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觉得读后感写起来很困难复杂吗?不少人都读过作品这本好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命运,摘抄自相关专家精彩谈话的文章“传家读后感”迷你句子网小编推荐给您。

传家读后感(篇1)

看了《传家宝被》这本书后,我终于体会到,从熟悉的故乡搬到一个陌生地方的辛苦了。

书中述说一个叫安娜的女孩,离开老家俄国的时候,只带了一件洋装和头巾。安娜渐渐长大,洋装穿不下了,她妈妈就把亲戚的旧衣物、洋装和头巾缝制成一条百衲被,让大家能永远记得故乡。百衲被常被当成生日聚会时的桌布、婚礼的遮篷、迎接婴儿的布等等,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它虽然传了好几代,却依然保存得很好,想必他们一定很珍惜这条传家宝被。

我的妈妈是四川人,后来到了闽南生活,所以她很思念家乡。虽然我不太能了解妈妈的感受,不过我觉得我们真的好幸福,能够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成长,又不用离开家乡到远地生活。或许以后,可能会到其他地方读书或在别的国家工作,所以我会珍惜现在住在家乡的每一分、每一秒。

有句俗谚说: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拜田头。意思是要我们懂得饮水思源,不要忘本。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安娜的母亲说的:我们来缝制一条百衲被,好让大家永远记得故乡。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传家宝被不仅能凝聚家族的向心力,也能让后代子孙缅怀先人,它,源远流长;它,远比留下万贯的家产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传家读后感(篇2)

《传家之物》读后感

《传家之物》是一部由英国作家朱迪思·维恩莱德所著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之间传承的一个珍贵物品,这个物品既是家族的象征,也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和情感。通过这个小物件,《传家之物》展示了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对于人和物的影响。

小说的开篇,我们被带进了一个古老的公寓,墙上挂满了一幅幅油画,摆放架上摆满了各种古董。这个家是一个中年女性艾米丽的家,她是这个家族中最后一位拥有这个传家物品的人。她早早丧失了双亲,长大后离开了这个家族,一直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然而,她的父亲的意外去世却将她带回了这个家。看到这个传家物品,她的记忆重新被唤起,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家族传承。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以及一些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被传承下来,代代相传,成为了家族的象征。无论是一副画作、一本书籍,还是一件独特的首饰,这些物品都承载着家族历史和记忆。就像《传家之物》中描述的那样,这些物品引导着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源,了解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家之物也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就像我们的老人一样,岁月的磨砺让他们慢慢失去了曾经的热情和活力。物品也同样如此,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变得破旧,甚至损失原有的价值。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即使传家之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但当它们从祖先手中传到我们手中时,它们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物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回忆。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这些传家之物更像是带有情感和记忆的宝藏。它们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经历,见证着我们的快乐和悲伤。当我们重新拿起那些物品,触摸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纹理,我们就仿佛穿越了时间,回到了过去的时光。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它需要我们亲自去体会。

《传家之物》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思考。家族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它让我们明白了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它让我们反思了时间的流逝对于人和物的影响。它也提醒我们,家族的记忆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中,更重要的是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延续,更是情感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传家之物》这本小说,我对于家庭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也更加珍惜家族中那些传承下来的物品,因为它们记录了我们家族的历史和记忆。我也更加重视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成长和回忆,因为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时光的见证。在未来,我会努力传承和保存这些宝贵的物品和记忆,让它们继续流传下去。

总之,通过阅读《传家之物》,我深刻地理解了家族与传承的重要性。无论是家族的故事还是物品的价值,它们都让我更加珍惜家人和自己的生活。通过传承和保存,我们可以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和情感。传家之物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我们应该铭记并传承。

传家读后感(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营造家风好、民风纯、党风正、政风清的良好氛围,大连装备集团纪委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清风传家故事会》宣传教育片学习收看活动。该片以《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为依据,通过8个正反两方面典型故事的讲述,警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家风,推动全社会参与廉洁文化建设,弘扬清廉价值观。

