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钢的琴读后感”,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被一个个故事和人物深深的感染了。写读后感时,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提出有新意的见解,怎样才能完好地将读完读书感书名的感想写下来呢?请把本网页所在的网址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钢的琴读后感 篇1

钢的琴》观后感:激情与沧桑,苍凉与沉默。]

晚上花时间看完了《钢的琴》,《钢的琴》观后感:激情与沧桑,苍凉与沉默。。我早就听说这部电影名声很好,但当我亲眼看到时,又一次震惊了。

我不能说我完全理解。我总觉得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但我可能没有看到。爱情,友情,亲情不着痕迹的在影片中充斥着,并没有多么刻意的用多么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这些情感,但这些情感所展现出来时,却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温暖。电影里,淑贤跟着桂林,也许不是爱情。

但那种平淡却更耐人寻味。她跟在他身边,在那么落魄的一个男人身边,在桂林买琴的时候借钱给他,偷琴的时候帮他放风,造琴的时候在他身边帮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尽管中间有一小段的背叛,但一直到最后经过很多事还可以在一起。

那种感觉不需要说,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妙的动作。算不得是轰轰烈烈,但却是那样真实,像是无形的手根本就没有造成任何的声势,却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的将你俘虏。我想这部影片的美丽也正是在这里吧。

我喜欢这电影中的淑贤。我觉得她真的很爱,她唱歌的时候不能假装那种感觉。她同样很乐观,很善良。很潇洒。在街上唱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我佩服她。

而那帮男人的友谊则更有意思一点,按照影片介绍上所说的就是一个猪肉大王,一个江湖大哥,一个专职混混,一个退役小偷,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激情与沧桑,苍凉与沉默。》。

◆分享好文章◆一群落魄的兄弟一起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手造出了一架钢琴。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有一定的信仰。

很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事情。而且他们都会善始善终,只要做,就必须做好。季哥在被警察带走之前说的话是“我还有点活,干完就跟你们走。

”那样的从容淡定,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才可以表现出来的。他们所经历的沧桑使他们看到许多事情非常开放。我们都有一种激情,一种挑战的激情。

他们活得很潇洒,对很多事情都不会很在乎。这种洒脱的心态,我们现代人可以玩出来,但不一定能做到。这种洒脱,是真的看得开了。

他们懂得取舍,要什么不要什么。即使在钢琴快要完工的时候,桂林都可以很潇洒的说出了一句“不做钢琴了。”而这种心性,非常值得现在的人所借鉴。

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得亲情是最明显的。从始至终,桂林买琴,偷琴,造琴。都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留在自己身边。

桂林的父亲死了,桂林没有哭,也没有闹。但那种沉默却让人十分震撼。以前听说,伤心到了极点会不会流泪的。

所以我也相信,当我深爱的时候,它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越容易被忽视。就像很多人一样都只是苦于不会表达。但没关系。当两个人的心真的在一起时,哪怕是一只眼睛也能知道对方能做什么。

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展现内容。

但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还有那种贯穿从始至终的苍凉。尤其是几首歌曲我最喜欢。

为朋友干杯,让一切流淌,把过去当作宿醉。

我喜欢这种沧桑,苍凉的感觉。

我喜欢这部电影

钢的琴读后感 篇2

钢铁水泥、破旧工厂等冰冷高大的东西充斥着这个时代,但也有如藤蔓般的家庭情怀延伸到电影的各个部分。陈桂林用纸为女儿糊了一架不能发声的钢琴,在他跟女儿解释完贝多芬也是听不到**之后为女儿弹奏纸琴的时候,内心是有多少身为父亲却不能给女儿带来好生活的无奈、悲凉和愤恨,直到女儿告知他妈妈时常来看她并给她买了新衣服新文具,他心底对自己窝囊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愤怒和绝望彻底爆发了。他为女儿带着朋友去学校偷钢琴,即使女友几度暗示他在她那里过夜,他还是坚持回去,要给女儿织毛衣,他不惜一切代价集合了所有的主人公为留住女儿而造钢琴……我在努力回想,爸爸小时候如何把我扛在肩头,帮我洗澡,教我用英文数数,吃我碗里吃不完的饭菜,每位爸爸一定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孩子眼里,他们不懂,他们只知道谁给我好的我就喜欢谁,就像我爸爸老是会偷偷给我零花钱所以我喜欢爸爸,像小元说的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

