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赵氏孤儿观后感”我们为您整理出详细资讯,观后感最重要的核心是哪里呢?观后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让我们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才华智慧和爱!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1

无限忠诚

忠诚是人格中最美的状态。诚信作为我国民族信仰图腾最重要的象征,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近期,**电视台一套节目**时段把千古奇谈“赵氏孤儿”奉上荧屏,让我们再度回味那个令人心痛、带人反思的故事。

《赵氏孤儿案》开篇就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迅速调准焦距,让程婴闯入观众的视野。在人们还对剧情懵懂之际,程婴已经奔上了去晋国送信的路途。

那古老的战车、颠簸的石路载程婴一路逃亡。在报信途中,程婴为了完成使命,舍弃了怀有身孕的妻子;生死未卜之际,程婴坚守自己的信念,要活着把令牌交给赵克托付的人。因为,他承诺过,就要实现它。

正是这种信念使他急智;正是这种信念使他无所畏惧;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令人敬畏。不由得,我想起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提到的“把信送到加西亚”。是啊,程婴可以选择放弃的借口太多了,然而,他选择了践行!

完成使命,程婴拒绝了赵朔所有的感谢、恩赐,决意回到原来普通的生活,与妻子相依为命、行医养家。这时,剧情又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愿一位忠贞而死的勇士公孙杵臼。

我不知道古代人们的信仰到底怎样诠释,但是透过荧屏,我看到了一张张铮铮男儿的坚定面孔,感受到他们以身守诺的铁骨侠义、赤胆忠心!《赵氏孤儿案》是一首忠诚的合奏,是一群义士的史诗、一群男儿的绝唱!

《世说新语·期行》一文中,说陈太丘与友人相约正午一同出发,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自己走了。客人到后,遇到七岁的元方在门外玩耍。客人问他:

“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这是儿时我接受的关于诚实守信的第一课。

如今,重温“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我仿佛又看到了我们祖先对于诚信的训诫。

程婴的忠心是从抛下怀孕的妻子开始的。为了晋国的安全,他屡次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与屠岸贾、公孙杵臼、韩厥发生争执。最催人泪下的是他奉上自己的亲生骨肉,换取赵氏血脉,苟且偷生,担负重托,抚养遗孤。当赵氏冤情昭雪,程婴以死明志,成为千古奇谈。

公孙杵臼的忠心,从放弃到挽救妻子的生命,打开了扉页。为了许下诺言,他悲伤地向前走,用剑割断了感情。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坦然相对,用“立孤与死孰难?”的诘问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朋友。

定格荧屏,感受《赵氏孤儿案》那古朴壮观的场面、感人至深的场景,那一幕幕泣血蓄泪的故事为我们拨开迷雾,找到信念的支点。在时下人们对忠诚、对信念的充满疑惑、失去方向的时候,当人们互相询问关于幸福、信仰、追求的时候,《赵氏孤儿案》帮我们的心找到了归宿,为我们正迷茫着、动摇着的信念找到了支点。

《赵氏孤儿案》这曲由无数忠诚志士的生命谱写的无限忠诚的凯歌,为我们翻开了先人关于忠诚的训诫,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地位高低,我们华夏子孙身手相传的信条里,最重要的一条——无限忠诚!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2

赵氏孤儿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即屠岸贾一方面为养育栽培他**的大恩人,另一方面又是赵氏家族全灭的罪魁祸首,赵氏孤儿生而为人,就不得不背负起其人生命运所难以承载的两难抉择。

利用臣子们之间的公仇私愤进行政治清洗的晋灵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和杀人魔王。屠岸贾不择手段的杀人复仇固然可耻,被当作忠臣义士歌颂礼赞的程婴、公孙杵臼之流,所充当的同样是**强权的杀人工具;他们以牺牲自己连同别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把几乎一代人的全部希望极端盲目也极其可怜地寄托在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丝毫谈不上“其内在的合理性及英雄主义色彩”。

