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有实质的读后感呢?读完作品后,故事情节令人无法忘怀。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和尊严,探讨与"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的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建议只是提供参考,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苏东坡传》读后感

【1 】

20 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 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 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 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 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 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 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 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 *,曹操的诗古直悲 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

然而苏东坡,唯 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 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欧阳修,下至庶民,对 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 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 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 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 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

“改革派 ”的章停之流, 对待异己者的 *,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 “流放 ”,他们捏造莫须有的 罪名,制造 “乌台诗案 ”,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 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 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 “耻辱 ”柱上,是为 “元佑党人碑 ”也。其后 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 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 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 也就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 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 ”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 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 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 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 “和光同 尘,与俗俯仰 ”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 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 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 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 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 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 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 *论》 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 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 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2 】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

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 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的文化名人 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 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 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 个 “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 ”,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 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 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 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 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 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 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 *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 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 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 话来说是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 ”。不过我们生活 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 n 遍的书。

【3 】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 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 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 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 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 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 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 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 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 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 *者,是佛教徒,是 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 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 笑的人。 ”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 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 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 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 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 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 刻薄。 ”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 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 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 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 想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又好似看见,他站在 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 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 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 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 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 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 “思想的快乐才是万 古不朽的 ”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 *,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 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 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 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 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 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 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 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 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 伟大可是他的 “浩然之气 ”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 福。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在林语堂老先生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更是一个诗人,……”苏东坡的人格复杂多面。

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但是慎思与公正实为党人之所憎恶。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

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里是惯于说“一肚子学问”。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

“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

“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

”遂大笑。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

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后来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座文字监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和诗歌中发现了奸诈的字眼并加以指责。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领导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苏轼作为一位新的文学明星,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应予以压制。

再看他的为官仕途,说他是百姓的朋友,也是有来历的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

一、无事以当贵,

二、早寝以当富,

三、安步以当车,

四、晚食以当肉。

最终苏东坡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深夜。孤独的灯。翻着泛黄的书页,闻着淡淡的书香,我的思绪也抛开了浮华,洗刷了。

我以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在我的印象中,他只是北宋的一位大学者,他的作品留给后人阅读。看了这几天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位大天才一生的酸甜苦辣。

林语堂用一种非常自由的散文风格,化重为轻,讲述了一代作家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宗师之一。他乐观开朗。他乐于生活而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但这位才出现了数百年的天才,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一生流离失所的天才”。政治舞台上有许多起起落落。此后,环海风风雨雨,一次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从岭南到海南,越贬越远。面对随后的人生艰辛,人生的洪流遇到了不可逆转的礁石,但最美的雪浪冲天而起。苏轼以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后人推崇的优美诗篇和“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行,我也是行人”。面对苦难,东坡的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和壮丽。

他远离喧嚣,回归纯净空灵;他习惯了冷漠,天赋更加优雅洒脱;他懂得如何应对困难,这样他才能谦虚。多情而无情,与其涉入政治浑水,还不如谋求“老百姓的朋友”,谋求“自退之道”。于是,他以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别听林子敲树叶的声音,不如笑着慢慢走。”有禅意,不羁,有一种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易卜生说过:“真正的强者,善于在顺境中寻找阴影,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并时刻校准自己的目标。”天下之志,对于像他这样游荡堕落、志向常常达不到的文人,是一剂良药。如今,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有多少人在经历挫折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看透繁华的苏轼,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初衷。我认为生活不满意的情况十分之九。为什么不喜欢苏轼,“谁怕,烟雨一辈子都是你的”,我们笑一笑,笑一笑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古今文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喜欢他的博学多才、重情重义,喜欢他的刚烈似火、坦荡潇洒,也喜欢他的风趣幽默、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地,就寻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书来读。但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更对自己的味口,原因有三:

其一,是它的严谨。

林语堂先生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曾2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东方用英文写作的第一人。他也许不是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者之一。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曾用大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说:“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1936年举家赴美时,林先生就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翔实研究的基础上,他裁剪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于1947年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成为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的“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正如本书的译者、台湾著名翻译学家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所说的那样:“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写作《苏东坡传》时,于考据、义理、词章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曾“读过他(苏东坡)的札记,他的一千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正是这些“笨功夫”加上自身的才气,铸就了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真实可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的苏东坡。

