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聚精会神的观赏某段电影时,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学到人生的智慧。通过形成作品的观后感我们获得了人生启示和成长经验,写观后感时最好描写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你是否在寻找关于观后感的优秀模板呢?经过一番调研迷你句子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讯“红旗渠观后感”,本网站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请勿过分依靠!

红旗渠观后感【篇1】

国内首部讴歌最美奋斗者——红旗渠建设者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将于12月6日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吕侯生担任总顾问、王宝玉担任总策划、孙建铎担任策划、王献青担任编剧、张惠民担任总监制,著名青年导演李正伟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吴迪、孙苏雅等主演,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枫尚嘉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

影片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红旗渠观后感【篇2】

又是一年秋草黄,依然十里枫叶红。和一年级孩子共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电影,别有味道。电影以"石头"的回忆和美妙的画外音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开山劈地,与天斗,与地争,创造了“红旗渠"的神话故事,同时也完美地呈现了新一代林州人敢想巧做,与风唱,与雨和,写下了“甘于奉献"的真实故事。

八十多岁的"石头”想到祖国就精神矍铄,回到林州就身强力壮,看到红旗渠就仍是少年,一颗爱国心,一段奋斗史,一种奉献情。孙女在研究"红旗渠”,孙子在崇拜“红旗梁",一棒接一棒,一代传一代,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年级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学着“台词",尤其是他们跟着说"归来仍是少年"时,我心头一震!谁说少儿不懂?"红旗渠"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来年春天定会发芽、开花、结果。作为教育路上一名行者的我,难道还有理由退缩不前吗?还有理由不努力吗?唯有敢于担当!唯有拼搏奋斗!

红旗渠观后感【篇3】

6月17日,公司党委开展了参观红旗渠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一整天的参观学习,我为红旗渠的伟大而震撼,为林县人的壮举而敬佩,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一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纪录片《红旗渠》中的“一担水,一条命;一碗水,一家人”的故事场景,使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贫苦生活,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受尽灾荒之难。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大旱绝收30余次,人相食5次。一幕悲惨的画面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当时的林县人民对水的期盼,祖祖辈辈盼望的水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呢?面对大自然恶劣的生活环境,林县人民没有听天由命。他们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走,“林县人民多北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在红旗渠博物馆,黑白的照片、漂亮的沙盘、一把把钢钎、生锈的锤头,看着当时的视频,听着导游的解说,我见证了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1960年2月杨贵书记带领十万林县儿女踏入了茫茫太行山,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苦战十年,于1969年7月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县委书记杨贵、除险英雄任羊成、爆破能手常根虎、总设计师吴祖太等一大批人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爬上分水岭,是红旗渠的分水闸,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生辉。倾听着哗哗的水声,仿佛聆听到杨贵老书记对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的话“如果红旗渠通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徜徉在“青年洞景区”,漫步在堤坝上,看着潺潺的河流,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感受着300名青年男女组成的突击队,忍者饥饿,拖着浮肿的病体,在爆破声中那17个月的坚持,那开山劈石的艰辛,那纷飞的铁锤和不断与岩石溅出火花的钢钎仿佛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感动与震撼之后,我问自己,假如今天要再修一条红旗渠,我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技术员?爆破手?还是青年突击队员?疑惑是冲锋在建设第一线的共产党员......我不觉得我有那么高尚。铭记过去,直面未来,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吧!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是红旗渠精神,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深深烙在我心中永不忘怀。

红旗渠观后感【篇4】

《红旗渠视频观后感》

《红旗渠》是我们熟知的一部经典电影,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曾经为广大中国人民的抗洪救灾争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红旗渠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成为中国21世纪的电视纪录片。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旗渠视频》做出个人的观后感。

首先是情感方面。《红旗渠视频》是一部深情刻画壮丽事迹的电影,在表达感情方面,电影采用了许多非常真诚表达方式。比如,前期采访纪录片中,采访者许多探访,情感极为动人,让人为之震撼。不仅如此,在影片的几个关键时点,导演也采用了非常精美的手法来表达人物之间深刻的感情。比如,有一段纪录片是关于修建红旗渠时,义无反顾前行的工人简捷(张世平饰)和被傅声(傅声饰)视为入门另类的知识分子庄谷(谢东鸿饰)之间的交流,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工人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很大,但是在那个尴尬的场合,庄谷却主动到工人们身边,说起了和他们一样的话。这种生动的阐释表现了中国社会上人们相互理解的美好情感。

