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认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必然会产生许多感想。因此,我们需要写下一篇观后感,以记录和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感。在写观后感时,重要的是要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或许你不知道,观后感的写作格式是怎样的。今天编辑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剑桥观后感"的优秀文章,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让你找到内心的力量和自信。

(注意:剑桥观后感应替换为具体作品的名称)

剑桥观后感【篇1】

读了《每天一个剑桥思维游戏》,我知道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的方式。读了这一本书,我学到了,做题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按题目的信息来做,一定要产生联想,不然就是“死记硬背”,比如这一题:古欧洲有一条规定:“商人每经过一个关口,就要被没收一半的钱币,再退还一枚”。一位商人经过10个关口之后,只剩2枚钱币了,原来他有几枚钱币?不要往钱多的方面想,其实他只有2枚钱币。看待事物切忌将其复杂化,用简单的角度观察,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这一道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做题也要联系一点生活常识,没错,关键是多读书,多读书就能多积累生活常识。比如这一题:有一口井,深约20公尺,一只熊从井口跌到井底只花了2秒。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这一题很难联想,因为熊有很多颜色,你可能会觉得没头绪,因为题的信息跟熊的颜色没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道题的答案是白色。根据地心引力原理,离地心越近,其地球引力越大。只有在北极与南极,熊才能在2秒的时间里落下20公尺,而南极没有熊,北极有北极熊,所以这只熊是白色的。

读了《每天一个剑桥思维游戏》,我知道了,看待事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得出来的可能是不同的结论,有时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要你敢于想像,勇于创造,任何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的。

剑桥观后感【篇2】

开学时我参加了喆妈公益阅读的有奖互动话题,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情,和胡萍老师一起教育孩子,没想到这个令所有家长满怀热忱的好活动我竟然幸运中奖啦!感谢喆妈公益阅读,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大家一样这些年育儿路上坎坎坷坷也日渐成熟了许多。这学期开学至今,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开心幸福,孩子也一天天懂事了许多,曾经的那些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

收到《剑桥男孩成长记》我就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这两年育儿类书籍一直是我关注的,希望的是取百家之长,陪伴儿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书的作者胡萍老师,是独立研究人,中国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研究先驱,家庭教育专家。着有《爱的误区》和《善解童贞》系列。

孙云晓老师给本书写了序言,他说胡萍老师的作品真实犀利,个性坦率,以虔诚之心为我们读者端上了自己的私房菜,我也有同感,她把养育儿子详细过程及许多隐私和盘托出,一直在努力的发现和思考。

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我不再信奉“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儿子五一节前的第二次月把关考试的前一晚,还在准备考试当天下午的学校辩论会内容,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是我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我会大发雷霆的训他。可是现在的我却坦然的微笑着跟他交流,“儿子,这两件事孰轻孰重,你要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哦!”结果是令我和儿子都非常开心的,辩论会进入决赛,考试成绩比上学期又有了飞跃。孩子需要学习,更需要生活实践。

孩子的每一个天赋就像一朵朵小花,随着生命的季节渐渐开放,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肥沃的土壤和适当的条件,耐心等待绽放的时刻。我们不是育儿专家,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生命中都蕴藏着一颗充满与众不同能量的宝石,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不要被“木桶理论”局限住,应该让孩子尽情发挥他们的天赋,不要太在意那块短板。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文科生自居的儿子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可这在我看来应该不算短板呀!因为这可是基础教育的范畴,小学数学算不清,那以后初中的数理化怎么能做对呢?这是现在唯一让我和儿子感到不愉快的内容,我不想抱怨应试教育对儿子的伤害!我承认我开窍迟了,错过了发现儿子学龄前那些与众不同的天赋,更没有去保护他,()错过了儿子那些天然的激情。不管儿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现在开始发现并保护它们。

胡萍老师xx的智慧教育把儿子根儿培养进入剑桥,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牺牲儿子的语文成绩,保全儿子的独立思考精神,胡老师对现阶段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的对比与思考,对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的对比,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和纠结……她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我一直在反思,可是我真的真的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去挑战。

我细细阅读,感受分享,我从一个职业女性到全职妈妈再到现在的职业女性的心路历程,胡萍老师让我懂得,我们家长要尽职尽责,尽早发现和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学习热情,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我期待儿子能更勇敢更坚强,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剑桥观后感【篇3】

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

显然,读完结尾,我就忘了开头,更别提鬼魂了。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上升中,个人的命运,无足轻重。我过去常常在黄昏时站在河边。我面前是涛桃河和魏巍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中一个和平的秩序,但它包含着深深的恐怖,令人敬畏。

在这样的场景之前,很难不去想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毁灭了一切,解释了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

