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观后感 篇1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08

关于差异原则,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要取得社会进步,就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只有差异才能激励个体实现自己的追求。而有些人则是从社会稳定、公平的原则出发,反对差异的存在,认为因为差异导致了****件的频发。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有点符合差异原则的观点。重点发展东部、农村和工业。

因为在那个经济发展十分紧迫的时代,发展是第一位的。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应该享受你应得的,这样你就有动力向前迈进。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很明显的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宗旨。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各种代表大会都把“三农”问题摆在议事日程的首位。有其是十七大关于分配问题很明确的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种种迹象都表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稳定中求发展是首要目标。

为什么纳税按所得收入作为划分依据?这是因为当你的收入比别人多的时候,你应该拿出一部分来帮助那些比你更穷的人。其实,这只是承认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否则太多是不够的。

这就是罗尔斯的道德专断原则。

行政管理2周绪枝***

公正观后感 篇2

作者是哈佛教师,全书如同老师授课般以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将读者先引入矛盾再过渡到主题,娓娓道来地叙事,从功利、自由、道德三个维度解析何为公正,事例的矛盾点都很突出,并围绕矛盾引入、解析了三种哲学观。

对康德的「意志自由」的梳理尤其精彩,把抽象的概念描绘得很具体,康德眼里的自由可能只有机器人能做到吧,但他本人并不死板,还会机智(jiaohua)地与帝王博弈,我觉得康德老婆肯定从来不和他吵架。

感触较深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的逐利性都越来越强,功利渐渐成了衡量事物的主要梯尺,大多事物都不同程度地被货币化,可又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悲观地看,所谓“公正”可能永远只能追逐而无法触达;乐观地看,以功利为梯尺至少比以自由为梯尺强,没人会想活在一个成天革命的世界里。

把“公正”约等于矛盾的化解,倘若矛盾无法彻底化解,那斗争便不会停止,结合前几天看的《历史的巨镜》,不得不承认地球从未逃脱开达尔文主义的枷锁,人类作为唯一有机会借助理性逃离达尔文主义的物种至今也没成功过,一直生存在不同形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不过好在这种状态是收敛的,但愿后人会有机会。

公正观后感 篇3

公正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从社会分配到荣誉应得,从平等相处到正确行事,无不需要对公正的界定和认识。

探索公正的进路主要有三种,分别关注功利与幸福、自由与同意、目的和德行。

对于生活中的公正,这三条进路从未真正分离。但为了探讨具有独立价值的公正,我们必须更审慎地考虑这三种基础。

尽管我们致力于推进繁荣和自由,我们也不能全然摆脱关于公正的道德评判。那种认为公正涉及德性和选择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灵。关于公正的考量,似乎不可避免地使我们思考最佳的生活方式。

功利主义衡量的是损益的高下。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无差别地考虑不同事物的幸福与痛苦;密尔则更进一步,从长远的角度认识最大幸福的可能。

对功利主义的主要质疑有二:其一,幸福与痛苦是否有质的差别?当控制了量之后,这是可以探讨的;其二,权利因损益的差别而有偶然性,这是功利主义,特别是不考虑质的差别的情况下必然的。

自由主义坚持同意的价值。自由至上主义者只关注同意的成立;康德则要求同意的基础——尊重无差别的理性能力,也以此构建道德和自由;罗尔斯认为同意和互惠性同样重要,差别而非平等也可能达成公平,反对基于偶然性的道德应得。

对自由主义的主要质疑有二:其一,基本自由的界定、定义并不能被自由本身解释,目的论不可避免;其二,同样的制度选择,可能对不同水平的群体而言,或公正或不公正,从而存在矛盾,也即其忽视了无需同意的特殊义务——团结义务。这里的观点并不同于书中的论断。

目的主义关注道德应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合乎目的是公正的条件,并将目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遵从本性的正当性作为其内核;叙述性的观念否定自由主义对人与其特定身份、背景的剥离。目的主义使我们能够探讨美德、群体和共同善。

对目的主义的批判主要有二:其一,事物是否真的存在目的?物品的目的由其生产制造而界定,尚且可能改变,更不必说社会存在的目的;其二,我们如何达到目的,如果目的被任意解释,其与罗尔斯的规则就毫无差别了。

所以说,关于公正的论断是如此复杂,其中许多的“事实判断”,其实都是价值选择的表现和形式。

而我选择什么呢?我认为,对义务的区分很重要。

公正的基础是无需同意的无差别的普遍义务,它来自康德或罗尔斯的自由;而合乎目的的论断构建了国家、家庭等团体的团结义务;在功利的衡量下建构的规则,则给基于同意的义务留下了空间。