小孩都懂得谁好就跟谁,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呢。当她几乎是以同等地位的大人的口吻问陈桂林说“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摸摸小元的头告诉她不要这么和你爸爸说话,其实你爸爸比谁都难受,那么多人在努力造钢琴是为了留你在你爸爸的身边,其实你比谁都幸福。

现实正像片中西方乐器不得不演奏民乐“步步高”一样,原本坚持的东西却如被爆破的工厂烟囱,无论努力拯救与否,它都要坍倒,弥漫起挥之不去的烟尘,昔日理想与辉煌只能在歌声里重现。我们出生在这个国家的时代。所有的变化似乎都太快了。今天和明天周围的建筑可能不同。面对过去,我想知道,作为一个国家、一部电影还是一个个人,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认真思考,看看现在的过去是什么样子。

而抛开电影本身的内容,《钢的琴》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在院线排片表上场次很少,观众能观赏到的时间周期也很短,男主角的片酬是打着欠条的,女主角还自掏腰包支持影片的拍摄,导演曾经带着剧组住在条件很差的旅馆里,它没有赢得好票房,却赢得了好口碑,电影这东西,票房不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可能不是公正的标准。看完关于张猛导演的事迹,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前半辈子摸索很久都不会知道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以为很多迁就而为的事情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遇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也许就像第一次遇到自己的恋人一般心跳加快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吧。

钢的琴读后感 篇3

钢的琴影片按照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即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用闹剧式的情节以及对白,讲述了一个即将与妻子离婚的丈夫,为了挽留女儿,实现女儿的**梦想,筹钱买琴,偷琴,再后来造琴的故事。

影片的清新明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的故事更是让人难忘。在许多情况下,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有巨大的差距。不可逾越的困难使原本分离的心灵绝望。我们幻想着,我们可以赋予自己超能力,赋予弱者超能力,让我们翱翔天空,消除一切荆棘。然而,在每一次生动的想象之后,现在仍然是寒冷的。有时,这种损失甚至阻止我们重新找回信心,开始一点点,所以我们被恐慌,不耐烦和抱怨所支配。

这也是我为什么被影片中父亲感动的原因。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尝试了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偷钢琴。在经历了这次打击之后,他知道也许他可以自己动手,这是最愚蠢也是唯一的办法。

最后,凭借着一颗执着的心,他让自己的女儿弹上了真正钢的琴,这一架钢的琴,道出了琴的材质,更透出一位父亲,内心钢铁一般的坚毅与刚强。也许这架钢琴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多肤浅的变化,但精神上的满足是珍贵的。这是父亲的承诺,也是男人的尊严。他证明了他给女儿的不仅仅是一块上面有钥匙的木板。

而让他坚持住,并且有一大班人跟着他实现这个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滑稽的目标的原因,我想是因为这架琴中蕴含的情怀,一种足以让这个困苦不堪的人得以满足,心安的一种情愫。他们不能去工作,可以让人鄙视,不怕现实的失望,源自经历沧桑的内心。顶住了这些外来因素的侵袭,而帮着守住了一方不容侵犯的,承载着信念的净土。

孩子是他们的信仰,友谊是他们的信仰。。。纯洁朴素,但有礼貌。

也许,我们有时缺乏的是这样的聪明才智。一份对本真,耐心耕耘的固守。我们做得很少却想得很多,幻想动手,却不曾动手,到后来不会动手,再后来就害怕动手。

或许因为现实,因为过去,或者因为命运,一切没法如想象中的华丽,但是一切绝对还值得去开始,去维护,去打造。用一颗工匠的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工艺品,让自己干裂的心重新滋润,灵动。