歌颂的不过是草菅人命的忠臣对于同样草菅人命的奸臣的复仇胜利,真正的罪魁祸首**国王,反而成了他绝对效忠的神圣主宰。在新编话剧《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以一句“这些人的死与我没有关系”,彻底颠覆了程婴、公孙杵臼之流以牺牲自己与别人的生命来表现和证明自己是忠义之士的合理性。

不妨对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为天下而征服天下”成了杀人魔王成了绝对天理。在《赵氏孤儿》中,同样在“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杀人魔王晋灵公,却受到谴责和批判。

老舍《茶馆》用所谓的“新社会”葬送三个旧时代,他自己几年之后却在*****中被“新社会”葬送了生命,这一事实本身恰好说明他所歌颂的“新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人道社会。《茶馆》中的常五爷在旧社会里发出的“我爱这个国啊,可是有谁爱我呢?!”同样是老舍本人在“新社会”里所遭遇的必然命运。

*****中既登峰造极又空前绝后的以一个的思想为思想、一个人的意志为意志而横扫一切的人道灾难,就是对于新编话剧《赵氏孤儿》所揭示出的历史真相的最好印证。这种“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野蛮**,古今皆作为中国正统的史学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不断被歌颂,国人痴迷的每一次统一其实都伴着血腥、**,伴着文化、文明的倒退。 《>电影赵氏孤儿案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3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哈哈!这个问题很简单对吧,那就是——《史记》。

“史记”可谓是一部无比伦比的文学巨著。《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都具有很高的地位。这次去书店我一见到这本书就两眼发光。妈妈奈何不了我勉强给我买了一本。这哪能勉强,《史记》又不是坏书。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目录,一个一个地选择,当我看见《赵氏孤儿》一文的题目时,就深深被它吸引住了。我翻到那篇文章开始阅读。

文章看完后,我深深被程婴、公孙杵臼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本文的大概内容:在晋国相国赵盾死后,儿子赵朔继承了爵位。图岸贾图谋诛灭赵氏家族。当图岸贾担任了司寇,以为大权在握,就准备实施灭赵的计划。图岸贾告诉将领,要灭赵氏家族。大将韩厥万分危急,叫赵朔逃走。赵朔却说:“我的妻子庄姬已经怀孕,如果天幸生男可饱一脉香火,这点骨肉望将军饱全。”赵朔门下有一心腹叫程婴,为人正直。程婴把孩子抱到公孙杵臼那里,说:“孩子满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公孙君有什么办法?”他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婴儿,假称赵氏孤儿,我抱到山中躲藏,你去告发,说出孤儿所在的地方。这样他得到‘孤儿’就会罢手。”于是,他把真的藏到自己家,去向图岸贾报告,图岸贾得知孤儿所在之处,连忙上山,找到孤儿,以为真的是他拿走孤儿。把程婴当做自己的心腹,把程婴的“儿子”当做义子,没乡到二十年后,自己的“义子”杀了自己。读完我明白坏人终究会得到报应的。我们还是不要做坏事好,不要像图岸贾一样哦!如果你们有空可以去书店看看这本书,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哦!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4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不过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悲剧,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相比国师的偷工减料,他还有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一丝不苟。

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悲剧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戏,岂不料中途马上停下,说麻烦先生下次再来。该做的没做完,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最大毛病。

这必然到来的复仇没完,就好似断掉了一口气,它本该比开场还有画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说儿戏化的“三人连环刺”处理,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即使除去这个,有那个灵魂出窍的超现实结尾,《赵氏孤儿》仍旧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

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围着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实乃做作矫情。

再者几个人物立不起来,先不说既毁容又毁掉电影的黄晓明,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的悲剧色彩,真不知是陈凯歌开的玩笑还是黄晓明的自我发挥。真正站不起来的是程婴。这部电影在琐碎的生活上浪费了太多墨水。由于他的被动,《赵氏孤儿》始终无法交代出他的真实动机,更无法表现出人的崩溃。

