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够启发我们的思想,对于作品中的情节也感到非常兴奋。但是,如何才能在读后感中展现我们真实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哈佛幸福课读后感”,我们会给出一些建议。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拜读了时下很流行的一本书,《哈佛幸福课》。本书主要介绍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幸福课程。相比起哈佛其它著名的专业,幸福课是一门不是那么专业的,却对大多数人都十分有益的一门课。

它是有根据的,并用许多有趣的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它堪称是心灵鸡汤的鼻祖,也是心灵鸡汤的巅峰之作之一。

从一开始,这本书就暴露了我们经常认为的幸福幻觉,幸福就是事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等等。然而,许多案例告诉我们,成功或财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例子,一个99奴隶的寓言。

说的就是一个原本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的小厨师,因为意外得到了99枚金币,却因为那缺失的一枚金币而终日不欢,完全失去昨日的幸福的故事。这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正确看待金钱,它只会成为你寻找幸福的绊脚石。它讲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影响了我最初的幸福观,慢慢地接受了它所认为的真正的幸福。

之后它讲道,每个人的幸福都有所不同。于是它也对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做了一些介绍。它有很多争论,但我更喜欢其中一个,幸福没有尽头。

幸福无止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幸福可以不断追求,所以要有进取心,不要贪图享乐。二是幸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不要用贪心去看幸福,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在某个时候得到满足,永恒的不满只会使我们越来越偏离幸福。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其实是两个方面。在行动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不要原地踏步。从心态上讲,我们应该对幸福有一种满足感,而不是总是不满足。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幸福。

接着它也讲述了幸福的几个方面。首先,健康,它不吝啬于健康的笔墨。确实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它还强调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甚至心灵的健康更容易影响人的幸福。它讲述了心灵的品质。我非常喜欢它。这是一种简单的心态。

说白了,我们应该减少对物质生活的渴望,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说,有很多例子,比如爱因斯坦的简单生活,只要有牛奶、饼干、水果,外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那时,他是物理学界最有名的人之一。

大概也是因为简朴的生活,才造就了他如此众多的天才理论。

总之,幸福是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幸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2

首先在这里郑重感谢贾总指导我看了《幸福课》,我在看到第二级课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非常喜欢学习这门课,并且会非常认真地看完每一集,我做了不少笔记,并且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将自认为精华的只言片语共享出来。我看视频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欣喜,缘于tal讲述的许多理论或者道理,都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中的感悟,经tal一讲述,我倏然发现这些原来就是宝藏,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继续应用这些朴实的原理,追求卓越的同时,倘佯那种幸福的感受。

正如塔尔所说,他不是想教你一些新知识,而是想提醒你一些原本简单的道理,这些道理知识被现实污染所掩盖。课堂上的许多原则不仅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生活,也适用于工作。在这里,我主要分享我在工作方面的学习经验,我也会在其它地方分享其它方面的经验。

首先来看tal对于压力的精彩评述,是不是整天生活在没有任何压力,无拘无束的工作就是幸福,就会快乐?答案是否定的。人其实应该保持在一种压力的拓展区,亦即在让自己需要勤奋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目标的一种状态,比如设定绩效,应该设定在你正常努力去做能够完成的基础之上,再稍微提升一点,但也不应该设定高到你一看就知道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地步。

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你的创造和挑战的热情,这样才可能得到“超额包”,获得那种按部就班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成就感。要注意的是既要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又要合理安排释放压力的休息时间,比如高效率地工作90分钟,安排15分钟的放松时间,紧张地工作了一周,得到周末的休闲,这个原理tal用“无菌环境”生长的婴儿是否健康作为实例,做了精彩的讲述,就如同我自己对于锻炼的理解,许多人说我一直在家做家务,就是锻炼了呀,不用再单独找时间去锻炼了,其实我自己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取代的。做家务就像做日常工作。在这种状态下,你自己的肌肉可以在没有额外负荷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工作。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你的肌肉也锻炼,但它们不会长大,除非你像少林男孩一样。

