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需要的“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我们已经准备就绪。观后感是我们观影之后对作品的思考与感受。每次观影,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们通过观后感的撰写,可以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思绪得到整理和升华。希望大家在享受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分享和反思,与身边的朋友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感受影视艺术的魅力。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1

进入毛泽东后,我们感到毛泽东耀眼的光环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眼睛。

我不知道,如果一代伟人把他供奉到神龛里,是否会让我们敬拜,而不是信仰。

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

它用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情,用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让我作为观众,把对主席的仰慕变成对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

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很自然,不守规矩。他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还向朋友们提供香烟和蔬菜。但他坚持原则,无私帮助西哈努克,坚决抵制苏联的不合理要求。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

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喜欢游泳,想欣赏世界上的河流。他热爱祖国的山川,想探索黄河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

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不仅给我带来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和我自己的信仰。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二看过《走进毛泽东》这部纪录片以后,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更加尊敬和佩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

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我们的远大志向,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

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反对剥削和压迫,一辈子为工农兵争取名利和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把数亿在水深火热中做牛马的奴隶托付给新主人的人,把骑在奴隶头上**的“原主人”打翻了。

他是一个培养了上百万人才来管理党、军队和国家,带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摆脱不了卷的人,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实践和认识,探索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第80代,我们真的应该以毛主席为榜样。

首先,我们要像毛主席一样,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为这个理想奋斗一辈子。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

同时,要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爱好,比如爬山、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如今,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命运,也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13亿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向毛主席敬礼!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2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走进毛泽东》纪录片,该片真实,客观,自然地反应了一国领袖毛泽东的平生。《走近毛泽东》没有用大辉煌的场面渲染毛泽东的伟岸,反而是从很小的事开始向观众娓娓道来,一点一滴,给我们呈现最原始最真实的毛泽东平凡生活,让他终于不带有太浓厚的神圣色彩,而是最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人领袖的普通性,通过影片对他生活的描述,他很完美地融入了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特色不仅表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影片中使用的细节极具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主席多年使用的竹竿、毛主席的文房四宝、毛主席与亚非拉朋友的关系、毛主席与人民的关系,毛主席的生死辩证唯物主义等等。影片中,有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70多岁的毛泽东骑白马欲游昆仑山、毛泽东趣逗来访的基辛格夫妇等许许多多镜头都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毛泽东,我们看到了他的趣味和一直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甚至到80多岁都还想去密西西比河游泳。

其中他与外交各国的座谈让我记忆犹新,例如,“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似乎力不从心,说话时不得不把头靠在沙发上。

这一幕让在场的人们感到,无情的岁月让这个强大的人物不再优雅。”这段旁白再配以画面中毛泽东道骨仙风的神情,让人身如其境并且打心底里由衷地为这一代领袖的衰老感到惋惜。而我又想起了他与外国友人的会面,其轻松越快的气氛恐怕也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可以驾驭,他可以惊奇与友人的夫人比丈夫高出一个头,可以边抽烟边和友人笑谈去到友人所在的国家游泳…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他对运动的热爱,和我们一样的普通。

只有这样,他才能完全融入我们的平民生活。这是一个完全没有领导力的好领导。他可以加入我们。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正如你所说,今天的会议是一次胜利的会议。毛泽东死了。让我们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如果人不死,从孔子到现在,地球将无法容纳、新陈代谢。”多么有趣可爱的毛泽东啊,我们能通过影片更好更完美地从生活各个方面去认识他,看到不一样的毛泽东,例如他对生死是多么阔达,这种精神境界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并感悟的影片。他是诗人,是革命家;他是军人,是总司令;他指挥千军万马,从不开枪;他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他不是大元帅。他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3

大多数时候,我们通过毛泽东的文章和诗歌认识他。我们认为他是一位具有思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中国现代伟人。他离我们很远,肤色神秘。

可以看到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看到他在党校上的讲话,他穿着睡衣悠闲地坐着,看到他在干部中间,人民群众中间,还可以看到他在长江里游泳的样子。我觉得很熟悉。他就像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当我看到他给朋友、客人和战友抽烟时,我觉得他就像是县里的一个小干部,自由而自然。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而自然的毛泽东永远与中国人民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一时间,毛泽东耀眼的光环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眼睛。我不知道,如果一代伟人把他供奉到神龛里,是否会让我们敬拜,而不是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用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情,用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让我作为观众,把对主席的仰慕变成对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揭示了一个革命者的宽广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了诗人的性格。