由于程婴受制,赵武也不停摇摆,他如何接受事实并向义父刺出剑,这些都表现得太想当然了。电影的逻辑是这样的。程婴跑到屠岸贾,赵武自然会帮他。没有理由。影片有意不断强化赵武的矛盾遭遇,他一边是养父一边是义父,本该有一个精彩的内心斗争乃至于自我溃败,然而这些在《赵氏孤儿》里都是消失不见的,多了徒劳无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说到底,《赵氏孤儿》还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你会有类似的笑柄经验,你会有片刻的幻觉。那些一目了然的影视基地,那些灰飞烟灭的群众演员,还有各种践踏历史实实的漏洞。

所以,《赵氏孤儿》并没有能让陈凯歌脱胎换骨,更无法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

这就是命。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5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赵氏孤儿》,不能说这是一部称绝的电影,也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看,但是,却让我在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揪心到了最后。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春秋时期,大将军赵朔的夫人——国君的姐姐庄姬怀上了赵家孩子。但是屠岸将军却被国君诬陷,屠岸就要灭掉赵家夫人报仇。这部电影的最后,程婴和屠岸都死了,这部电影落幕。

看完这部电影,我竟然哭了,不为什么,就为程婴的命运和注定悲哀的赵氏孤儿(化名程勃),他们,注定不会得到幸福,即便是报仇了,又怎么样呢?只有15岁的孩子还能撑下去吗?自己如同父亲的人死了,知道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这种打击,是多么巨大啊。从一开始,命运就再也没对程婴和程勃微笑过,程婴为了赵家的孩子,舍弃了自己的妻儿,把赵家的孩子养大,只是为了报仇,这对孩子不公平。程婴也许忘了,庄姬死前说的话:“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不要让他报仇,让他过平民的生活。”

这部剧有点像反面教材,看了这部剧之后,我看出了世间的丑恶,在这个世界每个角落都有可能有很多生存在痛苦中的人,他们挺着,面对上天对他们的不公,他们从来没想过报复、报仇,只为了好好的生活而努力着,这就是在丑恶中的一点美好了吧。只要心是端正的,不是扭曲的,是多为别人着想的,不是自私的,就不会有“恨”这个词存在,更不会有“报复”、“报仇”。

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会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会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会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会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不是吗?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爸说:“这部电影的功底还是不够。”确实,我们确实不一定比得上世界级的导演导出的电影,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告诉我们“放开一点”,告诉我们“多笑一笑”。看到最后,我哭了。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6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他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拯救了赵的孤儿并抚养他们。

为了报仇,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在屠岸贾的门下,他被迫忍着悲痛,从不显露自己的缺点,以非凡的毅力抚养程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

但他为此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果断、死而复生的思想品格得到了充分体现。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同时,他敬畏权力、勇往直前、死而复生的崇高品格也值得称道。然而,他性格的完成并不是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在化标签,而是在情节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出来的,所以现的真实而感人。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赵相国给皇帝送酒时,趁机陷害他,把赵家全毁了。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颤!

即使杀了赵家三百人,他也不会放过赵家的孤儿。他一定会割草除根。但在以大局为重,舍己利人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受到了惩罚,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

真叫人怡然称快。今天,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去干坏事。

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关爱的心,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变成一个像屠岸贾那样危害人类的人。

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他就像人生道路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7

本文为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昨天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该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陈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像像《刺秦》那样叫好不叫座,《无极》那样惨遭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如潮恶评。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范文二

昨天和老公去看了最近热片《赵氏孤儿》。故事很悲,一开始就悲,看完后心情很难过。故事和历史的赵氏孤儿相比进行了些改编,使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个电影诠释了一个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品德,那就是承诺。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包括屠岸贾),程婴对庄姬的承诺,保护了她的孩子,赵朔的妻子庄姬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却也兑现了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最后一枚血脉。故事一开始,就让人为这个孩子的生死存亡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他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发展,看到屠岸把程婴的儿子摔死的那一刻,我落泪了,可怜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竟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他甚至可能都不记得自己母亲长什么样,他甚至都没有怎么好好感受过这个世界,确因为政治斗争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死虽然拯救了赵氏孤儿、虽然拯救了100多条婴儿的生命,但是,让我还是悲从心底起。看到此刻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仔仔,她是这么的可爱,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会和程婴的夫人一样,到最后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个庄姬夫人,为了让程婴顺利的带着她的孩子逃走,不惜牺牲自己。对于一个母亲,刚产下自己的孩子,却又面临不得不母子分离痛苦,这是怎样悲啊,难道她不想和她的孩子亲近么?难道她不想抱抱自己的孩子么?难道她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么?当然,所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她无从选择,她只能不顾一切的保护他孩子的性命,母爱是这么的伟大,无私,无法用任何爱替代。