在特殊运动的情况下,你会不断尝试挑战自己,这相当于让你的肌肉在一个扩张的区域工作。超载会损伤肌肉,但合理的压力运动,然后短暂的休息调整,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对于工作中的中等压力,它会提供你的工作能力。所谓理念,就是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并尽最大努力完成它。对于幸福感,则会提高你的幸福基准水平。

是不是幸福的人不会有失败,不会有挫折?这个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快乐的人从不逃避失败。他们把失败当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们通过失败找到潜在的弱点,找到弥补弱点的方法,并为下一个成功而奋斗。

幸福课程中,tal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fail to learn or learn to fail”(从失败者学习),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成功的,他们往往是那些失败最多的人。所以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永远记住,我们学会走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通过爬、摔的练习,最后才能优雅地迈步。而在这个过程中,迈出的勇气至关重要。

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中有恐惧,而是一如既往地向前迈进。(courage is not having no fear but having fear and go ahead anyway)。在心理安全的组织中,可以安全地讨论过失,不会害怕告密,不会害怕摔倒。

这样的组织可以是学习型组织,也可以是创新型组织,因为员工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

幸福的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肯定不是的,完美主义者即使获得幸福,也是极其短暂的,tal用x先生的精彩实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幼儿园小孩,成长为一个跨国公司执行董事的案例。我们放弃作为完美主义,是不是就没有追求,就是幸福?

也不是说放弃完美主义不是放弃野心,而是允许和接受失败,不是放弃野心,不是放弃整个过程和结果。我们应该成为那种追求卓越的人,这里tal重点比较了完美主义者和追求卓越者之间的差别,虽然他们都同样充满对事业的追求,追求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缘于心态的不同,对于失败解读的不同,造就了他们本质的差异。完美主义者往往认为一件事要么全部做到最好,要么根本不做(all or nothing),完美主义者对于失败有种失能性的恐惧,始终追求一种直线到达目标的捷径,完美主义者不能接受批评,是一种典型的逐利者,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最主要原因。

而追求卓越者,从来不认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们认可能够接受失败,认为成功的路途荆棘密布,一种曲折、带有起伏螺旋式的路程,认为失败是一种反馈,一种成长的机会,他们不仅意识到目的地的重要,同样重视沿途的风景,他们心胸开阔,虽然喜欢接受批评,但也并非享受批评,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成长与发展必须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关注成功,也享受过程。

对于优缺点的关注,从tal的讲课中,我同样觉得很有收获,虽然以前读过类似的介绍,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让我更为容易接受。是否我们必须去掉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缺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答案也是否定,我们可以去努力去除我们的缺点,但我们更因该关注于培养我们的特长,就如同我们在员工管理上,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重现锻造每个人,去除他们的缺点,达到我们理想的同一个机模,然后用这些标准素材去完成工作。

充分合理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强化他的优势,充分认识和感知他的优点,这点才是用好人的关键。我们在群体中可以集体讨论过失,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在集体中好的方面,tal教授讲解“自我实现预言”时,用了美国黑人女教师marve collins 在教育学生时重要的一条是“挖掘学生的潜能”(cultivate the best of the students)或者“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擅长什么而不是他们聪不聪明”。只关注失败、错误,会让我们对美好的事物、优异的表现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漠不关心,员工会不在乎自己是否优异的工作,而只是想我不要失败就可以。

不断地欣赏优秀的业绩和成就,他们会增值,否则他们会贬值。关注优秀的表现,不是忽视失败,而是要接受失败的现状,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背景,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犯错误。关注自己的长处比关注自己的短处更能让自己快乐和成功,问题缔造现实,总是关注各类失败最好的结果是不再犯同样的失败,确不能走向卓越,我们的关注点,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你只关心社会的黑暗面,你的世界将永远处在黑暗中,你天天关注社会的美好方面,怀着感恩的新,你的世界将永远阳关灿烂,长期关注优异的表现也更会让企业走向成功。