  广大员工在观看此片后纷纷表示,这种警示教育形式新颖、主题深刻、内容感人。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风的建立与传承,不是小事,也不是私事,良好的家风永远是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不懈追求。今后要以身作则,自觉把好作风带到生活之中,为家庭成员做表率,在传承优良家风中不断筑牢政治忠诚,自觉做到守纪律、讲规矩,保持“审慎自持”的高贵品质,构建反腐倡廉“家庭防线”。

  因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为避免大规模聚集,本次采取的是各支部分场地观看的模式。各支部均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保证通风换气,保持安全距离,全程佩戴口罩,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组织观看并上交总结报告。

                                                         

传家读后感(篇4)

4月28日晚,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成果汇报晚会在四川电视台S1演播厅举行,同步录制。据悉,这是国内第一台以“好家规”主题的晚会。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甘霖等出席。全省21个市(州)的纪委书记、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以及大学生、警察、社区代表等观众方阵数百人,参与了现场录制。

2016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眉山人称“李妈妈”的李俊英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晚会。她说:“三苏的乐善好施、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我们眉山更是如此。好的家风家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我看来,好的家风就是播啥种子结啥果,是爱的给予,是爱的付出。”

四川首届“天府好家规”评选活动,由四川省纪委机关、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主办,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承办。由省纪委机关、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联手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大型公开评选“好家规”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活动按照全省“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部署,于1月25日正式启动,多渠道、广角度、全方位挖掘四川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历时3个多月,共征集到各具特色的家训家规400余篇、家风故事800多个。充分展现了全省各地历史人文特色,全方位展示了川人的家国情怀,是我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评选活动组委会组织专门力量,对征集到的家训家规进行认真甄别筛选,对有违反政策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况的家训家规实行一票否决,最终评选产生十佳“天府好家规”及39项“天府好家规”提名。成果汇报晚会近两个小时,高潮迭起,现场观众直呼“感动”“精彩好看”。

传家读后感(篇5)

门罗的作品主要为短篇小说。据说她耽于家务,只能在繁杂的家务间隙中挤出时间写作(也许正是她缺乏长时间、安逸的写作环境才能诞生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我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小说情节性不是那么强,章节之间的承接也不是自然过渡,一般是视角切换或在时间和空间维度随意跳跃;并且,虽是短篇小说,但它的信息密度不亚于长篇小说。你不能指望随时随地翻上一页读下去,需要有一个连续的时间段才能品味到其中的韵味。可以说,门罗的小说并不易读。然而,如果你就此投降,损失的可不仅是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说,而是门罗所能带来的你无法想象的至高享受。

《好女人的爱情》作为自选集的开篇全面展示了门罗的所有写作技巧和特点。引子部分描写了小镇博物馆里的一只验光师器材箱,重点在于这只箱子的来历,“此箱于事故中幸存,匿名捐赠者盖亦寻获者,将其遣至敝馆,成其特藏”。简单一句话已让我浮想联翩,够得上一篇小说了:什么事故、捐赠者为什么匿名、捐赠者在哪儿找到它、为什么将箱子捐赠到博物馆。可门罗并没有把这一连串的问题当作小说的主线来解答,而是巧妙地点缀在故事当中触发下一情节,留下庞大的解释和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琢磨理会。

门罗擅长描写女性和家庭,比如《我母亲的梦》真实到惊心动魄。这种真实不是其他作家经过修饰、旨在突出氛围的凌乱,而是相当直接又克制的,因此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力。《雅加达》和《孩子们留下》里写到了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如果性意识觉醒是一座冰山,冰山下面的是曾被压抑的状态,被忽视又巨大的能量。门罗未必经历过一百种笔下人物的人生,但从她对小说细节的雕刻不难看出她对他人敏感、充满善意的共情。

虽然门罗以女性为主要写作对象,但我不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者,至少不是激进的、观点强输出的类型。她笔下的女性不是出走的娜拉,作文而是出走后又回家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与她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可她并非完全崇尚传统女性“照顾者”的角色。她不解决问题,只是尽可能诚实地描写生活,描写那些被忽视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更同意她的观点,因为尊重女性的本质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个世界遭受不公的从来不只是某个性别的人,年龄、国籍、口音等等,任何一点都会产生歧视和不公。

