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呢?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读完书后,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受,探索“狂人日记读后感”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相信自己这篇文章会成为您的好帮手!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1)

1、我们也一样,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还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吃,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乖孩子。

2、《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3、在西游记这一本厚厚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了,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会筋斗云,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他还有火眼金睛,能识破阴谋诡计,在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听取猪八戒的谎话,赶走了孙悟空,让他滚去花果山。

4、你无论是看电影或读文章,观后感的写法,首先要确定好题目,根据题目确定主题思想,然后以主人公的事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什么方式,怎么解决的问题,用的方式方法!如何获得外部力量的帮助!

5、《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6、这段文字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吃人”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是那迂腐的“仁义道德”,是那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

7、但这“革命的使命”应该交给谁呢?

8、最终结果是什么,那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在结合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谈谈感受,就是一篇好的观后感。

9、今天上午,我读了两篇课外书,一篇是《白雪公主》,另一篇是《雪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告诉我,要做心地善良的小朋友,不能像皇后一样坏,还要像七个小矮人一样团结友爱,帮助白雪公主克服困难。《雪姑娘》的故事告诉我,在森林里走丢了的时候,不能跟不认识的动物回家,也许它会把你吃掉的,要跟认识的回家。像狐狸那样甜言蜜语的话都不能听的,它太狡猾了。

10、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11、《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12、目标会帮助大家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有目标的人成功率比没有目标的人要大得多。带着明确地目标去生活,把一切障碍都甩在背后。

13、我想鲁迅先生已给出了答案。

14、前几年,去了一趟北京,旅游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爬了长城,游了颐和园,去了明十三陵的长陵,水立方鸟巢路边乘车时远远的看了哈。总之,旅游很累,见证了一下和网上看的差不多,哦,记起来了,还去了国家博物馆,看了一下世界各国送的礼物,尝心悦目,睹之后快。总而言之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要走一走,名胜古迹还是值得看一看,五千文化,源远流长,泱怏华夏,壮哉,美哉

15、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16、初闻不知字中意,如今观赏完《觉醒年代》,回过头来一看,满脑子都是先生们围坐一桌读鲁迅的这篇文章的画面,尤其是陈独秀先生在看完后激动得想要当面亲吻豫才的画面!可见那字缝里的字是惊人的!之前学语文课文只觉得这文章晦涩难懂,而现在回顾历史后才明白文字只是躯壳,文章的内容才是灵魂!(最后很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觉醒年代这部好剧!)

17、初读《狂人日记》前两页时,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疑惑:什么人要“吃人”?为什么要“吃人”?怎样“吃人”?这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小说?是寓言?是童话?还是灵异志怪?鲁迅先生的作品果真让人读得云里雾里,不明觉厉。

18、《狂人日记》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19、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20、今天的天气很晴朗阳光温暖柔和,这么好的天气本应人的心情会开心起来的,我却感受不到快乐,有许多事情想做,却又不努力去实现,是懒惰还是能力不足阳光一边照在大海上,一边照在身上。暖暖的,很贴心。每天都是重复一样的东西,没有改变这样不行啊加油获得更好的生活加油加油加油!

21、《西游记》观后感

22、“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3、《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24、《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收录于《呐喊》。

25、目标是工作和生活的方向。明确的目标会为生活和工作引导方向,就像是航行中的船,如果没有方向,那么任何风向都是逆风。其实,人生也一样,如果生活没有目标,去哪个方向都是逆行的。

26、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27、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独白的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

28、人呗,有时侯要跳出自我的设定与范围去看别人,与世界共情、同情,才能去爱!

