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将会让您深入了解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相关知识,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总是感觉有些困难怎么办?好的作品一定会引发人们深思并且产生共鸣。观后感是我们与他人共享经验的一种方式,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感受最深的点来写,将其当作全文的议论中心,欢迎您再次来访也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12月24日平安夜,当一部部电影名字出现在影城大屏幕前供观影者选择时,我们选择了看《金陵十三钗》,一开始并没有对这部剧抱有任何的幻想,纯粹就是打发时间,同时很久没看电影了,也是想看,不过,看完之后我可以说不虚此行,当然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觉不一样,我也只是阐述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而已。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老某子近几年来拍的最好的一部,也是最值得人们去电影院花钱观看的一部。

故事的背景是1937年日本占领的南京城,满目苍夷,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充满了颓废到处都充满了无情的杀戮和罪恶,那时候的南京城陷入的是怎样的境地,死城,地狱之城,无助的哭喊,奔跑,身后那穷凶极恶的鬼子们的咆哮叫嚣。

而故事从一个名为孟书娟的女孩的视觉中讲述她所见过的亲历过的战争年代,李教官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友为了帮助教会的女学生们逃回教堂而血战到底,那时候中国的武器非常落后,对付日本的坦克几乎是没有应对的方法的,所以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的用自己的身体做盾牌,只为了最后的战士能够尽可能的靠近坦克,战士们一个个的倒下,当爆炸声响起时,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样场景的观众都会为这样的场面给震撼住,不由自主的会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悲悯和悲壮来。

一座已经破败的教堂,同时汇聚了三路人马,第一批是教会的学生陈乔治孟书娟为首的十几个孩子,而第二批是一个叫约翰的美国人,他来教堂的目的纯粹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第三路人马就是那些秦淮河的十四位妓女们,这三路人为了各自所需而逃到了这座看似平静的教堂内。李教官不属于这三路人,他身为中国军人只是在捍卫他军人的职责,他保护不了那么多人,也做不了什么事,他闯入教堂的目的只是将处于垂死边缘的孩子浦生能够在走完人生路之前是在温暖的地方度过,仅此而已,铁骨铮铮的男儿当走到虚掩的大门前听着孩子们的祷告时泪不由自主的落下,这是他第二次,第一次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当人肉盾牌去摧毁坦克,看着那么多同胞惨死在鬼子的铁蹄下,看着自己的战友英勇就义的壮举,一个男人,一个军人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落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真的是极度的难过了吧。他整晚只是在教堂对面书店的废墟中度过的,当第二天见到那些畜生魔鬼闯进教堂要侮辱那些女孩子时,他开枪射击引出鬼子,他用他的智慧和敌人周旋,但是他只是一个人而已,面对穷凶极恶的鬼子兵的枪林弹雨时,他最后的结局终究逃不开死亡,那炸弹已经将他炸的血肉模糊,当鬼子兵走到楼顶时见到奄奄一息的李教官,他们全体向他开枪射击,他挣扎的起身用最后一口气跳下楼同时扯动炸药和鬼子们同归于尽。何其之悲壮,何其之英勇无畏,他为了保护教堂的女孩子们不被侮辱而暴露自己,用自己最后的一口气血拼到底,他是好样的,他以及他那样的军人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而约翰那个为了钱而来到教堂的美国人,从一个不问世事的酒鬼,从一个吊儿郎当的洋人,当见到鬼子们要侮辱中国的女孩子,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时,他能够勇敢的站出来,阻止鬼子们的行径,他虽然也害怕,但是在他身上可以见到一个人的光辉,也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他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同情弱者的一面,虽然他可以离开,但是为了一个诺言,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孩子们称呼他的这一声约翰神父,他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他很渺小但是有他这样的大人在,孩子们会觉得温暖无比,更会觉得有依靠。约翰的光辉和伟大是循序渐进的,但是觉得他真实和可敬。