换言之,功利、自由和目的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容许自由,也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具备目的。

公正不是功利,公正不是平等,公正不是善良,公正是群体的共同选择。这里讲述的是我的选择。

而看完这段文字的你,又会有怎样的选择呢?我期待更多的答案。

公正观后感 篇4

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有感

桑德尔的这本《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基于其在30多年来一直在给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授的名为“公正”的课程。但就本书的内容比课程的内容更加详实。

在书中,主要是根据帮助、紫心勋章、母亲、同性婚姻、反歧视政策、兵役、ceo工资、或高尔夫球自行车使用权等。

作者主要探索了三种公正进路。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公里或福利最大化——为了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正意意味着尊中认们的选择自由——或者他们在自由市场上的时机(比如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善。

首先从福利最大化这一理念开始。为了讨论这一理念,作者转而讨论了功利主义,它对应当如何使幸福最大化,或(如功利主义说的)如何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及为何如此这些问题做了最有影响力的说明。

在这方面,笔者主要介绍了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功利主义观点及其反驳。。

边沁创立了功利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幸福,也就是说幸福一般大于痛苦。对他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

他所说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但是很多人对边沁的观点提出反驳。对功利主义的第一个反对意见是,许多人认为功利主义最明显的缺陷是它不尊重个人权利。

功利主义的第二个反对意见是,我们是否有可能把所有的道德上品变成一种单一的价值货币?表示怀疑。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认为上述反驳是可以回答的。他试图改进功利主义,使之更人性化,少算计。他的著作《论自由》为个体自由所辩护,其中心原则是:

倘若不伤害到他人的话,人们应该可以自由的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第二种对功利主义的反驳认为,功利主义把所有的价值都纳入了一种衡量标准,米尔对此的回应也有赖于那些独立于功利主义的道德理想。《功利主义》,试图说明,功利主义者能够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评估我们欲望的质量,耳不仅评估其数量和强度。[趣祝福 wwW.zF133.Com]

他还认为,除了效用本身之外,他可以在不依赖任何道德概念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区分。

接着,作者讨论一系列将公正与自由联系起来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强调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尽管它们对哪些权利最重要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分析了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对个人权利的看法。

“自由至上主义者”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只要我们同样尊重他人这样做的权力。自由至上主义者反对三种类型的政策和法律:

反对家长主义,反对立法,反对收入或财富的再分配。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认为,任何企图带来更大的经济平等的常识都注定具有压迫性,并且对一个自由的社会是有害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认为许多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行为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非法侵犯。

罗伯特·诺齐克的《无**、国家、乌托邦》从这样一种主张开始——个体拥有“如此强大和影响深远的权利”,以至于“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他总结道:

“只有职责仅限于保证合同执行、保护人们不受压迫、偷盗和欺骗的小**,才是正当的。任何基础更广的**都侵犯了个人不被强迫做某事的权利,因此是不公正的。”根据其观点,经济上的平等没有任何错误;反对模式化的公平论,而支持那些尊重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选择的公平论;也承认,判断经济领域各行业的第一桶金是否干净并非易事。

那些支持通过税收来重新分配收入的人,对自由至上的逻辑的反驳:税收并不像强迫劳动力那样糟糕;穷人更需要钱;成功者前那些对他的成功有所帮助的人;对一个人进行征税,并非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在制定他所遵从的法律时他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的人足够幸运;

最后,笔者转向其他理论,认为正义与美德、美好生活密切相关。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康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

约翰·洛克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即:我们可以入自己所愿的任意处置我们的生命和自由。

康德为权力和义务提供了另一个可供选择的论据,它依赖于我们是理性的存在,值得尊严和尊重的观念。康德认为功利主义是错误的,反对功利主义,认为正义和道德是幸福的最大化。他认为,由于将权利建立在关于为什么会产生最大幸福的计算的基础之上,功利主义使权利的基础变得脆弱。

此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试图从我们碰巧拥有的各种欲望中推断道德原则是一种错误的道德思考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他所说的“纯粹实践理性”而达到道德的最高原则。

根据康德的思想,自由的行动就是自律的行动,自律的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对康德来说,尊重人的尊严意味着把人当做目的本身。根据康德的理论,行动的道德价值不是由以下结果构成的,而是由完成行动的意图构成的。

康德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理性观念——与道德有关的实践理性——并不是工具理性,而是“纯粹实践理性”,他忽视所有的经验目的而设定了一种先验性。——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

康德的要求苛刻的自由观念和道德观念是相互联系的。道德行为意味着出于义务的行为——为了道德法则。道德法则由一个绝对命令构成,也即一个要求我们尊敬的将他人当做目的本身而加以对待的原则。