在“过犹不及“一课中,tal谈到专注是关键,工作生活都是如此,减少任务,避免同时进行多个任务,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人的智商其实是严重下降的。只坚持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的更多,多则劣,少则精。聚焦工作,则工作效率更高,状态更佳。

当谈到选择做什么时,tal给出了建议:决定你能做什么,然后你想做什么,然后你最想做什么,最后你最想做什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幸福课其实就是主要讲解积极心理学,我在这里借用快乐传播的途径,隆重推荐各位读到此处的人去观看学习幸福课,因为不是说你看完了,你就整天洋溢在幸福的海洋中,而是你即使面临挫折,你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心理的免疫系统,你可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拥有幸福地工作与生活的良好心态,坚毅勇敢地走向追求卓越之路。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3

我的幸福观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字典中被解释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在我自己的字典里,幸福其实就是心情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需要自己去面对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不断的增多,小的时候总是期望长大,长大了却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因为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感也相应的强烈,而我们却逐渐感到不幸福。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福?

我认为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有几种原因:

1. 和人攀比,自卑自弃

俗话说的好,人比人气死人。感到不幸福,无非是觉得自己不如人,自己的所处环境或者是自身条件不好,这时又出现一个各方面优秀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一次的自卑情绪可以很好的平复,可是两次,三次以后,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己真的不如人的印象,就好比“三人成虎”也许本来不存在的事物,经过多次的重复,就会弄假成真。

2. 缺乏人际交往,自我封闭

另一种会感到不幸福的人,我认为是那种本身处在不利环境中的人,由于自我的封闭,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产生不幸福感。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改变外面的环境,但有一种说法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社会,那就改变我们自己。很多人客观环境是不幸的,比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或者家庭非常的贫困,这样的人固然不能和那些家庭和睦,生活富裕的人比,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很容易让自己觉得不幸福。

3. 盲目跟风,矫揉造作

很多人也许生活在幸福中,但是因为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是百无聊赖,非要给自己扣上不幸福的帽子,觉得要成为文艺青年就应该不幸,所以就自我暗示,让自己平白无故的不幸福。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不幸福了。

如何让自己幸福?

在我看来幸福无非是一种感觉,如果你想让自己幸福,你就可以让自己幸福,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生活贫困,我有病在身,我不受别人欢迎,我怎么可能让自己幸福呢?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幸福是自欺欺人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的客观条件是不幸的,并不代表着你就应该不幸福,幸福同样是一笔财富,她是一笔所有人都可以领取的生活优惠券,只要你愿意打开门,走出去,你就可以领到这笔财富。关键是你是否相信这些财富,是否愿意走出去。哈佛幸福课中提到一个观点我很赞同:

务实的理想主义。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理想主义就是相信自己随时都有幸福的财富,而实用主义是愿意走出去的。首先你应该是个理想主义者,相信你希望得到的东西你能够得到,并且是肯定可以得到,你要有足够的信心,信心是支撑一切的关键,也是你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关键,试想一个不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么?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难免会遇到困难。困难刚到,或者你觉得困难要来了,首先的选择肯定是放弃,既然不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追逐?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会成功,所以首先,如果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坚信他们会成功。困难和危险只是成功作品的装饰。

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才能用100%的精力来应对。再就是要务实。理想主义可以让一个人很快就有幸福感,可是如果不务实,也就是说不去执行自己的计划,那么理想主义最终就会成为空想,当理想破灭的时候,所有的幸福感就会一扫而光,随之而来的就是沮丧和不幸福的感觉,这样的打击会持续很久,甚至无法消散,最终让自己自暴自弃。

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务实。当我们有机会实现我们的理想时,我们需要投入100%的精力去实现它们。

哈佛幸福课的主讲人talben shahar曾坦承的说过,他自己曾不幸福30多年,最后他走上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道路。我也在上大学后的很长时间里觉得自己很不幸福,曾一度沮丧,并迁怒于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后来我偶然遇到了《秘密》这本书,她让我重新树立了信心,后来在形式政策实践课上遇到了哈佛幸福课,里面有很多的观点和《秘密》是相通。