妓女们的出现是戏剧性的,也是整部灰暗电影中的一抹艳丽的色彩,即使国难当头,她们要四处逃难,但是依然打扮的花枝招展,她们叽叽喳喳的站在教堂前敲门要进教堂,只有那位叫玉墨的女人平静的靠在墙边,见陈乔治不让她们进去索性将箱子透过围墙扔了进去,干脆翻墙而入,众妓女全部效仿,她们一进教堂便霸占了地下室,依旧打扮,打麻将,沉浸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外面的兵荒马乱,似乎外面的杀戮和血腥与她们这帮女人真的毫无关系一般。

玉墨看的出那个叫约翰的洋人也许真的会有办法带她们逃出南京,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人们所意外的,总是认为落入风尘的女子又怎么会如此呢,但是她不同,她真的很不同,她有自己的高傲也有自己的矜持,她虽处风尘,但是骨子里的倔强仍在,只是生活的无奈摧毁了很多,唯一保持不变的也许就是她内心仅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自尊吧。她恳请约翰帮她们,然而一开始的约翰只是个令人生厌的酒鬼,玉墨恳请未果对酒鬼的约翰也是厌恶至极,然而通过约翰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为孩子们解围帮助孩子们,去城内寻找豆蔻等人她渐渐的对约翰转变了看法,有的只是内心升腾的好感。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在教会的保护下平安无事的时候,那帮鬼子们却并不想放过她们,长谷川大佐在听了孩子们的歌声后尽然让孩子们参加第二天的庆功宴,从一开始进入教堂内的`真挚,以及坐在琴前亲自弹唱的一曲思乡曲,我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日本人,但是我的想法错了,可笑的幻想而已,他终究只是个鬼子,他命令孩子们去庆功宴唱歌,他是那样的无情和决然,约翰的恳请和指责,对他来说只是一句奉命行事,那帮日本人自己没有亲人吗?他们没有女儿吗?他们何其忍心?又何其之残忍呢?就为了一句所谓的效忠,就为了所谓的军令,他们可以泯灭人性,他们可以当侩子手,他们都是畜生,甚至是畜生不如。

书娟为了不让鬼子们糟蹋自己,她带领十几个孩子走到最高的地方准备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玉墨为了救她们不惜想出了让她们代替女孩子们去赴宴的想法,孩子们半信半疑,但是看着那些风尘女子的坚决她们动容了,将自己崭新的衣袍拿出来给她们穿,甚至称呼她们一声姐姐,也许搁在平静的日子,让孩子们和风尘之人心贴心的在一起那真的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因为国难当头,更为了保全女孩子们,风尘女子此时体现出来的大义怎么()不令人动容呢。她们最后唱了一曲《秦淮景》悠扬的弦乐,伴随着风尘女子们的动作演唱回荡在教堂之内,她们的行为如何解释呢?或许可以用玉墨说的话“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谁说妓女不知荣辱,她们就要改变世人对她们的看法,她们也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于是她们剪短了头发,穿着学生们的衣袍上车赴宴。谁都知道她们最后的结局,但是她们的大义凌然令人敬佩更令人觉得商女也知亡国恨啊。

然而到后来鬼子点的人数是十三个,而十二位顶替的风尘女子还少一个,于是陈乔治这个男孩子勇敢的站了出来,他恳请约翰为他化妆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混入人群中跟着去,原本约翰是拒绝的,但是陈乔治却无比的坚定,其实他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已,但是他为了能够给约翰带女孩子离开,他宁愿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他成为“十三钗”。他只是个孩子,内心却异常的成熟内敛,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重担,为了他人而宁愿放弃自己,他的死却换来了那些孩子们的生,因此他也是伟大的。

当最后约翰急速带着女孩子们离开拿着来之不易的通关文牒的时候,他一路狂奔,飞速的开车,他不想辜负任何人,他会带着女孩子们安全离开,这也是他的使命,夕阳下他泪也止不住的流下。

整部电影是南京话,英语为主,同时也有普通话,上海话和日语。当然这是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会令人有认同感。这种地方语言融入的方式是不错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

