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读书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就像书中描写的美丽容颜。因此,我们在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都会有所体悟。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写读后感而困扰,不妨阅读小编精心搜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内容。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期,我读了《全球通史》。作者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论述,以及流畅的语言,从更高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跨越上万年的全球历史动态图画,内容之精彩和丰富,让人着迷。这个大画面不仅让我对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每个种族、民族、社会乃至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都是不可或缺、平等的存在。

首先,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恶存在的意义,也对莱布尼茨的观点有了更多体会:上帝之所以允许恶的存在,是因为恶可以产生更大的善。在旧石器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的区别;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村舍的特征也是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两性也平等。就这一点而言,史前人类社会无疑是令人向往的乌托邦。可是,正如作者分析,“恰恰因为部落文化是轻松闲适、毫无紧迫感的,所以比较而言,也是无成效的”。文明的到来虽然打破了这种平等,带来了剥削、压迫和摩擦,却也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化和精神生活,建立了社会新秩序。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在近代成为全球霸主,正是因为他们在15前多次被侵略,文明被迫中断,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和制度,所谓不破不立;反观中国社会,遭到的侵略相对较少,得享太平的同时,也延续了旧制度,缺乏革新,以致后来落后于西方。

恶也可以促进融合。在原始部落时期,种族、民族、社会、甚至村落之间都是处于隔离的状态。随着文明的进程,出现了贸易,侵略和战争也变得频繁。但是无可厚非,这些都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而交流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和资源;纵观全球各个大陆,相互交流、摩擦比较多的地区拥有更加进步的社会。即使臭名昭著的黑奴贩卖,从长远看也不是毫无正面意义。我记得《阿米》系列里提到一个例子,一个落后的星球不同种族之间经常闹矛盾(就跟地球一样),可是当他们化敌对为友好,经过几个世纪,他们不仅变得更先进、更幸福,而且种族差异消失,只剩一个种族了。这有点像目前美洲的大陆,来自各种族、民族的人一起生活,互相通婚,他们的后代拥有各种血统和基因,慢慢地,便难以区分彼此了。这或许也是先生为什么说,在更高层面,黑白的对立不像人间那么尖锐,因为对立中也蕴含融合的元素。

其次,我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落后的社会超越先进的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较先进的东亚和中东社会,却在16世纪后逐渐被西方社会超越和殖民。人类学家称这个现象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究其原因,主要是先进的社会产生优越感,自大自满,失去了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进而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知识,所以停止了进步;相反,落后的社会一直进行各种尝试和变革,积极进取,因此能够取得突破。社会由人组成,个人是社会的缩影。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永远向上看,永远空杯和虚心,永远修正自己,如此才能持续进步。

最后,我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有人曾说过,“人类的科技越发达,离世界的本源也就越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体会到的是科技带来的好处,例如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力,让生活更加便捷,可是在时间的纵深里,却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科技带来的破坏。培根在16世纪就提出:科学是一个用来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可是,近一百年,是科技发展最快的时期,与此相伴的却是武器杀伤力急速提升,战争规模空前壮大,伤亡数字触目惊心。历史将如何发展,作者保持开放的态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警告的:我们正面临新的“思维方式”或“空前的大灾难”之间的选择。但愿人类能善用自由意志,回归正途,把科技运用于帮助,而不是毁灭全人类。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2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3

说到希腊,恐怕第一个联想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积极性。

使再穷的人也能受到美丽文化的熏陶,大大提高了当使得文化水平。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的学习无休止,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艺术。

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但是际上最终失去才是最有价值的。让我们偶尔学着照顾希腊人,听诗歌,欣赏歌剧。

古代的漫长旅程已经结束,但是对迷失的文明的探索不会停止。 缺乏文明就像物种的灭绝。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到很多关于情感的问题。人们常常被感情所迷惑,而感情是无法区分的。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

其实,我不认为复杂的情感需要放在心里,所以我应该大声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认为在城市中,我们仍然缺乏对自然的热情。习惯了用高科技,偶尔会错过去农村野营的时间。但我认为体验大自然并不容易,大自然远比学习使用高科技产品复杂。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4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从全球的角度解读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这一代人在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我们也生活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中。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殖民革命很快结束了这种霸权,欧洲殖民帝国在世界地图上消失就是明证。

