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的重要性和价值,假期我品读了作者的作品,果然收获了很多心得感悟。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梦想和愿望,写作品读后感中到底要从上面方面开始撰写呢??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1】

[键入文字]

寒假读于丹的《趣品人生》有感_1000 字

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

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一种生活的感觉

受,一种人生的体验。

在很多的时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尽情享受自己现在的“拥

有”。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幸福已经成为比成功更奢侈的东西。

钱可以买汽车和房子,但买不到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但拴不住幸

福;名望可以得到尊重和钦佩,但并不等于幸福。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

誉,只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即使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

因为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陋室铭》中刘禹锡也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圣地,何陋之有?或者范仲淹训诫被降职的滕子京,

应有“登斯楼也,宠辱不惊,把酒临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潇洒心境。又如五柳

先生用“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生活幸福安宁的地方或与世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

空想社会。

历代文人墨客、往哲先贤都有共同的见解: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

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快乐的微笑从来没有因为身份的尊严和高贵而失去它的亮光!因

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不能用金钱、权力或荣耀来衡量。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抛开金钱利益的观念。自然地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借酒消愁”,却

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常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新朋友一起喝酒。可惜的

是的,今天,推朝酒杯换酒桌上的酒杯,往往与爱情场、官场、商场的交易有关,感叹感情的缺失和利益的付出

换多。1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2】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于丹透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搞笑,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习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习、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此刻好像到处都在讲幸福,但是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我们这天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齐,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一样,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必须要喝昂贵的茶吗?

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向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须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必须要十分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我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齐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之后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持续心思的澄澈,让自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适宜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我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我生命的传奇。

三琴之趣

大家平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以前,古人能够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盼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此刻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完美。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3】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一):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好处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方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的,但此刻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持续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二):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趣品人生》,在网上购买了一本每每于临睡觉前品读只言片语。半年多下来,把于丹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我们眼中的人生苦不堪言,那么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读完后感觉到她觉得人生是搞笑的,所以品位人生就是一件搞笑的事。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当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记者采访时,也以前被追问“你觉得你幸福吗?”“幸福”这个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多么奢侈的字眼啊,似乎即将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人士煞费苦心拥有了财富、名誉、地位,却惊觉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的是幸福。此刻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丢掉了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书中给我们阐述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文章引用了清人涨潮在《幽梦影》在书中的语言:“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这个篇章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一不留意把手腕的手表甩在了麻屋子的刨花堆里,刨花组组有半人高。一群徒弟东翻西找仍然没找到,都去休息回来时,木匠的小儿子把手表交到了木匠手里。原先他等别人走了后,静静坐在那里倾听到了手表滴滴答答的声音,才找到了。

故事十分简单,却揭示了宁静就是一种生产力的结果。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者是过分地在意他人的赞誉或者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的浪花,鼓荡着,躁动着,以这样的心看世界和自我,能没有偏差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的话,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期望自我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宁静,还生命一份本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于丹精彩的文笔,而是白岩松为于丹作的一篇序言,序言含蓄地概括了整本书的资料却又让人感觉像另一篇文章,白岩松运用不一样的视角从山水、茶、酒、乐曲中谈出了他的观点。使人在读正文前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章节开始之前,有一段类似警言的话语,想语文课本上的单元导读一样,告诉我们这一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总章主要由山水论幸福,文中运用超多事实数据和经典故事,使文章真实可信而又饶搞笑味。正如文章中所述幸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时候一盒炮竹也能让我们开心把玩半天,停电对我们来说是天堂般的世界,而此刻,越来越多的“玩具”来到我们手中,但是却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欢乐。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去顾虑,有太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如同一道道枷锁,将我们同幸福分开。但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失去期望,憨豆在伦敦奥运会的表现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即使从最严肃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总能找出“亮点”着便是新生代幸福的标志。

第二章则由茶、酒论生活情趣,关于茶我们已经读过无数篇文章,看过无数的电影,那种意境我们早已明了,但是关于酒的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作者运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我们酒与英雄和酒与生活的关系,还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酒的知识。但是我相信,酒——这种品味生活的方式还不适合我们。