故事结束,书娟也讲述完毕,电影也结束了,但是已经哽咽,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是的,震撼,感动,愤怒,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能说,这部电影是老某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好电影,没有看过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商女也知亡国恨,酒鬼约翰也有爆发的时候,玉墨是个奇女子,中国军人是好样的,但是武器实在是太陈旧,鬼子真不是个东西。虽然在战争年代汉奸走狗不在少数,但是相信只要有人不愿做亡国奴,只要国人还有点良知和血性,中国亡不了,而同时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只有更好才不会让历史重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导演张艺谋说:影片最基本的是人性、善良、救赎和爱。如果拍一部历史片立刻变成狭隘的民族仇恨,那么拍这样的电影是不对的。

我认为这是战争或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仍然同意这一点。JZd365.com

对比之前看过的诸多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依然通过另辟蹊径,用一群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硝烟中,走到一起,于是让故事充满张力。而用女性视角来审视战争,从而突显战争中人与人由开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见、贪欲、傲慢、逐步随着事件的推进,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积极、和对生命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类最本源的美好,没有因为战争而泯灭,反而更加的无限的放大,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动容,这里面没一个是英雄,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钗别送上开往死亡的汽车的时候,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同样的南京大**也是一个有历史背景的舞台。虽然这个故事是历史剧,没有多少创新的情节,但这次是对南京战争的完美诠释。心中的爱国主义情节不断中止。观影时,泪中带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感动…看后,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真的很揪心…总是太多的情愫让我无法平静,直到现在,脑海里还全是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触。

翻开历史,女人和孩子历代战争中就的战利品,所以,其他种族的男性对自己种族女性的侵犯会激起本族男性本能的反感和屈辱感。这样一部以女性在战争中的遭遇和表现为主题的电影,歌颂女性的伟大,更显示了男性的不堪重负。影片正式聚焦这一特点,唤醒当时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一曲软语温存的《秦淮景》,几多伤人愁。这是泪水中的玩笑、恐怖中的温柔,哪怕明知活在死神的候见室,生命也不至缩减到恐惧的单一维度,但这样的动人总是轻而易举被煽情给打断了。虽然影片没有从正面描写当时中**队面对日本军队太无力、丝毫不能保护本国的女人和小孩,可借助女人的悲哀还是将此刻画的更深入骨髓。

试想,如果数十万精英能浴血奋战,30万同胞怎能成为亡灵!数万万姐妹何以造受**!国度沦陷,不得一寸安稳之地!

当然,电影结尾的场景可能会很遗憾,因为少女书娟的虚幻画面太美而成为一种微弱的赞美。这反而让人更惦记**的结局:女孩们不知玉墨们的下落,她们学会了她们的强悍和泼辣,学会像她们那样应对生活的粗暴,用这样的方式记着她们,用一生的铭记来完成一点道德补偿——作为幸存者,无法歌颂牺牲,因为牺牲就是牺牲。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写下自己的看法:更何况,一个风尘女子!况我中华堂堂七尺男儿!

是否应为大中华重新崛起抛头颅、撒热血!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有这种无力感。否则,将是个人和国家悲剧中的悲剧。我想没人想让悲剧重演!

后记:在写感触时参考些博文,在此对有同样感触的人说声谢谢!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电影——《金陵十三钗》。

1937年男,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几千万人在日军手中丧生。这是当时的南京大饭店。《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群刚从日军手里逃出来的女学生来到了教堂,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为神父遗体化妆的美国人约翰·米勒,这时还有十四个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最后为了保护那群女学生,她们梳妆打扮去了日军营地唱歌。

看完了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佩服的人就是王墨,这个风尘女子,在最危险的时刻,她勇敢的站了出来,她忘记了她的职业,她忘了她的安危,她忘了她的生死,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当女孩们准备自杀时,她立即阻止了她们,和其他13个女孩一起去了日本营地。或许有人说,去日军营地不是送死吗?

对,她们就像是去送死。可是为了女学生们的生命,为了新一代的希望,她们也是在所不辞。

南京大**可想而知,战火硝烟,血洒战场,在那个多彩大窗户的教室里,在那个古钟声声的教室里,见证了她们的勇气,她们是英雄!