幸福——积极生活,坦然面对,心情愉悦这就是我通过自己不幸福到自己幸福感悟出来的。幸福,如果研究透彻,可能是复杂的,这是上升到积极心理学的高度。但同时幸福又是非常的简单,简单的自我暗示就可以让自己很幸福,当然你不能总是在一边自我暗示的同时告诉自己这是在自欺欺人,的确自我暗示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可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弄假成真”。

再顽固不化的东西通过时间的消磨也会融化,不幸也适合这个简易的原理。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4

“我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想功成名就,但,多少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证明,在通向人生巅峰的道路上,始终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题记

问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没有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里,我会做什么?”用三问法来问自己,意义,“什么有意义?

”“什么让我快乐?”“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我的强项是什么?”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我们自尊和自我实现

这本书介绍了几个简单的事实:1。大多数不快乐来自对未来的焦虑,所以活在当下。2。你猜不到自己未来的想法,所以大部分的焦虑都是自寻烦恼。

三。财富和幸福都有边际递减效应,所以世界是公平的。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该课被师生们誉为“幸福课”,称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般的脚步”。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因此泰勒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

读了这本书,让我们学会更加懂得去生活;

读了这本书,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读了这本书,找寻人生中最真实最长久的快乐!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5

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寒假,读了《哈佛幸福课》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幸福的课堂真谛真是感人至深。想起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这也提醒我,读书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存折。如果我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我会发现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他认为幸福是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准,也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理念和精彩的教学让快乐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他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这种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一、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衡量幸福的标准很多,可能是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财富,建立幸福的家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

他摒弃了传统的幸福观,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崭新而生动的幸福课。他从梦想的幸福起笔,到幸福是什么,再到测测你的幸福感,最后落笔于幸福其实很简单,六部分层层递进,阐释幸福的真谛。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不同,书中讲到连体的双胞胎,她们认为连体没什么,不影响彼此的生活,她们觉得生活的很快乐,心情愉悦、兴高采烈和积极向上,当人们问起她们是否愿意进行外科分离手术时,她们断然拒绝,而我们却觉得她们不幸福,因为彼此不能独立的生活。这也为我们如何构建个人幸福和幸福提供了很大的启示:要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幸福,关键是要改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深刻地了解到,积极和快乐的真正问题不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消极事件,而是个人对消极事件的固执和对消极情绪的固执己见。当我们只关注意个问题时,我们会偏执于问题的一个方面,无法自拔。我们会错过现实的许多重要部分,看不到全面的现实。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和**……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他不是不能快乐,不能快乐,失恋不限制他的积极性,但他限制了自己的积极性。

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幸福概念是主观幸福感,其首要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因此说,一个人幸福与否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个体内定的标准,那么幸福就在于个体能否适时地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恰当的幸福标准。

二、阳光的心态是幸福的前提

幸福与否?到底应该如何区分?记得《庄子.

秋水》中,庄子和惠子争论水里的游鱼是否快乐。庄子说,鱼儿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呢?对与错,对与错,幸福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不能把别人当自己看待。

书中讲到你中大奖,你认为会让你永远开心、快乐,过了一段时间后,在回头看,中奖的幸福感并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乐观的人,依旧乐观,悲观的人,依旧悲观,那突来的幸福感持续很短,你又回到了没中奖之前的心态。

就如电影《功夫熊猫 ⅱ》,也演绎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和元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电影的主角是一只爱功夫的熊猫——阿宝。为了保卫中国功夫,他勇敢地承担起了抗击**的任务。

但是就在此时,阿宝心中深埋的痛苦回忆却复苏了——小时候父母惨遭杀害、自己被遗弃在冰天荒野中,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时一个人指点他:“不要挣扎了,让它自然的流动”,“你人生的开始或许不算好,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你的其他部分的人生才能决定”。

记忆慢慢展开,像水一样流动。面对灾难的记忆,阿宝学会了勇敢、冷静地接受。他意识到自己的心就像水一样,是功夫的最高境界。这时,他脑子里浮现的是养父的关怀,师傅的教诲和对功夫的追求。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和使命,最终捍卫了中国功夫。“你得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你选择现在成为什么。