没有强烈的复仇,它只是心灵的**,抚慰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一点点慢慢的,勾勒,设计,最后打造出让自己会心一笑的美好。

当小女孩弹钢琴的旋律时,一切都会用**升华。

钢的琴读后感 篇4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讲诉了一个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见到傍上卖假药商人的妻子“衣锦还乡”,俩人协议离婚。

丈夫一直独立抚养的女儿成了两人争议的焦点。他们决定谁能给女儿买钢琴,谁能和女儿住在一起。

贫穷的丈夫开始想办法,找到几个哥们,一开始想借钱买,不成;再来,偷琴,也失败;

最后,丈夫让哥们帮忙一起造一架钢琴……

可最后,钢琴造成了,丈夫还是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因为他看不到自己除了钢琴,还能带给孩子什么美好的未来。因为现实残酷的压得他不得不放弃亲情。

这个故事,简单明晰。

一开始,我们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故事。

但最后,我似乎看到了作者的善意。

废旧的“老工业基地”以一种颓废的画面出现,很美,很凄美……

那“老旧的炼钢厂”被斑驳的大门关在身后,“老旧的烟囱”在炮声中灰飞烟灭……这个时候,观众可能开始感觉到,

影片想表现的,不仅仅那个失去“孩子”的父亲的心情。

这里,我要提一个词汇——下岗工人,他们可以说是被“抛弃”的人。就像电影里的旧工厂和烟囱一样,他们都是废弃的部分。

但剧中一句没提“下岗工人”“破产企业”。这当然是为了避免雷区……说句套话,大家懂的。

重点是,在制造“钢的琴”的过程中,每个看似“无用”的人,都展现了精湛的技术,这些平日里看似吊儿郎当,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民”,

在他们原来的岗位上展现了“优秀”的一面。

观众开始动容,钢琴是多么复杂的乐器,几个看似“游手好闲”的工人,居然制造成功,并在小姑娘手中弹奏出优美的乐曲……

也许有些人开始明白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友谊和爱情的。

作为鞍山人,我知道东北地区是最下岗的地区。下岗职工面对的何止是妻离子散?

他们有的年过半百,有的把最灿烂的青春放在岗位上,青春离他们而去,工作离他们而去,有的家庭破碎,有的晚年生活无奈

你知道,他们并不比在任何城市同一职位工作的人差。

《钢的琴》中造钢琴的这一小团体,代表着被这个时代,被这个社会抛弃的老工业基地,他们个个技术精湛,但却无用武之地。

他们面临着日益疯狂的世界开始困惑;

他们开始担心无法负担子女的未来;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这就是本片表现出的最残酷的地方——当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一把推出辉煌的过去,踉踉跄跄地摔倒在尴尬的现实尘埃中……

在《钢的琴》里,诚实的工作,劳动,拼命的对子女付出,却无法得到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影片也描写了创业和再就业的人物,但仍掩盖不住一丝讽刺。

当他们挣扎生存,一身疲惫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追赶上“一个卖假药”的无良商贩……

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每个社会转型期的悲哀。我们无法避免,只有硬着头皮挺住,并想办法迎接下一轮的考验。

而《钢的琴》中,年幼的女儿,这个“下一代”的代表人物,整片中都是“沉默的”,“早熟的”,“利己主义的”。最后,她抛弃了可怜的下岗父亲,跟着嫁给毒贩的母亲。

这暗示着我们的教育失败了,我们的爱之道失败了,我们的下一代正朝着危险的方向前进

《钢的琴》高就高在,用一个面,折射出很深的社会问题。这个剧本某种程度是在“政策”的镣铐下,讽刺当下的社会。

钢的琴读后感 篇5

这是个怎样的年代——两根烟囱的倒塌没有激起人们心中的斗志,而却是在大伙开着车去找让胖头女儿怀孕了却不肯承认的“负心人”时,才发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很久很久没有听到了。破旧却让人熟悉的电影院拉近了我和这个年代的距离。小时候,在那样的电影院里看电影时,从来没想过它曾有过怎样一个辉煌而后却又苍凉的历程。