当我来到了南京,历史的悲愤好像都涌上心头,当导游与我们讲起《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画面中,十三个女子毅然坐上了车,开向了不归路。回到今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此刻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沸腾了。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的伟大十字军东征,也不会忘记今天属于我们的荣耀。让时光停留在这一刻,永远记住光辉的一年,让我们绽放在这一刻!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看完《金陵十三钗》,除了难以掩饰内心的愤怒,更多感受是一种感动和悲伤。

看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残酷行径总是令人心碎。日本人对中国妇女的不人道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从黑暗中醒来。别忘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国耻!

这部**让我感动的地方太多了。不论是为了救女学生而用肉体作为炸弹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中国士兵,还是为了女儿能活下去而不惜背负汉奸骂名的无助父亲,更有为了曾向教父许下承诺顶替女学生去送死的男孩......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人,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他们能做的没有什么,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电影里只有一两个主角,但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无数。当女学生和妓女为了争厕所而将矛盾推向高潮时,她们的命运已经接近死亡。当女学生面对日本人时,她们的纯洁和善良使她们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她们选择保护那些从未谋面的野蛮女人。

当一个普通的入殓师在看到女学生鲜血淋漓地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时,他毅然决定要保护他们。当小豆蔻看到日夜照顾的小兵即将死去时,不顾生命危险,她跑回妓院寻找琴弦,只为一个长得想哥哥的陌生人能在死前听一曲。那染红了鲜血的琴弦就像她滴血的心,让她死得那样痛苦。

所有宗教、信仰和人道主义在战争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应该有尊严地生活。在危急关头,妓女们挺身而出甘愿为女学生去送命。以前的她们是肮脏的、是遭人唾弃的,然而她们又何尝不想向女学生一样活的纯洁。

好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她们选择妓女这条路的时候,熟不知她们有多少怨恨多少无奈在心中。就像玉墨一样,因为她13岁的时候是不幸的继父**,现在会让她的生活变得如此堕落。

其实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人在被迫作出选择的背后有多少辛酸痛楚无处诉说。伪装和逃避,堕落和自我毁灭可能是忘记仇恨的最快方式。妓女也是人,她们是好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伟大。

当她们重回学生梦,收放自如地唱着那一曲《秦淮景》,当她们穿着艳丽的旗袍,走着华丽的步子,当她们提着箱子穿着名贵的衣裳谈笑风生,她们是美丽的,是勇敢的。就像约翰神父说的那样“日本人都是业余的,她们才是专业的!”

电影的结局可想而知。当书娟再次带着模糊的海市蜃楼穿过教堂的天窗时,她看到了什么?是希望?还是......

十三个女学生的命是十三个“女人”用命换来的。面对学生或妓女,我们不想选择任何一方去死,但命运常常捉弄人,而生活是如此脆弱。看到女学生的生活就像看到有十三个人。不,更多的人活着。

生命是有代价的,有尊严的生活更是如此!

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记住用鲜血交换的历史和为战争牺牲的无数英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电影《金陵十三钗》应该算是今年众多国产电影中的比较优秀的代表了。很好,因为影片的高投资绝对保证了影片在画面、道具、服装、特效、**、演员水准等方面的高质量。加上比较二字,首先是因为敏感的南京题材可以带出国人对这段历史无限的国殇情怀,从商业化的角度说,绝对可以留住一大部分的票房客户。

加之之前张导的几部影片的口碑都不慎乐观,在观众已经对张导式的电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的情况下,这部《十三钗》是不是有点挽回张导面子的目的。其次,作为一个草根,我不敢猜测张艺谋用这部电影申奥的动机。然而,当这部电影充满了运行英语,好莱坞大片中也会出现床戏时,人们不禁对他的初衷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最后,笔者对这部电影的衔接和主题选择也有一些简单的看法,下面将与大家分享。

在我个人看来,无论什么样的战争,给战争受害者带来的只是痛苦。在战争中,妇女和儿童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对侵略国而言。如果以战争中的弱者为主题拍摄一部影片,除了让观众为她们的悲惨命运难过、悲伤、压抑,以及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情绪在心中翻滚呢?