只是觉得电影起调很高,最后收尾的时候有点简单,让人觉得故事没讲完似的。可是心情却无法平静,只是想赶快回家,回家看我的仔仔,回家好好抱她,感受我还能爱她的感觉,感受最平凡最温暖最无法替代的'爱。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到了陈凯歌电影中人文诉求的回归(前作《梅兰芳》简直就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讲述艺术人生,爱情人生,爱国人生的文艺版“叶问”),也不像《无极》那样过于晦涩的隐喻和指涉,让不明就里的普通观众如坠云雾,外加糟糕的剧情架构,严重破坏了一根本来很有深度的故事主题。

范文三

昨天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该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

影片的开头气场很大,情结丝丝入扣,毫不拖沓,宫廷政变更是一个视觉上的小高潮,让观众产了较强的代入感(尽管这样的刺杀场景和十月围城一样,按照现实逻辑分析几乎不可能这么惊心动魄)。而大概出场十分钟左右就被秒杀的那个“王”虽然是一个没有多少戏份的配角,但却让我印象深刻,在凯歌的电影里,统治者往往是用荒诞手法塑造的集昏庸阴阳怪气于一身的角色,这和肤浅谄媚的张艺谋的形成鲜明对比,敢用隐晦的艺术形式去控诉极权主义政治,真实而不媚俗,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当然,依然不能否认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完全褪去陈凯歌式的一些固有弊病,他对电影电影情节和结构的把握上,舞台化的痕迹还是比较浓重,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全局的把握一直是他的弱点,尤其在人性刻画层面上总是缺乏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化的思考逻辑。

范冰冰在生产后看不出产后虚弱的状态,在自绝前也没有明显的内心挣扎的心理轨迹,依照常理起码应该苦情的眸视自己的孩子一眼;黄晓明放过赵氏孤儿的动机仅仅用良心发现来解释也太咸苍白无力,因为从之后的剧情推进中可以看出,这个角色的性格阴冷沉静,几乎不可能如此感情用事;葛优一直不让赵孤上学也未作交代。如果说以上都是些不痛不痒可以忽略的漏洞,那么以王学芹缜密诡诈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完全会在一开始杀掉真正的赵氏孤儿,更不可能有收留葛优作为门客的反常理行为;葛大叔在最后一刻突然放弃盘亘在内心十五年的复仇计划要带赵孤去过平淡的生活也显得突兀,莫名其妙;“三人连环刺”的结局处理太过于儿戏化,打得轻飘飘;葛优在被刺后倒下给了一个近五秒钟的面部特写镜头,一个常看电影的人应该有经验,这是给死人才运用的镜头手法,但没想到最后竟然葛大爷又支撑着残躯跑到大街市上兜了一圈(让我想到了《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直到把观众折磨到死的桥段)。总之电影后半部分情节有些分散,不紧凑,复仇的高潮走的绵软无力。

再去看时光和豆瓣(应该说中国最权威的两个影评网站)上的6分低评实在有失公允,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化危机》《敢死队》这样的电影都能得分比他高,如过我没记错的话,在时光网上,这部电影未上映前它已经是这个分数了。虽然陈凯歌一直力图将电影升华到成深层的人性探讨层面上,虽然他驾驭剧情和思想性融合的功底不够深厚,时常让这种追求把影片的逻辑弄得混乱,但我通过《赵氏孤儿》显然看到了陈凯歌在后者方面的努力改进。而这部电影受到的诟病显然超过了它本身所应该所承受的批评。我只能说中国观众没有批判力,没有理性,被少数舆论所控制,看了《无极》就心理扭曲的调侃,恶搞,咒骂别人的后继作品,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