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或学习中,我们在各个场合都需要用到句子,句子是浓缩的,意思却不是浓缩的,有哪些句子让你念念不忘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1)

151、张俊民的儿子想考学,因为是冒籍,杜少卿出了一百二十两银子替他疏通关系,知县王老爷丢了官,没处住,虽然从未来往,仍然腾出一间屋子让他搬进来住;鲍廷玺见别人都能借到银子,终于开了口,说是要组建戏班子,也借到了一百两。娄老伯的病越来越重,回家前,叮嘱杜少卿要学会持家,出借银子要分人分事,有的人是来骗银子的,并不会心怀感激。杜少卿依旧大方如故。又卖了一块地。

152、恰遇僧官刚刚升任,要摆酒庆贺,众多朋友纷来捧场。诸葛天申(诸葛佑)在路上看到了杜慎卿,带朋友前去拜访。因杜慎卿在考试时得过头名,众人都很仰慕。杜慎卿留下众人吃了饭。杜慎卿没有儿子,决意纳妾。

153、聘娘长相娇媚,喜好结交名贵。她舅舅给她介绍国公府里徐九公子的表兄陈四老爷认识。见面的前一日,陈木南与徐九公子闲谈,表达了妓女地位比戏子地位高的看法。陈木南来到来宾楼,聘娘很高兴,叫他与正在和她下棋的师父邹泰来下了十几盘棋。陈木南说日后若得官做,定替她赎身。

154、成老爹来找虞华轩,说乡下有分田地,因方家作威作福,不想卖给方家,虞华轩答应要买。并要留下成老爹吃饭,成老爹说有很多事要办,并说后日方家要请他吃饭。虞华轩打听到成老爹在说大话,替方家做了一张假请帖送给了成老爹,戏弄了成老爹一回。

155、万历四十三年,水旱偏灾,百姓聊穷。河南道监察御史单扬言上奏朝廷说,是因为民间有很多有才学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无处施展,积聚的怨气与天地合为一体,致使水旱成灾。因此请求朝廷深入民间调查,对于确有才学的,不论生死,均赐予学位,以梳理气息。朝廷采纳,对于文中出现的贤人名士,根据才情大小,分别给予了不同学位。

156、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

157、而杨执中却听说是晋爵保了他娄氏兄弟是个不会识人,滥用善心,所遇不良者甚多。

158、回.余有达无事可做,就去南京拜访杜少卿,在杜家又遇到迟衡山、庄绍光、虞博士、武书等人,时值重阳,登高饮酒作诗作乐。余有重来信让大哥余有达回去,说是表弟虞华轩要请余有达教子读书。

159、虞博士等江南名士凑了二十两银子,并给西安的朋友修书请于协助,资助他继续寻找父亲。郭孝子找到尤知县,尤知县赠与盘缠,并修书一封,命其到成都后可找好友萧昊轩资助。郭孝子一路风餐露宿,途中遇到劫道的木耐,劝说他归了正,并收为弟子,传授武艺。

160、牛奶奶不知道丈夫已死,以为是牛浦害死了她丈夫,才冒充的牛布衣,于是告了状。但向知县以为只是同名,不予审理,发回了原籍去审理。上司认为向知县不务正业,欲参他,被戏子鲍文卿所救。鲍文卿回到南京,想找几个人成立一个小戏班子。

161、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

162、匡超人进学之后,连续拜望了老师。不久,父亲病逝。不知什么原因,知县被革职摘印,但百姓拥戴知县,围了省里的官员。上面派人捉拿带头的人,连累了匡超人。匡超人到杭州避祸。结识了民间的贤士景兰江及他的一帮朋友。这些人经常相聚作诗。

163、第二十回匡趁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164、通过召开的戏子大会,鲍廷玺看到了杜慎卿的慷慨大方,就想借些银子重新建立一个戏班。但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只要提认识杜老太爷,并高抬他,就可以向他借出银子。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

165、因为牛浦冒名牛布衣,董瑛慕名前来拜访,为显出气势,牛浦让两个丈舅一个端茶倒水,一个收拾卫生。接待完后,互相埋怨不懂礼数,惹得卜信、卜诚把牛浦从家里赶了出去,自寻房住。牛浦无计可施,就想去投奔董瑛。在船上遇到了牛玉圃,因是同姓,虚张声势的牛玉圃认了牛浦为孙子。

166、回.凤四老爹到南京找朋友陈正公。陈正公借过他的银子。凤四老爹想把银子要回来做盘缠回家。到杭州时遇到了秦二侉子与胡尚书的八公子胡八乱子。逗留了几日。在胡八乱子家吃饭时,众人见胡八乱子脚功厉害,一脚踢断了马腿,就怂恿胡八乱子踢凤四老爹一脚看看,结果胡八乱子的脚趾头几乎折断。此时,陈正公与好友毛二胡子在南京贩丝。

167、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168、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169、萧云仙留在青枫城休整被破坏的城池,开垦荒地,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又请教书先生给幼童教授知识。城修好后,萧云仙向朝廷上报所花费用。但朝廷说有虚报,让萧云仙自行承担七千两。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2)

