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乎是一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哲言,语出于孔子的《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査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
孔子在此告诫人们:要虛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长处是达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的有效捷径。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年仅7岁的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
自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拾的轿子没有轮子
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鳘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 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 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圣人也有难倒的时候,何况我们呢?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处处都有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不仅可以是学校里正在给我们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老师,也可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几年寒窗的同学,甚至还可以是素不相识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们。只要他们身上有你欣赏的、需要的优点,你就可以向他们学习。韩昌黎尝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李元悌所著的《诸葛亮传》里,也生动地讲述了老师无处不在的道理。
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做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 歇会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腿:小弟,你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一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 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 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优秀的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很多也很耀眼,向他们学习你会受益匪浅。对于更多的平凡的人,他们身上也至少会有几处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你自己缺乏或者并不具有的,向他们学习就是弥补这些不足方面的最好机会。
千万不要忘记爱默生曾说过的话:凡是我所遇见的人,都有比我优秀之处。在这个方面,我正好可以向他学习。

Jzd365.com更多名人名言扩展阅读

古人励志名言大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7、天才不会毁于他人,只会毁于自己。——博斯威尔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1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4、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7、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1、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2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

23、没有受过教育的天才就好比埋在矿石中的银子。——富兰克林

2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7、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30、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励志名言: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励志名言: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原文: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心地善良的人,不光是处事温文尔雅,就是在梦中也充满善意;心性凶暴的人,不光是为人处事心狠手辣,就是在面带笑容地与人交谈时,也潜藏杀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虚伪奸诈,往往会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如果有,也只是利用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用心去交,一切都不会长久。
子曰:与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习且不论,忠和信交友时自当切实奉行。以忠换忠,以信换信,此为人生之大理。
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说过: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
安妮想开一家时装店,她对时装情有独钟。开时装店需要很大一笔钱,但她手里的积蓄连租门面都不够,她找到好友斯芬商量。
斯芬见安妮兴趣很高,不想泼她的冷水,打开保险柜。拿出了所有的现金和信用卡,摊开双手,对安妮说道,喏,就这些了,够不够?
0K,够了够了!太谢谢你了,斯芬前来表示祝贺,安妮一见斯芬,激动地摊开双手,笑着说道:真诚地欢迎你,斯芬!
两位好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安妮的服装店生意很红火,但安妮却没有归还斯芬钱的意思。
斯芬因没有大的用处,也没有找安妮要那笔钱。大约两年左右的时间,斯芬的姨妈住院,需要一大笔钱做手术,斯芬和姨妈感情很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斯芬就想安妮能还一部分钱给她,她到安妮的时装店,委婉地说明了来意。可安妮的态度却有些暖昧,推说店里生意不好,没赚上钱。
斯芬见安妮的店里客来人往,只一会儿就做成了几笔生意,她真诚地问安妮道:真是这样的吗?安妮一见斯芬这手势,想起当初斯芬帮助她的情景,脸一下子就红了,把钱还给了斯芬,现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
朋友应该以诚相待。没有真诚,人们的关系只能是虚伪的结合;没有真诚,美好的友谊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友谊是以真心换真心,产生共鸣而撞出美丽的火花。
做人要坦诚、真实,要拿得起,放得下,有困难时要帮忙,同时也能鼓励对方坦诚相待。在生活中,我们不妨也经常多给他人以坦诚,这样,你在任何人心目中的形象都一定是美好的。(励志名言)
坦诚,能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表露真心,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下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有开放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一个开放的心灵换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忠诚换来忠诚。
坦诚是友谊的源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只有心与心真诚的交流才是最持久的。任何美好的、持久的友谊都以真诚为基础,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众成其势,一人毁之


【原文】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译文】

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释义】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权势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就的,而是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每个王朝新政权的建立无不是这样。但是一个没落的政权,只要一个人以摧枯拉朽之力就能将其摧毁。这提醒我们在成就势力时要团结众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在坐拥政权之后,就要小心谨慎,防微杜渐,防止一时疏忽导致大权旁落的后果。

【事典】

平定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后,唐初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德四年七月甲子,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一路上至长安,世民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勋等25将从其后,铁骑万匹,真可谓春风得意,威武十分,李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

据史载,天策府的属官计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军咨祭酒二人;典签四人;主簿二人;隶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骑、铠、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天策府实际上是李世民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

随着这一机构的确立和地位的攀升,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也随之增长,早在平王世充时,李世民和秦王府记室房玄龄微服拜访了一位名叫王远知的道士。王远知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据实相告,道士又说:方做太平天子,愿自借也。李世民把此话一直记在心里,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当天子的念头原本已经有了,而李建成因立嫡以长的惯例成为太子,当他看到、听到、察觉到李世民的政治野心时,不能不颇相猜忌。