只有当我们在自律中行动——按照我为自己制定的规则行事——我才能摆脱与自然和环境分立的命令。这样一种法则,必须不受到我的特殊期望和欲求所制约。作者还分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三种应用:

性、谎言、政治。康德反对随意性行为、坚决反对撒谎、一种具有误导性,然而却是真实的陈述并没有以那种与直率的谎言同样的方式强迫或操纵了听众。康德的政治理论反对功利主义,支持一种基于社会契约的政义理论。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张,思考公正的方式就是要询问,在一种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我们会认可什么样的原则。罗尔斯的社会契约概念是在平等的原始状态下达成的一种假设性协议。罗尔斯认为,在这一假设合同中有两种公平原则。

第一项原则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自由,第二项原则涉及社会和经济平等。

契约所具有的到的局限:这一标准从那里获得?在某些情况下,同意不足以产生具有道德约束力的义务,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不需要同意。

契约的道德约束力**于两种不同的理念:自由意志和互惠。假设罗尔斯的思考是正确的:

思考正义的方法是,在无知的帷幕后面,我们将在最初的平等中选择什么样的原则。我们不会选择功利主义。选择“差异原则”,即,只有当社会和经济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这里利益时,它们才是可以允许的。

无知帷幕的背后是一种道德论证,后者可以独立于意识形态实验而体现出来;其主要思想是,收入和机会分配不应依赖于那些道德上武断的因素。

罗尔斯支持差异性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反驳:激励机制如何?努力又会怎样呢?

罗尔斯认为,分配公正与奖励德性或道德应得无关。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两种思想,这两种思想都体现在关于考利德政论中:第一,正一是目的论。权利的定义要求我们理解所讨论的社会行为的目的。

二是,公正是荣誉性的。为了对一个行为进行推理——或者讨论——至少是推理的一部分,或者讨论它应该尊重或奖励什么美德。

就桑德尔本人而言,他支持第三条理论进路。他的理由在于:

功能主义的进路由两个缺陷:第一,它使公正和权利成为一种算计,而非原则;第二,由于将所有人类善都纳入一个单一的、整齐划的价值衡量标准,它对所有的人类的善等量齐观,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质的区别。

自由理论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留下了第二个问题。

作者认为无论我们争论的是**救助、紫心勋章、**母亲、同性婚姻、反歧视政策、军事服务、首席执行官的工资,还是使用高尔夫代步车的权利等等,公正问题都跟不同的关于荣誉和德性、自豪和认可的观念绑定在一起的。公正不仅仅包括正当的分配事物,它还涉及正确的评价事物。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共同善的政治会一些可能性的主题:公民身份、牺牲与服务,市场的道德局限,不平等、团结与公民德性,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

桑德尔的书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现在正处在急速转型的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民主法制还不健全,腐败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真正的做到公平?

怎样在中国更好地实现民主?

公正观后感 篇5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前几年,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爆红,我也不能例外。当时作为一个求知若渴的普通人,桑德尔给予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甚至影响了我对于世界的看法。

所以想与大家分享下这本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所著,基于公开课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本书讲述的是政治伦理学的概论,普及了一些基础问题,但最简单的问题,往往就最值得思考。比如“伦理”,对于“公正”、“正义”的思考。

或者说,就像副标题所说的:该如何做是好?人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人出于道德的要求都会问自己: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为恰当的?什么样的选择才符合伦理规范?这样才不至于懊悔,不至于受到社会的责难。

但是对于伦理本身的思考:什么是正义?如果无法采取一个定义,那么又如何来抉择呢?所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书中桑德尔给出答案了吗?并没有。

对于伦理的讨论在西方持续了数千年,直至今日。随着时代的改变,问题本身又在发生变化。所以,该书没有给出答案。但阅读完之后,答案还那么重要吗?为什么我说这本书给与了想当大的影响,因为它开启了我对于“伦理”的思考,甚至于开始阅读一些哲学的入门书籍:

道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所有时代的道德问题是否都可以一以蔽之?

道德完全是环境塑造的吗?

以上才是此书带来的价值所在:能够引起思考是最好的事。

该书通过了几个经典的伦理案例,引出各种理论,包括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等。并且联系美国日常的政策,揭示出了这些政治讨论背后的伦理考量,让人受益匪浅。

比如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自由主义建立在人对于自身的把控。最简单的一点,人可以做任何不伤害到他人的事情。这个前提乍看之下,可能可以为人所接受,但在前提之后就会演绎出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对于自身的伤害是不会妨碍到他人的,那么是否应该被允许?或许说,我们是否应该容许人的自我堕落?当一个人自我堕落,沉溺于欲望时,从政府的层面是否应该给予介入?