1、儒林外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共120回。

2、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

3、这时,凤四老爹来找陈正公,并答应帮他要回银子。他们找到毛家当铺,凤四老爹徒手掀翻了他半间屋子,毛二胡子无奈,只得连本带利清还了欠银。

4、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5、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

6、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宫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

7、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

8、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9、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10、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

11、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12、因乡绅彭老四、方老六等依仗钱势,剥削小民,府里派季苇萧下来查问。唐二棒槌认准不可能是季苇萧,他以为要是真的来了,应该先去拜访彭老四、方老六等,而不是先来拜访虞华轩。事后证明确是季苇萧,显出唐二棒槌等人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心态。

13、在这五十六回中,讲述了吕洞宾托梦给程婴儿子程颐的故事;讲述了程颐在翰林院的遭遇和逆境;济州府官司的发生及其处理过程;程婴接过二仙的遗志,在儒学场的挫折与信心之间徘徊等。

14、这部小说是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的杰出作品,对于了解清代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5、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16、仙人了解到马纯上当前窘迫,有意周济。给了几块黑煤,马纯上带回家中用火一炼即成了银子。仙人又请有钱的胡公子出银万两,用以准备炼丹的物料,说是四十九日后即可练出“银母”,到时可点石成金。随后,仙人却“驾鹤西去”。

17、李老四将两个妓女领到汤六老爷处,汤老六欣喜异常。汤镇台的两个儿子要来南京赶考,路过这里,堂弟兄汤老六接待。席间,两个公子大谈考场上的程序、排场。考完后,两个公子请戏班演戏,又找戏子饮酒作乐。汤二公子因与人争执,被脱光衣服关了起来。二十天后揭榜,均没考中。

18、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

19、《儒林外史》中第三回读书笔记:“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户行凶闹捷报”展现了封建社会文化观念茶毒下的读书人的种种行为丑态与心理的病态,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攀高踩低,趋炎附势。

20、陈木南从聘娘处出来,来向表弟借银子。此时,徐三公子要去福建上任,徐九公子同去。因此耽搁了两日陈木南才借到银子。他回到来宾楼时,聘娘正在生病,需人参、黄连等名贵药材补着。陈木南的房东董老太劝他不要把银子花在聘娘身上,陈木南不听。

21、婚后,因鲍家有个婆婆,丈夫也并非举人,也没有字号店,这些事实都显露出来,鲍太太脾气大发,气出病来。鲍老太太不堪忍受,在女儿及姑爷的建议下,把鲍廷玺夫妇赶出了家门。

22、回.万历二十三年,老一辈的名士逐渐故去之后,社会上崇尚文学的风气渐渐衰败下来。虽然也有琴棋书画的高手如荆元、王太、季遐年、盖宽等后辈出现,但空有满腹才学,却不得重用。只能在田间舍头艰难度日。

23、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

24、匡超人见到了潘老爹的弟弟潘自业,他很爽快,头脑灵活,专替人解决难题挣钱。大户人家的丫头荷花逃跑,被官府拿住要送回原籍,被胡姓财主看中,愿出二百两银子。

25、匡超人寓居的文瀚楼主人让他帮忙选编-些文章,马纯上当初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只用了七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酬劳(选金)。景兰江带匡超人通过胡缜(胡三先生)的生日认识了一些新的文人朋友。他们一起举行诗会,但有的人的文采着实一般。去省城举行诗会的当天晚上,因醉酒而夜行,被巡夜的官员拿住。本篇体现了大财主的儿子胡三公子的吝啬、文人的虚假才学及酒后的丑态。

26、毛二胡子接连介绍了两笔放贷的生意给陈正公,收获颇丰。后来因毛二胡子自己要盘一家典当行,银子不够,陈正公主动借与他一千两。待陈正公找到那家典当行时,毛二胡子已将店面转与他人。

27、余有达被选了徽州府学训导,到任后,六十多岁的老秀才王玉辉来拜。交谈中得知,王玉辉一直在著书立说,因而家贫如洗。王玉辉的三女婿病逝后,女儿也要殉夫,公公婆婆、母亲都苦劝,只有王玉辉赞成这么做,说是可以青史留名。三女儿绝食而亡,县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

28、能救老和尚的这个少年是萧昊轩之子萧云仙,他跟随老和尚返回庵里,用弹弓射伤了赵大,背着老和尚逃出来。途中遇到了郭孝子,郭孝子的父亲已经病逝,郭孝子要被父亲的骨骸回到湖广安葬。正直番兵夺了青枫城,京里派平少保剿灭番兵。

29、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30、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3)

31、读完《儒林外史》,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人性之殇。小说通过描绘儒学生涯中的悲喜离合、权谋算计以及人情世故,深刻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善恶并存的道理。

32、不充足。

33、《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士人生活的小说,前六回展现了士人的聚会、科举考试等情景。通过阅读,我深刻感悟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士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让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

34、这一章节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和讽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也让人们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

35、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36、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37、读完儒林外史第一章,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惊讶。