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觉,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支持无数的学者通过这样做谋生,以及他们从多少历史著作中赚多少钱。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剑桥观后感【篇4】

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没有公正可言,在中国尤其如此。一般来说,半个世纪以来,即使是辛亥革命以来,由于特定时代的需要,整个晚清统治集团几乎都被贴上了腐败、无能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是屈辱、腐败、懦弱。 近代中国的命运起伏跌宕,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群情激昂的民众,各阶层的人们都在积极的寻求救国之路,而各阶层却较少的考虑到其方法对于中国国情的适用性,但当时迫于情势,也可以说是病机乱投医。近代中国,即便如日本一样,在受到侵袭的第一次就产生危机感,主动地去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绝不可能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在晚清统治者眼中,英法联军与明朝的鞑靼人和瓦剌斯有什么区别?南京割让香港与南宋割让金有什么区别?新开通商口岸跟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

采用西式**与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现代人的眼中,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清末到**,为了我们国家的生存和自强,不止一代人,更不止辛亥革命?

无论是满清王朝的恭亲王、文祥、乃至同治、光绪这些清帝,还是汉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在历史的有限视域里,始终有那么多的奋发图强而不是昏聩腐败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在励精图治,试想,将后来被奉为时代英雄的任何一位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位置,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19 世纪至20 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

关于 “广州**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机制的腐败。此外,英国人民在中国的自由受到阻碍,试图打开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门,于是非法走私盛行。

我认为,鸦片战争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是:

1、在松散管制的情况下,沿海地区的**和绅士腐败极其严重,军纪也很松散,各种堕落滋生;

2、英国当时的“大罗马主义精神”过度盛行,以至于统治了议会,而且一心只为牟利的商人意识与军队**相互勾结。(这禁不住又让人联想起了当代的美国,往往任何一个国家他的国民帝国意识,或者优等民意识过于强烈,必将导致其走向侵略和扩张的道路,而侵略的结果就遭遇反侵略,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其中,对于被侵略国是致命的,对于侵略国而言,其利益可能在短时间内又进展,而在50年以上的时间上看,他们必将走向另一种衰败。

)此外,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一厢情愿。他们单方面强调自由和强硬派,这是他们侵略性的最突出体现。在整个鸦片战争的事件中,中国内部的腐败和通敌是根本上决定了这个悲剧,而英国商人,海军,议会一连串的野心勃勃的强加意识从形式上、内容上、目的上表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性,为了掠夺市场而毫不尊重他国主权的侵略行为。

19 世纪至 20 世纪, 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 如果说, 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 那么这个胜利, 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 辛亥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 恰恰相反, 这份胜利, 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 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 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 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要忘记过去,面对未来!用我们的勤奋和奋斗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剑桥观后感【篇5】

莫要笑,这些都是真的:

越王勾践是靠着一个无名的越女教会军士剑法,才战胜了吴王夫差,而不是卧薪尝胆、厚积薄发;

和尚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传播佛学、度化众生,而是研习武功、统治江湖;

佛教寺庙之间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佛教的中心却不在首都长安,不在唐玄奘译经的长安大慈恩寺,而是以武僧闻名的少林寺;

从唐代起,少林寺方丈的意义不亚于罗马教皇,在中国朝代更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江湖恩怨,而不是民不聊生。

洪七公、令狐冲、郭靖、黄蓉、张无忌、乔峰这些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超过了宋朝皇帝、朱元璋。

这就是《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整个论述非常严谨,毫无破绽。

差点就信了,可惜,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喜欢金庸、看过几乎所有金庸小说的中国人,我们很清楚两点:

1、金庸的武侠小说,不过是成人的童话;

2、小说的内容,根本违背常识。虽然,其中亘古不变的人性描写是那么的逼真。

于是,第一次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科学精神。就和他们无限神化玛雅文明一样,一个普通的西方人看了这本《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也绝对会相信,泱泱中华绝对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中国人的历史造假,不过是隐晦其言或者夸大其词,搞出什么神龙现世之类的奇迹,很容易辨明其真伪,而西方人这一套看似严密的科学方式,除了“金庸武侠”之外,其余的都来自信史,这还真容易让人落入圈套。

不禁想起了现在很多天花乱坠的庞氏骗局,除了生意本身不赚钱以外,什么都是真的,难怪能骗到很多人。

要防骗子,请相信常识,最基本的常识。

剑桥观后感【篇6】

《我家笨笨上剑桥》读后感800字

素质就是命运,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等待机遇,别去寻找窍门,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想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养成读书习惯,尤其是要多看一些有益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读物。