他很自然,不守规矩。他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向朋友们提供香烟和蔬菜。但他坚持原则,无私帮助西哈努克,坚决抵制苏联的不合理要求。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喜欢游泳,想欣赏世界上的河流。他热爱祖国的山川,想探索黄河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这部电影没有邀请特别演员,也没有写剧本台词。它只是把一些关于毛主席的片间视频用某种叙事方法连接起来,使之像以部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音容像貌,言行举止。

走近毛泽东不仅给我带来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和我自己的信仰。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4

段欣冉前几天老师给我们放了《走进毛泽东》纪录片,里面有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有举行开国大典时的演讲;有在酷寒的冬天,去大海冬泳,并提出强身健体的豪言壮志;有他的力挽狂澜,放荡不羁的草书;有他在老年时的会客场面,而彼时的他已经是憔悴不堪。

这些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这就是他的璀璨的一生。

以致许多人以为他是神,视他为他们的偶像。

而对于我来说,最让我感到敬佩的地方就是他的青年时代。

他的青年时代的学***后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把父亲给他的生活费全部节省下来,买了报纸,每天废寝忘食。

但对自己的生活却一点也不讲究,穿着破烂不堪的草鞋,粗布衣时常在身。

可见他对于学***饥似渴。

想想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有这样学***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在湖南师范的时候,他学***,但是在写作方面他按照他自己的平常写豪言壮志的方式来学作文,却遭到了老师的反感。

但由于脾气倔强,他在课堂上和老师闹翻了,冲出了教室。

由此可见,他年轻时的个性是疯狂的,与众不同。

但他也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为了让老师原谅他,他整夜站在雨中。

是一条真正的汉子,天不怕地不怕。

我想这就是伟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吧。

在放假期间,他和同学出去一边写对联挣一些钱,还不断的考察民情,为后来写《湖南农民考察报告》做了准备,在大家都想出国深造自己的时候,他为了振兴中华名族,毅然决然的留下来。

他的品质真的需要我们的年轻人去学习和继续继承。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5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还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自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6

在我的心里,毛泽东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因此,在我有机会去参观毛泽东故居时,我非常兴奋和期待。走进毛泽东故居,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想认真感受毛泽东的大气和历史的沉淀。

毛泽东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岳阳楼街道毛泽东路。这是一条很繁华的街道,路上的店铺琳琅满目,仿佛一座小城市,但是当我进入毛泽东故居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平静下来,仿佛时间都在这里静止了下来。故居总面积约为5.64亩,建筑面积约为1483平方米。故居的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毛泽东的童年故居、文化展示馆和附属建筑。

我首先参观的是毛泽东的童年故居。在这里,我看到了毛泽东生活的场景和生前使用的物品。墙上贴满了许多图片和文字,有关于毛泽东童年的故事,有关于毛泽东家庭背景的介绍,有关于毛泽东成长过程的克服和困难。这些内容让我更加了解了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

接下来,我进入了文化展示馆,这里陈列着许多与毛泽东有关的文物和图片。展馆内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毛泽东的个人生活区、毛泽东领导战争和革命的历史照片、毛泽东文学和艺术成就展馆。展览极具技术含量,让人印象深刻。

最终,我准备参观“毛泽东纪念花园”。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园内种有各种各样的花和树木,景色秀丽,又有极具像征意义的雕塑和展馆。在这里,我感受到毛泽东精神的凝聚、党心民心的融合和时代的变迁,真正了解了毛泽东对革命、文艺、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参观过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极富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人物。用功业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观,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更是我们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走之前,我默默地感叹:“感谢毛泽东先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篇7

看完《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后,我对毛泽东的第一评价就是“毛泽东,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伟人。”一个从湖南偏僻的小山中走出的石三伢子经过重重挑战,不断打拼,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诚然,他一辈子的追求都是发展,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每一步都是不断向前看,改革、发展是他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艰辛步履的反映。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我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能够自我创造一条适合自我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我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下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就应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我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我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透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这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我,在困难中用心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我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此刻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就应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我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湖南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必须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仅需要惊人的潜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我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超多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推荐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我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我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我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思考,在他心中一向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能够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比较这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我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群众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就应具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用心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