29、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30、第三,就是共同成长,有共同的志向,遇到困难有共同面对的决心。虽然影视虚拟了爱情的美好,但是其中还是饱含了正能量,就是让人们相信爱情,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令我印象深刻,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狂人,就是那个时代的疯子,这篇小说借一个疯子的心理变化描绘了时代的苦日子和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令人心生感慨。

鲁迅先生大胆地运用了一种“荒谬”的说法:人吃人。一听就令人打冷战,更是写出了当时“外表平静内力乱”的情景。吃人的人简直形同野兽,这好似回到了远古时代一样。

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人们艰难的活着,并且做着邪恶的交易,这其实是一种历史问题,一个明君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繁华的土地,一个明君的背后又有一个昏君,而一个昏君的背后又有一片死气沉沉的江山。未来,我们就是国家的希望,挑起重负吧!不要让落幕再次上演。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3)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也很喜欢他说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赚钱,杀了人。”今天看了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明白了一些世俗的道理。

晚上看这篇文章有点吓人。标题很牛,内容很牛。文章中多次提到“他想吃我”,将那个社会的人描述为可怕的食人族。他的哥哥、亲人,村子里的人,都盯着他的“肉”,蓝黑色的眼睛,脸色苍白,毫无人性。这也让我颤抖。我怕可怕的皮肤,又不想触动冰冷的心!在疯子的眼里,人类的自卑才刚刚出现。

我不敢想象那些让我头皮发麻的想象场景。可惜那些食人族,没有自己的想法,被几千年的封建礼节束缚,却不屑于挣脱。我嘲笑那些不知道如何教父母麻木的食人族。

文中的疯子也讨厌那些人,但也只能无奈地与他们不同。他们的大脑是混乱的,他们的手是有罪的,他们的嘴是肮脏的。谁来拯救他们?他们睡着了,就像当时的人一样,眼睛看不到周围的人,耳朵听不到自由的真谛。我痛惜晚清的腐败,我也在民国时期的战乱和人民的无家可归中停滞不前。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让我感受到一颗赤裸的心在跳动,黑暗中闪耀着耀眼的红光,焦虑和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感叹那个时代。浮华凄凉,却也为有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我们有疯子的态度,但没有他们的精神。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本文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的心理独白,他出生在一个十分保守封建的家庭。

狂人离家多年,他已多年没有见到大哥了。他回到他的镇上时,他发现村里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连赵家的狗也多看了他一眼。虽然这对我们来言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而言,那却是一种无形的威胁。回到家后,大哥发现他脸色苍白,又不想吃饭,便叫了一位医生给他看病,狂人认为他大哥找医生来是为了检查他的肉肥不肥,好不好吃。那医生说了静静地养病就好了。“静静地养”这几个字吓到了狂人,他认为大哥是想把他养肥了后才吃。过一天的早晨,他把他大哥叫到院子里,质问他有没有吃人,大哥却说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桀吃,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吃人不是件稀奇事。狂人突然他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这本书透彻的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吃人”表示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堕落。看这本书时真令我毛骨悚然,尤其是当狂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吃了自己的妹妹时。但这本书让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人吃人这个可怕的现像是真的存在的,在那个时代,人们竟会为了填饱肚子而残害同伴,连自己的安全都保障不了!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或许不止是拯救孩子的肉体,而是孩子的心灵吧。让他们摆脱这种可怕又黑暗的旧社会的封建迷信。鲁迅先生的书真有深意。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写此文,是要将封建社会的陈腐烂旧的体制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通过吃人的比喻形象,试图唤醒人们,不要再受精神毒害。

开篇第一段介绍鲁迅刚回家乡,访问当年中学好友,得知他弟弟得了迫害妄想症之类的病,鲁迅假借以供医家研究的目的,将弟弟“狂人”的日记逐句摘抄下来,实则要借着狂人之口希望世人对旧封建体制精神毒害的警醒

第二篇:全无月光,心觉不妙,一路上的人都笑得诡异,连孩子也不例外,想起来是我曾经踢了古久先生的陈年簿子,实际就是反抗封建社会遗毒,连孩子都受大人教化的影响,被毒害了

第三篇:晚上,睡不着,这个狂人总在夜间发病,路上乱跑,白天黑夜也分不清。他想起今天见到的诡异表情的人们,又想起古来时常吃人,历史写的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在吃人。提醒我们这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西是有害的,要把我们都害死。

第四篇:就连亲哥哥,也觉得他要吃人,即使我没有吃人,可我是吃人哥哥的弟弟,也难逃干系,所以我要劝他们不要吃人,我才想到要让人们都警醒起来,要做出努力。

第五篇:看到历史书上写的关于本草纲目的描述人肉治病,以及其他历史书上写的关于吃人的描述,越想越害怕,人们心里恐怕都认同这件事,自己更加害怕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6)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着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7)