最后的一章则由乐器论心境,我对欣赏中国古典音乐兴趣不高,但作者讲的一个个搞笑的历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下心来真正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今博古,把一个个抽象晦涩的大道理融入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里,让并不热衷于读书的,情绪浮躁我能够坐在桌前看完这本书,而且我注意到文中引用超多诗词文赋,个性经常使用一名叫林语堂先生的话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查才明白原先真是一位大家,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诸如“现实减梦想等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幽默等于现实主义/梦想减幽默等于热狂/梦想加幽默等于幻想/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的话语。书尾于丹与泽道法师的对话则用简洁的话语从前文中提炼了所有,是使文章更加易懂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教会了我们要宁静、淡泊、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告诉我们在这充满物质享受的社会中要有独自享受的一种方式,不要让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大家都喝过茶,明白茶,但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无意之间翻开了于丹教授写的《趣品人生》。我带着疑问,仔细阅读。原先,“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那么,如何喝茶,必须要喝昂贵之茶吗?每一天,爸妈都会在我的水壶里放上几片茶叶,?诉我这是什么茶,乌牛早、铁观音、白茶、红茶、苦丁茶等等,日复一曰。最后,我忍耐不住问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喝茶的,喝多了跟白开水没啥两样。”于是,我跑到厨房,打开一罐茶,一股我从未闻到的清香从茶罐中飘出,让人陶醉。沏了杯茶,独自走进房间。清静,是茶的本质。我将窗门关上,远离外界之?闹,可静心也。将所有琐事放下,什么作业、考试、课外练习等等统统忘记,只剩下这杯清香之茶。喝上一小口,闭眼,我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这让我明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喝的快乐,求得自我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插曲。静心与清茗相随,必然有所感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一样的滋味。

“长短任天涯”,人生只要有茶相伴,我就能喝出一份坦然,喝出一味自在的光景。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五):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一向十分喜欢于丹,喜欢她的聪明,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独特见解,喜欢她的不凡谈吐,而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人生不一样寻常的感悟。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大都不一样,有的人用心乐观,有的人消极颓废,于丹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她的大智慧体此刻她对人生好处的探索、对完美人生的不断追求。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当这么多的光环罩在她的头顶,她没有骄傲,没有被名与利所束缚。而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当我拿到于丹老师的一书时,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起来。

资料分为八大部分,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以及代后记生活之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如同手中的沙,越是想要攥紧,流失得却越快。我们投入全部精力,得到了名利,却体会不到些许的宁静;我们历尽艰辛,想寻得一份踏实,却最终迷失在忙碌的生活当中。于是,我们迷茫了。我就是这众多迷茫者中的一员,或许我比别人幸运之处便在于我看到了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老师透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体验了一番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认为,与古人相比,这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向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如果不依靠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能够企及的世俗的仪式。”于是,这本书出此刻了读者的眼前,带领读者走进了古代名士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现代人的生活脚步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如何去放松自我,如何放慢脚步,用一颗闲适的心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于丹老师用她的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开始反思自我的生活,以往的我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如此无趣、如此乏味。即便有闲下来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体会生活给予我的乐趣。以后,我要张开双臂,笑对人生,满面阳光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迎接完美的未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六):

幸福在路上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能够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能够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我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好处。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处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我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于丹透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搞笑,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七):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这本书分成茶、酒、琴来介绍,根据于丹自我的理解和体会来描述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事,其实,这也是在写人生。生活是很复杂,但永远要有闲趣,要有美。

你有没有想过工作、学习之之后弹一会儿乐器?在闲聊时喝一小盏茶?在晚饭后自娱自乐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点儿酒酿)?也许没有吧?每一天都循规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学习、工作,每一天都在毫无好处的事中浪费时间,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机器。确实,我们需要放松一下,大城市里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别人快许多,谈何生活?

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间”。喝茶,大家都会;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会吗?就应不会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饮茶当作解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种应酬,哪里会好好品尝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顷三百杯。”真是体现出了一种豪情海量。琴,十分雅致,我也在学琴,我总觉得琴能心旷神怡。音乐之美,是任何人无法抵抗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快乐,也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八):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

此刻好像到处都在讲幸福,但是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我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灵。我们这天究竟就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从三个方面入手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齐,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一样,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必须要喝昂贵的茶吗?

