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名人名言大家都很熟悉在哪里看到过吧。名人名言可以指引我们在成长路上更好的前进,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积累素材,摘抄名人名言。有哪些名人名言值得摘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众成其势,一人毁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译文】

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释义】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权势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就的,而是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每个王朝新政权的建立无不是这样。但是一个没落的政权,只要一个人以摧枯拉朽之力就能将其摧毁。这提醒我们在成就势力时要团结众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在坐拥政权之后,就要小心谨慎,防微杜渐,防止一时疏忽导致大权旁落的后果。

【事典】

平定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后,唐初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德四年七月甲子,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一路上至长安,世民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勋等25将从其后,铁骑万匹,真可谓春风得意,威武十分,李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

据史载,天策府的属官计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军咨祭酒二人;典签四人;主簿二人;隶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骑、铠、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天策府实际上是李世民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

随着这一机构的确立和地位的攀升,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也随之增长,早在平王世充时,李世民和秦王府记室房玄龄微服拜访了一位名叫王远知的道士。王远知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据实相告,道士又说:方做太平天子,愿自借也。李世民把此话一直记在心里,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当天子的念头原本已经有了,而李建成因立嫡以长的惯例成为太子,当他看到、听到、察觉到李世民的政治野心时,不能不颇相猜忌。

于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公开,李世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名正言顺,向长兄挑战的意图日渐明显。

对于李世民来说,欲为天子的思想一旦形成,接下来该做的事便是开始修路了。

李世民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就自己的势力,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人。关于这方面,其实早在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便有所留心,他在晋阳密招豪友,通过推财养客的手段,结交了一些地方势力,这些人对李世民莫不愿效死力。

如果说此时的李世民是为起兵反隋而团结人才的话,似乎是无可挑剔的,而在李唐政权建立、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借统一战争之机广泛团结人才很难说绝无政治目的了。这一时期在他所搜罗的人才中有一名叫杜如晦的人,此人早在隋朝时已被人视为当为栋梁之用的人物。平定长安后,李世民将他引为秦王府兵参军,不久又被李渊调理秦府,任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记室房玄龄问李世民:府僚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李世民闻听大惊,道:尔不言,只失此人矣。李世民遂奏留杜如晦为府属。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有经营四方的大志,而不甘于守藩端拱了。由于李世民对杜如晦、房玄龄等早期人才的搜罗,此风已开,一干才俊便逐渐开始形成了以秦王李世民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又乘机团结了大批将才,使自己的手下有颇多名将。如在破刘武周时招抚的著名将领尉迟敬德,此人不但在洛阳之战中救李世民于单雄信槊下,而且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亦有上乘表现。

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正是善于团结众人的力量,李世民才得以登上帝王之位,成就了自己的权势。之后,又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之为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少有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贪污渎职、下官谋反的现象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也就铲除了众成其势,一人堪毁,某个人摧毁唐王朝政权的气候和土壤。

【事典启悟】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大唐盛世,成为千古明君,缔造了一个王朝的神话,就在于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即便再强大,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要团结众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势力。登上帝位之后,他又明白即便自己的势力再强大,如果麻痹大意,就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积极纳谏,防微杜渐,这是他能攻取江山、稳守江山的重要原因所在。

jzD365.com更多精选名人名言阅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乎是一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哲言,语出于孔子的《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要学习他的长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要检査自己有没有,加以改正。
孔子在此告诫人们:要虛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长处是达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的有效捷径。
《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年仅7岁的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
自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拾的轿子没有轮子
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鳘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 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 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圣人也有难倒的时候,何况我们呢?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处处都有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不仅可以是学校里正在给我们传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老师,也可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几年寒窗的同学,甚至还可以是素不相识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们。只要他们身上有你欣赏的、需要的优点,你就可以向他们学习。韩昌黎尝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李元悌所著的《诸葛亮传》里,也生动地讲述了老师无处不在的道理。
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做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 歇会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腿:小弟,你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一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 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 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优秀的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很多也很耀眼,向他们学习你会受益匪浅。对于更多的平凡的人,他们身上也至少会有几处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你自己缺乏或者并不具有的,向他们学习就是弥补这些不足方面的最好机会。
千万不要忘记爱默生曾说过的话:凡是我所遇见的人,都有比我优秀之处。在这个方面,我正好可以向他学习。

