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下所需之"人间世观后感"方才问世,能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使人们轻松地在线观赏影片,实乃一种表达内心感动的方式。所谓观后感,正如其名,即观影后的感受与思考,撰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描绘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主题。希望君能将此文珍藏于心!

人间世观后感 篇1

前不久沸沸扬扬的B站电视剧下架的事情,当时人间世我还没有全部看完,当时很是欣慰没有下架,但是今天继续看的时候发现不见了,后来是搜索单集看完的,不了解这样题材为什么也会遭遇下架,当时下架风波,有看到一句话说的很棒,我们可以理解审查制度,能够接受版权普及,但是请给我们一个有偿观看经过审查的电视剧的平台。

10集的纪录片,很多片段都是含泪看完的,医患关系是现在常常上头条的新闻,在纪录片中,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救死扶伤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施救,但人有旦夕祸福,医学也有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实施抢救的片段,各个医生轮班做心脏复苏,最后抢救无效时,有一个医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许这个抢救是他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寻常的一个,或许这个病人是他看尽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头走掉的时候,我想他的心中还是有惆怅,毕竟那个患者才24岁,

器官捐献,这个听起来就有千金重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死后又有灵魂转世的说法,关于火化都需要国家普及推广,更何况人死后将所有器官捐献,生者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忍受多么大的悲恸,焦的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监护人手写放弃治疗,这四个字,亲笔写下就好像是亲手放弃最爱的儿子,这个时候父亲犹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异常冷静,儿子的生命已经留不住了,就让他成为其他优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这世上,这一集的最后,有一个器官捐献的纪念碑,这个碑不仅仅是在告诉活着的人,这世上有这些人他们的亲人在忍受丧亲之痛的时候还想着其他无血缘却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记录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绿叶枯萎不是结束,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是否有想过未来,自己的生命会怎样结束,临终关怀医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严的死去,选择自杀也是需要有勇气的,有时候还没有鼓足勇气,却也连这个选择也失去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没有力气了,到那时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是在小小的床上,透过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这是每个人不得不去想,却又万万不愿想的未来。重病的老人离开时,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车送她最后一程的时候,在车上忍不住落泪的场景,这一生两人携手,却有一人先走,这其中苦痛无论年纪老少、身体建康与否都是一样的。

26岁的年轻妈妈,这一集是最感动的,新婚夫妻的恩爱,怀孕母亲为了孩子坚持到最后一刻,勇敢、乐观地面对病痛,疾病总是突然地降临,没有理由没有凭什么,无人可分担替代,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实无虚度么?

人间世观后感 篇2

当看完别人的人生,我就在想象自己的人生。人生好比一场纸片游戏,你不可能一直抽到好牌。这样子的我突然害怕了,害怕自己不可以陪伴父母,害怕自己没有资本让他们生活的更好。我没有期待过逃避自己的责任,只是想要让责任变得容易承担。

希望你可以变得更好!不论那时候的你,身边是否有一个陪伴你的人 ,我想让你坚强仅此而已。不可以一个人无声的哭泣,你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做一个没有负担的人,你可以获得一些东西来承担责任。

会拥有金钱的,那是一个时间问题。会拥有伴侣的,那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但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有趣的灵魂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人生在世,必有一死。不过是早晚问题,你所做的是让期待你成长的人得到回应。

爱上自己,珍惜活着。

人间世观后感 篇3

医疗主题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二集《生日》上线后,引发微博上一场围绕“生育”问题的大讨论。

《生日》中的几个人物,均是伟大的妈妈,因为各种原因,她们拼上性命孕育,不管即将面对什么,他们都要赌一把。有些人赢了,可有些人输了,输了命。

看着镜头里抢救仪器上那条没有任何波动的直线,我想,如果置身其中,我一定是自私的人。

25岁花季,为完整人生,赔命生子

吴莹,25岁,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医生说她不能怀孕,丈夫、父母、公婆劝她放弃孩子,可她用母爱的光辉推着所有人跟她一起往前。

她说,有了孩子,人生才完整。

非常佩服她的勇气,敬仰她母爱的伟大。然而,孩子出生后没了妈妈,父母没了女儿,丈夫没了妻子,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伟大。

我忘不了她接受手术前的泪水,忘不了她手术后躺在ICU里的眼神。

我不知道她是否后悔,但我肯定她很留恋这个世界,她不想死,她想活!