我想这也应该是《十三钗》在片头加入了大量**与日军顽强抗争的镜头的原因,它想宣扬什么,昭然若揭。影片中佟大伟独唱的抗日战争,就像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无力呐喊,但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英勇善战,就不应该有南京城这样的悲剧题材。残酷的说,这种描写民族之殇的电影,特别是在刻画弱者遭**的部分,应该是最容易操作的。

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要多残忍的就有多残忍,这样的片段能紧紧拽住观众的心,宣泄情感,衔接剧情。(说到这里,我也很难过。我也很客观,允许攻击。秦淮女子舍身救女的主题似乎充满了人性,但让我们仔细想想。不是人人生而平等吗?

又何来贵贱之分呢?有人会说,在中国社会妓女就是被歧视的,就算是这样,墨玉她们一行人做的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网上有些人所说的自我救赎而应是一种自我证明,这种自我证明,带着悲剧的牺牲味道,也叹出了这类女性内心的无奈。如果这一部分能加上更多的片段,我想它会有更美妙的效果,传达出比现在直截了当的描述更好的意义。

在影片中,张导用大量影片来描述秦淮迷人的女人和赴宴前的准备工作。还加了多余的床戏,显得香艳和过分煽情。我觉得约翰和墨言的感情,如果只指向最后,应该会有比较不寻常的效果。

也许能让莫言临别时的泪水更咸更涩。豆瓣回到妓院去叫琵琶玄和另一个秦淮姑娘去拿耳环。他总觉得这太牵强了。豆瓣即使不想保护自己,也应该为浦生保护自己。一首**可以不用琵琶唱,只要他活着。

只要活着,再漂亮的耳环也都能带上呀。因此送了命,很不值。能说她们对当时的危机程度没有判断力吗?

再或者说,如果浦生和豆婉是情侣关系,会更说得过去一点?不再深说下去,我能做的只能为片中的这两位女性默哀。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是通过运用四个视角来叙述全篇的。一是书娟视角,通过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视角去描绘日军所带来的恐惧、绝望与对生命本能的渴求,以及意外邂逅的**士兵的英勇与温情。二是墨玉视角,通过一个被迫沦为秦淮妓女的女性视角,来阐述了这类女性对人生、爱情、国恨家仇、道义的理解和行动。

三是观众视角,影片里有很多片段都不是书娟和墨玉所能亲身经历的,我想导演应该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实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并为本篇的多次高潮以及起承转结做了连接和铺垫。同时,也引出了书娟父亲陈乔治、浦生等日本军官的角色。最后对这批战地之花的结局,导演运用了一个开放式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在抑郁情感的压迫下的一点希望之光。

四是john视角,从一个与这场战争本来毫不相关的外国人眼中,评价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约翰责任感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对人醒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全片存在三个高潮:

一个是日军闯入教堂试图**女学生;一个是豆蔻和另一个秦淮女(忘记名字了)回妓院取东西的时候(具体情节就不细写了)遭到日本军人而不幸双双遇难。一个是十三钗被送上卡车的那一幕。

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应该突出的东西没有突出,采用了一种列表的形式。每一位观众都能清楚地猜到,电影中所列的主题,就像教科书一样,传递着普世价值。

与影片中的几位男女主角相比,我更欣赏影片中所体现的人格力量。他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像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直到最后明知赴会的结果可能是死,他也依着他的责任感而自愿承担了下来。他的坚持真的打动了我。这是那个时代一个小人物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

最后,想对那些看完后恨不得宰了日本鬼子的观众说一句。昨日的悲伤已经成为往事,作为一个中国人谁都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而那段屈辱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是浮于表面的抵制日货或者是咒骂日本人。

而是深处的告诉自己,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强大,只有强大才不会受到别国的欺负;当我们的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为我们的祖国而战斗。去过南京大**纪念馆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纪念馆的出口有一座和平女神的雕像,让我们从人性角度一起呼唤和平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金陵十三钗》以小见大,把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再配上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声效,真真切切地将国族最悲情的那段历史摆了出来,让中国观众直面那些在74年前声嘶力竭的严冬地狱里痛苦死去的同胞们,勾起人内心无限的悲哀和感慨!相信通过这部电影的热潮,更多的中国年轻人会对南京大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的了解。当然,仅有一部《金陵十三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这类能够警醒民族的史诗,能够充分展现人性善恶,还原昔日金陵痛史。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要掉了伤疤忘了痛,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际时事和他国对我们的态度,尤其是日本,一个不知自省的民族,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