关于恩怨的名人名言: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关于恩怨的名人名言: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怨恨是一种传染病,如果家庭中有人得了这种病,那么,全家所有的人都会染上它。忘恩负义永远是一种弱点。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有才干的人是忘恩负义的。感恩和背信不过是同一行列的首尾两端。德无细,怨无小。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处怨易,处恩难。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放于利而行,多怨。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多许少与者怨。(名人名言)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我痛恨人们的忘恩,比之痛恨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陷入的恶德还要厉害。以怨报德的人应该是人类的公敌,他对待人类可能比他对待自己的恩人还要恶毒,因为世人没有施恩于他,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活在世上。人们往往忘记善行和恶举,甚至还会憎恨自己的恩人或是停止憎恨自己仇人。对他们来说,报恩或报仇的需要就像是他们不情愿服从的暴君。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受过我们恩德尚未报答的人,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所欠的债。可是当我们遇到一个我们受过他的恩德但尚未报答的人,我们却常常想不起我们所欠的债!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不怨天,不尤人。不念旧恶,怨是用(以)希(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人有思于我,自当铭心,传之世世,不可忘报。一切仇怨,不但自家当忘,亦不可示子孙留笔札。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若将冤报冤,豺狼重见蝎。

不要对君子用势


【原文】

势莫及君子。

【译文】

势利不要施加在君子身上。

【释义】

权力、武力、金钱、关系,这几样东西发散出来的就是势,这种势不要强加在有德行的君子身上,对有德行的人应该尊重,重才爱才。对君子施加以势,对其胁迫危害,终归不会起什么作用。

【事典】

三国时期的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那渴慕贤才之心和突破门第等级观念实行唯才是举的选才用人方针,使得杰出人才愿为其所用,这对于强大自身的势力,保持与蜀国和吴国相抗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愿在他热烈而又朴素的辞章中有所表现,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反应,同时也表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其中包括对徐庶足智多谋和深通谋略的军事才能的爱慕之情。为了求得徐庶这样的天才,他甚至不惜使用欺诈的手段将其骗入曹营。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做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

通过屡次较量,曹操不断领教了徐庶难得的军事才能,于是就想把他拉拢过来为自己献计献策。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在曹军追及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曹操想让徐庶为自己献策,便软禁了他的母亲,但并没有杀害她,反而是好衣好食地供奉着,并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

徐庶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双膝跪地、眼含泪水向刘备辞行,请求北上侍养老母:庶没有别的亲人,唯有慈母,慈母被困,庶心力交瘁,已经不能再为主公出谋划策了。庶知操贼求庶,庶此去虽身留曹营,但庶决不为曹操献一谋,出一策,请主公放心!

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其母是刚烈之人,她一生最看不惯那些反叛之人,尤其对曹操这样的汉贼深恶痛绝,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她而投归曹操时,拒不接纳曹贼的赠品,最终羞愤自尽。

徐庶虽然被迫来到曹营,但像当初对刘备所承诺的那样终身不为曹营设一谋,即使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所以才有后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从而造成徐庶这样杰出军事人才的湮没无闻。当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听到好友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后不免为他命运多舛、坎坷不平的人生潸然泪下。

【事典启悟】

曹孟德想以徐母为要挟这样的非常规手段迫使徐庶投降,来为自己效力,徐庶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只好被迫来到曹营。曹操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结局。

徐庶是深受正统文化濡染的文人志士,曹操对这样的君子施加以势,将其骗到曹营,就等于把他囚禁了起来,这不但没有达到使其为自己献计献策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徐庶对曹操的抵触心理,造成了徐庶才能的荒废。