其次是内容方面。《红旗渠视频》以一种复杂而且精丽的方式表述了中国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及人民群众奋斗的大概,更切身地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战胜外部敌对势力,实现“两百年长治久安”和“百年计划”的历史时期。影片中详实而又翔实的历史资料,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清晰而且立体的中国社会象样;同时影片中还详细展现了红旗渠在塑造新中国经济基础方面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红旗渠的背后,是亿万国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勇往直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计划无差错完成。在我看来,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今,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让人深深地惊叹人的顽强生命力和无限的能量。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提醒了我们,新时代中的概念,它提醒我们谦逊、跟随潮流的精神,而离开了这些精神,我们将会失去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有趣的是,在现今这个数字时代的春节档,这部传统、感人至深的史实影片又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根据新时代的构架和演示方式,为观众呈现出非常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扁平化呈现手法,这让我深入体悟到技术创新为大众呈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影行业向多元化、网络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中国电影也正在采取更为 flexi 灵动的打法,不断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品牌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注入。

最后,我得说的是,《红旗渠视频》的主题十分鲜明,说的一是“红旗渠”的好事当传,说的二是表现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展示为兴邦立义构建美好生活而奋斗不息的敢为人先的民族意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懒政、人民的伟大事业方面光辉的光辉历史。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读、品味,《红旗渠视频》展现的每个人物平凡而不平庸,活动中的每一种生活,都在构建中国的复兴之路上,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

总之,红旗渠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鲜艳的旗帜,而这部纪录片则是在这面旗帜下应运而生的。电影展现了那个举国群众_for 共同奋斗的时代背景,表达了中华民族战胜苦难和艰险的英勇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态度和奋斗精神。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自省之余,更是让我们感悟到和尊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品味,为美好人类的未来而与进如致远。

红旗渠观后感【篇5】

观话剧《红旗渠》后的几点启示

星宇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与我校众多老师的一致要求下,上个周我校全体教师在多**教室**学***型史诗话剧《红旗渠》。开学之初,我们都希望通过学习,让老百姓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精神,把它用在教学上。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遗迹,展现出他们不对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更不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的精神。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斗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渠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萦绕在我的心头。

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

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第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工作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特别是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这种自信的工作精神,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在今天更需要发扬。在工作中,我们不应推卸责任,不应扯皮。我们应该互相支持,努力工作。在曾校长的指导下,全体教师要共同努力,为土溪教育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

教育也是一样的。只有教师愿意贡献,学生才能有更好的成绩。在教育资源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土溪中学的教师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感染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精髓。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仍处于和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就要求我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传统,亮出本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而顽强奋斗。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丰富,但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红旗渠观后感【篇6】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x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A)——x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B。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x与x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红旗渠观后感【篇7】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力求打造有情怀又励志的年度燃片,故事横跨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先辈们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细致刻画了当年兴建红旗渠的场景,全民投入、全民兴修的场景十分“激燃”,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整个故事是围绕一条影响新中国几代人的水渠讲述的。这条水渠叫作“红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誉。“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条建国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当初修建时就创造了一系列壮举,“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

这条水渠是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当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红旗渠之险,可见一斑。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的红旗渠,不仅经受了50年历史工程质量的检验,也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这条让全世界惊叹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仅仅想向观众呈现红旗渠的壮观景象,也想要通过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着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以及观众口味的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国家国力强大的电影,此类电影在提高国民自信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电影逐渐展现出了在民族文化上的自信。《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是这样一部“燃”片,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仅仅会被那些为红旗渠建设奉献生命和青春的先辈们感动,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华民族真的太伟大、太顽强了!

这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励志电影,对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极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没有进行一板一眼的说教,而是很多时候通过一些爷孙之间诙谐幽默的对话和情节展开,充满趣味性。“石头哥、铁锤、叶儿、水蛋儿、栓柱……”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一定会对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毫不夸张的说,影片不仅好看,还为进一步发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这部国产良心电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创造票房佳绩!

影片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枫尚嘉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总顾问:吕侯生,总策划:王宝玉,策划:孙建铎,编剧:王献青,总监制:张惠民。

“时光不老 红渠永在”

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一首写给红旗渠人的致敬赞歌

红旗渠观后感【篇8】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近日,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电影。观看过程中,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逐渐变化着,影片播放后,心中感慨万千。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我们林州市作家王献青的小说《大国工匠》改编而来的,讲述了曾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同志石开林,在多年以后同孙子孙女重返红旗渠,感受红旗渠、感受林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老伙伴儿水蛋儿、铁锤一同在暴风雨中疏通红旗渠的英勇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林州新时代的新面貌,展示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电影过程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在暴风雨中,副市长李红蕾组织搜救队,她说:“我们一直在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现在正是发扬这种精神的时候。现在我宣布成立搜救队,去寻找一名年近80岁的老人和一名未成年的孩子,去亲身弘扬红旗渠精神,报名举手不勉强!”当帮忙搜救的人员纷纷举起手报名时,我的心一震,是啊,这就是我们现代的红旗渠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展示了林州新时代新面貌,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这部电影真、实:真正地将当时林县人民吃野菜、炸山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实实在在的让我们体会到现在生活、水资源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林州人,我们喝着红旗渠里的水,就应当传承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一代代林州人弘扬着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在中国闪燿,在全世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