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我们常常被影片中的内涵所折服。写观后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梳理纷繁的思维,或许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如果您想要一些关于作品名的好的观后感,我们认为“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您也可以读一读。欢迎您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1

看完《爱乐之城》,身边有好几个女孩都在哭,我飞快擦了下眼睛走出影厅,也没再跟人讨论。但是每当想到它,依然心里会钝一下。

这是一部已经被身边的朋友零差评的电影,我对它期待得太久,等到真正自己去看的时候,几乎是努力的让全身每一个细胞专注,去感受它。这样“用力”的去看一部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过。

“电影已经让人生厌了。”自己经常会这样说,也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好的电影总是那么的郑重、得体、精致,享受电影有时候其实是一件体力活。我渴望一部真正年轻的,热情的,纯粹的、张扬的,讲爱情的电影。于是等到了《爱乐之城》。

开场第一个长镜头,即是在堵车公路上的歌舞。不同的人从车中走出来载歌载舞,流畅唯美。巧合的相见,小演员与爵士钢琴家的爱情,故事按部就班发生。

或许题材有些陈旧俗套,但是它如童话般美好、浪漫。夕阳或者星空,在蓝紫色的背景下满是情意。它是让你愿意一直跳舞、唱歌、追逐梦想的那类电影,谁会在乎短暂的失意呢。

如果你不喜欢一部感人的爱情片,身边的人总会说,冷漠。但不是的,我总觉得,如果被情节感动,那么大多是因为你看片太少。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细节。那是电影帮你串联或者回忆起的,你自己的故事。

约会的天文馆;在山顶休息时脱下的高跟鞋;幻想中Mia演独幕剧Sebastian拼命的鼓掌;试镜唱完歌之后两人在夕阳下闲聊,Mia突然深情望着Sebastian说:“我会永远爱你”;再相见,Sebastian下意识的说“欢迎来到Seb’s”。再大的爱,也是从这些小的地方来表现。看电影时,你会想起谁呢?

艾玛斯通不是专业歌手,瑞恩高斯林为了影片从零开始学习弹钢琴,坦白说,《爱乐之城》作为歌舞片来说不算是最好的,但这竟然是我爱的部分。低吟浅唱,喃喃而语,情真意切,舞蹈脚步轻快随性,音乐总是在情感到达的地方才顺势涌出。这些歌舞不是为了展示给观众,而更像是用来取悦对方。

更何况它还有那么多让人惊喜的迷影梗。Mia工作的咖啡馆对面,就是《卡萨布兰卡》的取景地;Sebastian在山顶跳舞致敬了《雨中曲》的经典动作;两人约会去看《无因的反抗》;巴黎的场景致敬了《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些好莱坞黄金时期的金色碎片都被导演小心收拢起来,为影片带来更多光芒。

我最喜欢的,是Mia试演时讲述的关于姑妈年轻时候来到巴黎,纵身跳入塞纳河还为此感冒了整个月的那一小段。艾玛斯通就站在那里由紧张的讲述变为轻松的吟唱,光束打在她身上。这是全篇精心编织的浪漫光影梦中,唯一不费吹灰之力就腾空出窍美妙到所有镜头都不可比拟的部分。

就像圣诞节《真爱至上》总是最佳的观影选择一样,今后的情人节,我可能会一遍一遍的重复看《爱乐之城》。如果五年后Mia走进爵士酒吧,跟Sebastian重归于好,它可能只是一部还不错的爱情片。但是没有,一曲终了,回到现实,谁也没有奋不顾身,谁也没有离不开谁,两人回到各自的生活,一切不过幻想。

这是最让大家唏嘘流泪的一段。在我看来这也是最好的感情结束方式。我可能和你再没有以后,即使幻想里很美,即使依然爱你,我依然接受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每个现在,都是最美好的。电影里的春夏秋冬又一冬,爱情来来去去,从没有减少过。

情人节的浪漫也是如此吧,我们见证了一段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却开始学会珍惜所有相处的点点滴滴。

我们都不知道这段感情的终点在哪里,但记住,我的梦想里有你,此刻的你,永远的你。

每个纪念日都对是曾经的见证,但是情人节,是要带着一种不问过去与将来的决绝的爱意。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2

《爱乐之城》讲述的是一对患难情侣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程中偏离初心,但最终都完成了梦想蜕变,却彼此走散的故事。起初,我只看了影片的前五分钟,觉得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来得知它竟斩获了8项国际大奖,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好励志!