“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已替我们验证。我们的今天,是当年那些无畏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记得在纪伯伦的《先知》里面看过这么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我想,她们,原来的金陵十三钗,现在也应当和女学生们,和上帝融为了一体。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啊。

让我来,唱一首秦淮景呀,细细呀。

道道来,唱给诸公听。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从这种艺术效果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历史之外的数字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电影之外的艺术,此时的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欣赏的艺术品,它的精髓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扬,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之一,即:艺术。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南京大灾难的理解更有可能展开。战争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战争的记忆仍然是我们不断回首的。在当下我们时刻强调的“不要忘记”其实说明了我们对于记忆被时间湮没的不安,也喻示着我们对于新的时空中对过去的剧烈的擦抹的警觉。

我们强化记忆的要求提醒我们战争的历史随着时间而变得遥远,对于从未经历战争的几代人,召唤记忆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真实的强调,而是对于鲜活记忆的召唤,对于历史的“活的意义”的召唤。我们并不试图将战争的经验变成书本中的记载,这种记载和研究的工作是不可能中断的,而我们的忧虑在于记忆会变得无足轻重,有责任担心过去被他人刻意地篡改和我们自己的下一代的遗忘。所以,纪念、伤悼和不断的提醒的意义在于把过去变成今天和明天的内在的动力。

记忆的功能是把今天的合法性纳入历史记忆。历史赋予了我们面对未来的丰富的可能。这里其实展开了中国所具有的价值的高度。

可以说,这是对全球化时代中国苦难史的重新表述,通过这一表述,中国和世界再次获得了对生命命运和价值的重新质疑和思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墨说这些骂她们的诗,她们当然要记住。琵琶起音,颔首低眉,南音似针片片飞。

柔情似水,销魂无悔,倩影摇曳步步回。曾几何时,我沉迷于姑苏小姐的吴侬软语。我喜欢听沁音和回音,柳叶像眉毛。烟锁秦楼,素衣染起的风尘,在那个年代的时光里,消匿心头。

烽火中,家书也无从传递,那个娃娃兵在死前也没听到姐姐的《秦淮景》。一开始就看到了琵琶,又想起了电影的名字,于是期待着里面的小曲妙令。那个女人为了三根弦,死得触目惊心,死前她或许还惦记着长得像她弟弟的娃娃兵。

约翰告诉玉墨,她们死于流弹,没有痛苦,甚至没有美丽。最终还是在地窖里唱起了《秦淮景》为了死去的她,也为了去死的她们。玉墨说:

“就让我为妹妹唱唱《秦淮景》吧!好让妹妹们记住姐姐们的风采!”。

玩笑似的调笑后面是无尽的卑微与辛酸。在地窖里,学生和妓女共存,希望和死亡共存。在去日本军团部之前,她们让约翰把她们画成女生,因为那时她们都是好女孩。

她们是替女学生去的。

昨天晚上看完了金陵十三钗,真是关注太久了,一种长期压抑的期待总算得到彻底的释放。总是太多的情愫让我无法平静,直到现在,脑海里还全是电影的某一个片段,某一句台词、甚至某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天衣无缝,而今天看到该电影拍摄的记录片,才知道我们看到的是电影是经过演员无数的努力和枯燥无味的反复提炼,才能看到如此美妙电影,真心为他们叫好,感谢他们的付出。

整个故事在两大华语世界最优秀的剧作家的打磨下,圆润通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灾难面前的人类的救赎与爱也是无数的文学艺术多表达的主体,包括很多的电影已经成为经典,比如反应卢旺达大**的《卢旺达饭店》、以及反应二战的诸多电影,都在电影史里画下浓彩重墨,让人们在直面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记得曾经看过黑泽明的《大海的女儿》,则是从侧面讲述战后,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对比之前看过的诸多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依然通过另辟蹊径,用一群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硝烟中,走到一起。于是让故事充满张力。而用女性视角来审视战争,从而突显战争中人与人由开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见、贪欲、傲慢、逐步随着事件的推进,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积极、和对生命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类最本源的美好,没有因为战争而泯灭,反而更加的无限的放大,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动容,这里面没一个是英雄,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钗分别送上开往死亡的汽车的时候,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带给我的感动,里面每一刻都在触碰你心灵的最柔软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悦悦的事件,不禁觉得张艺谋并没有把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其实人性,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年代,都时刻在拷问我们的良知。我们是否还保留那种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问我最让我动容的情节,我到想那个日本军官在教堂里弹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谣,忽然觉得真的很动容,似乎在战争之下,每一个都是受害者!!是谁让他们泯灭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拿起屠刀?也许一个人不是天生都是恶魔,也不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天使!