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可以理解美国政治中对于性交易、堕胎等问题的关注。可见这些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着其实质的理论现实。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建立在人对于自身行为的把控。那么是否人对于自己的意志有着完全的权力?当一个人犯罪时,是否意味着他完全能够决定事态的发展?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答案可能是确定的。但仔细思考之下,似乎又不尽然。但反观今日整个世界的司法系统,似乎又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前提之上,不得不发人深省。

但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真的能够放手去看待一个人的自我堕落吗?由此又会发现,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国人,在伦理上产生了冲突。我想这种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以及以点带面式的发散思维,就是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中国人会有一种思维:洋人的思维是古怪的,所以他们做出任何古怪的事情都不值得惊讶。但事实上,他们的行为,比如对于堕胎、代孕等伦理问题的讨论,并不古怪。甚至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了解伦理学,甚至皆有伦理学去思考母学科哲学,都是极有帮助的。而作为伦理学的入门,我想桑德尔的这本书《公正》,是相当不错的。当然,如果有时间,观看整个公开课也会让人受益匪浅。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正》 桑德尔

讲了一个电车撞人的案例。引出结果主义的道德原则。我的异议是,关键是何为结果?结果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结果不仅仅是一条命还是五条命,应该包含,在整个事件中,每一条命与核心事件的隶属关系,不同的命,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所以没有等价替换的可能,他们是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可能有些让人感到不好接受,似乎再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提前预设了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评定仅与命运相关。

虽然桑德尔又推出了动机,但是这不足以完全覆盖我上面所提到的情形。要区分这些duties and rights,哪些是命运决定的,哪些是动机决定的。否则会对人所承担的道德范围做出扩大的划分,反而带来了对道德原则是否合理的质疑。

按照结果的原则推演下去,就是功利主义。如何评价功利,能否等价替换则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对功利主义的批评,除了缺少动机的考虑,还有就是人们对功利的理解上的差异,抹杀了功利主义应具有的一些价值。成者王侯败者寇,败者确实要承担命运的后果,而不应承担道德的怜悯。

哲学就是动摇我们已有的常识认识,建立更加合理的新的常识。a new way of seeing。

《反论》

即使 每个人的命运都提前预设了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评定仅与命运相关,那么人作为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果人只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存在,可以不关心价值的评定与命运相关。但是人作为具有道德准则的人参与其中时,就具备了改变这种自然形成的隶属关系的义务,哪怕是牺牲自身的存在,以实践道德原则。最终发现道德原则在某些情形中并不能导致幸福的扩大,痛苦的减少,反而相反。

是道德原则本身的错误?还是人之为人的错误?假如人之为人的错误存在,人之不为人方是人的追求,人为何难为自己?

应该说人还是要为人的。要引入道德原则的一般原则与特殊情景原则。从系统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是有益幸福的。从特殊情景中,他又是令人牺牲的。如果这就是道德原则的本质,为了整体原则的有效而牺牲个体,就是道德的。

如何证明这个整体原则的有效而不是伪的,又将是道德面临的困境。因为整体原则的有效没有可以验证的方法。

分享: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

全体教师大会结束之后,立马手机下载完了讲座内容——晦涩不难懂。内容就像空气,无论是否关注,都贯穿人生命的长河,自始至终、奔腾不息。长长的假期听听停停,也有听不下去的时候,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刚听两节课的最大感触——首先赞赏于教授的授课形式,不是提供结论,而是引发争论,把思想引向无底的深处,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再者,他们的思想太有启发性了。该讲座以《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因为牵涉哲学所以朦胧,因为是入门所以像“广而告之”一样值得推广。

讲座共分12集,关于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通过讲座,我渴望藉此扩充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理解,并从中检验长期秉持的信仰。能接触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亚里士多德、康德、穆勒、洛克等的哲学理论,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这些话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我对《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颇有感触。洛克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他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国人羡慕台湾及国外土地私有制,对中国特色的房的产权产生质疑,我想,存在即是合理,中国特色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关于《考虑你的动机、道德的最高准则》行动自由,并不是选择最好的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是为了选择目的本身。

我们行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为了某些人的幸福,而利用其他人是错误的。功利主义认为,“长远看来,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尊重个人尊严,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类幸福最大化。”但是,其做事的理由是工具性的,即使做对了事情,但是理由是错误。我们要考虑,是什么赋予行为的道德价值?康德从自由观转为道德观,行为的道德价值,并非在于行为,并非在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是与行为的动机有关,与行为的意图有关。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行为的动机。出于正确的目的,做正确的事情的事情。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还一事无成,它扔像金子一样珍贵。高尚的意志之所以高尚,并不是看它的效果。它本身就是高尚的。出于职责的行为。不仅是行为本身是道德,关键是行为的动机也是道德的。一个十分不幸的人,过着很痛苦的生活,但是他有维持自己生命的职责所以没有自杀。就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出于职责,做正确的事。诚信与其他任何资产同等重要。

如果说盈利是这些企业诚实对待他们的顾客的原因,那么这些所谓要诚实经营的企业的行为就不能说是道德的。只有出于职责的动机才是道德的。如果道德完全由一个人自己的品性来决定,这是主观的。我怎么保证我为自己设定的准则与他人是一样的呢?

