的教师怎能不优秀?

怎能不让人佩服?

曾不懂得反思的我,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整整十年后,因一次公开课让自己曾有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基本满意,有时甚至有成就感。因为自己的教学成绩还算不错,学生的认可度也较高,于是慢慢地在一种虚有光环的笼罩之下,开始有些自我陶醉了,甚至有些固步自封起来,忘记了自己刚步入教师行列时用来鞭策自己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警句,也忘记了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跟上教育发展步伐的事实。

因此,在遗忘的过程中,教学逐渐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方法相对固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欲望和期望。虽说有时潜意识里知晓自己应该加强自我学识的提高,但是在这种大部分人都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环境中,自己的这种意识很快就会淡化,也就依然自得其乐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压根就没想到危险离自己越来越近,直到那次公开课。

那一次讲课自己抽到了高一《小狗包弟》一文,抽到课题的那一刻,自己心中暗喜,这一课还不简单,于是很快就备好了课,自己还信心满满的。没想到认真考虑如何在这门课上有所突破、有所亮点。到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众多的评委,自己紧张了,再加上自己问题设置的不合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基本上是在自唱自演的过程中上完的,走出教室,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意识到我工作以来的致命弱点是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只是为上课而上课,有时照搬教教参,很少有自己思考后的东西,很多时候自己采用的也是那种简单的灌输归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似乎很少考虑,上课时也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正真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参加讨论?我担心他们的过度参与会影响一个班己的**进度?为什么这么多年的教学没有太大的突破?大多数时候,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能做的只有学习,是的,是学习,也只有学***让自己躁动的心趋于平静些,让自己不至于走偏太远。自己曾经的浅薄不仅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更可怕的是会影响到学生。因为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自己的问题。

李镇西老师渊博的学识、谦逊的态度、教学中探索的精神无疑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之课:那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求索精神以及善于专研永不止步的教学态度。读***的文章,犹如跟一位长者面对面交谈,那肯切的语言无不流露出他对教育的热爱,正是因为有了爱,有了不断的反思,才有了他丰硕的教育成果。

当你走出自己的世界,你突然醒来,需要向西方学习。还有太多的山和石头可以攻击玉。虽说自己算不上一块玉,但只要善于从别人那儿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反思,不固步自封,带着一颗学***去对待每一件事,尤其是语文教学,多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多进行教学反思,多进行多渠道的自我提升,大胆的尝试教学创新,尽可能的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也许自己会被打磨的精致些。

谢谢,是他的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进去,感受不同的风景,让我有机会进一步成长

再谈老鼠可不可以被同情

读李镇西老师的《老鼠可不可以被同情》有感

户县电厂中学蒲咏薇

在读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第二版第166页时,《老鼠可不可以被同情—由逮老鼠所想到的》跳入我的眼帘,我觉得既好玩又引人思考。

这个标题的对象是老鼠。一说到老鼠,就让人想起它的十恶不赦,它啃东西,偷粮食,晚上练爪子、磨牙齿,有时还从熟睡的人身上爬来爬去,那股渗人的凉意,让人毛骨悚然,有时它居然还啃起人的脚指头和脸。把一只老鼠和同情心联系起来,就像是在三面墙上挂上一个帘子——不可能。

但如果我们站在母性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的角度来看,本文中的老鼠确实有些值得同情的地方。

李镇西老师学生作文《逮老鼠》中写到,幼鼠被夹,既痛苦又哀告。还写到母鼠贸然营救,不顾危险的安慰幼鼠;想咬断鼠夹夹住幼鼠的铁丝,不成功后又想咬断栓鼠夹的布带,连幼鼠与鼠夹一起带离,却不幸被夹住。这位学生将母鼠作为母亲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站在母性精神的巅峰,当母鼠被抓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同情。

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首,可以主宰整个世界。但当人们错误的人定胜天时,江河湖海退化,耕地沙化,动物相继灭种。当华南虎在“囚室”的墙壁上留下一道道带血的爪痕时,当大象带着链条冲向人类时,动物身上本真的个性又回归了。

于是人们意识到:关爱世界,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意识到:关爱动物,就要让动物做人类的朋友。

其实动物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特点,比如母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母老鼠身上,也渗透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著名的《藏羚羊跪拜》就曾让我唏嘘不已。

当猎人扣动扳机,对准一只母藏羚羊时,母藏羚羊含泪长跪。但为了好价钱,猎人还是开枪杀死了它。当猎人剖开母藏羚羊的肚子时,一只即将出生的小藏羚羊让猎人震撼而泪流满面。

猎人明白:为了未出世的孩子,才有母藏羚羊枪口下的一跪。从此猎人不再打猎,他为母藏羚羊的母性精神而愧怍。

这是动物身上与人类相同的母性精神,这种精神博大而光芒耀眼。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3】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4】

时间:2017/5/10栏目: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一):生命与使命同行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花了一天时间来总结。我觉得还不够。