”阿宝如是说。

宝的遭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只有接受现实,静下心来,有一种阳光向上的心态,才能实现转变,走出悲观和消极的事件,关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这些都是实现思维、视角转变的前提。

三、用感恩的心拥抱幸福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一是幸福的生活,二是充实的生活,三是有意义的生活。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对别人的慷慨赠与表示感谢,这比在银行有个大户头更能够创造深入、持久的幸福快乐。

感恩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令人沮丧的是,感恩之心的获得是那么的艰难和不易。一方面,要主动接受事实。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说,有些事情我们不完美,我们可以改变;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必须理解并积极接受它的存在——我们必须接受人性,接受我们自己,接受我们的自然情感。

当我们试图抑制自然的痛苦时,我们只会加强它;当我们拒绝人性时,我们只会导致次优的表现。只有从心底接受,思想才会不僵化而流淌,就像流动的浑水会随着泥沙在水流中的沉积而变得清澈,心才会随着思想的流动而变得宁静,才会感激别人。

记得,那个从无家可归到哈佛的女孩丽兹默里,“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从身体中抛弃了,所以我被迫向前看,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极其悲苦的生活的逼迫没有给她任何选择的余地,被迫的接受现实也给了她一片安静的空间,使她能够“向深处观察”,观察事物的整体,观察“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和什么是成功”。她内心的安静和感恩改变了自己命运。

另一方面,需要正确而健康的内隐信念。逻辑学和心理学都发现,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容置疑或不可改变的坚定信念,这是人们日常推理的内在前提。正如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推理功能一样,内隐信念对个体心里健康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比之下,这些内隐信念与个体成长的背景和经历密切相关。常见的健康的内隐信念有:“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我是独特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有信心和力量,能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

比如在《功夫熊猫》中,阿宝含蓄的信仰就是它对中国武术的热爱,他强烈的捍卫功夫的使命感,他父亲的关心,朋友的支持,是父的教诲。丽兹·默里隐含的信念是父母的关心和他小时候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健康的信念其实是积极的人生沉淀和情感记忆,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内心的感恩属于人类先进的精神现象,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当幸福敲门,感知她,接受她,充满我们的心,让温暖萦绕在我们的心里,你就会明白幸福的真谛就在你自己的心里。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绚烂美丽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7

首先在这里郑重感谢贾总指导我看了《幸福课》,我在看到第二级课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非常喜欢学习这门课,并且会非常认真地看完每一集,我做了不少笔记,并且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将自认为精华的只言片语共享出来。我看视频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欣喜,缘于Tal 讲述的许多理论或者道理,都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中的感悟,经Tal 一讲述,我倏然发现这些原来就是宝藏,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继续应用这些朴实的原理,追求卓越的同时,倘佯那种幸福的感受。

正如Tal 所说,他不是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知识,而是提醒大家一些原本浅显的道理,只是它们被现实污染而遮盖。课中的许多道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子女教育、家庭生活中,有许多也同样适用于工作中。在这里我主要就工作相关的部分分享一下学习的心得,其它方面我会在其它地方分享。