凄凉,却不凄凉,在残酷无助中透露出些许悲凉。。然后就是这样,主人公还是丢了爱情,失去了父亲,分离了女儿。

钢琴最终还是被造了出来,女儿弹奏着最简单的曲谱结束了全剧。

我觉得立在那里的主人公是个站士——站着的斗士。他抵挡住了国企改制的巨变浪潮,拉着手风琴优雅地站着,为他一家人的温饱而战;他抵抗住了制造钢琴的困难险阻,小心却又自信地站着,为实现女儿和他的梦而战;他抵挡住了女儿离开的猛烈冲击,无奈、心疼却又祝福地站着,为他真心的爱而战。

这简单的电影,重现了古老的烟囱、破旧的厂房、残酷的下岗、经典的**歌、失落的包工头、不卑不亢的父亲、埋在机床里的文艺梦以及底层的、穷途末路似的智慧......带给我的,是不简单的回味,无穷。

钢的琴读后感 篇6

所以,与其说《钢的琴》是一个讲述小人物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它是对于中国一个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和怀念。通过一批底层工人阶级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民生的起起落落是淡定的,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是无奈的。

陈桂林,一个曾经的无上光荣的工人阶级,一个依然有朴素梦想的技术工人,一个失去组织依托的底层劳动人民,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失去老婆的男人,一个有一群“狐朋狗友”的小人物,他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缩影。他集中论述了激情重工业时代中国工人的一些突出特点:技术过硬、踏实勤劳、生活贫寒、粗犷豪放。

这些特点曾经在半个世纪中,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也是这些特点在改革浪潮席卷而来之时,让他们一度感到茫然无助和无所适从。他们很现实,几十年甘之如饴地围绕着某个重工业据点,辛劳工作、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又很不现实,经常回味着为时代所不容的过去,这却也是他们顽强生存的精神源泉。

影片中,两座烟囱倒塌,说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集中模式的崩溃。中国改革开放进入质变阶段,中国价值观发生颠覆性变化。是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他造了钢琴,放弃了女儿,看到烟囱爆炸,然后娶了另一个女人。陈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影片以另一种淡漠而明快的结局告诉观众,这就是生活,有时并不把人的意志当作一种转移。但曾经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陈桂林,仍然有办法,必须有办法。所以,影片又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出希望。

那就是,陈桂林对于女儿小元的培养。小元的身上肩负着的是工人阶级的希望和梦想,所以“造琴”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成为唤醒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的契机,成为他们捍卫自己尊严,争夺表演舞台的一次奋争。它把一个关于婚姻解体和孩子奋斗的平凡故事,变成一群失意的工人用激情重振辉煌的魔术舞蹈。

他们以一种颠覆常态和逻辑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重归梦想的集体行动。

钢铁柔情。影片将两个根本不相关的的事物通过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而糅合在一起。在《钢的琴》里,除了“物态”的钢铁之外,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情态”的钢铁。

陈桂林濒临破碎的家庭和充满感情的生活,“钢”的“琴”则直接地将物质与精神做了完美地连接,将坚硬冰冷的钢铁直接变成了灼热如钢水的“诗”。

这部钢制的钢琴到底代表什么?首先它是陈桂林送给女儿的礼物,代表着一个普通父亲对子女的爱;它是陈桂林和他的一群朋友制造出来的,是一群工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是一件工业产物,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本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它就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器,从那本已远去的年代过来,将这群失意的工人带回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让他们重温当年的辉煌。

影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它用一种幽默方式讲述着并不幽默的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被进步时代抛弃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人付出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和纪念的故事。

钢的琴读后感 篇7

说说《钢的琴》

梦想,也许是一粒沙子,无论你多么渺小都要紧紧地抱住它。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与融合总能打动人的心灵,而我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歌词“都是有故事的人,才听懂心里的歌。”

