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基本结构是怎么样的?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您解决听欲解决的问题!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有多少家长知道婴儿再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喝开水?为什么他们喜欢吃手,对很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经过一个敏感时期,儿童的心理水平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儿童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孩子有一个有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此知之甚少。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他们的强制干预不仅侵占了儿童在各个敏感时期的独特发展机会,而且使儿童害怕强制灌输的内容,严重破坏了儿童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在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儿童,思维清晰、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和理解,我们还应该给孩子们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儿童敏感期**:从口腔敏感期到双手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这让我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和生活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意识到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观察,而不是干涉孩子,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的空间。如何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看懂孩子每个年龄的行为举止,是育儿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观察的家长,我想你一定非常认同这种感觉:当我们能觉察到孩子的细微变化时,内心是兴奋的、喜悦的,因为我们看懂了孩子在哪个点有了进步,并知道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什么。有些变化非常直观和具象,比如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开口发出一个词;有些变化小的微不足道,且有些不学习的大人认为本该如此,比如孩子分辨出了颜色、停止了用嘴巴吸吮东西,转为用手到处触碰等。

在我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也能感受到女儿很多细节的变化。我隐约感觉到,我喜欢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能够帮助我在育儿道路上走得比较顺畅。为了印证我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我去阅读了很多育儿书籍。我很多观点,确实得到了印证,这种感觉非常微妙,也许这就是一个人所与生俱来擅长某个领域的潜力。

当然,我得承认,大量的阅读让我的教育观更加饱满、充实和科学。在陪伴女儿成长的五年里,我大约读了上百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现在陆陆续续地用分享的方式,再次巩固书中精华部分。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给初为父母的我们输入了一个重要思维:育儿的前提,要看懂孩子的行为,看懂不同时期的敏感期。当然,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称不上经典。理由如下:把婴儿过多的行为归为敏感期,没有区分父母的行为引导及天然敏感期的主次因果关系。比如,审美的敏感期,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孩子在2岁时,因为苹果被切成一半而大哭,孩子觉得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苹果,不美了。所以,得出结论:在孩子的世界里,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宏观的审美悄悄地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可能有些孩子有这样的反应,有明显的宏观审美敏感期。但这不具有普遍性,与敏感期联系起来,我认为有些牵强。

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启发性。作者认为,孩子一切行为背后都藏有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下面,我挑选几个角度,具体阐述一下敏感期体现在什么方面。

口——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和舌头。

口腔敏感期,大约在6个月左右来临,此时婴儿开始用嘴巴来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孙瑞雪指出,在孩子长牙时期,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掉,再咀嚼,但从不下咽。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可能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起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

有一次,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有发现有他有侵犯性行为。其实,伟伟在前些日子,常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

孙瑞雪说,我们发现一些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婴儿在八九个月时,手非常喜欢抓黏稠和软的东西。反复抓捏之后,再放进嘴里尝一下。抓面条、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抓到父母抓狂。其实,孩子在用手感知各种物体的特质。

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手很笨,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有关。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表现在儿童身上,甚至可以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的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

空间敏感期——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儿童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把物体从高处仍到地上,再拿起来,继续扔。推倒物体,也是孩子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

孩子再大一些,会喜欢一些狭小的空间,比如钻到衣橱里,桌子底下等。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捉迷藏。

空间的敏感性,可能会造成很多家长的头疼,尤其是妈妈们。妈妈们会认为孩子在做一些危险的、或者是会弄脏身体的事情。作者建议,我们家长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要没玩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限制。弄脏身体,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们自身要转变看法:给孩子探索空间的机会比身体保持干净重要。妈妈需要提升一些心理承受力。

语言敏感期——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语言的敏感期比较长,从牙牙学语到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不断地输入,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语言库。6岁前,孩子建立的词汇库是今后语言发展良好的基石。

美国堪萨斯大学两位博士贝蒂·哈特&托德·雷斯利就做过这样的实验:找到工薪家庭和福利家庭,随后从孩子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家庭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父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尤为重要。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4】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5】

我观看了视频有关与幼儿时期对于陌生的事物很感兴趣,例如是对口和手的探索、空间的探索等等。

对口和手的探索主要表现在0-2岁的儿童,他们会不停的抓起什么就往嘴里放。手一刻也不停的抓、摸、捏、揪、捅、按、拧、插、撕,所有与手有关的事情都是他们都爱做。在生活中我们会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后让孩子玩,生活环境是孩子发展手的最好途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供能够动手活动的材料,比如说废报纸、用完的化妆品的瓶子等等,让孩子自主的发展手的智能。