孩子有了,但命没了,人生完整了吗?

38岁,已有两女,失血一万毫升,拼得一子。

林琴,38岁,已有两个女儿,因为当地重男轻女,必须再生一个儿子。

生产过程中出血一万毫升,相当于一个成人体内的血换了三遍,最后摘除子宫,保住一命。

画面的惊恐绝对足以让人过目不忘。

但更让人惊恐的是,当医生告诉她丈夫可能需要切除子宫时,丈夫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妻子,而是说:“一定要没办法的时候才能切除!”

好吧,我不生气,至少他没有说死都不能切。

终于走到陌路必须要切子宫,让丈夫签字时,旁边还有一个女性的声音在说:“真的要切了吗?”

我难过,它来源于一种无力感

在男女平等的努力这么多年之后,还有如此堂而皇之的重男轻女。

互联网如此发达,信息如此爆炸的年代,有几个男人认真的去了解过女人怀孕、生产的过程,去关心过产后抑郁的存在。

就像纪录片里说的,这是母爱的光辉,还是生命的。

我只能是个坏妈妈

很感恩自己能顺利的拥有这么个可爱的女儿。

得知怀孕时,我曾想过不要她,我能预想到孩子对我的一切影响,而现在这些影响也确实发生了,确实一度非常困扰。

怀孕导致的所有不适,生产经历的所有痛苦,都被周围的人用一句:“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轻轻带过。

经历两天两夜的`宫缩痛,转剖腹产,术后躺在病床上,所有人欢天喜地在病房里谈笑风生,嗑瓜子喝茶,看孩子聊天,我这个蓬头垢面、插着尿管、躺在床上动不了的人被很多甚至不认识的人参观后又被自动无视。

我的尊严在哪里?我的亲妈跟我说:这是风俗,你必须接受。那是我一辈子的阴影!

照顾孩子,任何人都可以有事走开,但我不行,依旧是亲妈跟我说:“你是妈妈,应该的!”

妈妈自然是心疼我的,但依然觉得所有都理所当然,那是他们那辈人无法改变的传统。

孩子出来的刹那,被告知是女孩,我的第一反应是遗憾,因为我的女儿还要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即便她心甘情愿,但也不可避免要承受痛苦。

我爱她,所以等她大一点,我要告诉她,不管你爱谁都要先爱自己,只有自己开心,才能带给身边人快乐。

我不催她结婚,不干涉她是否生育,只要她明白自己的心意,明确自己的目标,一切的决定我都支持。

而我,要身体力行的做好她的榜样。

不会省下化妆品的钱给她上早教,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变化放弃凹造型。

哈根达斯一个球我要吃大半个,给她一点点。

我要继续让她一个人睡一间房以保证我自己的睡眠质量,我要找机会甩掉她跟闺蜜出去浪,跟哈先生去蜜月游。

我想出国留学,我还有事业上的野心要积极实现,我要留很多时间给自己折腾。

我要变得更勇敢

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女性总要承担更多的压力,现状不是一两人或二三十人甚至几百人能改变。

马伊琍说,要男性真的尊重女性,就要让他小的时候就看到爸爸是非常尊重妈妈的。

可是,他人,即便是亲密的爱人,我们都很难控制,但至少我们可以主宰自己。我愿意就是心甘情愿面对一切后果,但不愿意就要勇敢大声的说出来!