不知大家是否品读过《我家笨笨上剑桥》,我饶有兴趣的读了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张驰这位年仅22岁的北京学生,如今已成为剑桥大学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这样的经历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一方面我从书中发现张驰本人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综合素质,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我从书中看到了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巨大作用。

张驰不但是一个有心人,还是个善于策划的人。从进入高中开始,他就有计划的提高外语水平,他深知口语的重要性,因为那是他出国求学得以生存的最基本手段。在学习中他严谨、刻苦、对不懂的问题总会问出个究竟,正是这些好的习惯才使他在第一次托福考试中就得了600多分,并且他有很强的号召和组织能力,能够团结同学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完成校方交办的各项工作。生活中他能独立自主,自己能做的事情从来不会让父母去做,他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从张驰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人必须在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也只有播下品德的种子,才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张驰的父母不像别的家长那样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从不放弃教育的责任,从不错过教育的机会,当然他们的教育对张驰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相信:所有的孩子只要肯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读书,能把书读好,就能生活的幸福。他们要求张驰做个大写的人,做个好人,努力读书,但不强求必须取得好成绩。

正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鼓励孩子少一些自暴自弃,多一些自强自信,才培育出了像张驰这样优秀的中国青年。

从张驰的父母身上我发现了教育承担着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JZd365.COM

总之我在这本书中学到身为孩子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后我为人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和他成为好朋友,注意从小规范他的行为,培养他多方面的才能。

当我品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感觉就像在炎炎夏日痛饮了一杯龙井,使我的思维变的明朗,视野变的开拓,心情也愉快起来了。

读书使人明智我忠心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些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书籍。

剑桥观后感【篇7】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剑桥家训》。剑桥家庭格言是剑桥大学博士卡洛琳李为她的三个孩子写的励志故事集。这些故事活泼有趣,涉及的范围颇广,有做人,有做事,有梦想,有成长,有挫折就,还有爱和感恩。

每一个故事都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仿佛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促进我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智慧、勇气还有信心;还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潜能,开发情商,一天天完善自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整本书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也包含了真理。

第一章讲的是一些人的命运是多么悲惨,或者说一些人的命运是多么美好。在我看来,命运悲惨的人能够成为名人或有用的人,是因为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品质,而命运好的人和命运悲惨的人的成就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篇梦想篇写了人与人的梦想不一样,有的人的梦想实现的很快而有的人梦想实现的很慢。实现快的人可能使他幸运,而实现慢的人也不一定是他不幸运,我想应该是他自己想实现自己渴望已久的梦想实现不了,但是他不着急。 在剑桥家训里面还有许多的故事,但是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考虑一切,充满爱心,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一颗感恩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这本书不仅是我们读的一本普通的书,而且我们的父母也可以和我们一起读,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剑桥观后感【篇8】

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对艺术史很感兴趣。起因是因为丰子恺的漫画,而后看了他的《如何看懂印象派》,又对印象派感兴趣,而后突然地,就发现了剑桥艺术史系列。

这是一部丛书,主要从绘画欣赏开始,将艺术史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这几个板块,分条叙述各阶段艺术的典型特色。古希腊罗马时期是我按此顺序阅读的第二本书。

全书按照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与古典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及希腊化时代、罗马世界三大主题。而后又主要讲述了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显著风格。全书在作者专业而通俗的语言描述下,配以大量的图片,使得像我这种艺术小白,也能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脉络和典型特色有一个系统认知。着实是一本挺不错的艺术入门书籍。

读罢此书,我深深地被这种单个艺术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所展示出的自我完善与提升的过程而震撼。

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进步与发展。我经常感叹于人类卓越的智慧。尤其是读这种历史类书籍时,这种感触尤为深刻。譬如书中提到的雕像,一段段历史时期延续下来,它从题材、风格、技巧、功能、主题、感情和形态等方面都有完美贴合时代的进步。而这些点点滴滴,不仅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迎合人们追求美和艺术的心。真的令人惊叹。

而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精细度和完成度也令人折服。尤以建筑类的最令人印象深刻。希腊神庙的四种常见布局,可以想象他们的自由活泼与天马行空;细节中的基本立式图以及空间装饰的形状等,真的很难想象这是在几千年前的人们所完成的工作。而其后的住宅、剧院直至罗马时期的庙宇竞技场甚至于澡堂的设计,处处都洋溢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

曾看到一种说法,艺术属于阳春白雪。但追求艺术的心却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才刚刚看了一点点古希腊罗马艺术史的书籍,仍旧像一个找不着头绪的小白。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个圆圈理论。我现在的艺术圆圈还是太小了。所以还是需要继续潜心再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而现在这种最初的感悟,还是需要好好的记录下来的。也许再过段时日回头来看,也能给自己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