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向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须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必须要十分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我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齐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之后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持续心思的澄澈,让自我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适宜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我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我生命的传奇。

三琴之趣

大家平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九):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于书斋前,拔去垂丝海堂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这些体验很稀奇吗?想必不见得,但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这一份微小感动了呢?

我们缺少了一颗感动的心,喝茶喝的不是茶叶的好坏,饮酒也不在于酒的浓淡,弹琴不在乎你琴艺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活着的心,在用心品茶,用心饮酒,用心抚琴,便是好的。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岩松在他的《幸福了吗?》里面曾写到过墨西哥的一个寓言,说一群人在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问:“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以前,古人能够用一个时辰来品茶,跋山涉水几个月只为去见一个朋友,花很长的时间期盼一封信的到来,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名为等待的幸福。而此刻的我们,用各种速溶饮料代替了茶水,只要上网顷刻之间便可得知对方的消息,太简易的过程,让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不再会静下心来感受那每一份微小的感动。不再生活着,而只是活着。

渐渐的,“忙”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停下脚步,为街口新装的霓虹灯而感到惊喜;不再在吃完晚饭后,到楼下散散步,和邻居打声招呼;不再为路边新开的野花而感动;不再珍惜朋友的关心······不再感觉这个世界的完美。

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忙碌以后,我们需要出去走走,走到山水之间,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微小的感动,叹一声“不亦快哉”!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十):

清晨,本就应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但是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绪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就应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这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我把寻找快乐的潜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好处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好处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下理想和职责,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我。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我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够憧憬未来,能够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此刻,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能够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4】

几年前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书,但苦于生活忙碌,未曾读完,晚上闲暇时间,再次翻开,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得以断断续续读完此书,收获颇丰。

首先被知性的于丹所吸引。她很成熟、很睿智,非常吸引人。白岩松的“推荐序”——《做一些无用的事》为此书掀开了序幕,开篇的几句话便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了?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对啊,要去哪儿?我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可我们得到幸福了吗?这样反思自己,我发现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事情,我们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比如“生活”这件事。但幸福与快乐往往就在生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我们都丢失了它。我们惶恐,我们迷茫,我们不快乐,我们更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寻找答案,我们要改变生活!睿智的、充满生活情趣的于丹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悠闲”,要过一种有“情趣”的日子。

于丹认为,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忙乱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生活的焦灼与纠结,我们好像都不会“悠闲”了,也没有“情趣”了

读书的收获就在这里,于丹在书中提示我们:真正的闲适,就是让山水入怀,让自己的生命浩荡。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如此,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苏轼、王维、陆游……他们千山走遍,看到了四季的表情,体会到了万物变化的规律,心中自然也装下了不同的情趣。

在紧张忙碌中,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的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就是喝茶。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扪心自问: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还能坐下来悠闲地喝一泡好茶吗?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会喝茶则是一份心境,一种涵养。茶不求贵,只要能真心会意,就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清风浩荡。只要用心,我们就能在茶里品见自己的人生味道,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酒呢?于丹说:“杯中之物,清浊在乎人心。”酒中有兴亡,酒中有人心,酒中有从容,酒中有智慧,酒中有豪情,酒中有境界……酒中有生活的千姿百态!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像杯中酒,个中滋味,须自己品尝。有酒相伴,人生或许会增添更多的情趣。

琴,是典雅之物。想要在俗世生活中寻找一些寄托,总是需要一些载体的。古琴就是最好的凭藉。我们可以不会弹琴,但我们要学会听琴。从琴中我们可以听出心境,可以听出高尚,听出人品。只是我们要学会慢一点,再慢一点,让心静下来,慢慢感,慢慢悟。

其实,人生也是一架琴,用弹琴或听琴的心涤荡一下躁气或戾气,渐渐地,也许可以从都市噪音之外静观聆听出天籁清越,自心中漾出大音希声。有音乐的人生是幸运的。有茶饮,有酒品,有琴听的人生是简单而又快乐的,更是幸福的。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而现在除了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当下的生活增添些许情趣。

白岩松在推荐序的结尾写道: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就让我们从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静下心来,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用心体会,用情感悟。也许,幸福就在身边。我坚信:无限风光在心中!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5】

于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研究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读她的书,或者在电视上听她的讲座,总有一种书香的感觉。她的声音和语言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不自觉地平静下来。她用抚慰的语调,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中,慢慢领悟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深邃。

是种享受。无意中看到这本《趣品人生》,我一开始是不忍翻读的,因为面对“人生”二字,有种畏惧和迷茫。但我忍不住想看看。文化大师眼中的生活是什么?