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称和颜色都发生了剧大的变化,显示出20世纪中叶出现的新世界。

我们逐渐不愿意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传统的西方历史观落后于时代潮流,具有误导性。要了解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精神上的探索是痛苦的,但世界已经完成了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的,人类总要向前看,不是总要打破一个桎梏,进入另一个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多亏了作者,也许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少学术成就,而在于他可能影响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影响读者的生活。(李俭慧)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5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体,再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治:

百度百科上的开篇介绍。我把没用的废话都删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相当吃力,但是,在读通篇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本历史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所学的历史很奇怪。我们注重细节,如时间、地点、关键人物等,但没有连贯性。历史在我们眼里,跟“洋片”差不多,是割断的、静态的、前后没有关联的。

而这部《全球通史》,却展示了我们似乎学习过,却从未真正明白过的历史,即这些片段串成的序列,一部本来完整的历史大戏,一部真正冠以“经典”之名的电影。君王和圣贤,甚至有可能不记录他们的名字,只陈述其作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激起怎样的涟漪。这是何等的眼界,何等的胸襟!

历史,过去,不是让后人痛哭或沾沾自喜,而是让后人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历史必须是联贯、动态的,否则让人如何把握?学校既然要讲历史,就应该真正讲能启发人的历史,而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应该考察皇帝和将军名字在离散事件中的记忆能力。

这本书的力量非常强大。读书前最好深呼吸,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的世界观也许就此翻天覆地地变化,你的视野将穿透那上古的蛮荒与近代的刀光剑影,看到一个从来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实世界。(重治:

这是我自己写的。。)

我对这本书的亚洲部分很感兴趣,特别是关于中国的部分。毕竟,我想看看其它国家对本国历史的看法。与大多数外国史著一样,斯氏的《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来展开中国文明,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夏朝是中国首个国家是相悖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宣扬的“五千年文明”还持有质疑态度,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国家级计划的出炉和高调且如火如荼的进行。

这是一个有趣而有些悲凉的现象,虽然这一计划取得了些成果,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似乎过于看重他方的态度以至于心浮气躁,甚至歇斯底里地以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潜在着演变为“韩国式心态”的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有时过分强调自己,比如伏尔泰赞美孔子、崇尚儒家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强调儒家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呢?另一方面,如果西方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我们将高度宣传科举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斯氏引用伏尔泰“我们大可不必对中国人的成就念念不忘,以至于承认其帝国体制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的话,或许就是西方人对中国文明客观普遍的看法。

我们感觉似乎缺少的点什么以至于总是左右的摇摆,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一种真实存在的民族自信。(

第二段)

曾有学长教会我一个经验: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看的更清楚,你不仅要置身事件之外,更要有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这本书正是拥有着比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姿态来看。

于我们的史书相比,它仍然是肤浅的,有些形容词,有些主观立场。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作为一部历史书,正如许多评价所说,它与许多高中读物相比,能够以一种公正、客观、深刻的辩证历史观讲述人类历史,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这是特别伟大的。总说“文史哲不分家”,如今看来确实没错。

最近,我读完了上下两卷。总的来说,哲学上的矛盾观和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作用,仍然是历史的本质。倏忽感到,历史带给我们的真的不仅是那些时而冗长时而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去纵观整个人类,启发我们自己。

此刻我不想多谈书中的更多内容,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已经为我们阐述的很清楚。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从石器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人类已经跨越了几千年、几万年,走到今天这一步。

正如书中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地球上第一次面对的只有他们自己,他们发现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伙伴或者敌人。”我们人类,像是站在历史的山峰上孤独求败的巨人一般,一度傲视着自己生存的整个世界。事实上,从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希望之光就照耀着人类。

经历了克里特岛、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滋养,我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明。从古到今,智慧引导我们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开始走到一起,而这种最初联系的目的与我完全无关。因为从茫茫的驼队行走在波斯大地上,从西班牙的船只航行于海上时,人类就已经留下了最重要的脚印。