首先来看Tal 对于压力的精彩评述,是不是整天生活在没有任何压力,无拘无束的工作就是幸福,就会快乐?答案是否定的。人其实应该保持在一种压力的拓展区,亦即在让自己需要勤奋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目标的一种状态,比如设定绩效,应该设定在你正常努力去做能够完成的基础之上,再稍微提升一点,但也不应该设定高到你一看就知道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你的创造和挑战的热情,这样才可能得到“超额包”,获得那种按部就班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成就感。要注意的是既要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又要合理安排释放压力的休息时间,比如高效率地工作90分钟,安排15分钟的放松时间,紧张地工作了一周,得到周末的休闲,这个原理Tal 用“无菌环境”生长的婴儿是否健康作为实例,做了精彩的讲述,就如同我自己对于锻炼的理解,许多人说我一直在家做家务,就是锻炼了呀,不用再单独找时间去锻炼了,其实我自己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取代的。做家务就好像日常的工作,这种状态下你自己的肌肉不用作出超平时负荷的努力即可完成所有工作,这种状态下你的肌肉虽然也有锻炼,却没有成长,除非你是像少林小子那样挥扫把。在专门锻炼的情况下,你会去不断尝试挑战自我,这时就相当于让你的肌肉工作在一种拓展区,超负荷会损伤肌肉,但合理的加压锻炼,然后短暂的休息调整,这样才会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对于工作中的适度压力,则是会提供你的工作能力,所谓我们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要通过努力奋斗,给予自己适当压力,竭尽全力去完成。对于幸福感,则会提高你的幸福基准水平。

是不是幸福的人不会有失败,不会有挫折?这个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幸福的人从来不回避失败,他们把失败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通过失败去发现自己潜在的弱点,去寻找弥补自己薄弱环节的方法,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幸福课程中,Tal 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Fail to learn or learn to fail”(从失败者学习) ,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成功的,他们往往是那些失败最多的人。所以在追求我们自己的目标时,永远记住我们学会走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爬行,不断摔倒练习,最后才能够优雅地迈步。而在这个过程中,迈出的勇气至关重要。而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行。(Courage is not having no fear but having fear and go ahead anyway)。在心理安全的组织中,可以安全地讨论过失,不会害怕告密,不会害怕摔倒。这样的组织才可能会是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因为员工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

幸福的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肯定不是的,完美主义者即使获得幸福,也是极其短暂的,Tal 用X 先生的精彩实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幼儿园小孩,成长为一个跨国公司执行董事的案例。我们放弃作为完美主义,是不是就没有追求,就是幸福?同样不是,放弃完美主义不是放弃志向,而是允许和接受失败,不会放弃自己的雄心,不会放弃整个旅程和结果。我们应该成为那种追求卓越的人,这里Tal 重点比较了完美主义者和追求卓越者之间的差别,虽然他们都同样充满对事业的追求,追求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缘于心态的不同,对于失败解读的不同,造就了他们本质的差异。完美主义者往往认为一件事要么全部做到最好,要么根本不做(All or Nothing),完美主义者对于失败有种失能性的恐惧,始终追求一种直线到达目标的捷径,完美主义者不能接受批评,是一种典型的逐利者,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最主要原因。而追求卓越者,从来不认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们认可能够接受失败,认为成功的路途荆棘密布,一种曲折、带有起伏螺旋式的路程,认为失败是一种反馈,一种成长的机会,他们不仅意识到目的地的重要,同样重视沿途的风景,他们心胸开阔,虽然喜欢接受批评,但也并非享受批评,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成长与发展必须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关注成功,也享受过程。

对于优缺点的关注,从Tal 的讲课中,我同样觉得很有收获,虽然以前读过类似的介绍,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让我更为容易接受。是否我们必须去掉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缺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答案也是否定,我们可以去努力去除我们的缺点,但我们更因该关注于培养我们的特长,就如同我们在员工管理上,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重现锻造每个人,去除他们的缺点,达到我们理想的同一个机模,然后用这些标准素材去完成工作。充分合理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强化他的优势,充分认识和感知他的优点,这点才是用好人的关键。我们在群体中可以集体讨论过失,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在集体中好的方面,Tal 教授讲解“自我实现预言”时,用了美国黑人女教师Marve Collins 在教育学生时重要的一条是“挖掘学生的潜能”(cultivate the best of the students)或者“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擅长什么而不是他们聪不聪明”。只关注失败、错误,会让我们对美好的事物、优异的表现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漠不关心,员工会不在乎自己是否优异的工作,而只是想我不要失败就可以。不断感激优异的工作表现和成绩,他们就会增值,否则就会贬值。关注优异的表现,不等于忽略失败,而是要坦然接受失败的现状,冷静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背景,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关注自己的长处比关注自己的短处更能让自己快乐和成功,问题缔造现实,总是关注各类失败最好的结果是不再犯同样的失败,确不能走向卓越,我们的关注点,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你只关心社会的黑暗面,你的世界将永远处在黑暗中,你天天关注社会的美好方面,怀着感恩的新,你的世界将永远阳关灿烂,长期关注优异的表现也更会让企业走向成功。

