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很多人都明白,我们所用的诗句其实是诗句中摘抄出来的。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那么,你是否还在到处找诗句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点绛唇素香丁香》

作者:王十朋

原文: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翻译:

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

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

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

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

梅花不要嫉妒。

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

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赏析:

(一)

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所谓幽人趣。而扣题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树。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衬托。

下阕由形而传神,写丁香之精神所在。也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其无意与群芳,尤其是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号称内修外美、玉蕊清香的梅花,争春斗艳,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散露出的那种愁绪。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二)

这是入选高级中学课本的一阙词。

作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乐清人,南宋着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他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朱熹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

王十朋以《点绛唇》词调分咏丁香、竹、茉莉、兰、梨、海棠、牡丹、荼蘼、莲、水仙、菊、桂、含笑、腊梅、芍药、梅、瑞香、檐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各具特色,共十八首。并且各冠以香字雅称,如素香丁香、细香竹、梵香茉莉、国香兰等等,被称为十八香。《点绛唇素香丁香》即为其中之一。

其词大意为:落叶萧萧,凄凉时节。丁香叶下,花儿吐露芬芳。那香气素淡,那枝叶柔蔓。她的志趣高雅,堪与高士相投。她无意与你争宠,梅花勿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万端,好像是想起了满怀愁情的江南旧主。

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落木萧萧出自唐杜甫七律《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脱胎于杜甫五古《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与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含春雨,结愁千绪,忆似江南主疑即指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作者南唐中主李璟或善写愁词的婉约词人南唐后主李煜。

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元好问:点绛唇


《点绛唇》

作者:元好问

原文: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

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

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

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满腹情怀远望寻觅,

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

却只是虚幻之境。

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

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

在梦中去寻觅了。

赏析: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寂寞深闺》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注释:

1、闺:过去妇女居住的内室。

2、柔:明?长湖外史辑《续草堂诗余》作愁。

3、催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4、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

5、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6、望断: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7、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点绛唇金谷年年》

作者:林逋

原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2、王孙:贵人之子孙。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3、萋萋:草盛貌。

翻译:

年年岁岁,金谷园,

春草丛生,谁是主人?

蒙蒙烟雨中,枝头的残花败落,

落英满地。

长亭惜别,吟唱留赠,

暮色苍茫,黯然销魂,

人去也,唯见东南西北的驿道,

春草萋萋。

赏析: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下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蹴(c):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4、袜刬(chǎn):即刬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5、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6、溜:溜走,滑落。

7、和:含。

8、走:跑,快走。

翻译: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赏析:

(一)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着名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完全可以媲美。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作者:叶梦得

原文: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注释:

1、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2、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3、衰翁:衰老之人。

4、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赏析:

此词作于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宋室南渡八年,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向敌求和,与敌妥协,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作者作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此深以为恨。词中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下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诗句《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迷你句子网”是专门为给您寻找诗句创建的网站。同时,jzd3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朋友生日句子要搞笑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