于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公开,李世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名正言顺,向长兄挑战的意图日渐明显。

对于李世民来说,欲为天子的思想一旦形成,接下来该做的事便是开始修路了。

李世民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就自己的势力,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人。关于这方面,其实早在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便有所留心,他在晋阳密招豪友,通过推财养客的手段,结交了一些地方势力,这些人对李世民莫不愿效死力。

如果说此时的李世民是为起兵反隋而团结人才的话,似乎是无可挑剔的,而在李唐政权建立、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借统一战争之机广泛团结人才很难说绝无政治目的了。这一时期在他所搜罗的人才中有一名叫杜如晦的人,此人早在隋朝时已被人视为当为栋梁之用的人物。平定长安后,李世民将他引为秦王府兵参军,不久又被李渊调理秦府,任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记室房玄龄问李世民:府僚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李世民闻听大惊,道:尔不言,只失此人矣。李世民遂奏留杜如晦为府属。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有经营四方的大志,而不甘于守藩端拱了。由于李世民对杜如晦、房玄龄等早期人才的搜罗,此风已开,一干才俊便逐渐开始形成了以秦王李世民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又乘机团结了大批将才,使自己的手下有颇多名将。如在破刘武周时招抚的著名将领尉迟敬德,此人不但在洛阳之战中救李世民于单雄信槊下,而且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亦有上乘表现。

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正是善于团结众人的力量,李世民才得以登上帝王之位,成就了自己的权势。之后,又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之为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少有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贪污渎职、下官谋反的现象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也就铲除了众成其势,一人堪毁,某个人摧毁唐王朝政权的气候和土壤。

【事典启悟】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大唐盛世,成为千古明君,缔造了一个王朝的神话,就在于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即便再强大,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要团结众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势力。登上帝位之后,他又明白即便自己的势力再强大,如果麻痹大意,就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积极纳谏,防微杜渐,这是他能攻取江山、稳守江山的重要原因所在。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原文】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译文】
大家都认为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
【释义】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不同利益团体之间为争夺一块肥肉,互不相让、角逐厮杀的事件,结果却弄得两败俱伤:利益既得者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往往是得不偿失;没能得到利益的,更是损失惨重。这种争夺利益的心理,对自身是一种伤害,还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以肥肉作为诱饵隔岸观斗,坐收渔翁之利。头脑清醒者应懂得克制自己,因为别人都能看得到的利益,自己还要去争取,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事典】
杜瑛是我国元代时期的一位大教育家,饱读诗书,对天下得失分析得头头是道,身边的人都劝他凭自己的才华谋个一官半职,以享荣华富贵。但是,杜瑛对仕途一点不感兴趣,而是选择了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书先生,把自己的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学生。
当时相州(现在的河南安阳市)有一个叫粘合圭的人在听说杜瑛的大名后,特意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宅第,请他到家中当孩子的私人教师。就这样,杜瑛举家由河北霸县搬迁到了相州。
粘合圭对杜瑛的到来很是殷勤,关切地对他说:这些年来先生四处游走教学,身无居所,日子过得很是清贫,从现在开始您就住在这个宅第里好了,我还会分给您部分良田,您可以一边教书,一边种地,好好享受人生清福了。
杜瑛这时才意识到粘合圭是当地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曾经做过中书这样的大官,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杜瑛并没有接受粘合圭的好意,郑重地推辞说:无功不受禄,我不能随便要别人的田地和住宅,还是过清贫的日子心里比较舒坦。无论粘合圭如何劝说,杜瑛坚决辞而不受,只是答应暂时租住在此。
有一天,杜瑛闲暇时正在房屋内休息,有一位懂风水的先生路过他租住的房宅,神秘地告诉杜瑛说:你所住的房子下面埋藏着大量的黄金白银,一定会让你一辈子都享用不尽。
杜瑛听后,一点都没动心,只是神情平淡地说:我一向安贫乐道,从来不想将那些不义之财占为己有,即使有万两黄金,在我看来也会如同粪土一样!
风水先生见此,也就没趣地离开了。
杜瑛的家人听说住宅下埋有大量金银财宝的喜事后,就劝说杜瑛道:不妨挖开看看,如果是真的,那真是老天爷在救济我们!
不行!杜瑛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即便真的埋藏有金银,那也是他人的财物,我们不应该随便动别人的东西,我教书挣来的薪水虽然不多,但是维持基本的家庭开支还是够用的,我们不能为了生活享受,于做人的基本原则都不顾。
家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从此再也没有动过开挖房下财产的心思,而是一心一意地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几年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把租借来的房子还给了粘合圭。
【事典启悟】
安贫乐道的杜瑛对唾手可得的利益无动于衷,对他人给予的好处辞而不受,仍然过着清贫的日子,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逐渐过上了富有的日子,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与那些争名夺利,争得头破血流的好利者相比,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确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四年级名言警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英雄常食苦难与试练的面包。──罗曼·罗兰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大仲马