在“过犹不及“一课中,Tal 谈到专注是关键,工作生活都是如此,减少任务,避免同时进行多个任务,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人的智商其实是严重下降的。只坚持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的更多,多则劣,少则精。聚焦工作,则工作效率更高,状态更佳。谈到选择要做的事情时,Tal 给出建议:确定你可以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想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最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你最想最想做的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幸福课其实就是主要讲解积极心理学,我在这里借用快乐传播的途径,隆重推荐各位读到此处的人去观看学习幸福课,因为不是说你看完了,你就整天洋溢在幸福的海洋中,而是你即使面临挫折,你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心理的免疫系统,你可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拥有幸福地工作与生活的良好心态,坚毅勇敢地走向追求卓越之路。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8

分类: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高二读后感 >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时创作时间:2013-06-14 10:41: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的幸福感缺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这本书写的很好。我从目录上能感觉到。

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被太多难以言喻的东西包围着,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日常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我们是否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

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

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在这本书中,我重点讲了两章:友谊是温暖我们心灵的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一切都表明一件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你拥有的越多越好。谁会更讨厌朋友?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

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更幸福。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独自行走,也没有人离开朋友时不感到悲伤。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交更多的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俗语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

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在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上有香味,帮助人发达,自己发光,那才是真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感恩之心对待他人。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回报

让我们在给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阳光和感动,体会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向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

俗话说:多做好事,灾难却已远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就是很亲近的人,只要你愿意伸出援手,你就能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9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我都需要学习,读《哈佛幸福课》,找寻自己的幸福力。

这本书是哈佛“幸福教授”吉尔伯特的心血结晶,他是个非常擅长演讲的人,TDE大会主题为“你为什么幸福,又为什么不幸福”的演讲曾打动了成千上百万人的心。幸福是一个永续存在的话题,你我都关心。这本书珍贵在它综合了脑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科学的层面上系统地解读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幸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幸福。幸福虽然没有计算公式,但幸福的能力却是我们都可以习得的,可以让别人幸福或让自己幸福的力量。读这本好书,寻找你自己的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会去读这本书,想想就知道是因为想要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感。书中有很多小知识,解说了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时常出现的小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我们不快乐不幸福的来源。虽然序里说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是我觉得还是挺需要理解的,读第一遍就没什么感觉,现在在读第二遍,对很多内容还是会感觉很陌生。加油读吧,希望自己能够悟出什么。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篇10

幸福课观后感

去年的国庆期间,**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普通人的新闻,这些采访主要提及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受访者有各种各样的人,普通市民、大学生、售货员,还有一些最基层的清洁工和打工人员,人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还闹出一些笑话。

对此有的人就说了,这不是乱采访吗,捡瓶子的你也问人家幸福不幸福,这能幸福吗?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没有一个幸福的指标。只要心中充满爱,乐观积极的生活,拿起酒瓶的人也能幸福。

当我看了tal ben-shahar博士的幸福课之后更增加了对幸福的感悟和理解,tal ben博士的第六讲主要是精神的力量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力量往往能够创造奇迹,乐观主义也是人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塔尔本博士的解释很幽默,在轻松愉快的讲座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实验和例子,让人们了解幸福的真谛,萌生追求幸福的动力,每个人都能很幸福!下面我简单谈谈对这节幸福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要幸福,内在因素很重要。tal ben博士讲到“我们每个人自尊的水平,也就是自信的程度,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待人接物,能取得的地位,能取得多少成就,还比如在个人领域,我们会与谁坠入爱河,我们与配偶,孩子及朋友的关系,个人幸福的水平”。