其二,是它的文采。

林语堂先生是民国的传奇大师,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他曾经说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欺凌。为了躲避战乱,他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这样的人生际遇带给林先生的不是苦闷而是幽默。这种幽默饱含了人生的智慧,总是能够在一两句话间,或者一则小故事中,去点破、领悟生命里的一些无奈,更重要是懂得如何与无奈相处,甚至化无奈为力量,从中看到光明。林著《苏东坡传》共二十八章,将苏东坡的人生分成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等四段,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事业,有欢喜、有苦闷……林语堂先生用如椽大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六十余年的人生岁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过这本传记,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是妙笔生花,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酣畅淋漓、至情至性的享受。读罢合书,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包含感悟,感悟中自带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书中的每一段描写都可以单独摘列出来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了他所记载的苏东坡对写作文章的形容:“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当然,这也得益于译者张振玉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文学造诣,历经两载、字斟句酌,将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传记翻译得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译成中文之后的那种隔应感,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其三,是它的热爱。

苏东坡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的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在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中,充满了对苏东坡满满的赞誉:他在“原序”中写道,“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又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正是带着这种浓浓的苏式情结,在这部传记中,林先生用详实的资料、准确的诗文和恰到好处的文笔,还原了苏东坡大起大落而又旷达乐活的一生。他自己也坦承:“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苏粉”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怎么能够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阻隔,把《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林语堂之爱苏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完全是一个赤子在写另一个赤子。我想,很多时候,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已经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世间人性的解读,对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这种深入骨髓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因为热爱,方能参透,所以他对苏东坡的评价才会如此贴切传神:“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成为历来研究苏氏之人士所必引的语句。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偏爱,所以《苏东坡传》中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表现出了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辨奸论》也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身上;就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都成了他沽名钓誉的罪状。我对王安石的认识并不全面,但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王安石推行新政并没有错,宋朝也是需要变法的,而且苏东坡也是同意变法的,只是王安石采取的方法过于自负、手段有待商榷。但在林先生的笔下,王安石“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个评价未免过于苛责了,或许是林先生太替那些在新政中遭遇迫害的文人们悲痛了吧。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应该算是时代的勇者。

捧读《苏东坡传》,时时都会被这位伟人的旷世才情和人格力量所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可爱的苏东坡——林语堂最喜欢的文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文人。斯人已如清风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林语堂老师一生著译浩繁 ,除一部疏散文札记外,大多数为英文著述,他唯一的两部专列传文学《武则天正传》(Lady Wu)和《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 均是通过英译汉移植给海内读者的。固然林语堂生前曾对未能亲手将本身的英文作品翻译给国人表现过遗憾,也曾对别人所译的作品未能传其精华颇有微词,但台湾张振玉老师的《苏东坡传》译本瑕不掩瑜,无疑是最能传原作之神形的。

《苏东坡传》 的英文书名“Thy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可直译为“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生存光阴” ,可见语堂大师是把苏东坡作为一个西方人非常生疏的中国古代作家来先容的,如果英国人写雪莱或是拜伦的列传,Thy Gay Genius便只能作为副标题了。以是在我看来:要是用中文来写苏东坡,那便不是林博士的本领!终究没有英美作家用中文来写Byron(拜伦) 或Longfellow(朗费罗) 后再翻译成英文给本身的国人赏阅。更难能难得的是,林语堂1936年赴美时仅仅是凭着对苏的影象,凭着行李箱中散存的有关苏东坡以及苏 所著的珍本古籍来写《苏东坡传》 的,他无法像译者本日来遍及查阅,大量考证,靠的便是对苏东坡以及对其作品的热爱 ,将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代才子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谙中西文学及脚踏中西文化的功底,是断然做不到的。

工具方文明五百年一个大循环彷佛已成定律,罗马帝国(前50年-450年)瓦解后,中国进入唐朝盛世,西方经济则进入长达一千年的暗中期,到十五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再起,紧接着英国产业革命,经济开始爬升,直到20世纪美国经济雄霸天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本日,西方陷入经济阑珊,而中国则再度进入良性循环的出发点......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崛起一脉相随,文化的交换与传承则更多的依赖于精英人物。在已往一个世纪,至少是在已往的五百年中,有两小我私家堪称工具方文化交换与传承的魁首:一个是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他于明朝万积年间来中国布道,苦研汉学,通过用中文标注的天下舆图,向国人展示了一幅秘密的西方天下;另一个便是林语堂(1895-1976),他足可望利玛窦之项背。林语堂以本身娴熟的西方文学技能向众人破译了东方中国的秘密。他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存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浮生六记》(Si__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曾经流行泰西,被译成10多种笔墨流传,《京华烟云》更是几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难怪说许多西方人是先知道有“Lin”,后相识中国,这一点不外。