男主角酷爱爵士乐,但是,爵士乐在那个城镇却没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哪儿的人门并不喜欢爵士乐,但男主却坚持追求自己所爱,尽管他生活困难,尽管他被一个又一个的酒吧老板拒绝,尽管他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但他从未失去希望,从未放弃梦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与女主交往一段时间后,男主签约了一支乐队,在那里,她弹奏的不再是他一直钟爱的爵士乐。再加入这只乐队后,男主越来越忙,虽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钱也赚的不少,但是男主渐渐丢掉了他的梦想,迷失在这座爱乐之城中了。我不禁大惊,生活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打垮他,那究竟是什么让他向现实妥协呢?是对女主的爱?是为了两个人的生计?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一个满怀梦想的人却放弃了梦想的权力,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能在心底慢慢祈祷,希望他能重新拾起梦想。

女主角米娅是个编剧兼演员,虽然他有很高的表演与写作的天赋,但由于背景一般,始终没有机会成功参演。但米娅有着比男主更执着的追求,她从始而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不断的投稿、投简历,虽然没有回应,但她并没有灰心。终于,在男主的鼓励与帮助下,她成为了有名的演员。

最终两个人的事业都很有起色,但两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到了尽头。jzd365.coM

在影片的结尾,米雅领着她的丈夫无意间进了男主开的俱乐部(这一直是男主的梦想),在两人目光对视间,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电影对往事做了假设,假设米娅与男主一路走来从未分开,甚至还有了孩子。但其实,错过的东西再怎么追也只能是枉然。错过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曾经拥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中学习。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追梦路上必然会荆棘不断,我们在斩断荆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向往的远方,因为你一旦忘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你便失去了破荆斩棘的勇气与动力,否则,你的心灵就会迷失,也许你将永远被困在一座城中。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是男女主角对梦想的坚守与付出,我以为,每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持。梦想是现实最大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气。而你,你会为你的梦想付出一切吗?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3

饭后徘徊在棕树街的晏架街游乐场边上,足球场上空无一人,旁边的篮球场却热闹非凡,传来篮球摩擦绿色地面的吱吱声响。

思绪万千。

想起来香港也第六年了,时日如飞。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俨然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对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发纠结和复杂——我,属於香港吗?

我对香港的感情,自然和电影脱不了关系。老师笃定地说,我拍的东西比香港人还要香港。我却充满著怀疑,究竟我爱的是电影中的香港,还是我生活著的这个城市?何况,我还爱现在电影中的香港吗?

雨伞之后,对香港的感觉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经常性的,会深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人。不敢也不想公开评述一些事件,因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确,也讨厌无谓的谩骂争执,非黑即白的标签。感觉很容易就被人说我其实是个外来者,那标签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头的孱弱。我从小向往著都市,从县城中跑出来,流浪了十几年,那份原罪没有消逝,反倒变得强烈——我究竟属於哪裏?

想起自己对於故乡,也总有牵扯不断的思绪。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经常回家的人,对爸妈的牵挂,也好像比其他朋友来得强烈。好多人在外打拼,过年也无暇回去,但每年过年,雷打不动我却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扰不了。

那时的我如此强烈的要离开故乡,而离开后,我却一直放不下故乡。想起贾樟柯说:离开故乡,才开始拥有了它——那句话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热切地希望有一个家,有一片土地,有一个人,能让我依恋与牵挂。电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却无比希冀著家这个踏实、安全的地方。

未来的那个家会在香港吗?也许心里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电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却只有一个。铜锣湾书店的李波被逮捕后,香港不安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自己却只有一份无力感。

这一年在香港,无论大环境、创作还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难题,但我还没有放弃。

我相信的是,我还能继续往前走,我也还有爱与等待的能力。

我总有一天能找到家的方向。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4

简单粗暴讲感受的话就三个字:太!喜!欢!