38、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此时暴露了他的弱点,再也不是敢写“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的张狂少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这让他对有关科举的一切由失望而绝望,又由绝望而痛恨。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39、第2回: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40、《儒林外史》第二回让我认识到虚伪与真诚的对比。虽然马纯上和王若虚都是儒生,但他们的品行却有天壤之别。这让我更加坚信真诚和善良的力量,也让我警惕虚伪和欺诈的危害。

41、《儒林外史》第10到12回以具体人物塑造和细腻描写为特点,深入探讨了世俗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荣宗敏和齐鲁司马等人的经历,展现了仕途之路的险恶和选择的艰难。

4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43、《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读后感受深深地触动了我。小说以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和处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44、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但他从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禄所烦恼,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时,他逃进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45、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士人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小说。作者洪昇通过对主人公陆游的塑造展现了北宋末年士人的艰辛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道统变迁下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这部小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注重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6、吴敬梓16岁结婚,始知情为何物。20岁为姐夫金绍曾奔丧,体会了生离死别。23岁得中秀才,又领略了体面风光,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认识。28岁时他还参加了滁州应考,也就是说到28岁时吴敬梓对科举至仕还是抱有幻想的,那时他的心理对科举考试的抵触情绪应该不大。

47、对知识和教育的思考:小说中对科举制度和儒学的揭示使我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陷,教育对个人的影响和塑造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小说中通过对儒学的讽刺和批判,让我思考,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否真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和高尚的品格?

48、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各自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性特点。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贪婪和勇敢等多种面貌。这让我不禁思考,人的行为是出于本性还是社会环境的约束?在晋阳官场这个封建社会中,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物的善恶之心?

49、第六回十分显著《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夸张: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

50、匡迥,刚出场时,受马二的恩惠,流落街头,靠拆字糊口,无钱回家。马二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但有良心,他日后不该对马二先生不恭不敬,但是他不仅不心怀感恩,而且还言语诋毁、信口雌黄。可见其狼心狗肺!

5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清朝官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52、儒林外史第一章读后感是有趣的。

53、儒林外史第一章讲述了主人公石头在考试中的遭遇。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处境,让读者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小说生动有趣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也让我倍感意犹未尽,激发了我持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54、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5、五、王冕走进自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传神的画技,并以此来解决了生活问题,这是谋生的手段,名流也得吃饭。“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名流迫于生计是可以希望得到别人资助的。吴敬梓借王冕来说明解决生计是笫一位的,因而吴敬梓是敬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

56、《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鲁智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令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不仅能够享受其中的笑料,更能够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57、通过阅读,我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8、《儒林外史》这本书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59、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也非常有感染力,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同时,小说的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进步。

60、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吴敬梓。每回读后感五十字会有一些难度,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五十字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4)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初读《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饶有诗意、却又不引经据典,平直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诙谐多讽的故事,短短不过300页,却道尽了千面人物、百态世事,于平地起惊雷,在小处见性情。

都说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但如今再一次重温,对这300页纸张描写的人生百态,却是莫名萧索、惶恐。是谁造就这一切!

在怀疑中,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浮游在时光长河,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回望过去种种,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不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然后好好选择,毕竟选择无好坏,结果却有天差地别。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轮回,我们现在感叹依赖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们就拿前人的选择和最后结果当做我们行事参照,尽力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所著力描写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人说透过杜少卿能看到作者吴敬梓的某些身影,对此我没有研究,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杜少卿又确实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人物,其形象丰满而又充满个性,生就一副桀骜不驯之性格、与众不同之言论,在小说众多人物之中,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令人过目不忘。为此,我很想对此人物写一些读后感,本文先写他对“一夫一妻”制的倡导与先行。

“一夫一妻”制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在我国,从国家政策层面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应该是建国之后的事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实践“一夫一妻”制的人物,据说,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蜀国宰相诸葛亮就是中国最早实践“一夫一妻”制的名人。而《儒林外史》所刻画的杜少卿也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崇者和忠实实践者。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洪“仙人”的家人说。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寒假期间,老师让我们读了《儒林外史》,我深受启发。这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书中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和一些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惨命运。

开篇王冕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可能我和他一样也喜欢画画的缘故吧。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就一边放牛一边不忘看书。有一天,王冕在放牛时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特别想把它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画笔和铅粉,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但画了三个月以后,他画的荷花已经栩栩如生了,然后他就靠卖画赚钱奉养母亲。这让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启示,水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滴穿石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以一定能做好。王冕出名后,有王爷请他做客,他不去,而是外出躲避。母亲见他性情孤傲,做官可能会得罪人,便叫他千万不能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做官,王冕听说后,赶忙收拾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充分说明他讨厌当时官场的黑暗。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用整天为生活烦恼,有长辈的关心,有这么多可爱的同学相伴,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那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能够行贿,能够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样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那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就应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到达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故事讲到了严监生病倒在床上,病情十分严重。医生说:“严监生这个病,已经无法下药了,只能等他慢慢地死去。”管庄的都把家人叫过来。晚上屋子里挤满了人。严监生从被子里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大侄子说:“是不是有两位亲人没有见过?”二侄子说:“是不是有两笔钱,没有取出来?”奶妈抱着哥子说:“是不是优良未久子没有见过?”严监生的妻子说道:“爷,我懂得,是因为点了两根灯茎,是吗?”严监生,这才点了点头,最后眼睛就闭上了。