道德准则是什么?自主行动是根据自己的良心行动。理性。不同的自主个体因为理性得出同一个准则。无差别的理性使我们所有人得到尊重。行动自主就意味着我们运用理性而非我们的学识抑或我们的私念来得出道德准则。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穷人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什么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为何有自由?《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所要探讨的两个重要的问题。三组对立物:职责与动机;自主与他律;定言命令与假言命令。很多时候人们的动机都是利己的。但,关于行为具有道德价值,是我们超越自我利益、偏好的能力,来出于职责而行动。动机不是唯一的,你可能有很多个动机,但是这不违背道德。自主和他律,遵循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原则,而他不是外加的强加的。理性如何决定意志?定言命令命令与假言命令。假言命令是工具性的理性。是目的-手段的推理。这三组对立物的联系是:为了获得自由,在自主的范围,我的行为,不是出于假言命令而是出于定言命令。如果人在需要钱的时候都做出虚假承若,那将没有人相信承诺。如果大家都这样,承诺就会消失。——约翰.密尔。

喜欢这句话:一个理性的人,其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被人利用的工具。

讲座听到最后,最大感触就是:发现从头到尾都没有结论。

公正观后感 篇6

看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事好》之后,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有了一些理解和领悟,以前对于身边的一些事只是随心而做,并没有想到深处会产生什么结果,而且也没有想到其中蕴含的一些哲学的道理,看了公开课之后让我感觉到一些事还可以有这样的哲学道理。

就第一节课来说,是关于怎么对待5个人的生命和1个人的生命,给我们设置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其中站在机车司机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选择了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换取5个人的性命,而站在旁观者的态度来看,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一个人的性命去解救其他的5个人,这里就引出了结果主义和人道主义,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结果,在结果主义看来,就应该舍弃一个人的生命来解救5个人,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人道主义却不这样认为,我们不应该将一个人的这样轻视,不能将一个没有危机的人推向危机之中,这样是一种犯罪,我个人认为,人道主义比结果主义好,因为如果全部都是结果主义之后我们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也许会倒退到原始社会吧。假如我处于其中选择,在第一个里面我也会选择转向一个人,虽然这是比较让人难以选择,但是必须要做出一个决定,但是在第二之中,我们无法干涉其他的生命的权力,不能为了其他好的结果而伤害另一个无关的人,这就是变相的杀人,结果主义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所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主义,要看其所处的环境,不能片面的去崇拜一个主义。

其中挺感兴趣的还有第四集中谈到的关于政府征税来重新分配的例子,举出了比尔盖茨和乔丹两个人资产有三分之一都给国家用来重新分配,引发的大家的讨论,其中关系到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支持者中有名的就是边沁,就关于海上四个人遇难的故事,功利主义觉得就应该利益最大化,吃了一个人救活其他三个人。自由主义主要有三个关于税收的问题:1。废除家长式立法。2、废除道德立法。

3、废除税收等政策。他们主要的是认为不能强迫人民纳税。洛克对于自由主义有个很经典的解释“我们有这些不可分割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那意味着即使我们自己也没用放弃它的权利。

而正是这些权利限制了合法政府。我们自己也不能放弃这些用来限制政府的权利。”我觉得关于分配这个问题,要从哪些地方来看,对于我国的政策,纳税是必须的,因为一个国家要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一些最基本的公共基础也是需要资金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享受到了这些利益,所以我们就有义务纳税。

而且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发展,要想稳定就必须要有好的军事能力来保全自己,我们不需要和什么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但是我们要起码有自保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需要资金,当一个人有再多的钱,却没有命去花,这是多么的悲惨啊!至于自由主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自由。至于第二个道德立法,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废除它。我们不能放弃哪怕是最基本的道德,盲目崇拜自由,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看了这次的公开课,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哲学的思想,当然以我现在的人生经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是能初步的了解这些也是很好的让我受益匪浅。

公正观后感 篇7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门公开课,我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才了解到的,观看之后,哈佛教授的演讲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也让我在想,什么是公正?道德原则下又应如何体现公正?

