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关于“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的知识可不止一点点。当我们在读书时,每个人获得的读后感都是不同的,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作品一定不会差。 读后感需要提供对书籍本质的洞悉。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阅读并参考本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1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读书都不爱看序言,我也不愿意看太过冗长乏味的序言,但熊培云的这篇序言:《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却回回看了许多遍。读完这篇自序后,我确定熊培云是一个热爱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他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表达,他很幸运,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拿笔作剑,虽然他只是想做胡适一样的人,不去做"英雄","因为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这样的选择也很好。

无疑,熊培云是一个能握住笔的人,若他失去笔,体会一次无以表达者的痛苦,他会有什么感觉呢?

他在自序里提到一事,20xx年在米哈博桥他突然有点想写什么的冲动,但是当时他的手上没有可以记录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为还在别处有约,一番焦灼后他只能离开。

读完这一段后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虽然从未经历过这种想些什么却无法记录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那种惆怅。作者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这样无奈又现实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知道很多人都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职业而问过其意义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灭门、握住笔便是很多人的答案。可若是连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意义都失去了,对我们最想守护的东西都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否自由?

是啊,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我们都觉得自己自由。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是否所有人选择工作都会把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放在第一位?是否每一个人在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时是抛开了所有的外在干扰而只是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未?不是的,很多人选择工作是把薪水的高低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选择未的路时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所以,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地方,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小环境,自己要不触及规则,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不会出现那种握不住手中笔的情况。

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熊培云在少年时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思考与写作,他的生命别无激情。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人,能有如此简单的一生所爱,并且能为此而努力奋斗,他实在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反观如今社会绝大多数人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也太多,得不到的永远都在骚动,反而终日忙碌无所得,忘记何为初心,忘记为何而,混混沌沌就蹉跎了一生。

而我们如今身为学生,当奋发向上,用知识充实自己,即使学习不是我们所爱,我们也应通过学习给自己一个寻找所爱的机会。所谓自由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自由,在限度之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站得高,我们的视野便会变得开阔,便可以看见更多的东西,看见更好的人,周围的许多纷扰在某一个高度以上看,就也许只是庸人自扰过眼浮云,我们,便可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由的生活,想必是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但是自由有许多种,我们可以选择哪种呢?我们知道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勇,舍生取义的科学家布鲁诺也奉行了这一原则,但是我们也知道"留得青在,不怕没柴烧",伽利略正是为了保全生命、继续自己的人生才选择妥协。

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是贪生怕死,既然已经知道了真理,为何不将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摆脱错误的认知呢?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选择妥协的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知道他的死亡并没有他活下的意义大,他妥协后的几年中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理智给人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即使他因为"懦弱"被众人辱骂,他也不曾后悔。

感谢黄河弯曲而哺育了如此多的生命,感谢我们国家遭受过的苦难而孕育出了我们如今的中华儿女,感谢我们曾经受过的和以后将会遭受的挫折,因为它们教会了我们我们现在拥有的并不是我们应得的,我们便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苦难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所以不要害怕它,相信凤凰涅槃,我们经受了苦难同样也会重生。

熊培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低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国家是如此地自由,我们也是如此地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2

今天早上8点起床,想看老师推荐的熊培云的书。我在一个高处有空。总觉得自己书看少了,是事实也本如此,肚子里面没东西,就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水,啥都不知道,也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在看问题时,也是云里雾里。

老师推荐的东西一定要看一看。毕竟,很难找到合适的或者你喜欢的。所以就迫不及待的想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来充实下自己。

今天才发现原来找到一本好书的感觉是这么好,从书中确实可以让自己明白很多东西。就比如看到前面,我就感觉终于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相见恨晚,因为我不曾从教科书中得到我想得到也本该得到的知识。

至今我都觉得我现在学的都没大用,不是没用,是自己想学而又没得到的那部分是空着的。所以在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之前,其他人没有什么吸引力。

他的另一观点我也很赞同,现在,面临高考的人,教室等各处贴着“坚持”“毅力”,为了高考努力奋斗着。他说,现在发现,那些靠着“毅力”“坚持”学来的知识和事情,也许是我们最不需要的。

我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还没读完,但我喜欢我看到的单词,。这些文字让我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在这块节奏的当下,我们应从书中找回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

我认为熊培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把未来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他喜欢文字,喜欢写东西,喜欢看书,喜欢宁静的生活,现在发现,也许所有大家心里都是一片平和吧,看着文字都流眼泪的人,是该有多感慨于这世界。

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也许不在于他遭受了多少磨难和挫折,而在于他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行和迎宾之间匆匆度日。

心中的无敌可以是世界的无敌。如果心中没有仇恨,就没有敌人。

在当今社会,如此功利,有多少人整天忙于自己的房子、汽车、名誉等。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如果人们想要幸福地生活,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舒适的位置。

人的幸福只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独立,二是与他人分享幸福。如果说思想独立之最,那么**就算是合作之最,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生命中的精华,孕育儿女。所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岂不是在这两方面的“不最不归”。

除了思想与儿女,我们没有什么可留在世间。如此精辟,诠释着人类生活的意义。

他的很多思想让我感觉到心灵的释放。独立、心灵、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由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每个人才能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获得接触世界的体验。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内心的渴望,并为之努力一生。只有当他懂得自由和自救,他才能和平地生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3

前段日子,在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两个听说非常不错,非常出名的书,它们就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本来不太爱看书的我,只是随便听听。后来,看着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本书的名字,最后,还是找到这位“阅历”丰富的同学,开始了漫长的对这两本书的啃食!