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历代帝王将相何其多也,他独写了史上最为污名昭著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古今文人好汉何其多也,他独选了为苏东坡立传 。在我看来,这是与语堂大师敢爱敢恨的性格使然。如果说写武则天发泄的是恨,那么写苏东坡则是倾注着爱了。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不会方便执笔为人立传,惟有爱与恨到了极致,天然的流露才会成为他们动笔的藉口 。在林语堂看来,像苏东坡如许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瞠乎其后的高士,像苏东坡如许一生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盼望的人是难以明白的。苏东坡,千年一出的英才,人间不行无一,难能有二,他凝结了林语堂满腔的爱:爱其作品,征求身边作为精力朋友,远赴外洋也要装满旅箱;爱其为人,林语堂一生都在践行苏东坡的操行,活得洒脱清丽;林语堂读通了苏东坡,其魂魄深处融入了苏东坡,惟其云云,他才写出了活机动现的苏东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容我们来比力一下林语堂与苏东坡,两者雷同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俩人都是特立独行的观光者和头脑者,他们淑质贞亮,嫉恶如仇;俩人都是全才型的大家、杂家,除了文艺创作之外,都爱捣弄一点小发明,苏东坡除兴趣研讨佛法、中医药方、瑜伽术、炼丹术外,最难过的他照旧一个水利工程师;林语堂除热衷于中英笔墨典的编撰外,终其一生的积贮研发中文打字机,终极得到突破,为中文处置处罚做出了孝敬;最紧张一点:俩人都是顶级幽默讥笑大师,都是无心政治的文人,他们疏于政治、政务,对那些谋利钻营的政客无比鄙视。按林语堂的话来说,他们是地隧道道的“素食者”:“天下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只管本身的事 。另一种管别人的事。前者吃草或素食,如牛、羊及用头脑的人是。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举措的人是。”

苏东坡一生政治运气崎岖,因不满时政,多次要求外任,两度受贬。他21岁中进士,名列榜首。仕途上:都门(开封,中进士)-凤翔(判官)-都门(史馆官)-杭州(告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狱)-黄州(谪居,团练副使)-常州-登州(太守)-都门(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都门(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都门(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兼河北军区司令)-惠州(谪居)-儋州(谪居)-常州(卒),南北折返,工具奉命,面临“都门”这一政治漩涡的中央,频频跳出而又频频卷入。他是当朝唯一被放逐他乡(海南岛)的官员,按宋朝大律,仅次于砍头(因宋朝建国天子明令擅杀大臣),但他屡贬屡赴,末了硬是从海南儋州乐成北还;他的作品,蒙当朝圣上喜读,受当权大臣激赏,被布衣百姓歌颂而又屡遭查禁;他官及二品,又被贬为七品之下,却始终泰然处之,苏东坡受佛家“寻常心是道”的影响可谓至深。在黄州、惠州、儋州,他置田筑屋,躬耕农舍,于赤贫之中其乐滋滋。谪居黄州时的那首《定风浪》,便是极好写照:“回顾向来冷落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语堂曾经猜疑苏东坡为何方神仙转尘,在我看来,苏东坡一生便是一个游历的官员,观光的作家,一个独立的思索者。正如所言:“莫听穿林打叶,何妨吟啸且缓步,竹杖草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今年国庆七天,奉师令借了一本厚厚的林语堂《苏东坡传》。本来想匆匆读完的,却不想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身世深深震撼,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怀有无限的敬意。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的天赋无与伦比。说起苏东坡,就不得不提他那前所未见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荡江湖,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十年生死无边,无思而忘返”的深情风格,有“欲将西湖比作西湖,小则清新淡雅,有“人有悲欢,明月阴晴”的人生哲理……其境界空前。古今中外,世间万物,笑笑,无不以笔为灵感。通过东坡,我触摸了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裳,聆听了中国文化的脉脉。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有诗,败有诗”,这句话用在东坡身上。“五台诗案”让人感叹:天才往往被别人羡慕。如果不是苏东坡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和他是朋友的同事不会排斥他,他也不会。东坡是一个绝望的乐观主义者,这很好。他并没有感到不快,而是顺其自然。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天赋也越来越丰富。在密西西比州,他写出了最好的中秋抒情诗《水调歌头》,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一直延续至今。在晚年生活的岭南荒野,“一日饮三百荔枝,不辞岭南人”,也是苏东坡豁达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很佩服苏东坡,因为他的傲慢。当王安石的改革进程出现种种弊端时,苏东坡等人立即表示反对。苏东坡用他最好的武器——笔,书写了《神宗完颜书》,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气质和风格,他的机智和勇猛的精神,清晰可见。后来,苏东坡反对改革失败,被贬到杭州,远离喧嚣,回归清纯空灵;他习惯了冷漠,天赋变得更加帅气洒脱; “一点点嚣张,千里极乐”苏东坡那傲慢干练的震撼话语告诉世人:一个人只要有最大最嚣张的气场,就可以不凡、正直、从容、自在, 在任何情况下。 ,可以安心享受千里的荣耀,让人感到无限的快感!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和心灵的喜悦,这是不朽的。苏东坡的狂傲精神,将永远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