物质财富与幸福、生活场所与幸福呈低线性相关,自尊与幸福呈高线性相关。大多数研究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7,因此自尊非常重要,而内在因素非常重要。

我们提高自信水平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在转变精神,改变“容器”,这样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

然后举出了几组病人事例,医生给头痛的人糖丸吃,说是特效药,病人相信了,然后真的好了;还有有的孕妇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医生给他们吃小剂量的吐根(一种催吐药),告诉她们可以缓解胃病,她们也的确恢复了健康,本来应该出现的呕吐症状不仅没有出现,由于服用了吐根更该呕吐的,实际上呕吐却停止了。因为她们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止吐药,这实际上逆转了止吐药的效果,充分显示了精神的强大力量。

在我们的身旁精神的力量也随处可见,一些同学为了激励自己往往会在桌子上或者本子上写一句话:“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

”“这次考试我一定能考第一!”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不知不觉当中就给自己带来的无穷的力量,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慢慢的自己越来越接近成功,最终他们真的成功了,这是精神的力量成就了学生的幸福!

这时,有人问,内力这么强,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好好想一件事就可以成功?不,内在的精神可以给人们带来战胜一切、接触成功的机会,但不是让我们坐下来思考,只是不足以去设想和相信,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

塔尔本博士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的心理模型,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会是怎样的,会是怎样的。个人对世界对事物的看法就是基模,基模就是内在。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外部世界,现实发生在外部世界。

比如,半空中我松开手,它就会掉下来,这一事实与我的基模无关,它发生在外部世界,不管我的基模如何,它在现实中就是会掉下来。所以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就是关键。

所以其次,要幸福,也要正确对待外部因素。我们的精神不喜欢内部和外部的区别,我们的精神喜欢两者的一致性。如果不相合,如果不一致,我们就会产生异议感,觉得不适,那么就得让两者统一。

要么改变外部现实,要么改变自我思维以符合外部现实,有几种方法,可以重建一致性。

第一种方法是更新基本模块。我不知道当我释放它们的时候东西会掉下来。现在我知道了,所以我更新了基本模块,也叫作与时俱进。第二种是忽视或抛弃外在信息、不符合基模的外部信息,这种可以针对那些不利的外部因素,把它忽视掉后你就更有自信去干好一件事。三是积极求真。当我们所看到的与我们自己的基本模式不同时,我们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我们需要找出谁是对的,找到证据和线索,最后找到真相。这是一种探索精神。

第四种方法是创造一个新的事实,当一些事实摆在面前成为极限的时候,比如1954年5月6日前的现实是1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不可能突破,bannister成功了,他创造了新的事实,同时也让世界的其他赛跑者创造了事实,他是不断追求、超越自我的代言人。

最后,要幸福,乐观主义也很重要。爱迪生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申请了1097项专利。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发展都归功于他。但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多的科学家。

如何使用灯泡发光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爱迪生也不例外。当地报纸的一名记者采访爱迪生说到 “爱迪生先生,您致力于灯泡研究许多年了,整个科学界都在进行相同研究,但毫无所获,您已经进行了5000次实验,失败了5000次,放弃吧”。爱迪生回答是“我没有失败5000次,是成功了5000次,我成功证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

同样的客观现实,5000次失败,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界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爱迪生的主观解释是他成功的关键。爱迪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失败,这正是他乐观的所在。他把失败积累为经验,十万五千次,这就有可能创造新的事实,这也是他的信念。

无独有偶,“babe”ruth是职业生涯中全垒打次数最多的棒球手,他也是三振出局最多的。史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学会失败,乐观看待失败,坚持信念,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同样,纵观历史,那些经历过最多挫折和失败尝试的艺术家也是最后最成功的艺术家。成功没有捷径。幸福需要你的乐观,需要你的信念。

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或许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那么简单,或许又如珠穆朗玛峰那样高不可攀,其实幸福就像是每天升起的太阳,她把光辉撒向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不能一直宅在屋子里,你得打开窗子,走出屋子去沐浴阳光,去切身的感受她的温暖,那就是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