人间世观后感 篇4

昨晚上看了《人间世》那个镜头里面的画面,如此平白,但是却诉说着一群勇敢的孩子面对骨癌病魔的坦然与坚强,诉说着每一位父母对于现实的无助但却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他们的宝贝,当我看到王思蓉跟她的妈妈斗嘴 我亦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安仔要捐眼角膜的时候我哭了,我希望天底下每一位可爱的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平安健康。

《人世间》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如此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在生存死亡这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止。

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它让人在新生和离别间,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

它让人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

人间世观后感 篇5

2016年夏天,医疗类新闻纪实片《人间世》第一季的播出,引起巨大的反响。很多观众都哭着要看整部电影,豆瓣的得分高达9.6分。

《人间世》的观后感观后感一:很多人看《人间世》是因为抗癌妈妈张丽君吧?我是不经意间看到了张丽君的短**,进而发现了《人间世》这部九集的记录片,用一晚上的时间慢慢看完。

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五味杂陈,不由得也考虑到了生死这个人生最宏大的主题。

人生不容易,死亡更难,因为它有太多的情感和泪水。作为经历了亲人从生到死的我来讲,更是感同深受。

我一直在感叹,人活着,其实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存在,当我们随着时光慢慢老去的时候,也在送走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用悲痛和眼泪先别着这个世界。死亡总是不期而至,有时连让你悲伤的时间都没有。死亡的可恨之处在于它永远不会因为你年轻或优秀而开放。它总是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向人们展示。

张丽君与孩子道别,连续录制了18年的生日祝福。这令人心碎的一幕,真让人不忍仔细**。我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将来看到母亲的生日祝福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这部记录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期待,因为张丽军变得更好,去了理想中的美国转了一圈。不幸的是,不在记录片中的张丽君终于离开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捐献儿子的器官;还有看着年幼孩子却无力救助的年轻爸爸妈妈,以及那些妙手仁心的医者站在病床前束手无策的无奈和汗水,每一幕都扎进你的心窝,刺痛最柔软的地方。

《人间世》讲的是医患关系,但它让我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生死,是无奈。当张丽君的公公说下辈子让她做自己的女儿时,我想没有人不会落泪,人间情未了,来世再相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活在当下,在时间中享受快乐。

正如张丽君所讲的,人生就像打牌,总有人会抽到几张烂片,抓到手时你就知道已经输了。你不能悔牌,还不能弃完,你只有任它摆布和玩弄,这,就是操蛋的人间人世。

我不得不感叹我还活着,还很健康。

《人间世》的观后感观后感二:对这部**《人间世》慕名而去,我想知道为何一部纪录片可以被吹捧的如此之高,可以被这么多人喜欢。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不是奉承,不是喜欢。

而是对现实的束手无策,对病魔的无奈,对亲人突然离别的悲痛。

目前《人间世》只出了第一集,《烟火》。

片中的孩子都是受骨癌困扰的。

有个女孩从15岁开始接受**,现在二十六,而且有一个从上学开始就一直陪伴她的男孩子,现在快要结婚拉。

但是,总会有很多意外,还有很多孩子都要化疗,灭活,做手术,截肢。

而且有很多家庭因此也变卖家里所有的家产,只为孩子能多留着人世间一会儿,但是每个家庭都坚强的告诉孩子告诉自己,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我不禁想到前一段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每个人对生的渴望,但是又迫于现实,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他,但是在病魔到临之际,我们不想放弃任何一丝机会,要与病魔战斗到底。但在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意外。父母总是人为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其实不然,也许多一点的陪伴,多一点成长,也许我们就可以早一些发现,早一些**。

虽然说再多都没有用,因为大家都是迫于现实的人。许下一个愿:大家都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因为一生太短,我们要多一点时间去感受!

《人间世》的观后感观后感三:昨晚上看了《人间世》那个镜头里面的画面,如此平白,但是却诉说着一群勇敢的孩子面对骨癌病魔的坦然与坚强,诉说着每一位父母对于现实的无助但却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他们的宝贝,当我看到王思蓉跟她的妈妈斗嘴我亦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安仔要捐眼角膜的时候我哭了,我希望天底下每一位可爱的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每一位父母都平安健康。

《人世间》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如此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留恋的渴望和失去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所有的情感都被放大,欢乐被表达,悲伤无法忍受,愤怒无法阻挡。

然而,除了误解、冲突和冷淡之外,还有信任、尊重和相互理解。

它让人在新生和离别间,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

它让人们明白,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

人间世观后感 篇6

人间世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世界的规律浩浩荡荡,疾病、死亡,人类从未克服,但也从未放弃,除了祈求上苍,医学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后屏障,而医院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现场,“人间世”剧组将发生在医院的故事一一呈现出来,两年的记录,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救命》《理解》《团圆》《告别》《选择》《信任》《新生》《坚持》《爱》这九个主题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如片中所说“有时是**,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集:邹磊,男,24岁,正值青春年华,本应享受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却患上了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