也许这个时代已经被某种幸福的假象氧化了。人总是倾向考虑自己以及同情和自己相距甚远的弱势群体,一旦和以前被同情的对象距离缩小却又总是选择性忽略或者为自己的不作为寻找道德上的借口。一条条刺激眼球的新闻也许会激发出“正义”的愤怒,而我以为真正刺激到良心的可能只是一则短篇小说。

传家读后感(篇6)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节省,他小时候都是妈妈帮他剃的'头。开始,妈妈剃头剃得很疼,所以小陶行知一听到要剃头就东躲西藏。有一次,他悄悄溜进理发店,看见剃头师傅在给小孩子剃头,剃得可好了,一个也没有哭。于是,他就要求妈妈带他去剃头师傅那里学剃头。妈妈说:“那要收学费的。咱们家穷,处处要省着要钱。”一向懂事的小

行知为了给家里省钱,就顺从地让妈妈剃头了。

对,那把剃头刀就是陶家的传家宝,这把剃头刀体现着陶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陶家那么节俭。现在生活富裕了,条件也好了,许多人就把节约扔到了脑后。但我在生活中很节俭,没用的东西我从不买,洗脚水用来冲马桶,淘米水就浇浇花……有一次,天气晴朗。妈妈看是个洗晒的好天气,就去洗衣服了。我看到了,就过去帮忙。妈妈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洗完后正想把最后一遍水放入下水道,我急忙拦住,说:“这些水存起来还可以拖地呢。”“真是我的好孩子啊。”妈妈开心地夸我。

是啊,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做一个像陶行知爷爷一样的人。

传家读后感(篇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题记

假期里,我读了《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本书。此书分为——“劳动最光荣”、“节俭从我开始”、“勤俭是传统美德”、“为了中国梦” 四个篇章,引用许多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说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其中的“榜样力量”和“榜样启示”,还有“实用小窍门”等栏目深深吸引着我,令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节俭的故事。他虽然拥有580亿美元多的资产,但在生活中却是以小气成名:

他经常吃便宜的快餐;他从不注意名牌,也喜欢商场里**的商品;他的房间里没有豪华家具,甚至连电视都没有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盖茨认为每一块钱都应该发挥最好的作用,无论你多么富有,你都不能和孩子们一起致富。他认为,在金钱中长大的孩子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所以即使孩子很小,他们也很少给孩子买玩具。

而且在他退休后,还将所有资产全部捐献给慈善**会和国家,一分一毫都不留给自己的子女。

“世界首富” 盖茨都能如此的节俭,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将节俭的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我们班的苟姚渤就是这么一位节俭的孩子。他的家庭条件很好,但他的衣着总是那么普通,他的学问也是最简单的。他每次吃东西,都会把食物吃干净。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捡起并吃掉了不小心掉在桌上的米粒,一点也不觉得不自然。

我很不解地问:“苟姚渤,你用得着这样做吗?浪费那几粒粮食又没有关系。

”他摇摇头,微笑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米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浪费了,就是辜负了农民们的一片辛苦呀!

”我听了苟姚渤说的话,想到《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这本书,不禁为自己曾经的浪费行为而感到惭愧。丰富的生活,让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节俭。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节俭也许就是随手拧紧的水龙头;是正反面使用的草稿纸;是吃掉碗中的最后一口饭菜;是离开房间关闭的那一盏灯……我以后要时刻牢记“节俭”这两个字,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传家读后感(篇8)

传家宝是人们特别珍视的家庭财产,它们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 传家宝中有的是可见的物品,比如不同年代的家具、字画、陶瓷器等等;有的是无形的,比如家族传承的文化礼仪、道德法则、家族传统、习俗等等。

读完传家宝这本书后,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传家宝的价值。传家宝不仅有物质的价值,还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我对于传家宝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家传宝贝,更加涉及到精神文化及文化穿越等方面。