这是一部不刻意炫耀技巧的电影。故事的布局是实用的,不是机会主义的。感情深藏在电影之外,余音绕梁!

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风尘中扭转人生的曲折。在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剧。无论是同龄女学生,还是秦淮女子如花,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时代大潮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我们该怎么办,是的,该怎么办?

做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做保护家人汉奸?抑或是做不知亡国恨的商女?

无论哪一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电影中顾先生在女儿眼中是坏人是汉奸,但他对神父说道答应妻子好好照顾女儿时,,他说“我救不了我的国家,我也救不了别人,我只能救自己……”

灾难深重的民族,无能为力的民众,狭小的空间中,都仅仅为了活下去,别人不待见我们的命,我们更不能践踏他。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曾经幻想过的美好。身体可以不洁,但我们的灵魂要洁净。

天空阴霾依旧,相信明天云会开,雾终将散。

组,让我们简单地标记其他人,忽略组成这些组的个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经历和遭遇造成的。忽视这些,只看外表,是一种伤害。玉墨的生活被别人改变了。她不能改变,所以她必须面对。

她想弥补13岁的自己,因为在13岁之前,她的生活是美好的!在历史的翻滚中,波涛起伏,波光粼粼。在记住群体的同时,也要记住组成群体的个体,也许她们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9

还有,在12名风尘女子为了代替12名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12名妓女换穿女学生的校服时,却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由于女学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头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帘,缠胸部,改衣服,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使得妓女们放声大笑,相互开起玩笑,也令现场的观众忍俊不禁。这显示了妓女的乐观精神和善于调情和骂人的天性。在我看来,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体现。就要开到刑场了。一定要谨慎。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就没有观影的机会。

电影的男主角约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颇让人值得玩味。约翰不是传教士却最终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外国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场老手。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人性最初的悲悯,使他在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名保护女学生的牧师。他与玉墨的邂逅、调情以及后来的爱情也都带有浪漫色彩。约翰和玉墨之间的调情和对话非常有趣。它们是美国式的幽默和法国式的浪漫。它们给人以种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感觉。不过,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将的导演水平到了极致。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0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书娟阿姨年轻的心里充满了对玉墨的仇恨。她是一个破坏家庭的著名妓女。她讨厌毁了自己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

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妓女,最底层的人,闪耀着骄傲。书娟后悔了,玉墨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她应该早点原谅她?

但今天,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地原谅了,去恨谁?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

这段血淋淋的历史让人记忆犹新,善良正直的美国人惠特林女士在经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之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身亡。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对人性的热情关怀与教堂外尸体破碎的墙壁之间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得每一部分都是主角。情节设计和演员的表演使电影得每一部分都如此感人和充实。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勇敢、智慧和侠义的柔情在这一群体中得以体现。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个子说话不多,但他们很有男子气概。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

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作为教堂里唯一一个成年男子,没有逃跑的厨师陈先生,衬托出了这个小个子男人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之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她的学生就是保护她以前的自己。如果假牧师的女儿还13岁,他是在保护他的女儿。

这些细节对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

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小细节为影片的最后高潮奠定了基础。这让人觉得十三美人的决定是自然的,不是太唐突和人为的。

在尸横遍野的南京,社会底层那些不够聪明、不够体面、不被人瞧不起的人,用人性的光辉带给观众的温暖和希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不会给我们颁奖是因为它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固有的偏见。但是,在我看来,这足以超越任何一部奥斯卡电影。当然,如果音乐能更精致一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