哈佛教授给我们讲了几个生动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案例一中电车司机发现前方的铁轨上有5名工人在干活,可是火车刹车突然失灵了,这5名工人就要被撞死,但他又发现铁轨岔路上只有一名工人。这时,你是选择直接开到5个人那里,还是变成叉子,用1个人的生命换5个人的生命?大多数人选择牺牲叉子上的工人,但那个人应该死吗?

在案例2中,有一个胖子在桥边。他很重。只要你轻轻一推,五个人就能活下来。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不会用胖子的生命来拯救这五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为什么不把一个人的生命换成五个人的生命呢?原因是道德不允许我们这样做。道德要求我们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

在这两个选择题里,五一定大于一吗?公正是如何体现的?

哈佛教授运用两个案例进行道德推理,包括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和专制主义的道德推理。结果论的道德推理认为,行为是否正确取决于行为的结果,而专制主义的道德推理责任为,无论结果如何,道德都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明确的责任和权利。

相似的案例有不同的选择结果。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所以在道德原则的驱使下,我们无法避免意外。我们只能选择尽量减少伤害的方法。

在没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课应该蛮无聊的,但看过这个公开课之后,我深受吸引,引发了很大的兴趣,之后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公正?

我认为,正义是公平正义的总称。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

通过这次观看外国的公开课,使我对公正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实现公正有了感悟,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对国家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的现象,例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有司法是否公正等等,这需要人们采取有利的方法、措施消除这些不公正的现象,来实现社会的公正。

公正观后感 篇8

王树京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件事儿:他打桥牌特别厉害,有时候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与一些**进行比赛,因为比赛他认识了不少有门路的人,有时候有**问他:“为什么来这里打桥牌啊?

”他便很机智的回答:“这年头,项目不太多,总闲着,于是就出来打牌了。如果将来有什么项目,我希望你能多考虑我。

”我当时就认识到,不管一个人有多出色,他都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口碑和认知度。

因此,功利主义的观点,虽然这本书与品牌有关,但在如何提高个人口碑形象方面给了我一些帮助和思考。比如,《品牌公正》指出,价值首先体现在品牌上,其次是其物质上。而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这个人拥有多少才能和智慧,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他的口碑,因为才能和智慧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相处才能看的出来的,而口碑是其他人感知这个人的首要途径。

《品牌公正》指出“我们都生活在以货币为基础的全球经济当中,而缺少金钱是我们受苦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品牌如何创造金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且看看它们的潜质是否真的可以为需要它们的人或地方造福。”我认为,这一段话提示我们,品牌其实是可以和未来的财富画上等号的。

类比一下,想方设法的提升一个人的形象,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时间久了,口碑越传越远了,兴许哪天不认识的人就会来委托自己做设计。《品牌公正》还指出:品牌名称使购买者减少了购物时间、精力和焦虑。

即使在北半球的富裕国家,消费者花太多时间购买商品或决定购买哪一种。我们中很少有人真正有时间、耐心或专业知识来研究数十种甚至数百种类似的产品。这带给我的思考便是:

现在是一个时间和金钱的时代。品牌的建立正好迎合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消费者不需要对产品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品牌是否表现出与自己相同的魅力和精神来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如果作为一名设计师,将来要开一个设计事务所,品牌形象很重要,怎样把握好客户对象,甚至是广大群众的意志、精神,很重要。而且怎样脱颖而出、确定出自己独有的一部分客户也是重要的。

据我广告学的朋友说,《国际广告》是广告学专业的一个专业课,那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生,这门选修课应该为我带来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广告或品牌知识的获取应该放在第二位,第一是所学的知识或理念会影响自己的专业甚至生活。在读《品牌公正》时,我会摘录下一些我认为很有价值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对于书中理论的思考与心得,摘录的原文和自己的心得加起来有近。

但本篇读后感并没有涉及多少专业的理论,更多的是自己真真正正的思考。希望刘老师能够接受。

当然,真正的书也给了我很多关于广告的思考。以下是其中两个值得今后花时间调查研究的问题:

1、 书中写道“我们不愿意承认品牌作为一种标志的作用:因为承认自己想要购买社会地位,或者愚蠢到为了使自己感觉上或者看起来好一点点而花费更多不必要的钱是十分丢人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有过一件登喜路(dunhill)的衬衫,一般衬衫都会在前胸处印上品牌的标志,但是这件衬衫却没有,只能在下摆处发现一个不显眼的商标。我觉得有些高档服装不会明显地在衣服上印上自己的商标,也许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人们仍然希望品牌能够提升自己的形象,那么这种隐性的商标方是如何满足这种隐性的希望呢?

自家独有的设计?款式?色彩?