25岁生日前一天看这部电影的点映,很幸运,很感动。

如果要介绍这个故事的起因和结尾,有两种版本:

两个追梦青年,都没钱没资源,又都不愿向生活妥协。相似的热爱让他们成为soul mate,但总有人要为五斗米买单,于是男的奋发赚钱,工作忙碌没空陪女友,女友看着男友在商业上越来越成功,却离最初两人的梦想越来越远,两人开始吵架、分手。

男女主角因为相似的艺术梦想走到一起,爱唱歌爱跳舞,一个想拯救心中的爵士乐,一个想圆自己的演员梦。化学反应从感受到彼此的热情开始,互相认同,火花四溅。但当两个卢瑟都历经艰辛转身成了赢家,各自忙碌的行程导致最终分道扬镳的结局。

电影的前半部分讲得是第一个版本,而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第二个版本。

两个的区别是什么?明明起因和结果的性质一模一样。

不一样的是经过,电影中展现了丰富的过程。而故事最吸引人的不就是过程么,即使我们都会很在意结局。

男生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成功本身让他对梦想的想法有所改观。

他最初的梦想是:拯救已经不再流行的爵士乐,弹奏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不是受商业化妥协。

改良后的想法是:商业化未必是彻底妥协,是一种改良和与时俱进。而在适应规则利用规则实现商业上成功后,自己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一个。

他做到了。

在依然一败涂地的女生眼中,他真正“成熟”了,变得面目全非。

不再是能互相鼓励打气相互依偎的男友,忙得连见面的时间都没有。

缺席自己的第一次原创舞台表演。而她又一次失败了,零星的观众,除了好友的友情支持,收到的只有差评。

男生说得没错,她对他有嫉妒,作,不可理喻。

她就提分手了,回到爸妈身边。再也不想梦想和男人这两件她都快失去的东西。

女生的惶恐我看得分明。

梦想总是求而未得,失落感。

撞得头破血流还要往前冲的紧张,感同身受。

我想到了曾经面试一份机会难得的工作,磕磕绊绊到了终面,但就是紧张到感觉身边的空气稀薄,压抑得透不过气。但你要撑着,笑着假装坦然自若地走完流程。然后接受一个失败的结局。这个时候,多么希望有人鼓励你,无论怎样的形式,通过行动告诉你还有温暖的后援,陪伴。

女生当然会作了。不安全感笼罩,没自信,惶恐,紧张,不安。

男朋友很忙,但我很想他,他还爱我吗。

作为焦虑界的老司机,我太懂Emma Stone塑造的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了。

她很幸运,遇到了Ryan Gosling扮演的完美情人。

是的,完美情人!

男主一出场时候,闺蜜在旁边就吼“好帅!”,我反而很淡定地说不是我的菜,颜。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他简直是继简奥斯汀笔下的达西先生后,最适合“完美情人”头衔的男了!看到后面,除了一起狂感慨“,好帅!”星星眼就别无他想了。

这样的男人。

不顺的境遇里保持尊严和幽默,自嘲调侃,有着无比热爱生活的风骨。

倔强和傲娇可爱的不行,这样的男人,真是干什么都让人生出爱意啊!

在艰难的选择里,他内敛自控,默默为爱人付出。

痛苦和无奈中,他难过失落,却不放弃,具有同理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发自内心尊重和无比支持爱人的梦想。

他要她快乐,他知道她值得。发了疯一样试图摇醒沉睡中的想放弃的爱人。

但他很理智,尽全力却不强求。

女生也很给力。男强女强的模式。

自以为彻头彻尾失败的女主角,其实在不停努力的同时已经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机会以意料之外的形式降临。

我很喜欢一个镜头,男生为兴意阑珊十分消沉的女生打气,希望女生第二天再去争取一下机会,告诉她会开车接她但只等到几点。在最后几秒,女生买了咖啡风风火火地出现,两人一起走向梦想的舞台。这样真诚陪伴着她的他,太迷人了。

而女生终于真诚的展现自我,离梦想越来越近。

这场面试,镜头切换到女生视角,面目亲切的面试官,完全放松下来的女选手。让我非常感动,即使很多很多次失败,但为数不多的几次小成功,即放松自信地展现自己,那种过程自己都会泪流满面,和最终的结果已经无关。

女主的成功,也会意味着又一次矛盾。

女主问他,如果我被选上,我要去巴黎。我们的关系怎么办?