在现实中我也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那个时候,我的爷爷临走前,许多亲戚家人围着他。他们都说:“老爷子,你可千万不要走啊!”老爷子张了张口,但是听不见声音,不知道说了是吗。大姨就猜说:“是不是这床睡得不安啊?”二姨说:“是不是被子没有盖好,太冷了?”奶奶问:“老头子,是不是灯点着,怕费电?”爷爷点了点头,闭上了眼睛。

这样一个严监生,活着时极尽勤俭,到临终之时,仍然如此。何等可悲!可是大多数人不都这样吗?不长的生命,活得扣扣索索,对自己不宽待,对他人亦然。请善待这几十年的生命,周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去买了一本《儒林外史》来读,以前我听过这本书,是一本讽刺小说。书中描写的是作者吴敬梓的所见所闻。反应了封建社会中人性被腐蚀的现象。

书中我们最熟悉的人物,没过严监生了。他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在临终前,还在看两个竹心,反应出他的爱财如命的性格。不过,此人也有一点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时,连一枝花也不肯买,更反应了他的视财如命的家伙。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这正好回应主题,讽刺封建社会。不过,王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一生苦读,干成了许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为考生用钱买来监生,那就是周进。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学习,在外头风流潇洒,专门靠父亲的地位来欺负别人。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这本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无非是为了讽刺社会。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5)

1、《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每回读后,我都深感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精准刻画。

2、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让主人公李德裕在赴任途中偶遇老朋友,描绘出了当时高官显贵的生活状态和交际圈,也展示了李德裕的清廉和正义。

3、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清朝官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4、不充足。

5、这一章节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和讽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也让人们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

6、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然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一定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后期由于精力和经济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识所学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讽刺挖苦科举制度留下了伏笔,总之这十三年吴敬梓还算得上是个乖少年。

7、“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由这几句词中,我似乎可以闻到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就是不由自主的让吴敬梓领着走入了现实主义中。按理说吴敬梓出身于书香书第,且“一门三鼎甲,三代六进士”,世代出官员。生长在这种家庭,那样的环境中,衣食无忧,起居不愁。应该养成超凡脱俗,带点幻想的浪漫主义思想才是。是什么原因让人感觉吴敬梓身上有如强大的现实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吴敬梓的心路历程。

8、七、王冕有秦老为邻为友,或托付或交心皆有诚信。吴敬梓后期生活穷困潦倒,但依然有朋友围在身边。与其说他有人格魅力,倒不如说他骨子里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交到知已朋友。难怪吴敬梓死后,朋友能帮他料理后事呢,名流应该有朋友,吴敬梓是相信朋友的。

9、《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士人生活的小说,前六回展现了士人的聚会、科举考试等情景。通过阅读,我深刻感悟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士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让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

10、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吴敬梓。每回读后感五十字会有一些难度,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五十字读后感:

11、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12、作者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1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14、因为小说以讽刺和揭示文人士族的丑恶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刘宗敏的生活和思想,让人深刻认识到文人的虚伪和矫揉造作。

15、整个小说语言优美,幽默诙谐,深刻的反映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16、儒林外史读后感1

17、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18、不充足2.因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每回读后感需要对该回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总结,同时还需要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因此每回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在五十字内是相对较少的。

19、翻到《儒林外史》第一回,便看到了放牛娃王冕自学画荷花成才的故事,想想小学教材上《王冕学画》的典故恐怕就出自这里,这不禁让我增添了几分熟悉亲切之感。读完第一回,得知王冕聪慧好学,凭借自身的技能和才干孝顺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带上母亲连夜逃到了会稽山。由于他明白一个人无论出身怎样,一旦入朝为官便是身不由己,不能有自身的思想和活动,只能是一具朝廷的提线木偶。王冕自始至终没有迈进科举的大门,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最终成为了一个潇洒磊落的人。

20、通过阅读,我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1、而那些被钱财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贫穷的田舍郎形象登场,一心求学,收到许多人的帮助,在家尽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为他会上演一出励志大戏,可是却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舍的几分蝇头小利吸引,为自己现有的一点名声骄傲自满,走上迷途,最终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的小人,在妻子死后竟用几两银子打发大哥,连棺材都不准备盖!我愤怒地说不出话,同时一种悲凉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少年!虚荣逐渐蚕食了他,同样在慢慢蚕食儒林中的千万士人,最可悲的是他们浑然不觉。

22、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小说中的角色命运起伏跌宕,有的人生起伏不定,有的人在社会环境中被束缚。这使我思考社会的公正与不公,个人努力与命运的关系。人生能否真正做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写?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24、因为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其中的1到4回内容丰富多样,描写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25、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产生共鸣。同时,小说也提醒我要保持真诚和正直,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26、开始,他是多么勤快孝顺的儿子呀,没有他匡太公瘫痪在床,那会有一日好过,尤其是如厕之难,谁人能如此尽心尽力呢。当然,他辛勤读书也是真的,但也少不得为功名而为之。顺利得到知县李本瑛的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结果自然考中。