我认为这一点引出了构成品牌的要素。同时,如果你想在未来建立一个品牌,你应该从构成品牌的元素开始。

2。贫穷国家的人是否更需要品牌(在贫穷人群中脱颖而出)或更少(满足物质需求,什么是精神和阶级追求,随大流就行)?

以上便是我对于《品牌公正》的读后感。最后,我感谢刘先生这半学期给我们的教育。

公正观后感 篇9

老规矩,分享书摘:

1.那看起来过分的价格能够刺激供应商生产更多的必需品

2.我们经常把福利等同于经济繁荣,3.贪婪是一种恶,是一种不道德的存在方式

4.这些银行和金融公司已经发展成庞然大物,与经济的各个方面纠缠在一起,以至于它们的崩溃会拖垮整个金融系统。它们“太大了,因而不能倒闭”。

5.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

6.对于心肠软弱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了一种同情之苦;而对于心肠较硬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一种厌恶之苦。

7.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人类生命都有价格。

8.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尺度上衡量和比较所有的价值和物品。

9.遵循传统可能会将一个人引入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并使他远离伤害。“可是他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价值是什么呢?”他追问道,“人们做什么事情固然重要,而做这些事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同样重要。

10.一个人如果连欲望和冲动都不是自己的,他就没有品格可言,就像一个蒸汽机没有品格一样。

11.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要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好过做一个满足的蠢货。如果一个蠢货或一头猪持有不同观点,那也仅仅是因为他们只坚持自己的偏见。

12.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只要我们同样尊重他人这样做的权利。

13.关于自由市场:第一种是自由至上主义者支持市场自由的理由。它认为,让人们参与自由交换就是尊重他们的自由,干涉这种自由市场的法律,就侵犯了个人的自由。第二种是功利主义者支持市场自由的理由。它认为,自由市场促进了公共福利,当两个人做交易的时候,双方都获利。只要他们的交易使双方获益,而又不伤害任何其他人,那么它肯定会增加总体的功利。

14.对于康德而言,公正要求我们支持所有人的人权,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以及我们与他们有多熟悉;仅仅因为他们是人类,具有理性能力,就因此而值得尊重。

15.那些拥有良好家庭背景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那些没有这些的人们,具有明显的优势。允许每个人都进入比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如果选手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那么比赛就很难说是公平的。

16.尽管精英统治者们谈论到了努力,可是他们却相信,其实是贡献或成就才值得奖励。

17.我们不应当试着去纠正这种不公平。相反,我们应当学会去适应它,并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

18.火焰之所以向上蹿,是因为它要接近天空—那是它的天然之乡,石头之所以往下落,是因为它们在奋力接近地球—这是它们的所属之地。人们将自然看做拥有某种意义的秩序。要理解自然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就要抓住它的意图和本质性的意义。

19.我们通过正当的行为而成为正当之人,通过有节制的行为而成为有节制之人,通过做勇敢的行为而成为勇敢之人

公正观后感 篇10

《品牌公正》读书笔记

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陈芮

顾名思义,《品牌公正》一书围绕有关于品牌的问题展开,从多方面的角度解释并剖析了品牌的含义及作用。

本书将品牌视为一种无形资产。首先介绍了品牌是什么,品牌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正如书中所说,面对是否有品牌,同样两瓶可乐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而之所以造成此种现象,就是品牌的无形价值在作祟。

人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大品牌商品与高质量、清洁、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品牌效应。

一个好品牌,一个在地区乃至世界上享有声誉的品牌,他自己的名字是一个符号,标志着声誉和质量,本书的第二章讲述了一个好的国际品牌能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

我在阅读本书时,着重阅读了第二章的内容。从19世纪或20世纪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良好的声誉比财富更重要。这一理念直今受到越来越多成功企业的推崇。正如书中所说,当人们购买商品时,他们习惯于从他们信任的企业购买。

但当商品销售不再局限于熟人的范围时,想第一次购买的人认为自己销售的商品质量高,想信任自己的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而当宣传有一定成效,使该品牌成为可信度的代名词后,该品牌就拥有了声誉。而声誉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了信任。

由此,该品牌就拥有了初步的客户群体。

在这个建立声誉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个宣传品牌,传播信任的过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广告推广,也就是说,在我理解,广告所传播的,除了这个品牌的商品的性能以及作用外,更多的是要让客户了解这个品牌的品质和声誉,对该品牌的商品产生信任。