从这件事分析来看,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正常心理已经发展成了对贤才强制占有的一种畸形的用人心理,违背了对方的意愿,也就不能保证其思想真正为自己所用。这就是势力强施加在君子身上所导致的结果。

幸好曹操很有度量和眼光,并没有因徐庶不为自己效力而加害于他,如果他再杀徐庶,则更背上害贤之名,再说徐庶对曹操又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也没有必要杀掉。

真知的名言警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

3、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清)

6、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萨迪

7、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中)

8、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11、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达·芬奇

1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中)

13、才智是实践的女儿。──达·芬奇

14、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清)

立志名言警句: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1、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冯梦龙

2、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3、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胡宏

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沈钧儒

8、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

9、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10、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陈确

11、男儿立志三步曲:齐家、治国、平天下。──唐寅

12、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凌慧。──郑燮

13、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

14、我从来没有立志要做作家。──三毛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高士其


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高士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的确,任何人的一生,如果不获取知识,他的灵魂就是浅薄的,他的眼光就是短浅的。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现代社会,任何人,都应该积极地汲取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同样,每个青少年,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若想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就要积累基础知识,全身心投入你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未来靠的是现在,现在做什么,怎样做,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决定未来是怎样。因此,你要记住,不要急功近利,努力、认真过好每一天,如此持之以恒,五年、十年过去时就会结出硕果。
我们熟悉的玛丽居里夫人的丈夫比埃尔居里同样是青少年们的榜样,他的经历同样告诉生活中的我们,充满热情地学习,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
比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并没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聪明。那时候的他在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
为此,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本文选自)
一个人爱好学习,勤奋读书,就会学有所获。比埃尔居里的成功让我们明白,任何人,只要具备了学习的热情,无论外在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能汲取到知识带来的营养。而如果你被动的学习,那么,你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储存和记忆上而不能正确地运用它,你的学习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每一个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满怀信心,并树立了自己的理想,理想能指导行动,让你的努力有一个明晰的主线,但对于未来的憧憬,你必须落实到今天的努力中。如果你每天都在展望自己的未来而不踏实工作、生活的话,那么,只能让心智沉浸其中,只会陷入人生的陷阱。
作者链接
高士其(19051988), 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励志名言: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


励志名言: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
原文: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译文:发觉被人欺骗不要立刻说出来,受人侮辱也不要立刻生气,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生活中离不开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而要忍,别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连夫妻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山路十八弯,水路十八盘,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满了荆棘坎坷,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不仅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应具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
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魏大臣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左右。一次,诸葛亮出兵伐魏,进军至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筑垒抵御。当时,蜀国大军出动,粮草有限,利在速战,司马懿则坚守不出,以待时机。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给他送去了妇女的服饰,以侮辱他。讽刺他胆小如女人。
但他看到后只是佯装恼怒,却始终按兵不动。诸葛亮也就没有办法了。最后,诸葛亮看同魏军长期相持,难以取胜,心力交瘁,加之过度操劳,病死在了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只好退走。
做人能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身受不白之冤的人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一个看到的是窗口外明亮的星星,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四周的高墙。看到星星的人甘于默默忍受困苦,而看到高墙的人终因承受不了外来的流言蜚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10年后,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个看到星星的人被洗掉了冤屈,重获了自由。可叹的是另一个悲观的人却早已命归黄泉。可见,生活中糊涂一些,懂得弯曲,也不失为大丈夫。这种弯曲不是见风使舵,不是奴颜婢膝,不是昧上欺下,相反,它是另一种意义的人格和超脱。
懂得弯曲,是为了不折断正直。有时候,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为了让生命锻炼得更坚强。
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一点弹性空间。否则,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边的人也累。而适当地弯曲一下,也许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励志名言)
喜怒不形于色,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洪应明的观点,在遇到被人欺骗侮辱时,要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不吃眼前亏,才能保存自己,以谋他日之图。

舍其智者胜天下


【原文】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译文】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