27、儒林外史在讽刺和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温情。

28、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9、作者巧妙地运用讽刺和讽刺,让人不禁反思人性的复杂性。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30、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也非常有感染力,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同时,小说的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进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6)

1、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本书的意图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动形象,无不显示出了他们最深处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

2、如果每回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在五十字内,可能会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完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一面当时封建的照妖镜,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这本书是当时讽刺的精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讽刺文体的发展

4、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仅55回后有后人编刻,从而变成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和恶劣的生活气息

5、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6、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小说中的角色命运起伏跌宕,有的人生起伏不定,有的人在社会环境中被束缚。这使我思考社会的公正与不公,个人努力与命运的关系。人生能否真正做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写?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7、我觉得这部小说通过幽默细腻的描写、对人性弱点的剖析以及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8、而那些被钱财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贫穷的田舍郎形象登场,一心求学,收到许多人的帮助,在家尽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为他会上演一出励志大戏,可是却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舍的几分蝇头小利吸引,为自己现有的一点名声骄傲自满,走上迷途,最终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的小人,在妻子死后竟用几两银子打发大哥,连棺材都不准备盖!我愤怒地说不出话,同时一种悲凉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少年!虚荣逐渐蚕食了他,同样在慢慢蚕食儒林中的千万士人,最可悲的是他们浑然不觉。

9、整个小说语言优美,幽默诙谐,深刻的反映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10、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11、第一回读后感:

12、《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清代科举制度和社会阶层问题的长篇小说。读完前四回,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13、不充足2.因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每回读后感需要对该回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总结,同时还需要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因此每回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在五十字内是相对较少的。

14、《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社会封建制度腐败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士人的种种丑恶嘴脸,展现了一个虚伪、丑陋、荒诞的社会。

15、《儒林外史》5到10回读后感,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16、《儒林外史》1到6回的感悟可以如下概括:

17、随着剧情发展,矛盾与阴谋纷至沓来,使我产生了深度反思。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无论风云变幻,儒学精神都应当铭记在心,努力做一个真诚善良、不受外界诱惑腐蚀的人。

18、读了儒林外史5—10回,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19、每回读后,我都为主人公们的命运感到唏嘘不已,同时也触动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20、三、王冕是名流,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吴敬梓为此还重申说: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样吴敬梓借王冕的经历说明了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同时证明他对官场的心灰意冷。其29岁著作《儒林外史》后果真没有再参加一次科考。

21、《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22、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有些人物身处黑暗,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有些人物则在利益面前沦为奴隶。

23、儒林外史在讽刺和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温情。

24、官场腐败是一个社会问题的表现,这种腐败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和人格。

25、《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叙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的困境。每回读后,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五个方面的感悟:

26、翻到《儒林外史》第一回,便看到了放牛娃王冕自学画荷花成才的故事,想想小学教材上《王冕学画》的典故恐怕就出自这里,这不禁让我增添了几分熟悉亲切之感。

27、作者巧妙地运用讽刺和讽刺,让人不禁反思人性的复杂性。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28、在《儒林外史》的第十五十六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文士如何趋利避害、操纵权力,以及背后的种种勾心斗角。小说中所描绘的“儒林”,实际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常常出现的徇私枉法、官宦横行、贪污受贿等问题。小说中的主人公谢天华,既有贞节之风,又有聪明才智,在严嵩与吏部的斗争中玩弄政治,而他又常常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牵扯,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的现实处境,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但也难以摆脱权力斗争的困扰。

29、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五十字读后感,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30、儒林外史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平。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7)

91、第六回十分显著《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夸张: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

92、匡迥,刚出场时,受马二的恩惠,流落街头,靠拆字糊口,无钱回家。马二借与他十两银子,资助他回家尽孝,并一再叮嘱要举业进学。但有良心,他日后不该对马二先生不恭不敬,但是他不仅不心怀感恩,而且还言语诋毁、信口雌黄。可见其狼心狗肺!

93、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94、翻到《儒林外史》第一回,便看到了放牛娃王冕自学画荷花成才的故事,想想小学教材上《王冕学画》的典故恐怕就出自这里,这不禁让我增添了几分熟悉亲切之感。读完第一回,得知王冕聪慧好学,凭借自身的技能和才干孝顺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带上母亲连夜逃到了会稽山。由于他明白一个人无论出身怎样,一旦入朝为官便是身不由己,不能有自身的思想和活动,只能是一具朝廷的提线木偶。王冕自始至终没有迈进科举的大门,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最终成为了一个潇洒磊落的人。

95、官场腐败是一个社会问题的表现,这种腐败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和人格。

96、吴敬梓并没有明言,但读者尽数明了,作者之高明可见!

97、《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98、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9、读了儒林外史5—10回,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100、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然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一定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后期由于精力和经济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识所学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讽刺挖苦科举制度留下了伏笔,总之这十三年吴敬梓还算得上是个乖少年。

101、但是匡超人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呢?