传家宝是家族乃至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家族、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精华。以我家为例,我们家族传承了一张画,画上是一群牧民放羊的场景,都穿着红色的鲜艳服装,有的手持曲目,有的吹着长号,场景十分热闹喜庆。这张画是我家历代传承下来的,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这张画不仅记录着我们家族的历史与传承,也传达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传家宝代表不仅是物质的承续,更是信仰与精神的传承。而这样的信仰与精神却因为现代高速文明的冲击而被轻视和淡化。读完传家宝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的珍视。因为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社会势能,只有保留好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的发展和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活力。出自家门的传家宝如果只是陈列在柜子里,那么它就已经失去了它本身最真实、独特的价值,应该在生活中得到传承,只有这样更能守护传统文化的宝藏。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爱和责任意识的传承。爱的传递要牢记着文化的根基,人情味、真挚情感、历史背景等。因此,我们才能透过物质的达到情感的传递。就像我家的那张牧民画,就是从祖辈辈传承而来,沿袭到我们这一代。这张画如今也成为了我们家族永恒的记忆,每当我们看到画上的场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家族群体与文化价值观。这样的情感极为珍贵,更值得我们用爱心去维护它的传承。

责任感是对文化传统的承担和带领。对于个体而言,他是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相结合,对于人类而言,他是对文化、对家、对祖先、对后人的全部承担。对文化传统的上传,不仅仅是让历史学家能够找到那些不再存在的事物和值得重视的财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每个人理解那些曾经的人与文化的过往,与其过去的习俗与文化有何连带,以此在精神上建立一条与上一代的关系。对文化的接较也是责任的传承,更是一个人的格局和心胸之所在。不论圆方屑状,自己总得亲自去尝试去接下它的沉甸甸。

在读完传家宝这本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和必要,在保护和传承传家宝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守护。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发扬和传递文化传统,以此提高文化保护的意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同传家宝一样,永恒而不会消逝。

传家读后感(篇9)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价值的缩影。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近日,聆听“清风传家故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党员干部应从中汲取清廉力量,始终做到廉洁修身、廉洁从政、廉洁齐家。

廉洁修身,学党史涵养一身正气。修身是立家之本,如果自身不正,必定带坏家风。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党史教育、党纪党规等作为必修课经常学习,并落实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开国元勋陶铸“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最美奋斗者张富清“前人不搭捷径,后辈莫求沾光,一切都靠自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做人低调,做事认真”,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令人敬佩,应当接续传颂。党员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在党史学习中,廉洁修身,做一个堂堂正正、一身正气的人民公仆。

廉洁从政,知敬畏涵养两袖清风。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领导干部如果大河不修,小节失守,必定会形成利益为形的家风,最终给整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诸如鲸吞国资的“蛀虫”包宏、“黑金家族”徐长元,都是立身不正、三观偏离、心无戒尺、治家不严的反面典型,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薪不尽火不灭,利不久家必亡”。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保持敬畏,切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做一个清清白白、两袖清风的人民公仆。

廉洁齐家,好家风涵养端正三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家风正则作风正。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比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之类的名文经传,世代流传,后人仰慕。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家教,教育引导亲人及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家风,做一个勤勤恳恳、三观端正的人民公仆。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是用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搭建起来的,是我们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齐家之要,党员干部要汲取清廉力量,接力传承,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



传家读后感(篇10)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关于“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采写与点评相印证、剖析与警示相结合,事理并重、情理交融、图文并茂。

其中,《清风传家》立足正面引导,深入采访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樊锦诗等25位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细致讲述他们赤诚报国、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生动展现他们的真情大爱、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从中汲取人格力量,自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治家》立足反面警示,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深刻剖析,辅以忏悔摘录、警示评点,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旨在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谨防不良风气对家风的侵蚀,做到清廉自守,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全书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叙事生动,说理透彻,既是党员干部筑牢信念基石、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学习辅导,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读本,可供党员干部家属和广大读者学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