这部影片其实总让我想起汪峰的一首歌《笑着哭》,这样是一部缅怀过去的影片,也不时的考问着我们的时代,让我们越来越怀疑曾经的年代,也让我们越来越明白,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叫**,亲情,爱情,友情都是爱。

但如果这是爱,为什么人们叫的两个烟囱不能留下来?如果这是爱,为什么你想有最多的人离开?如果这是爱,谁能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因此,人们害怕在夜深人静中怀念过去,憧憬未来。还说两个烟囱,他是一群人成长的回忆,家里的坐标,也是这群人忘记了很久的老朋友,当他真的想去的时候,才知道,他真的想离开。

是的,烟囱倒下了,那是一个时代也就这样结束了,工人不再是时代的中坚力量,这也不再是属于工人的时代了,工人的理想与愿景就这样突然被摧毁了,这不是高峰过后的下坡,而是直接滑落到了谷底,再也无法向上攀爬了。

影片的镜头采用了许多平衡构图,各一些场景中故意突出“物”的主体地位,把“人”置于“物”中,这样能表现出人在那个时代的渺小的价值。再回到故事中来,导演用了一种并不沉闷甚至是颇有幽默色彩的方式,不紧不慢地讲述着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产业工人过的生活,影片的场景几乎都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环境,也许我们都很难想象也许就在不远的几年前,这个破败的环境,那些冰冷的钢铁,还是一派繁荣的景象。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呼唤。由于这个时代的自我否定,创造工业文明的劳动者的工献瞬间被抹杀,被这个社会无情践踏。

下岗,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窘迫,对于产业工人来说,下岗,是一种失去家的感觉,也使得曾经的尊严和理想,就这样被无情的碾碎。而正是因为陈桂林的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偷琴无果加上养女无望,把大家聚到了一起,开始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故事的高潮就开始了。

在陈桂林在组织老友为了造琴重聚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他的一班老友,这些曾经的产业工人在进入工厂之时便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回家的温暖,当他们进入这个已经废弃的工厂后,他们不再是乌合之众,又都变成了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他们不知疲倦,不为酬劳,在那个他们曾经熟悉的环境中忙碌着,为的是一份情谊,为的是一种感觉,让他们重拾旧日的荣光。时代的发展带走了他们身边的很多东西。当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工厂变成了一片废墟时,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也许,这部影片能让你想起曾经的烂片导演阿甘的《高兴》,那种由于农民和城市人的错误生活所制造的笑料,但《高兴》这部影片体现的最深刻的却是一些城市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之时,良知和道德的逐渐缺失,跟纯朴的进程寻梦的人们来比,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的乏味。只是,《高兴》让我看的心里暖暖的,我不管是不是导演用了那种浪漫主义式的爱情欺骗了我,相比之下张猛的这部影片让人看过之后,不得不引发思考,这也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时代的追思,不由自主的让我的心情越发沉重,也许是张猛对工业文明的展现,更喜欢在一个不动声色位置上把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故事展现给大家,这一点也许更像一些贾樟柯。但是从**和一些流行歌曲的运用上还是让人想起《高兴》,这部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歌曲就是开头的《三套车》了,也展现了影片浓厚的苏联影片的气息。

事实上,这是由于张猛生活的时代性,这是得他对这一变化有自己的看法。在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过程中,生活是如此残酷,人们不得不这样牺牲。

我不想谈论其他看起来很沉重的话题。这部电影给我的另一种感觉是,有一群兄弟在一起唱歌,一起喝酒,一起打架,一起弹钢琴,感觉真好。或许,我的这种想法只是浅薄的。

烟囱还是被炸了,那是他们共同命运的象征,而在波折过后,梦想与爱的成果最终在一架钢琴上体现了,也许有太多的爱都换不来回报,有太多的梦想都得用来破灭,可你总得在困境中继续前行,微笑或是哭泣,随你……

by優雅的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