“人生”二字该如何品,又如何“趣”品?

拿起书,我不禁莞尔。32开大小、纯白色的封面上,简简单单的六个楷体大字“于丹趣品人生”居于正中,在下半部,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勾勒出粗细不均的几笔线条,线条间随意的散落些许红色的珍珠。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没有常见的16开“大砖头”,没有鲜红的“助您成功”字样。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值得品味、体验或收藏的记忆珍珠。它们简单又长,这是我最喜欢的款式。

读一本书,我总是喜欢首先读序。序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请名人帮忙写的。读作者自己写的序,便能知晓作者著书的缘由、意图,书中的观点,以及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序是对全书的鸟瞰。窥一斑而知全豹,好的序会吸引读者迫不及待的想要往下详读,相反,如果对序不满意可能就会将书束之高阁。本书前言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推荐。

白岩松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之一。他知识渊博,职业道德高尚。可以看得出来,他很用心的写了本书的序,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品味,剖白于读者面前。淡淡的笔触,没有空洞的吹捧和乏味的说教,真实而又意味深远,值得一读。

序之后是目录。目录是对顺序的扩展,是作者对整本书观点的分解和讨论。本书的目录采用竖排、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式,光看目录就有一股古韵透出来。

于丹从评述大学者林语堂先生的名作——《生活的艺术》开始,引经注典,对中国古代生活中最常见、传统文化中描述最多的生活润滑品——茶、酒、琴进行逐一品味,她认为“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那么人生路漫漫,何不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呢。远离喧嚣的世界,或喝茶,或喝酒,或听钢琴,忙碌的闲暇,为自己的灵魂找到片刻的休息。她希望通过本书跟读者一起“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探讨一下“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

全书共分七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之味、酒之品和琴之趣被细细解读开来,字里行间都显现出于丹式的人生智慧。

茶之味泡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写意之美,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茶最为痴迷的地方。

有很多茶诗可以为证。

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第一碗茶喝进去,嘴巴喉咙都感觉滋润了。第二碗开始喝出好情致。第三碗喝得人头脑兴奋,想吟诗作赋。

喝到第五婉、第六碗,“肌骨清”“通仙灵”,简直要进入神仙境界了。最神圣的是第七碗。此时,他的心已远离混沌,开始想念海上的蓬莱仙山。仙境何在?

仿佛要生出翅膀,凭借着茶的清香远远飞去。

又比如唐代元稹写过的一首有趣的诗,就叫做《茶》。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样一杯茶,入夜可邀约明月,醒来时可面对朝霞。昼夜皆有清茶相伴,岂不是人生一幸事?这样一杯茶,洗尽古今,常饮不倦;那淡淡的清香,醉了人,醉了静好年。

如今街上茶馆林立,茶的种类繁多,各种茶艺更是眼花缭乱。人们被邀请一起去茶馆,主要是聊聊天。说到口干,茶就是解渴。喝了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心中浮躁的思绪,保持头脑清醒,让内心升起一种滋养植物的满足感。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一杯清茗,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酒之品古人云:“万事可忘,难忘者铭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说的是人这一辈子有很多事情可以忘记,但内心求名逐利的这点愿望总是放不下。

有了欲望就有了烦恼,别的东西都能看淡,但有欲望、有烦恼时如何能解脱,唯有美酒三杯,悲欢苦乐尽在其中。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酒,寄思于酒,寄志于酒,兴致勃发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忧愁时“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豪气干云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黯然神伤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朋友相逢时“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离别时“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在酒里,酣畅淋漓,尽展他们的旷世才情。品尝着书中这些酒诗的醇香,想象着酒杯里流水的情景,我禁不住醉了。