女人在感情里总难免感性,碰到问题想求最优解,希望强大的对方能给到答案。

而这次,完美情人依然真诚地鼓励女生,顺其自然。

一个顺其自然,就是分道扬镳。

五年后,各自一片天空,相忘于江湖。女主有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宝宝。

再次偶遇,看到男主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眼神交换,手指颤抖,却是再也回不去的念想。

一首曲子的时间,我yy和你如果的可能。

热泪盈眶。

真正转身相忘于江湖,最后一眼,带着笑意,成全和感恩,各自成为最好的人。

因为你值得。

作为单身狗2.11看点映,甜蜜的桥段时庆幸自己避开了情人节。

作为单身狗看到最后现实的结局,却异常难过为何他们没在一起。

微妙的情感。关于梦想和爱情。

希望爱着的人好好珍惜爱,努力不要让自己后悔。

希望无缘无奈的人能笑忘江湖,各自安好。

希望追求梦想的人保持勇敢,永远热爱生活。

希望暂时失意的人不要消沉绝望,生命是段旅程,起承转合自有连贯走向。

送给你,送给我,相信,热爱!

作为歌舞剧,本来对剧情没啥要求的。

但是居然如此被打动,始料未及。

25岁+的品格,好的影视作品会给我范本。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5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其实电影之中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比如斯通最后走进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为她的老公听到了爵士乐而提议一起进去听听——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欢爵士乐的,谁能说这不是高斯林带给她的“影响”呢?再比如电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开场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乐,但电影中却安排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黑人,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与爵士乐的“影响”?

而电影中真正点题的,其实是斯通在面试时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说了一个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个演员,对她“影响”甚巨,阿姨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包括《卡萨布兰卡》),培养她对于电影和表演的热爱,告诉她从事艺术虽然难免需要承受伤痛,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斯通唱得动情,但歌词却显示了那份“影响”的深远,包括最后斯通自导自演舞台剧,背后的窗户外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影中虽没有展现舞台剧的细节,但却显露了斯通对“艺术”感知的那份初衷,是来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这份关于“影响”的主题,其实不但存在于这个爱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电影形式本身。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刻意选择胶片,并用老旧的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拍摄,致敬那些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电影。要知道,无论是胶片还是cinemascope,或是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统统落幕,如同电影中那间放映《无因的反叛》的电影院一般,最终以结业收场。

这一切不正就像电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爱情故事一样吗?虽曾经美好最后却不无遗憾与伤感。可是,这些电影留给人的“影响”与“振荡”,却是隽永而深刻的。就像达米安·沙泽勒拍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不就是告诉世人这些电影、音乐、艺术给予自己的养分吗?一个创作人用一部电影慨叹艺术对人的影响,以此致敬影响过他的电影和音乐,抒发对电影对音乐的热爱,再借此影响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

我很喜欢作词人黄霑填过的一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变幻,电影不也是永恒的吗?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开之前说的:“我会永远爱你”,其实说的,不过就是“电影”吧。是的,就让他们在“电影”之中永远相爱吧,至死不渝,永不分开。就像我们知道,我们从今往后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一般。

笃定,确信,并一生一世地。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6

时间回到2017年1月24日,在最新的89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影片《爱乐之城》再度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吸引了众多电影爱好者的关注。

《爱乐之城》由奥斯卡获奖影片《爆裂鼓手》导演达米安沙泽勒执导,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联袂主演。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配乐等最佳导演、最佳喜剧类男主角、最佳喜剧类女主、最佳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原创歌曲七项大奖,以“7提7中”成绩打破了由《飞越疯人院》创造的历史纪录。