爸爸给我借了一本书,题目是《狂人日记》,里面的一章章内容让我看到津津有味。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先生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法,借狂人之口,说明了中国从前的面貌:人吃人。虽然说文章是虚构的,但是泛出恐怖的味道,在看书的那一晚,我几乎整夜未眠。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有怪怪的感觉,流露出十分暗淡的味道,可你只要细细品味这篇小说,就能知道鲁迅用一篇简短的文章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绝望,让我们赞不绝口。

是啊,在当时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画面,看到了一个吃人的世界。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8)

那是一个残忍的时代,正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吃人”。封建礼教早已渗透到了千万民众的骨髓血液里,人们经受着它的残忍毒害却处于“无我状态”,没有反抗,没有斗争,只是默默地忍受,甘心地堕落。

她的丈夫,原本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做皮贩生意,农忙时也帮人做点别的事情补贴家用。,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随着生活压力一天天重起来,他变得脾气暴躁,开始吸烟喝酒,甚至开始赌博。他一天天扭曲,最终沦落成一个只有动物本能的“人”了。作为父亲,他竟然可以残忍的用沸水烫死刚刚出生的亲生女儿,这多让人震惊,虎毒尚且不食子呢!作为丈夫,他居然为了一百元钱放弃一个男人的尊严把自己的妻子典出去做别人生儿育女的工具。他的行为真触目惊心,当初他怎么不将自己结束在九亩潭边?

实在没有办法,她只能屈辱的听从丈夫对他的安排。明天就要走了,可是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底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底父亲──实在,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底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长夜是迟延着过去,她底话一句也说不出。”她多想在临走前跟他说说话,可是他却已经睡着,她“大着胆向他叫了几声,发了几个听不清楚的声音,声音在他底耳外,她也就睡下不说了”。真想到在那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能睡得安稳!

尽管不情愿,她还是来到了秀才家。有了新的环境,不但没有新的生活,境况反而变得更差。在老秀才家,她只是一个生儿子的工具。她处处都受到秀才媳妇的刁难和排挤,却不敢出声反抗。幸好,在百般欺辱之下,她争了口气生下了一个儿子秋宝。这个孩子的名字代表了她对第一个儿子春宝深深的思念。

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听到自己的儿子喊自己“婶婶”却无能为力。当然,在这期间秀才也曾表示过要留下她做妾,她甚至也曾这样想过。“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的家里住下去,她想,春宝的爸爸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他底病一定是在三五年之内要将他带走到不可知的异国里去的,于是,她便要求她底第二个丈夫,将春宝也领过来,这样,春宝也在她底眼前。”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她这位可怜的妇人,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春宝治病,她当掉了秀才给她的首饰,这彻底的激怒了秀才。终于当秋宝两岁的时候,老秀才和她的契约到期,她又被不留情面地踢出了老秀才家。

回到家,“她昏迷的眼睛还认不清站在前面的,穿着褴褛的衣服,头发蓬乱的,身子和三年前一样的短小,那个八岁的孩子是她的春宝。”“而春宝简直下的躲进屋子他父亲那里去了”。自己的儿子竟然不认识自己,对于一位母亲,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读到这里我似乎想到若干年后的秋宝。他一定也会忘了深爱他的“婶婶”,某天在街上擦肩而过会像任何一位公子一样,淬口唾沫,大骂扫兴,嫌弃这样一个贫苦的女人。

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全部,然而得到的确实丈夫的冷眼相看,儿子不认识自己。我们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会怒其不争。

面对这不公平的现实她不曾做过任何反抗,哪怕是愤怒的言辞都不曾表露过半句,看来她早已被那些古旧腐朽的封建礼教及制度驯化的无比温顺了。或许她选择逆来顺受,在当时那种环境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长的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这个长夜是春宝娘抱着春宝睡觉的黑夜;是秋宝娘想念秋宝的黑夜;是充满阶级压迫与封建礼教的旧中国的象征;是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指代。这些暗夜中的女性在自己悲惨的命运中徒劳地喘息与哀叹,终究没有觅得照亮前路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