102、在《儒林外史》的第十五十六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文士如何趋利避害、操纵权力,以及背后的种种勾心斗角。小说中所描绘的“儒林”,实际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常常出现的徇私枉法、官宦横行、贪污受贿等问题。小说中的主人公谢天华,既有贞节之风,又有聪明才智,在严嵩与吏部的斗争中玩弄政治,而他又常常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牵扯,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的现实处境,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但也难以摆脱权力斗争的困扰。

103、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士人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小说。作者洪昇通过对主人公陆游的塑造展现了北宋末年士人的艰辛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道统变迁下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这部小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注重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的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04、《儒林外史》第10到12回以具体人物塑造和细腻描写为特点,深入探讨了世俗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荣宗敏和齐鲁司马等人的经历,展现了仕途之路的险恶和选择的艰难。

105、《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鲁智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令人回味无穷。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不仅能够享受其中的笑料,更能够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106、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107、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108、如果每回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在五十字内,可能会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09、《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士人生活的小说,前六回展现了士人的聚会、科举考试等情景。通过阅读,我深刻感悟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士人的虚伪和功利心态,让我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

110、读完每回,我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

111、对封建社会的幽默讽刺:《儒林外史》中通过对朝廷、科举制度、官员等封建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和虚伪,使人不禁产生一种幽默的感受。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以角色塑造的细节,深入描绘了官场斗争的真实性和嘲讽性。

112、读完这一章节,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被作者犀利的文笔所吸引,让我对整个小说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113、阅读这四回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制度,也让我反思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4、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15、因为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其中的1到4回内容丰富多样,描写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116、作者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117、四、吴敬梓是博学多才的,他为了表明对真才实学的敬重。竟然硬编说王冕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无不贯通,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王冕是名流,名流必须博学,所以吴敬梓只能那样写。吴敬梓认为这是文士必备的条件,也为他后来讽刺知识浅薄的儒生留下了伏笔。

118、主要人物由马二先生过渡到匡超人。

119、通过阅读,我对于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20、第1回: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8)

31、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32、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五十字读后感,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33、对道德观念的深入思考: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人物的品行和道德观念的陷入困境,这使我深思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如何塑造的。在权力、金钱、地位、荣誉等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不择手段,追逐个人私利。这种现象是否只存在于封建社会?对于现代社会又有何启示?

34、《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读后感受深深地触动了我。小说以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和处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35、此外,小说中的角色塑造鲜明,个性各异,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总之,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对儒家文化、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6、《儒林外史》1到4回是一部描述明代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对于儒生、官员、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物描写,展现出明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7、《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社会封建制度腐败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士人的种种丑恶嘴脸,展现了一个虚伪、丑陋、荒诞的社会。

38、《儒林外史》5到10回读后感,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

39、不充足2.因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每回读后感需要对该回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总结,同时还需要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因此每回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在五十字内是相对较少的。

40、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41、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4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清朝官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43、开始,他是多么勤快孝顺的儿子呀,没有他匡太公瘫痪在床,那会有一日好过,尤其是如厕之难,谁人能如此尽心尽力呢。当然,他辛勤读书也是真的,但也少不得为功名而为之。顺利得到知县李本瑛的赏识,自助银两命其去考试。结果自然考中。

44、七、王冕有秦老为邻为友,或托付或交心皆有诚信。吴敬梓后期生活穷困潦倒,但依然有朋友围在身边。与其说他有人格魅力,倒不如说他骨子里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交到知已朋友。难怪吴敬梓死后,朋友能帮他料理后事呢,名流应该有朋友,吴敬梓是相信朋友的。

45、儒林外史第一章读后感是有趣的。

46、土冕家境贫寒,善画何化。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恶受害,逐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47、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此时暴露了他的弱点,再也不是敢写“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的张狂少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这让他对有关科举的一切由失望而绝望,又由绝望而痛恨。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48、这一章节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和讽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也让人们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

49、《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士人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读后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使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欢乐和启发。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值得一读。

50、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51、阅读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2、我觉得这部小说通过幽默细腻的描写、对人性弱点的剖析以及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53、《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士人生活的经典小说。每回读后,我都深受启发。小说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作者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54、儒林中的士人文人最让人唏嘘不已,那个顾盐商说得好,真是“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杜少卿算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位人物,他的登场是由于他出手阔绰,远近闻名。无论是谁找他借银子,只要稍诉苦衷,他几乎从不吝啬自己的银钱。他还放弃了进京的好机会而选择在山水间玩乐,与妻子做一对神仙眷侣。但最可笑的是,他的事迹并没有换来宅心仁厚,淡泊名利的好名声,反倒是当做笑话被人挂在嘴边,虽然他名声远播,不少人与他结交,可谁又知晓他的真心呢?他在纷繁冷漠的儒林世界里有一颗不合时宜的纯真之心,他用纯粹善良的眼看世界,所以看不到功名利禄,他用坦率赤忱的心待世界,却得不到知音。当他被妻子质问为何放弃入京的大好机会时,他劈头就是一句:“你好呆!”我想这句话他应该也想说给那些追名逐利,自以为是的士人——“你们好呆!”