【释义】

在我们如今这个充满物质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时有发生。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穷尽智计,不停谋划,忘乎所以,一个个争得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丧黄泉。而那些舍弃智慧,本本分分做事的人反而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对知止智慧的深刻把握。

【事典】

曹植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自幼聪慧,才华高旷,10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深得曹操的器重,被曹操认定为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和自己的接班人。他的兄长曹丕虽为太子,但深深感到自己的地位已受到威胁,在争夺皇位继承权问题上,忧心忡忡,就向身边的谋士吴质求助。吴质给他出了两条计策,一是输诚,就是在父王面前表现自己的诚意;二是设疑,就是想法让父王怀疑曹植。

有一次曹操亲自率军远征,曹丕、曹植和文武大臣都到城外为他送行。曹植早就做好了准备,当着众人的面开始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文采华丽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曹操听完这篇漂亮的文章连连称好,曹植自然很是得意,而曹丕心里自然有些不爽了,但他又不知该怎么办,因为论文笔他知道自己无法与曹植相媲美。

身边的谋士吴质深知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写不出漂亮的文章,只要能动之以情就可以了,于是,在耳边悄悄给曹丕出计说:王当行,流涕可也。意思是让曹丕痛哭来表达对父王的牵挂和依依不舍之情。

曹丕明白了这个意思,于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头痛哭起来,哭得泣不成声。曹操问他为何如此伤心?曹丕才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痛哭流涕。曹操被儿子这片孝心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大臣也动情地陪着一起哭了起来,将刚才曹植念的那篇漂亮文章忘得一干二净。

文武大臣离散之后还对曹操两个儿子的表现议论纷纷,对曹丕的孝心大加赞赏,而对曹植颇有微词,认为他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有点作秀卖弄自己的成分在里面,有悖人子孝道,恐怕难以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就这样曹丕保住了本属于自己的太子位,在曹操死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帝王的继承人,然后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

在帮助曹丕成就帝位的过程中,起到作用最大的还要数贾诩。当时曹丕遇急,忙向贴身大臣贾诩求助,问他该怎么办,贾诩非常淡然地说:愿您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理数,就足够了。

表面上看贾诩好像是在让曹丕学唱高调,实际上却触及了为人的要义,这个要义或说关键就是真诚做人。不管一个人是经商、从政,还是求学,首先的一点是要学会做人,只要守住了做人的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不玩弄花招,不耍小聪明,最后成功就非自己莫属了。历数古今中外取得杰出成就的名人志士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做人上都很成功的典型。

贾诩对曹丕的教导与吴质所传授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植所背诵的那些华丽辞章人们听后就忘记了,唯有最质朴无华、感人至深、无需修饰流露而出的父子亲情最为真切,最为珍贵,这

【事典启悟】

曹丕是极不情愿将自己的太子位拱手让给弟弟曹植的,他想全力以赴,一争高低,但又明白自己论才华根本不是弟弟的对手,胜出的可能性很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经过贴身谋士的指点,他领悟到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智慧,既然争不过不如不争,舍弃那些穷于谋划的小计谋,做好孝子应该做的事情,不矫揉造作,父王自然会做出公平的决断。最后,曹丕果然以不争的处世态度赢得了父王的心。

在我们如今这个充满物欲的社会里,名利之争、权位之争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恨不得将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结果这些欲望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将工于心计的人们卷入了痛苦深渊,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此一来,争不如不争。

所谓的不争不是让你放弃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通过不争的方式达到胜出的目的,这才是竞争中最有涵养的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富裕人家的老爷子养了一大堆老婆,生下了一大堆儿子,年老体迈的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想在儿子中间找一位自己的接班人来统管整个大家族。把这个权力交给谁呢?他见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争得这份权力,相互厮杀,拼得你死我活,只有最小的儿子没有参与这场争夺战,只是在一边默默地为老爷子做事献孝心,老爷子最后决定将权力交给了这个最让他放心的小儿子。这就是舍弃智者胜天下的道理。

名人名言《众成其势,一人毁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名人名言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人的说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