这意味着人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人类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发展,开始共同创造人类的世界。正如作者所言,“虽然人类会认为不公正是人类天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贪得无厌和富裕侵略的本性。”人类依然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即便是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人类依旧会俯首反思,转身看看祖先,想想后辈。

历史提醒我们的可能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那些真正影响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人。一个苹果让我们记住了推动工业革命的艾萨克牛顿,一匹战马让我们想到了那个身材短小智却不穷的那个法国人拿破仑,是他让法国的启蒙精神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解放黑奴的林肯总统,改革开放的小平同志,那些无数的留名青史的人们,是他们的卓识,让全人类的历史画卷多彩深刻。但同时,更多的让我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到自己作为人类一份子的自豪。

“当然这不是一个自我欺骗幻想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悲观预言的时代。” 我们理应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整个人类世界,在当今的时代中,思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tp: )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6

读完全球通史,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近代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话,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1840年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开辟了四条横渡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这也标志了西方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这时的政策叫:闭关锁国。清朝上层这一愚蠢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40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在前一年,林则徐发起了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拍手称快的虎门销烟。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让林则徐飞黄腾达,继续为清朝奉献自己的力量,反而给他带来了为期5年的流放生涯。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个清朝、整个中国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清朝上下几亿人似乎集体把永乐大帝时下西洋的光辉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最终换来的是,中国用20xx余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物质、科技领先的基础在200年间被挥霍一空,还落后西方一大截。

这一差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完全暴露出来: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里制造了一桩人尽皆知的惨案火烧圆明园。这不仅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释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差距。

为什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称得上盛世二字的时代用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美国从独立解放以来,就能飞速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出现颓势?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制度。

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的,只有两类人一类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更有让国家励精图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个,都远远不够。另一类,就是权臣。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不免有专权的行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为王朝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就是二战。

8年抗战的艰苦不言而喻,中国为此死亡了1500万人,才把清朝闭关锁国200年被其他国家打开的缺口勉强填平,更别说台湾到现在也没有正式解放。

每个人都能从中国近代史里学到许多,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许多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7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著作,通过详细地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国家的演变,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人类历史深远影响的认识。在阅读《全球通史》之前,我对历史只是停留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片段式的知识,而这本书将历史串联起来,展示了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全过程。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作者通过详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揭示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变革和进步。这种纵览全局的方式让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过去,我们常常将历史视为一系列独立的事件和国家的发展。然而,《全球通史》揭示了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复杂性。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交流,再到当代全球化的普遍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着联系和交流的整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国家和文明的边界看似固定,但文化、技术和思想的流动一直在推动历史的发展。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读完《全球通史》之后,我开始思考历史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历史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决策。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或文明是永远强大和独立的,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共同面对全球挑战,共同实现繁荣和发展。这种思考让我对历史的学习产生了新的兴趣,并激励我更加深入地探索和了解历史。

综上所述,《全球通史》是一本令人着迷的著作,在详细地讲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各个国家的历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了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使我对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更是一种启发和思考,引导我们思考历史对于现实世界和未来的意义。阅读《全球通史》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兴趣,也使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8

文李春艳

2016年4月22日接到于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知,要求参加《春风伴我读好书,我与于洪共成长》活动。

由此,我感触良多,因为各种所谓的事情都忙了好久没看书了。

但是,为了完成局里交办的工作,还是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书籍---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1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展望未来,世界历史越来越是一个实用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世界。

在现代,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权力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2《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历史学家,特别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说的“五千年文明”仍有许多疑问,以至“夏商周纪年工程”在我国的出现。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尊挖掘祖先的坟墓,证明我们的年龄。悠久的历史能否为我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增加话语权?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之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并不充满生机。它还活着吗?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

“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谁能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呢?