而在最新的《海边的曼彻斯特》、《降临》和《雄狮》等著名叫座影片,并且博得头筹。而在导演工会历史上,只有7个人在获奖后没能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1世纪以来有三人,分别是《卧虎藏龙》的李安,《芝加哥》的罗伯马歇尔和《逃离德黑兰》的本阿弗莱克,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作为一部“梦想 爱情”的典型好莱坞式歌舞片,《爱乐之城》很可能获得奥斯卡的一座小金人。

面对如此多的成绩,亲们是否对这部影片产生好奇呢?简单剧透下这部电影吧。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寂寥的小演员米娅的志向是女演员兼剧作家,她沉迷老电影明星。她在华纳兄弟的片场当咖啡师,经常翘班去试镜,如果真的接到戏,哪怕再小的角色也会让她欣喜若狂。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丝绸领带的爵士钢琴师,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他想开间俱乐部,但他所痴迷的音乐更适合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听。为了生存,他违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在尖叫的观众面前摆弄音乐合成器。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在唱唱跳跳中坠入了爱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毕生梦想。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令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

他们在奋斗的途中相遇,在梦想和现实的挣扎中相知相爱。一个看似平庸的“男孩遇上女孩”的题材,却让很多人找回了“电影存在的意义”。

影片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具有抱负的女演员之间发生在洛杉矶的爱情故事。爱情桥段被巧妙地穿插进“冬”、“春”、“夏”、“秋”、“冬”五个篇章里。全片以一段公路爵士乐歌舞开篇,两位主人公米娅和塞巴斯汀在洛杉矶为各自的梦想打拼着,在追梦的过程中,他们因为梦想的共鸣而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并双双坠入爱河不可自拔,但因为梦想和现实的差距,选择中由于各自的理念而分手,数年之后意外的重逢了,梦想成功的女主角米娅却意外发现男主角塞巴斯汀梦想中爵士乐酒吧就活生生在眼前了,但是爱情已经走远,不仅回忆起当初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男主角鼓励自己完成梦想的片段,眼眶湿润了。。。。。影片非常感人,但也有瑕疵,比如说落魄的男主角开着的古董敞篷的跑车和女主角的苹果手机产生鲜明对比,仿佛不是在同一年代,和剧情中人生失意的男主角的身份很不和谐。

说了这么多,亲们是否也想走进影院看看这部影片呢?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 篇7

当歌舞剧看的话,是非常有SinginginTheRain的感觉。

当然,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冬天的晚上,女主只穿小礼服街上走还不觉得冷(虽然好莱坞的冬天不冷,但明明白天还穿着羽绒服);两人到一个天文馆约会到一半忽然飘起来跳舞(可能是为了表现心情愉悦);电影院里,女主跑到台前找人,这么挡视线,居然没有观众骂她(可能观众素质实在超乎想象的好)等等这种逻辑问题,就不要太纠结。

两个追梦人大多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名成利就之后便会分道扬镳,所以电影的结局在我意料之内。

在他学会妥协,与讨厌的人合作,做不喜欢的音乐,整日为事业忙碌,有一天她问他是不是放弃梦想?

两人还为此起了争执,直到Mia的独角戏惨败,演技被路人嘲笑,她不由得对自我产生怀疑,他俩的爱情也随之崩溃。

后来,当他重拾理想并成功开了一间Club,彼时她也大红大紫,同样是一个舞台的距离,同样的一首曲子,台上台下却已物是人非。

叙事方式很特别,但我对电影的感觉一般。

我想我真的没法跟只为艺术而生的艺术家在一起,我一直认为只有你变得强大,有话语权有钱才无需顾虑别人的喜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像张曼玉,她不需在乎大众喜不喜欢她的歌声、她的音乐,不论你欣赏与否,她想唱就唱,因为她不需要靠你吃饭。

当你穷困潦倒,自己都养不活自己时,还怎么实践梦想?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能赚到钱,一般的人如你我给自己设下期限后,不行就认命,换另一个方式也能到终点。

当然不受生活胁迫、不向现实低头,即使三餐不继,也坚定不移奔向目的地的人,我是极为敬佩的,因为我做不到,我只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平衡点,争取两边都能兼顾。

最后是一连串的重新假设过程和结局,然而世上根本没有如果,那一首曲,是开始也是结束,从此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