5、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6、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7、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9、学习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书摘

1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11、言动举止,至微至粗之事,皆当合理。──黄宗羲

12、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雨果

13、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荷兰著名科学家万列文虎克初中毕业后,在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由于有不少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便找了个兼职,他选择了打磨镜片。磨呀磨,一磨就是几十年。由于忙,他减少了与亲友的往来,有人骂他是不近人情的家伙。对此,列文虎克无动于衷,锲而不舍地勤奋工作,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超过了专业技师,最终制成了当时无与伦比的精细显微镜,揭开了科技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的面纱。为此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英国女王访问荷兰时,还专程到这个小镇拜会他,英国皇家学会也选他为会员。
万列文虎克的成功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许多人在事业上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没有选准目标,也不是因为难度很大,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年轻时曾在一家电灯公司当工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设计一种新型发动机。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对他的发明研究很支持,鼓励他说: 天下无难事,你就试试吧!她把家里的旧棚子腾出来,供他试用。
福特每天下班回家,就钻进旧棚子里做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暑往寒来,冬天旧棚子里奇冷,他的手冻成紫茄子,牙齿在寒冷中格格直响,条件可算是恶劣极了。可他对自己默默地说:发动机的研究已经有了头绪,再坚持干下去就能成功。
亨利福特在旧棚子里苦干了三年,这个异想天开的稀奇东西终于问世了。1893年,福特和他的妻子乘坐着一辆没有马的马车,摇摇晃晃上了大街。从这一天起,汽车这个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工具,在亨利福特坚韧不拨的意志下诞生了。
从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身上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善于运用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成功也就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比得上、可以替代坚韧的意志。教育不能替代,财富不能代替,超世之才也不能替代。
坚韧的意志,是一切成大事业的人的特征。他们或许缺乏其他良好的素质,或许有种种弱点、缺陷;然而,坚韧的意志,则是成大事业的所决不会缺少的涵养。劳苦不足以灰他们的心,困难不足以失他们的志,不管事情怎样,他们总会坚持忍耐着,因为坚韧是他们的天性.
青年人用坚韧的意志当作资本从事事业的,其能成功的可能,比那些以金钱为从事事业的资本的青年要大得多。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在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对于坚忍不拔者来说,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攀不过的高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对坚忍不拔者来说,成功就像明天早上的太阳一定要出来一样肯定。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谈过人生追求、理想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用宋朝三位大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来说明人生追求、理想、做学问的三种境。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的宋词《螵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一境界写借楼远眺,把力量倾注在望尽天涯句上,使人进入一种境界:要成就大事、干一番事业,就应该把眼光放大,选准目标。在茫然无绪中,不必困惑,也无须悲哀。这种追求理想时的向往之深的心情,正是我们要干一畨事业所需要的一种境界,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985~1053)的宋词《凤栖梧》。原词为: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是写别后相思之苦,人都消瘦了。其择一、固执、殉身无悔的精神,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艰苦历程,这种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苦苦追寻的精神,也是要干一番事业所需要的一种境界。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侮。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的宋词《青玉案》。原词是:(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种境界,是写理想追求得以实现后的满足、喜乐,学有所得,干有所获,自然是欢乐的。
前两种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又为处在前两种境界中的人带来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是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是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可以简单概括,分别为递进的三种境界:知、行、得。
这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着,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了故乡江苏省准安市,随伯父到沈阳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
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
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暄囔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 说:为光宗耀而读书!
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揺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答道: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铿锵有力的回答,使老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小小年纪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理想。老校长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表达了周恩来挽救民族危亡,为祖国独立富强的决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勤奋学习的动力,各门功课成绩优良。长大后,他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他的战友一起,为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奋斗了一生。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一个世纪前年少周恩来发自肺腑的呐喊,也许正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含义所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家都清楚,我们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学生时代的理想。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飞速地前进着,我们是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应该牢记周总理的教诲,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学习,将来为袓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感谢您阅读“迷你句子网”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合适的名人名言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jzd3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优美而忧伤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