55、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让主人公李德裕在赴任途中偶遇老朋友,描绘出了当时高官显贵的生活状态和交际圈,也展示了李德裕的清廉和正义。

56、这个故事就非常显而意见讽刺了当时封建的社会黑暗气氛,做官就没了灵魂,变成了会动的行尸走肉,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57、而那些被钱财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贫穷的田舍郎形象登场,一心求学,收到许多人的帮助,在家尽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为他会上演一出励志大戏,可是却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舍的几分蝇头小利吸引,为自己现有的一点名声骄傲自满,走上迷途,最终一步步沦为背信弃义的小人,在妻子死后竟用几两银子打发大哥,连棺材都不准备盖!我愤怒地说不出话,同时一种悲凉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少年!虚荣逐渐蚕食了他,同样在慢慢蚕食儒林中的千万士人,最可悲的是他们浑然不觉。

58、于是,开始变坏。加之后来又结交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潘三,匡超人的善良心性也逐渐泯灭。继而作奸犯科、攫取赃银。再后来,对妻子薄情寡恩,隐瞒实情,停妻再娶,此人的堕落行径愈演愈烈,道德彻底沦丧!

59、儒林世界说大不大,不过是士人文人间的分分合合;说小却不小,就像一个大戏台,百余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继出现,每一个都有血有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台下的我们静静地看着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或叹。这出戏看似滑稽可笑,唱的尽是士人们附庸风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细看之下,你能从他们咿咿呀呀的唱段里窥见那个封建时代的陈腐堕落,那些市井小民的悲哀无奈,甚至窥见你自己。

60、《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清代科举制度和社会阶层问题的长篇小说。读完前四回,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9)

121、小说中的智者和愚者形成鲜明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2、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123、匆匆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感想了。我知道有关《儒林外史》的评论,不仅多而且精妙,任意翻翻,都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精品。我今匆匆看过第一回就写读后感,这叫无知无畏,大家心意就行了。

124、儒林外史深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平。

125、整个小说语言优美,幽默诙谐,深刻的反映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126、那个时代就是如此,可悲又可笑,虽然写儒林,可是何尝不是写市井?虽然写市井,可是何尝不是写时代!我记得倪老爹谈到将几个儿子卖掉时,读后感·鲍文卿问他怎么舍得,倪老爹答了一句:“留他在家跟着饿死,不如放他一条生路。”我当时在

127、一、王冕奉母意弃读牧牛,分担家庭责任。牛车载母畅享自由和天伦之乐。在家敬母,出门思母,此皆是王冕孝顺的表现。而孝顺是儒家的基本操守,是必须遵从的。王冕身上保存了这一点,还是成了吴敬梓眼中的名流,可见吴敬梓鄙视的是科举制度及其制度下产生的人和事,而不是否定全部的`儒家思想。

128、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我国的儒家文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描写清朝儒士生活的小说,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更呈现了以儒为本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思想修养与行为规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和政治腐败。

129、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历史记录,也是一部道德启示,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30、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完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一面当时封建的照妖镜,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这本书是当时讽刺的精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讽刺文体的发展

131、吴敬梓通过王冕传出来的信息,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信息,看出吴敬梓衡量是非好坏的准则。再结合笫一回中看待名流的标准,吴敬梓的对人对争好恶标准已是跃然纸上。我们可以想象,下回中人物出现符合名流标准的,吴敬梓必定给予肯定和赞赏。相反则必讥讽挖苦

132、这几回,主要人物由马二先生过渡到匡超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10)

61、《儒林外史》第二回让我认识到虚伪与真诚的对比。虽然马纯上和王若虚都是儒生,但他们的品行却有天壤之别。这让我更加坚信真诚和善良的力量,也让我警惕虚伪和欺诈的危害。

62、总而言之,《儒林外史》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它深刻剖析了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公正与不公、教育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理解小说本身,也有助于对现实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63、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吴敬梓。每回读后感五十字会有一些难度,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五十字读后感:

64、吴敬梓29岁开始写《儒林外史》,此时他已与宗族屑小争斗了六年。既品尝了失败之痛,又增长了见识,更领略了人情世故。34岁移居秦淮河畔,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很无奈。面对现实,吴敬梓增广了见闻,加深了对社会各层面的认识,思想渐渐成熟。因为才华横溢,因为无可奈何离乡,因为生活潦倒,因为要发泄愁苦之情,因为要展现做人底线,因为要揭露社会现实,这一切都促使他通过《儒林外史》这部书抒发出来。我想《儒林外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段时间写成的。吴敬梓故居的银奖木雕像,很传神,于愁苦中深思,似看透人生百态,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吴敬梓本人。

65、儒林外史在讽刺和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温情。

66、《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代社会风貌的经典小说。每回读后,我都深感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精准刻画。

67、《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作品,通过讲述儒林内外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的变化。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力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深入品味。