面对年轻的生命,父母恳切的眼神,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经过多名专家会诊确定给予他血液净化**,期间为了保证血液及时的输注,各位医护人员甚至不惜用自己的体温去帮助血液复温。遗憾的是,最终,血液净化的并发症并没有得到克服:应激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而主要负责抢救的汽车,经过前医生48小时的不间断抢救,并没有离开这个花季的青春。

王建辉—心脏移植患者,他的癌症扩散到了心脏,急需心脏移植,他是幸运的,因为刚好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和他匹配的脏源,50岁的心脏外科主任赵强带病操刀,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王剑辉的手术很成功,第二天他就醒了。面对任何一个生命。

我们都会不遗余力的去挽救。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生活是一个终极问题。人们总是要面对死亡。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近在咫尺,不甘心,愤怒,挣扎,害怕。这是一个人最直观的感受,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死亡的意义。

“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都是我爱的人”,这是第九集《爱》的主人公—张丽君说的一番话,26岁的她怀有身孕。却不幸患上了癌症,迷茫、慌张、绝望。在打掉孩子还在尽快接受癌症**和等着孩子生下来后再进行**之间,她坚定的选择的后者,她说:

“生命终结了也应该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为了保证胎中的宝宝健康的生长发育,张丽君甚至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当2斤多的“小包子”平安降生后,此时,医生发现张丽君的癌症竟凶险到无法开刀**。当生命走到尽头,如果可以选择,你将以怎样的方式谢幕?

她选择了笑着面对,保持生命最后的尊严。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但张丽君说:“烂牌抓的多了,也就无所输赢了”。

生活不是喜剧,但她比喜剧更有力量,指向人民。

医学的任务不是起死回生,更不是消灭疾病,医学的对象是人,是缓解人的苦痛,解救性命,但命不由人,有时候,医生拼尽力气也没有换来一个**的机会,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个机会,却没有挺过最后的难关。在这场战役中,医生与患者本是同盟,误解、争吵、沟通,医学的征途荆棘密布,医生是患者最后的希望,在生死面前,即使前途凶险,医生的天职要求他全力以赴。

我们组织了数百次救援,我们成功了,我们失败了。它是能够经历这种痛苦的,我们仍然可以坚定地守护每个人的生命。医生**患者本是战友,彼此之间需要信任与尊重,双方都多一点理解才能,还社会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

人间世观后感 篇7

观后感在普通人眼里、在大部分影视作品里,精神病院一直是一种神秘且带点恐怖的所在,正如武汉人提到“六渡桥”时嘴角总浮现出一点戏谑的神气。在我们的想象中,精神病院应该是充斥了狂乱、暴力、哭喊、伤害、压制的地方,应该是一年到头暗黑无望的地方,里面的每个病人都应该是癫狂无理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是压抑强悍的……然而我们想象中的,就是现实么?至少,呈现出来的不是。

在他们的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医院干净漂亮,环境干净舒适,病人生活井然有序,医务人员也很容易和病人开玩笑。我们可以看到,患者中有物理博士、文笔优美的诗人、学习法律的大学生和绘画技巧高超的书法专家。我们可以听到病人平静而细腻地谈论生命、理想和生命的意义。这些观点不仅是积极的,而且在哲学上也很深刻

节目以一位病人的自创诗词开篇,他自喻医院为牢笼,自身为笼中鸟,照料他的**争辩说他自身的疾病是困住他的牢笼而非医院,他会强力反驳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拒绝他人曲解他的本意,看节目时感觉这和正常人无两样,且能创作诗词不知道比多少人有才华呢。

有物理博士,18岁住院,现在杂技团演员超过50人,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法律女孩,还有孝顺偏执老人等。他们没有病时逻辑清晰,用哲学回答问题。他们多才多艺。他们会画画、跳舞、拉小提琴和写书法。他们日日站在窗前眺望,他们或暗淡或明亮,或闪烁不定的眼神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出院。