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鼓励自己利用假期的宝贵时间来反思我的教学。因此,有许多更明确和积极的想法,更客观和理性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发现已经是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

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凝望窗外。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生活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

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的教育!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上,他也是如此执着的实践,而且总时自省。***通过向学生们借一支笔,我发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双手把它交给他们。我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亲自给学生送水杯,但我深深地自责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不平等。

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辛勤工作了20多年。与中国共产党的成就相比,我感到惭愧。***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

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学生,几次教育和指导都没有丝毫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次语文和数学考试都排在最后。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

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他申请把全班最差的学生带到一个班。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

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就是教学生做人。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

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

”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可以把这些特殊的孩子当作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给予他们我的爱、理解和宽容,让他们与我在一起的日子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

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找出差距,有很多新的见解,并写下教学反思。

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读后感(二)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

在书中,我慢慢思考,慢慢探索,慢慢找到答案。他的成功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任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

书中说,教师应该有三颗心: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魅力所在!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认为童真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

书中,***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

我们只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和他们分享成长的痛苦和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读后感(三)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因为知识是别人的,见识是自己的;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因为见识也可能仅仅深埋于心,而胆识却要勇气说出来;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因为在一个人人都以所谓“创新”为时髦的时代,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李镇西

合上这本书,书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李镇西思想精华所在,《教有所思》果真是教有所思,他的思考不仅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作者肯定了这些观点,但这真的是绝对真理吗?在《也说“教不好”和“不会教”》这一章中,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补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学生老师脸上都是已经加工好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师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说明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孩子们成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教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虽然我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我可以朴素地思考。

只要思考,就会有行动;只要行动,就会有希望。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5】

《教有所思》读书漫谈

罗紫娟 国培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直至这次借着国培的机会有幸拜读了他的教学随笔丛书,令我惊讶的是,书中那一个个清新的小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再随意浏览文章,那种散文味的文体正是我喜欢的,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的文章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

他善良,富有童心;他爱思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唤起他的思考;他是一个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看完他的书,我意识到有人叫他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这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的理想教育,读了这本书,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里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

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自然使命,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文中谈到***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

”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关于***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

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6】

在众多的***的随笔中,我对“也说教不好与不会教”一文印象较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们教育界已是人人皆知,因为已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这句话最早是由老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李镇西认为陈老当初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和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这句话的真谛是,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容易失去信心。也就是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格自律,不是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李镇西又提出: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争论。

到底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

我完全同意李镇西的观点,即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智力上的差异,而不是避免不考虑他们。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学困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而不是单纯的从“教不好”或“不会教”来进行简单评价。

李镇西还认为,我们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加工了半成品;同时,孩子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另外,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与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确实,在曾经大量关于“教不好”与“不会教”的争论中,面对一些我们“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也曾怀疑自己“不会教”,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以伤害学生的心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不是真正的教育。

”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以爱,更要感受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要践踏学生的自尊,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

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我们的文章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反映了我们自私和狭隘的一面。

从***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觉的。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李镇西老师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7】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8】

翻开书本——李镇西《教有所思》教育随笔,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给炎日里浮躁的心带来丝丝凉意。

喜欢开篇第一辑《边教边想》中的《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永葆童心,可以使人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在这方面,身为“孩子王”的老师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老师可以天天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打交道。

先闭上眼睛,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他们是不是有童心的人呢?喜欢小学那个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的老师,她,直率而不虚伪;喜欢初中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喜欢高中那个敢于伸张正义、敢于向邪恶说不的老师,他,正直而不世故;喜欢大学那个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的老师,他,率性而不做作……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可以和他开玩笑;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秘密,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学生;意味着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甚至有些叛逆的邪说,而他一定会耐心倾听……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长久的魅力。”据调查,学生喜欢开玩笑的教师,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误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看老师在球场上与他们一起打比赛,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跑调……原来学生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的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这样的老师充满魅力,因为你本色,你个性。你是普通的,你是善意的,你是真实的,因而你也是最美的。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学问的勇气和策略,那么就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个被人供奉的神灵。尽管你也许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是最美的。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师的文章让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爱的。

教有所思,是啊,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9】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的是***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

“我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宝贵的好思想,他的事业才如此美好。”

关于***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

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李镇西说,不要把一切都推给“体制”,“作为一个基层的普通老师而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我显然无法直接改革教育体制,但我并不因此而觉得无所作为”。他总时提醒自己:在现行体制下,我能做什么?

我能够把这些事做到怎样的完美程度?因此,他接手的每一堂课,都设立了一个教育科研项目,并与学生一起,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他主动要求学校将全年级考试成绩名次最靠后的几十名学生编成一个班,和科任老师一起进行“后进生”的教改试验;每带一个新班,他都把学生生日抄贴在书房最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送上一个小礼物;每次放假他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穿过林海、登上雪山……李镇西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做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研究方式,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乐趣,在这种乐趣下,在硬性的体制与良知之间会形成一种弹性,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