68、第3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69、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70、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产生共鸣。同时,小说也提醒我要保持真诚和正直,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7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72、因此,适当增加读后感的字数限制可以更好地展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73、这让我思考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扭曲,也让我更加珍惜真诚和朴实的人际关系。

74、儒林外史第一章讲述了主人公石头在考试中的遭遇。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处境,让读者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小说生动有趣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也让我倍感意犹未尽,激发了我持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75、二、王冕仿屈原峨冠博带,招摇过市,流连山水。这是文士的放达,具有魏晋风流。这是文士制度外的自由,是文士的梦想。吴敬梓当文坛盟主就是为体现这种自由,名流王冕身上展现的自由,其实就是吴敬梓內心渴望的自由。

76、《儒林外史》这本书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77、因为小说以讽刺和揭示文人士族的丑恶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刘宗敏的生活和思想,让人深刻认识到文人的虚伪和矫揉造作。

78、儒林外史读后感1

79、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80、五、王冕走进自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传神的画技,并以此来解决了生活问题,这是谋生的手段,名流也得吃饭。“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名流迫于生计是可以希望得到别人资助的。吴敬梓借王冕来说明解决生计是笫一位的,因而吴敬梓是敬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

81、第一章为整部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

82、不充足。

83、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的心路成长过程,他生于儒门,长于儒门。荣华于儒门,没落于儒门。决裂于儒门,割舍不下的还是儒门。而儒门自有其行为规范,让我们再来看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笫一回中,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揭示了什么规范。

84、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时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许多儒生只是为了升官而学习,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学术而学习。总之,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85、读完第一回,得知王冕聪慧好学,凭借自身的技能和才干孝顺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带上母亲连夜逃到了会稽山。

86、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87、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各自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性特点。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贪婪和勇敢等多种面貌。这让我不禁思考,人的行为是出于本性还是社会环境的约束?在晋阳官场这个封建社会中,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物的善恶之心?

88、读完儒林外史第一章,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惊讶。

89、随着剧情发展,矛盾与阴谋纷至沓来,使我产生了深度反思。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无论风云变幻,儒学精神都应当铭记在心,努力做一个真诚善良、不受外界诱惑腐蚀的人。

90、第2回: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11)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姓王名惠的人物,其命运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来概括,应是十分地贴切不过了。

王惠的故事主要是在第七回和第八回。

《第七回》写王惠教唆荀玫隐瞒丁忧一事。他对荀玫说:“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报了丁忧家去,再迟三年,如何了得?不如且将这事瞒下,候考过了再处。”

“丁忧”是古代为官最怕的一件事。按照封建时代的礼仪规定,父母亡后,子女必须按礼持丧三年。如若遇“丁忧”而隐匿不报者,一经查获,必受严惩。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对于当时的荀玫来说,正处在“选择科、道”的关键时刻,一旦选上,那就可以正式踏上仕途,钱财从此可滚滚而来。而此时报了“丁忧”,三年后的事情就谁都难料了。难怪王惠劝解荀玫瞒下“丁忧”之事,看来,在封建时代,一个人去世还得挑个正确的时机,荀玫的老妈去世的也真不是时候。最后,荀玫在金东崖的劝说下,到底是没有敢瞒报,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请人保举,申请“夺情”(简单地说,就是朝廷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称“夺情”)。却也最终因为“官小,与夺情之例不合”而未能成功。最终“荀员外只得递呈丁忧”,回家守孝。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惠是一个胆大包天、为所欲为的人,也是一个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人。为了名与利,敢置制度于不顾、不畏惩罚、不惧礼仪。这样的性格最终决定着他的命运。

不过,王惠的运气要比荀玫好得多。《第八回》写到,他刚到京就“早见长班领报录人进来叩喜”,被选中补授“南昌知府员缺”。于是,王惠就成了南昌府太守。

王太守到任后,果然非同寻常。“钉了一把头号的库戥”,严征课税;“用的是头号板子”。一时间,“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王太守从严治政,与前任蘧太守的“讼简刑清”形成了显明对比。蘧太守在任时,只闻得三样声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而王太守在任时,也只闻得三样声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却获得了上司的欣赏,被称为“江西第一个能员”,再次被委以重任,升为“南赣道”,王太守成了王道台。谁知第二年遇宁王反乱,破了南赣官军,王道台黑夜逃走,至大江中,被宁王俘虏而去。而此时的王惠又充分暴露了他见风使舵的本性,一句“情愿归顺”就成了“伪官”。不想宁王又难成气候,闹了两年,被新建伯王守仁杀败,束手就擒。王惠又只得第二次连夜逃走。从此一落千丈,“更名改姓,削发披缁去了”。

王惠的故事,一波三折。常言道:水无定势,人有旦夕祸福。王惠从工部员外,一路升官,直到成了道台。然而,到达顶峰之际,便是峰回路转之时。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王惠曲折的仕途、悲哀的命运,正是对老子这句名言的最好佐证。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当你春风得意之际,需要常怀忧虑之心。我们常说,凡事需有度,过则必受损。如果当时在南昌府任上,王惠效仿前任蘧太守仁爱宽政,或许,就此始终在太守任上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也未为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