两本书相比而言,内容都是围绕对社会的看法而展开的,里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因为《重新发现社会》实在是太经典了,而且,两书对比起来,我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里面反映的社会现象更能引起读者思想的碰撞,达到一个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自由在高处》一书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写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表达的内容是,即使是战争都挡不住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这是什么都不可抵挡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想表达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自由”一词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书中提的最多的内容,也是他在这一书最想表达的思想,最想表达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整整是我们国民最需要调整过来的东西;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对“不自由,仍可活”的进一步阐述,而这也是熊培云目前为止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不自由,仍可活”这一老师所追从的精神的现实体会,让我们从理性实质的东西去了解,使文章变得更加的真实,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的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我们与熊培云老师的境界还有一定得现实距离,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人性的一个心理思想的,每个人都像老师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应该是还不能到达老师的'这种境界的。但是,老师的这种对我们心理的剖析,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想从一种思想上去引导我们,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以,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现实意义去考虑它,更应该从一种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后,无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确实是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4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来没有变过。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图,造福一方,还是说想在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对权利的终极追求。两者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越高,你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越大,同时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为高官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纯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上不乏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官。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或是为了一方百姓,或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权倾朝野。这就是精神上的质变,也是为官之道的终极追求。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5

对美好生活的信仰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一熊培云是一名社论记者。不过他原来的目标则是写诗写小说,结果诗写了几首,小说则只字未动,倒是社论写了一千篇。高二的时候创办了文学社,南开大学毕业后则在报社就职,写些“没有观点的评论”。

因为不愿在此消沉一生,辞职自费去法国留学。回国后则开始了评论之路。

熊培云还是一名国王,思想国的国王。他以思考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把写作当做自己的责任。他把改善社会的愿景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为良心祈祷。

用宽容而非尖锐影响这个社会。

作为编辑记者,最大的悲哀不是看到太多的社会阴霾,而是感到无能为力。自己曾经批评过的问题,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之后依旧毫无改变,倾注了满腔热情的文章却无人在乎,在不断地在重复中耗尽了对社会的希望。然而,在苦难与阳光之间,他选择了阳光,对生活充满了诚意。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他坚信,虽然他的讲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质量。人们终将走出困顿,走向美好的彼岸。

二熊培云很喜欢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因为误判而入狱,他一直有追求自由的信念。虽然被拘禁在监狱,却通过十九年的坚持,挖出了逃离拘束,通向自由的通道。

谁说我们又不是活在监狱中呢?来自家庭的链条,来自工作的链条,来自社会的链条,更多的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链条将我们束缚着。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权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许一天做不到,但是一个月,一年,十年,我们最终会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

三你须寻得你所爱。说这话的是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

生活的状态总是处于面包之上,玫瑰之下。脱离面包的人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放弃玫瑰的人是只知道如何耕种土地的老牛。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有太多人吃不饱面包,仍然想不满。有太多人不断追求面包,他们不需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种庸俗的现实主义笼罩着社会,物质束缚着我们,而对爱情和精神的追求却被遗忘。

于是熊培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二战时,德军三个机械化师占领了巴黎。

这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

”字条的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她发现花店里没人来,担心人们的生命受到影响,于是把花送给了邻居。第二天早上,人们非常感动,德军发现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妇女们捧着鲜花,微笑着,眼神中没有绝望。

此举让法国的战士们大受鼓舞。德国士兵不禁感叹,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但不能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然有选择浪漫玫瑰和热爱生活的自由。而为何在和平的现在,我们却放弃了寻求自己所爱的心呢?

第四,要有一个更好的社会,也许这是熊培云的理想,这是我的中国梦。没有马路被挖了又填,填了又挖,没有租来孩子乞讨的妇女,没有行人在斑马线前被撞飞,没有铺天盖地的无聊新闻,没有孤独的在家中离世的老人,没有人带着绝望与怨恨点燃公交车,还有,没有繁重的作业和无穷的考试。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我来说,也许我只能多看几本书,认真听课;也许我应该多关注同学,做一些志愿者和志愿者;也许我应该多了解这个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想想自己的大脑袋在发生什么。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我也会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从生活的每一点做起,大踏步前进!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篇6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站在高处获得自由

苏丹的人何一本书都会对或多或少读过它的人产生一些影响。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对他思想的影响程度。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

”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我真的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

比较这两种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从施暴者的角度给出了否定和消极的回答,而后者则从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把集中营当作一种生活情境。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笔者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由无数小逃亡事件组成的大逃亡。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越狱的路上,只有我们是一个坚定不移的越狱者,才能通向自由的彼岸!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

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

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

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要勇敢地挑战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处理,我们一定能更细致、更投入、更热情地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