3《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亚诺斯和许多历史学家现在认识到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有一个“代际发展消亡”的过程。人类呢?我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断地挖掘坟墓?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即使我们在走向毁灭的路上,也没有必要惊慌。

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纵观当今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村”逐渐成为现实,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在西方,自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以来,编纂世界历史的努力从未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和文化进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正在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一个更加辉煌统一的世界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

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视野开阔、胸怀开阔、古今交融等特点,对未来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中世纪**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以上就是对于《全球通史》读后的粗浅感受,人说读史明智,看过此书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世界、可以帮助自己树立人生观,不受**的左右;今后以何种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人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关系。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

宫伟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史学家们第一部以全球视角书写的涵盖全球文明的世界史。

不用说,读历史,特别是普通历史教科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写作不是那么精彩,一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带来了。

但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

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本书讲述的各个文明的每个时段,都会出现一些伟大的帝国,像什么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汉帝国,孔雀帝国等,但都会朝着某些设定的方向发展部落兴起——战争扩张——帝国形成——生产率增加——人口增多——行政繁冗——赋税变重——停滞不前——内部问题——外部问题——衰落——灭亡。

我最感兴趣的是联想到中国从秦朝就开始的王朝更替,拿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成经典的形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也都了解,说的久了,就仿佛成了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就相信这就是汉族这个民族身上的宿命或者诅咒,以至于就忘记了去理性的分析研究背后深藏的一些原因。

作者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那就是从经济生产率着手,就像我在这段文字开头写的那样,帝国刚建立的时候是四处扩张,掠夺财富,稳定政权,所以经历过乱世之后,经济开始恢复,农业开始发展,产生率提高,养活的人口也慢慢增加,最后会有一个临界点,到了这里,生产率到了瓶颈,帝国的国库也因为渐渐增多的贵族享受和行政人员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空,只好增加赋税,而这虽然暂时提高了国库收入,但却给农民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到了最后官僚内部往往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而外围的游牧民族也开始虎视眈眈,到了最后,不是内部被农民起义搞掉就是被外族入侵灭掉。

在那之后,上一个帝国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帝国的开始。它来回移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帝国能够跳出这个圈子。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

因此,阅读历史已经成为一种乐趣,一个不断**、同时回答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过程。

闲暇之余,借助网络搜索功能和古今世界地图,阅读此书,从一定角度审视世界和历史,我的视野可能会更开阔,但我相信我会有不同的乐趣。

宫伟2016-7-26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历史学家写的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20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人们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

但这也是人类悲哀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至于这些可能性,取决于本书的读者,你在未来几十年所作的将是决定性的。

——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这本新书才应运而生。希望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所帮助,实现培根倡导的“改善生活”,摒弃他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有一个“代际发展消亡”的过程。人类呢?我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断地挖掘坟墓?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即使我们在走向毁灭的路上,也没有必要惊慌。

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9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

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之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

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并不充满生机。它还活着吗?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是不是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不断地挖掘坟墓?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所以即使我们在走向毁灭的路上,也没有必要惊慌。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0

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11

读完全球通史,我就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些粗略的了解,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近代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在哪里的话,就一定要先看看同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1840年时,一位英国商人首次开辟了四条横渡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这也标志了西方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这时的政策叫:闭关锁国。清朝上层这一愚蠢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40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在前一年,林则徐发起了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拍手称快的虎门销烟。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让林则徐飞黄腾达,继续为清朝奉献自己的力量,反而给他带来了为期5年的流放生涯。这不仅是林则徐自己的悲哀,更是整个清朝、整个中国的悲哀。

在西方科技、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清朝上下几亿人似乎集体把永乐大帝时下西洋的光辉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最终换来的是,中国用20xx余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物质、科技领先的基础在200年间被挥霍一空,还落后西方一大截。

这一差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完全暴露出来: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打进了清朝的首都,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里制造了一桩人尽皆知的惨案火烧圆明园。这不仅仅是科技差距就可以解释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差距。

为什么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真正称得上盛世二字的时代用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而美国从独立解放以来,就能飞速发展,而且几乎没有出现颓势?决定性因素就是社会制度。

从漫长的历史中,我们能学到,在封建王朝中,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兵强马壮的,只有两类人一类如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更有让国家励精图治的本事,若只有其中一个,都远远不够。另一类,就是权臣。如汉朝的霍光,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不免有专权的行为,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利于百姓的改革,为王朝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接下来就是二战。

8年抗战的艰苦不言而喻,中国为此死亡了1500万人,才把清朝闭关锁国200年被其他国家打开的缺口勉强填平,更别说台湾到现在也没有正式解放。

每个人都能从中国近代史里学到许多,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