比如李太白,一生嗜酒如命,素有“酒仙”雅称。快意时称“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失意时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羁旅中坦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而且堂而皇之找到理论依据: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又比如陶渊明,“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种美酒独尽、好诗自娱的状态,既不需要别人喝彩,也不用向别人敬酒折腰,能超越凡俗。

不觉知自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这样物我两忘的自由和从容,如今斗茅台拼拉菲的豪局真难企及了。

在当今社会,中国人离不开酒,但他们不想为了好酒本身的味道或精神而相见。他们往往与官场促销有关,与职场交易有关,办事前需要喝酒。表面上看,这也是笑声,甚至是英雄气概,但有些人尊重职位,有些人尊重投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

品酒的心不单纯,美酒也会成浊物。

壶里乾坤大,杯中岁月长。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酒中真正的佳趣在于浅醉微醺时触摸到自己的灵魂。

不妨选个合适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己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己生命的传奇。

琴之趣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很多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的心,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从古到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

北宋古琴家崔遵度写过一本《琴笺》,他说:“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穷乐之趣,莫近于琴。”在各种音乐形式中,琴是传递心曲的最好途径。

古人抱琴于山水之间,所谓“志在山水,琴表其情”,一方面感受大自然的山水长阔,一方面通过琴音表露内心情感。所谓“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就是凭琴声把自己带回自然之中,宛如赤子,聆听天地精神的动静。

比如爱琴的白居易曾写作一首《清夜琴兴》: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冷由本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秋晚月出时分,众鸟归林栖息,一个人寂然独坐在空林中。这是心思最凝定的时刻,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抚琴。钢琴上的冷漠是植物的本性,宁静与冷漠也是人的本性。

心平了,人静了,周围的树木随之感应。此刻弹出来的琴声,余响袅袅而动,一曲弹罢,秋夜更深,秋意更浓。这样的正声能够教化人心,天地之间更是清气沉沉。

与琴相关的一切都是清洁的、寂寥的、含蓄的、典雅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感悟和宇宙的通灵。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与世界充分融合的完美意境。

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不用弹钢琴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因此钢琴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送孩子学习钢琴和各种乐器的家长还有很多,但初衷是好的——钢琴音乐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气质。但随着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升学的压力,学琴、学音乐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孩子们的日日苦练往往只是为了过关考级、升学加分。

在这种功利心的熏陶和指引下,孩子们弹的琴除了熟练的技巧外,也就不再含其它,远没有古人的随心随性。待到琴的功利之用过去,便免不了走向封存蒙尘的命运。孩子们长大后又投身于成家立业的俗世生活,早忘记自己也曾洗手抚琴,更不要提审美情趣和寄托心声。

听琴的人,听的是弦外之音,作琴曲的人,谱的是心中之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下清浊在乎人心。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读完全书,我思绪万千。有时候友人相邀,会戏说“今晚是否有空?我们约几个朋友出来,一起谈谈理想,谈谈人生”。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对于“人生”二字我是畏惧和迷茫的。畏惧,是因为它太宏大而我太渺小,感觉人生难于把握;迷茫,是因为既处于尘世,又如何走完这短暂的人生,而不留遗憾。回首过去三十几年的人生,从幼时求学,到投入职场,到结婚生子,仿佛一直都被一只无形的手在催促着往前赶,匆匆忙忙,完成既定人生程序的各个环节。

忙忙碌碌于俗事,从未曾停留片刻,去观赏属于自己的风景,去寻找心灵的歇息之处。我对茶、酒、琴的了解,就比如新生婴儿对世界的认知,几近一片空白。也许是时候,给自己留点时间和空间,或捧一杯清茗,或品一杯小酒,或听一曲琴音,让心灵澄净清澈,让人生变得鲜活起来。

就如白岩松在序中写到的,“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

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千百万的人有千百万种不同的人生,对人生的品味也有千百万种。就如“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读书则可以领略他人的智慧,到书中去经历别样的人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提高品位,体会凡尘俗世之外更多的风景。

二0一二年八月九日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6】

文/何凯让

前不久读了于丹教授《趣品人生》一书,突然想起曾经读过一篇名为《幸福是一种心态》的文章。文中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