培养幼儿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怕麻烦,不要怕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当孩子们的空间敏感期来临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移动物体,扔东西,建得高高的,喜欢把东西倒在里面,喜欢把东西放在外面。喜欢钻到不同大小的空间,喜欢上下攀爬、跳跃、奔跑,喜欢旋转、攀爬等。 当小朋友出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给孩子充分自由,让儿童的身体充分运动。

我们必须提供可以投掷和设置路障的材料,帮助儿童完成对空间的探索。并且不要限制孩子,注意保证他们的安全。

当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在生活中会对某种事情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每天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环节都不能错,一个环节都不能漏,先后的顺序也不能打乱,否则就得重来一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先观察孩子有秩序的事情,一定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孩子要求重来一次,那就重来一次。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安抚孩子的情绪,我们一定不能谴责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共同度过这个关键的时期。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儿童及其早期敏感期,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敏感时期,我们都要有耐心,注意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6】

时隔两年又读起这本书,和两年前的感触不同,两年前我虽然也一直在教书,但是之前接触的大都是6-12岁的小学生,那时候读起这本书觉得新奇,带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幼儿世界,虽然也在教育学心理学了解过儿童的敏感期,知道敏感期对一个孩子的关键影响。但那时,我只懂的敏感期的概念,不知道在0-6岁之间会有那么多具体的敏感期。我不知道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就觉得它为0-6岁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新得打门。但是读过之后并没有很好的和自己接触的儿童实例相结合,因为当时毕竟还没有过多的接触0-6岁的孩子。我积累了两年的幼儿教育经验。这一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会不自觉地把书中所知道的知识与孩子的特点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来对待自己教学中的个别问题。

我们也会尽量给家长一些建议,教他们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不同的敏感时期。

结合在我课堂上对孩子们的观察,谈谈我对目前孩子们不同敏感时期的理解。

在情感课上有孩子们争抢玩具。我发现一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他很容易在一分钟后把玩具给别人。这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形成的早期,从占有可接触的物来开始,这是区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如何感知“我”,当然从“我的东西”开始感觉,然后一步步构建从具体的“我的”,到意识的“我的”到一个完全无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占有物本身。

孩子们有一些东西是为了得到它背后的意义。如果获得得太难,儿童就忘记了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获得物本身,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了,占有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了。

艺术三年级有一节课是南瓜变变变,这是一节大师欣赏课,孩子们通过认识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和**她的作品后自己创作一幅和大师类似的作品。这节课会用到很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小圆点,小朋友在制作作品时小圆点贴有时候会到桌面上,孩子们就一定会把小圆点捡起来在贴在作品上,有些小朋友刚好到了秩序的敏感,就会把圆点贴的特别整齐划一,像是小圆点要去排队吃饭。有时候开始上课前,桌面可能有一些细小事物没有被阿姨擦拭掉,小朋友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个细小的事物,并且把它捡起来,传递到我的手中。

虽然孩子们在绘画中的形象是从整体开始,慢慢地去局部细节。但是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却是从微观开始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放慢脚步,等孩子们,只要孩子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体验直观的事界,去了解世界。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7】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8】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9】

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由此了解到婴儿初步是用嘴的抓咬来探究世界,当儿子抓着手上的玩具左啃右咬,满脸口水时,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粗暴干涉。一晃眼儿子已经5岁,因为长期交由公婆在老家代养,错过他好多好多敏感期,确是一件憾事。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资深幼儿专家孙瑞雪编着,里面有蒙氏学校老师记录的200个儿童的语言行为,这本书的每篇都独立存在,每篇结尾都有孙老师的精彩点评,让读者阅读能有针对性,同时又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所感悟。对其中一篇尤为深刻:恒恒打了大哥哥,大哥哥并没有还手并及时原谅他。孙老师点评道: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来的道德品德,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想起儿子以前和小他两岁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扇过耳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有急有气,只怪他性格太懦弱,长大后如何立足社会,看了此书才理解了儿子当时所为,这大概是儿童世界自然而然的宽容。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我现在班上的孩子大多3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物权意识,追求完美,执拗,爱模仿,懂得语言的力量。如他们会分清你的我的,如果被侵占我的东西会马上抢回,由于不会使用过多的语言,抓咬这类过激的行为往往会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首选。老师如果学习并了解到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就会更好得开展各项工作。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0】