可是出院那么容易吗?有些人病好了,却因家庭无法照料,被整个社会所抛弃,成为了真正离陆的小船。有些人有钱但没有家人。他们被孩子遗弃了。

最让人伤心的是剧中的花童。她想出去,她想上学,她抱怨她父亲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她每天都在挣扎。父亲无奈,愧疚,却又无力。大学老师前来慰问,女孩开心得蹦蹦跳跳,老师却话里话外得劝她退学。

学校怕负责任是可以理解的,但女孩的病真的反复无常,难道不能永远**吗?最后,女孩离开医院回家休息。不知道女孩最后能否重返校园,希望她能开开心心得活着。

每个人都认为他是个正常人,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空白。我们悬崖勒马把自己揪回来是我们的意志力强,有些人或被外界刺激或家庭的缺失,因为种种原因精神无法自己控制,他们只是病了,这种病与肉体疾病无二,真心希望社会多一点包容。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鲁莽和歇斯底里。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和我们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也可以和你对答如流,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聊天,前提是要和他们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让他们相信你。

我见过和我们心平气和的说她饱受疾病困扰,晚上不敢闭眼睡觉、不敢一个人出门,总觉着有人在和自己对话;我也见过张口闭口是宇宙星河,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个,但他仍觉着自己是超能力者,因此不愿洗手,因为他认为手是能量的**;也见过才华横溢,会唱歌会跳舞会模仿长的更是娇小可人十分漂亮的幼儿园老师,有时候想想觉着她说的话很有深度,她说人的气量是由喝水的容器决定的,有的人气量大,是因为他喝水的容器足够大,有的人心地善良好说话是因为喝水的容器是球状的没有棱角……也还说为什么有一种笔叫“圆珠笔”,因为地球是圆的,“珠”相当于柱子就是擎天柱(当然在这她把字可能想错了)意味着支撑着整个地球 ,但有时候说话又神神叨叨,她说之前在幼儿园上课时孩子们上课起立她觉着孩子们都在朝拜自己,她觉着自己是武则天,所以经常会说“平身吧”,她把这一感觉发到朋友圈被家长看到就告到学校,学校就辞退了她;还见过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在妈妈骑车送自己来精神病院的路上摔倒了,伯伯将自己先送过来,妈妈上医院看完病之后来看她时,她表现的比我一个二十岁的人更通透,她给妈妈搬来凳子,拍拍衣服后面的尘土,对妈妈说,“你放心,我病情稳定了,就可以出去了。”她让妈妈按时涂抹药物,叮嘱伯伯帮她照顾好妈妈……妈妈走后,她告诉我们,自己不懂事,对不起妈妈,之前一直要出去闯荡,然后去了外省,谈了恋爱被男生给骗了,最后回来被邻居议论受不了就这样了。

也还见过那种在发病期意识真正不清楚的阿姨,看我们穿白大褂,对给我们说,“帮帮我,把我的包皮割了……”

一同追剧的老婆开玩笑说:“怎么感觉每个人都比我正常?”我说:“你没有看到他们不正常的时刻。”的确,他们当然会有不正常的时候,否则他们怎么会被家人朋友送到医院?

节目组也坦承“曾经用镜头记录下病人发病时上束缚带的画面”,但他们选择了不播出,因为“跟他们漫长的人生比起来,尤其是在医院**后,发病并非常态。”

即使是你我这样的正常人,谁不曾经历过艰难的时刻呢?当我们面对无力的人生时,也曾在某个瞬间崩溃大哭;当我们遭遇误会责难时,也曾在某个情境歇斯底里;当我们无法自控时,也曾经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和言行。但我们都知道,那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我们前一秒咆哮着吼完孩子,下一秒会调整情绪继续陪他完成作业;我们前一天和爱人争吵打闹,第二天会调整情绪让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继续;我们狠心转身撒手不管把纷争抛在脑后,走几步再回来稳住自己,捡拾一地鸡毛……而那些被关在精神病院的人,他们可能仅仅需要更多一点时间来调整自己,适应生活而已。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