”这句话再次从于丹教授的字里行间跳跃而出,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于丹教授身处其位,也算是俗务缠身了,可她却能自主调适心态,乐游于山水酒茶,寄情于琴棋书画,我想,尽管也要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应酬,但她一定是悠闲的,从容的,幸福的。正如书中所说,“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怎么办呢?“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走进去,体会生命的一种从容”,“弹一张琴,吹一支笛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

这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心是自由的,感情是幸福的,生活自然是幸福的。

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和运行的规律,周而复始,不以我们的处境而悲喜,不以我们的喜恶而改变,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悲惨,真正的幸与不幸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取决于我们的人生态度。贾宝玉生于豪门,锦衣玉食,但他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幸福;祥林姐姐失去了丈夫,被迫离家出走,卖掉了苦力,但她很高兴能在鲁镇自己谋生。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一种心态。身边有很多人,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用心,怨愤盈怀,牢骚满腹,这钟泄愤于世,与人为敌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反而会使自己更加消极懒散,更不利于身心健康。

幸福不会主动找上门,但它却赋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等你怀着一颗真诚生活之心去迎取;幸福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如果不清除消极和厌世思想的杂草,它就永远不会发芽开花!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知足知心,感恩之心,幸福就会常伴左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7】

让心灵自由呼吸

喜欢于丹,是基于几年前,看她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论语。她端庄优雅,澹定自信;她口若悬河,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从那以后,她成了我敬佩的大学提问者之一,我也成了于丹众多粉丝之一。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她的《趣品人生》,让我更加钦佩她了,钦佩的不是美女教授的天赋,不是于丹老师的创造,而是于丹老师的感悟!

她的感悟,出于女人,出于学者,出于老师,出于做人,出于生活,出于这个现实的世界。读着她的书,我觉得自己像一阵春风,沁人心脾。她在书中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

于丹认为,休闲是一种内在的发现,休闲是一种乐趣,休闲是一种生活节奏。她用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闲暇与时间和金钱无关。在书中,于丹用细腻的文字,从道理上唤醒我们重新思考,感悟人生,发人深省。

她用茶、钢琴、酒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贴切、更贴近生活。这种观念强烈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告诉我们如何从容地找到自我,如何重新启动我们的心,如何找到幸福。

于丹说,人在路上奔忙,不妨在忙碌的喧嚣中“且停停”。“停一停”能让我们歇歇脚,静静心。在亭子里养养神,问问自己我们从**来,要到**去?

回味一下起点与目的之间,这路上的每一步,其实本身就是风景。但停下不是为了安息于此,终老于此。停一下,不是要丢了赶路的自己,是为了再上路,步履轻盈更好地上路、更好地前行。

以前每逢周末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变得十分焦虑,不知道怎样打发闲暇的时光,没有办法平心静气的去做任何事情。觉得自己在这段时间段过得太枯燥,不知道自己坚持的还值得坚持吗?没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独处太无聊了。

读了于丹的《趣品人生》,我懂得了: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来。

人这一生要承载的太多太多,为社会承担使命,为家庭承担责任......幸福正前所未有的成为了奢侈品,问问我们的内心:我们真的幸福吗?

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只是当今社会,人们匆匆忙忙向前进,忙工作忙生活,忙买房买车忙贷款,忙忙碌碌,熙熙攘攘,为忙碌而忙碌,晕头转向都要迷失了自己的心灵。

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生命中涵养、从天地自然中滋养而成的。人生路上究竟有多少亭子?那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甚至不是一段特定的时间。

一茶、一酒、一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唤醒生命的色彩。春天的迷人,夏天的火热,秋天的绚烂,冬天的宁静;海的波澜壮阔,湖的宁静安详,瀑的澎湃激荡,溪的浅吟低唱;日月的更替,四季的轮回;无不投射鲜活的光辉么?四时不同,山水各异,这样走下来,生命中自然会多出一份情趣。

人生的长河总有一些欢欣闪烁,前不久的一趟旅程,春风浩荡,绿树成荫,蓝天白云,天地辽阔,让我们趣味盎然,回味悠长。我们能把握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感动时刻。品茶、品酒、听钢琴、亲临山川,呵护身心,在大自然和日月更迭中陶冶情操。