但是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商品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想让一个商品购买者仅凭一个短短的广告(无论是媒体广告还是平面广告),就相信该品牌商品的品质及性能,相信这个品牌商品有相比于同类产品更突出的优势,这是极为困难的,我相信这也就是现在的广告追求创新,用尽各种方式抢人眼球夺人耳目的理由之一。但创新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一些品牌具有优秀的创新效果,而品牌创新大多只能归咎于队伍的失败,除了陷入刻板印象之外,更多的是太多的创意而导致不被大众接受。但是,即使是广告创新成功的品牌,我想,其作用也无非是给大家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而并不会成为顾客选择该产品的直接原因之一。

所以我认为,一个品牌要想建立良好的口碑,拥有众多的客户群,不仅仅是靠广告创意这样简单的方式。一个品牌的良好传播模式中,最重要,最容易取得潜在客户群信任,但也最难控制的一步,就是已使用客户群对该品牌的评价。所以我认为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促进顾客群体对品牌产品的正面评价。

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许多品牌的广告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但是大部分反而给人一种做作,虚假的感觉,并没有达到取得潜在客户群青睐和信任的最终目标。

回归本书,这一章的标题为“品牌能为国家做什么”,因此,在本章的内容中,还有一部分讲述了关于品牌与国家经济的关系,并列举了一些实例加以说明。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品牌,可以成为该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力量。例如,美国的耐克品牌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大品牌,这也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力量。

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相反,如果一个品牌在世界上的声誉遭到破坏,该品牌所属国家的所有其他产品都将受到不可抗拒的影响和影响。

但是,想要在国际上建立一个公认的可信的品牌却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在对一个品牌进行国际宣传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以上我所说的宣传重点内容外,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不同地区,宣传方式和产品本土化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要求在宣传过程中采取当地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创意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效果。

总之,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它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带动国家的发展,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整个国际经济的品牌大战中,上述广告传播观或多或少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公正观后感 篇11

lesson 1

the first moral principle says the right and moral thing to do depends on the consequences that resolve from action。it’s called consequentialist.

the second is categorical. it locates morality in certain duties and rights, it concentrates on act itself regardless the consequences. no matter what consequences it will lead to, the act has certain categorical duties and rights.

lesson 12

prof.sandel thinks that there are two ways to combine justice with the good. one is a relative way that says justice is only based on our convention.

the other says that justice can be tied with or bound up with the good.

john rawls think that a conception of justice cannot be deduced from self-evident premises. its justification is a matter of the mutual support of many considerations, of everything fitting together into one coherent view. we may want to change our present considered judgments once their regulative principles are brought to light.

watching the videos again, i have a refresh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 and the questions in it. when i take the lesson two years ago, i couldn’t understand some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even the simple ones. i thought the teacher talked about some important and conflict questions but i couldn’t understand well.

i had a thought that the lessons have a proper arrangement and they tends to distract us with many similar questions, which i find amusing nowadays.

after learning a philosophy lesson and reading more relative books, with the experience in two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a league, during these two years in campus,i really understand the words prof.sandel said in the video.

from the video i know, reading books especially referring to a number of great and famous books including by aristotle, john locke, immanuel kant, john stuart mill can be an excise in self knowledge. prof.sandel warned us the risks when we start to read the books, because philosophy teaches us and unsettles us by confronting us with what we already know.

it always takes what we know from familiar unquestioned settings and makes it strange. the risk is once we contact with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familiar things will n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 but it truly provoke a new way of seeing.

prof.sandel said that self knowledge is like a lost innocent. what it impresses me is that the way of thinking never promises us a certain or somehow ‘good’ conclusion.

but i like the attitude that we confront the fact without personal desire. just like he said,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a story and we don’t know where the story will lead but we do know is that the story is about us.

when i heard the political risks that he mentioned, i was appealed by the atmosphere in academia. becaus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thinking, we may be a good citizen, but there is also a possibility that we become a worse citizen rather than a better one, or at least a worse citizen before it makes us better ones. that’s because philosophy is a distant thing even debilitating activity.

i think i’ve got a lot from learning the course again. prof.sandel gave me freedom and courage to think of philosophy.

thanks to him, and the same to the worke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domestic education.

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怀疑只会让你放手,放弃对道德的思考并不是答案。

康德曾经有一个怀疑论的好地方。怀疑论是人类推理的安身之处。它只是让我们在一些教条中游荡,但它不是最好的生活场所。

反思的平衡是怎样的一种推理方式?

它是指在我们对具体事件作出判断之前进行前后比较的过程,以及我们判断背后的一般原则。

有时我们修改原则,有时我们修改我们最初的直觉思维和判断。

结果主义的道德观

绝对主义认为,

结果主义道德推理最著名的例子是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

绝对主义的哲学家,是康德。

哲学确实会让我们疏远过去的经验等等、

一个特别的回避方式叫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我们不会彻底去解决问题,。这是怀疑主义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