我们共同的问题是让孩子们学会他们这个年龄所不能承受的东西,并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向孩子们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人为本,科学解决。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二:《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

在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儿童,思维清晰、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点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少得到心理上的帮助和照顾。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小学生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们的敏感期受到干扰。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们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和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儿童逐渐从环境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力也逐渐被建构起来。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们对土壤中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小图案感兴趣,那是培养孩子们巨大而细致的细惯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束缚,开始有兴趣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此时,家长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标准和日常礼仪,使孩子今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个自律的生活。

写作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孩子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从3岁开始,而在6-9岁时,对探索事物的奥秘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孩子们犯错误是很尴尬的,尤其是当他们承认错误的时候。这是让孩子有尊严地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最好方法。

家庭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孩子是不够的。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的重要伙伴。家长要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育孩子,为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不仅可以在敏感时期正确引导孩子,还可以帮助家长做好工作。我们也可以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幸福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还有些欠缺,需要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三:《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每次读孙先生的书,我都会有一种觉悟,这次也不例外。我以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这是第一次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组成的。如过一个敏感期顺利过去,孩子们的心理水平就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

而敏感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而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和弟弟的女儿睿嫣分享的一些案例,睿嫣正处于儿童敏感期。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

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

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

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

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

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

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

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

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

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四:《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1】

让人混淆的幼儿“敏感期”

(2016年2月)

海区九幼高柳

作为一名从业不到两年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地感到,在学前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积累。这些所谓的职业技能,不只是一种完成某项工作的方式、方法或者途径,它更是一种心情,那种“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理解了,我们一起来吧”的心情。

我喜欢面对困难,我也喜欢问问题,但有时我不善于移情。我发现,这一点在孩子面前真的成了我的短板,这让我有时很难真正发现孩子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内心。但是《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将会帮助我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之旅。

一、执拗:《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曾经我身边也有一个小男孩,傻傻的说过类似的话“我就要坐在我的座位上”。当时我们正在玩换座位的游戏,但小男孩很固执,不接受其他座位,也不允许其他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惭愧地想,当时,我并没有把这和敏感期联系起来,只是不停地对孩子们说实话。

其实,看到这里,你也会笑着问我“讲道理合适吗”。这个时候怎样做会好些,现在必须认真思考了。首先,我要发现这个男孩正处于一个固执而敏感的时期,然后从心底里解他的表现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根据当时的情况,迅速灵活地选择一种方式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敏感时期。当然,这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理想化的理论知识。如果我真的想在实践中完美地运用它,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尝试。但不管怎么说,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我想,下次我会从理解开始。正如书中所写,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交流甚至**都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理解就足够了。

二、语言:《妙用成语》

虽然我的班级是一个小班,但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可能很难表现出来,但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有些变化并没有发生,也许是另有原因。我想带孩子们多学点知识,比如能描述生活、表达感情的字句等等,但一个学期下来,效果似乎不太好。我想是我的错。那时,我总想机械地让孩子们明白我想通过一些视频或ppt、音乐告诉他们什么,并能在生活中使用。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接受”不如“感受”。也许我应该在生活中的细节里,“生活的”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这些。

当然,能准确的抓住这些细小的机会来帮助孩子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我们一同感受。正如书中所写,孩子们对单词的使用和解释来自**,来自同龄人,来自生活,特别释来自父母和老师。

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敏感”过来的,不是吗?

三、诅咒:《诅咒的敏感期》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周围的孩子里并不多见,所以我想说的并不是仅仅关于“诅咒”敏感期。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自己也笑了。因为我发现,我也很多次上过孩子们的“当”,陷入一种情境,完全没了自己的情绪。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没用太长时间,我也就明了了,那就是我还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最后影响到对他们的理解。我想,即使下次我还是上了他们的“当”,也一定要上的明明白白,心甘情愿。

做到既安慰了孩子,也不会自寻烦恼。从书中读到:*反应越强烈,孩子们越喜欢骂人。

其实,感触还有很多,但是想说的话却好像只有从书中读到的那一句:不仅彼此平等,更是真诚对待。我想,只有这句话,理解才会多,伤害才会少。就是这句话,孩子们和你自己都会受到温柔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