当回到当下,生活虽然还是原样,由于心境改变了,会新奇的发现新的趣味,感受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品味生活的甜苦与意趣,不经意间找回生命本真,重拾幸福的感觉。

人生长路漫漫,释放自我,游历于山水自然之间,放眼于辽阔之间,亲临山水。见飞鸟在天,见游鱼在水,领悟其中的意境,获得天赋的人生乐趣。寻找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方式,从容的上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如此看来,幸福就在我们心中。清晨,我们在温润阳光的洗礼下醒来,伴着花草香上路,看蓝天白云,看青山绿水,看飞鸟将视线拉伸成弧......知足的心境就会打开,幸福就会不请自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要迷失自我,经常停下来寻找生活的真谛。享受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中的一种闲适与平静。

不复杂,不忙碌,不奢侈,不贪婪。喝一杯茶,品一口酒,听**,简单悠闲的生活,让灵魂自由呼吸。

峰高街道建设中心小学:龚文书

2012年8月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8】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棋琴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棋琴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都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是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讲,色香味俱全。

表面上看,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其实,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净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一个僻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

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

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新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心里喝茶可以把琐碎的事情放在一边。

世人茫茫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再讲,讲继续喝,远离品茶的初衷。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心中浮躁的思绪,保持头脑清醒,让内心升起一种滋养植物的满足感。

自古而今,酒在人们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人的性情,在酒中会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会更加沉闷,胸襟宽阔、豪气干云的人在酒中会越发壮阔。

酒逞英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酝酿的性情被美酒点燃,喷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浓有淡,酒里的情致有喜有悲,饮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选个合适的时间,或独酌,或对饮,或酣畅、或微醺,以美酒试一试自己的至情至性,触摸一处内心不轻易打开的地方,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酿造自己生命的传奇。

大家平时说“琴棋书画”,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相信谁都能说出几个跟琴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详;比如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孙豪门,跟着这位怀抱绿绮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当垆沽酒。这些都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从古到今,在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里,琴韵袅袅,萦心绕梁,隐隐约约从未远离。听钢琴的人听弦外的声音。作曲的人在心里作曲。听琴也罢,弹琴也罢,高山下清浊在乎人心。

开阔襟怀,散尽郁结气,让心变得清和明朗,也许是千古琴音最终的寄托。

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学着在邯郸走路,也不必学着鹦鹉学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古人的心态,而不是照搬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学习古人的心境,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背景和节奏中,都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篇9】

一山一水一世界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

李小晗早上起床,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纱窗洒落在地板上,心里有些温暖,懒洋洋地起床,端着一杯茶,坐在床边享受着温暖的感觉,品味着那茶、酒、钢琴的于丹温馨世界。这是在去年的寒假我已经读完了的于丹《趣品人生》,当时也想写点东西,但总因忙碌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而当今天能闲静的坐在阳光温暖中时,那一茶、一酒、一琴的人生又生发出许多的思绪。

我本是个好动的人,常常身未动、心已远。虽然年少时也曾有过拿起背包走天下的豪情壮志,把那山、那水尽收眼底,而后让自己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但静下心来仔细回味着于丹的一山一水一世界时,发现她让我们走的不是山水,走的是一种心境,游的是一种生活。“是让我们在名利的道路上奔忙久了以后,能到这山、这水中停一停,让我们歇歇脚、静静心。

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让我们向前望一望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人生其实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过程,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走走停停,别让我们在匆匆赶路中,丢了赶路的自己。其实,生活需要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的张力。而这样的情趣可以在山中、可以在水中、可以在山水中养出我们博大的胸怀。

所以让我们走出书房,走出城市,走出狭隘的自我。“山的四时都是有表情的,如同人的心境,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试想如果没有用心的把山水融入于心,又何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绮丽的风景和心境呢?

走进它们,也许是找到自我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山水,回归自己的宁静与平静。有时我们总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可何曾想到是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最后把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而事实上“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的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

于丹选择了茶、酒、自然景观等大家都能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航母与物质财富无关,完全是中国式的。它们形成了一套仪式,可以让每个人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

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现在我们常说,除了现实生活,我们还要看诗和距离。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品味生活,在山、水、水的世界里找到我们的灵魂吧。用品茶、饮酒、抚琴的心境面对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