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抵抗观后感(篇1)

书看完了,值得一读再读。

两年前高中毕业,我只身远赴杭州寻找郭老师,恰巧越读馆的学生们去英国游学了,老郭则在外面进修,没能见到。回耒后,请老罗吃饭,席间谈到郭,他说,郭可贵的点是,他不执着外界的评价与喧哗,只专心做成自己的事,这和柴静一样。

老罗还说,郭是新语文教育的追旗帜人物。2000年以后,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正是新课标之际,语文课堂的何去何从,郭身体力行为众人提供了一种迥然的范式,即学生自主探究、多文本互文式解读、填空、多媒体课堂运用……

其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教学的每处细节,使课堂洋溢着“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除却凿凿然的教学钻研,他的资源更是庞大到普通老师擦掌眼红,譬如媒体《南方周末》于公民教育之帮扶,譬如出版社出书刊学生优秀写作之鼓励,譬如上有崔卫平、李玉龙等一众师长支持,下有杭外的高素质学生课堂对话,同辈中,是蔡朝阳、范美忠、魏勇等人偕行,当时风光,一如教学界的文艺复兴。

推荐有教育理想且已经具备基本教学经验的师范生及老师阅读,但要注意,“有基本教学经验”的底线标准是,过国审、得教资,无这一底线,会有揠苗助长之弊,别学我哈。

当然,阅读这本书,我有这样一个疑问:十多年了(此书出版于20xx年),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有否改变?如果有,新新时代的老师又将如何改良课堂?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2)

电影《抵抗 抵抗》描写了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袭北大营、东北军全线撤退,沈阳市警察局长黄显声拉起抵抗大旗,率众抵抗日军侵略,保护官员、百姓安全转移,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的英勇事迹。

《抵抗!抵抗!》向观众展示了令人们为之震撼的一幅历史画面: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袭北大营,国民党东北军全线撤退将沈阳城拱手让出。面对如此危急时刻,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沈阳市警察局长的黄显声毅然拉起抵抗大旗,下令2000余名警察誓死保卫沈阳城,尽最大力量转移国有资产,保护地方官员和百姓安全转移。这是一场三天三夜的肉搏战,场面十分惨烈。日军在不抵抗的东北军面前得了手,可是在沈阳警察的抵抗面前却频频受挫。19日夜,一纸共产党关于日军进攻东北真相的宣言书更是震惊了参加抵抗的每一个中国人,共产党员、沈城警察、民众相继站出来,通过不同程度的抵抗给日军造成巨大的压力。于是日军下令,全力剿杀沈阳城内的抵抗分子。炮火轰鸣,黄显声在成功转移国家物资后带队突围,冒着日军猛烈的火力最终成功突围。到锦州后,他将部队改编为“辽宁抗日义勇军”,并先后收编各地抗日武装,共编成二十余路义勇军部队,从此,抗日的烽火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熊熊燃烧……

黄显声,生于1896年12月18日,满族,辽宁省岫岩人。1921年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翌年毕业后在东北军服役。1930年春得张学良重用,升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警察局长。“九一八”事变中,他毅然打响了沈阳人民抗日第一枪,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黄显声是东北军中最先接受我党领导的高级将领,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扣押在重庆“白公馆”,曾担任“小萝卜头”的老师,1949年11月27日,黄显声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电影制片人滕有为说,拍摄这部电影就是要让民众铭记“九一八”,了解当年中国人是如何浴血奋战抗击外侮的。“一部历史电影就是一本教科书。”沈阳大学学生于坤说,通过电影了解到更为生动的历史,年轻人也更容易接受。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3)

《抵抗抵抗》是一部由李银河老师编写,揭示中华文化抵御、调适外来文化冲击的一本书。作为一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碰撞的经典著作,其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精神以及现代性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本书围绕着“抵抗抵抗”这一概念展开,意在说明中国众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态度,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相关的心态和态度上的“调适”。作者在书中提到,中国人需要在抵御外来文化的压迫和冲击的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化内涵,并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去简单地照搬、模仿西方文化,这是让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灵魂发扬光彩的唯一之路。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界表现。李银河老师穿越了传统的文化二分法,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看做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整体性文化体系。这一观点当代性十分突出。

正如作者所说:“文化的深度不在于它的复杂或晦涩,而在于它的生命力。文化永远是生命的体现。”这也就是说,文化是具有本身性格的活的东西,其永久性和自我更新的矛盾性是一体的。

而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强,相互吸纳、相互借鉴成为了跨文化互动的主流方式。借鉴和改造都是信息和思想的传递、接纳与继承,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应该学会保留好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开阔代表的文化视野、启发人类的文化深度。

书中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对当下的世界趋势的研究,从全方位地角度说明了“文化与文明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道德基础、社会制度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并揭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阐释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性意义。

作为一名年轻人的我,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在身处全球化交流的语境之下,掌握文化交流的准确和深度,理性认识自身文化及其价值,尊重和包容、适应、调整他者文化的特征等等的能力,将成为我们在当下环境中成长和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思的好书,对于我们洞察当代世界、反思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会有很深刻的启示。本书与现在推崇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让我们感受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力量,人们应该保持自信、敢于面对文化碰撞和文明冲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挖掘和创造、发扬民族的文化精髓。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4)

翠枫学校六(1)班吴诗欣

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全校统一观看爱国影片——《抵抗!抵抗!》,令我有很大的感触!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突袭北大营,东北军一路撤退,放弃了奉天城。面对这一关键时刻,辽宁省公安厅厅长黄显声毅然高举抗战旗帜,保卫奉天市,力所能及地转移国有资产,保护官民安全。一场三天三夜的战争残酷地展开了。

日军对警察的抵抗毫无准备,频频受挫。19日晚,一份关于日军进攻东北真相的共产党宣言震惊了他们。共产党、警察和人民先后奋起反抗,给日军造成巨大压力。于是日军下令,全力剿杀抵抗分子。

炮火轰鸣,黄显声成功转移国家物资后带队突围,日军火力猛烈,黄警钟带人强攻城门,最终成功突围,到锦州后,他成立“辽宁抗日义勇军”。在他的影响之下,各地纷纷举起义勇军的大旗,抗日的战火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熊熊燃烧p>

我认为有些中国人很软弱。日本侵略我国,为什么不敢抵抗?竟然连政府也同意了,这着实使我气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说得好好的,可为什么在要杀敌时却打起了退堂鼓,我知道了,是怕死,可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男人本色吗?“倭寇驱尽日,我儿还家时。上马杀敌,方显男人本色。

”这股热血,这股正义哪去了!我最喜欢黄显声,因为他是公正的。即使他有这么弱的力量,他也不怕日本,顽强抵抗。虽然他没有战胜小日本,但他发誓要夺回沈阳。

我们中国就是缺少黄显声这样的人物,否则我们也不会被日本欺凌,欺占,我想说:“我敬佩你,黄显声。

今天的钓鱼岛事件让全国人民对日本鬼魂有着同样的仇恨和仇恨,他们必须为这种猖獗的行为付出代价。中国人民在钓鱼岛事件中的爱国表现,让我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全国团结一致,如此坚定的爱国主义,使日本鬼魂还不够。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的非理性爱国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的限制,给国家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提醒大家遇到事情要冷静,做事不要过于冲动。

大家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5)

“九一八”事变,的确像这样的历史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那天吃完晚饭,像我这样酷爱观看电影的观众,打开电视看到新闻播报着东北地区诸多大中城市,都在举行以鸣警撞钟仪式来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新闻过后的时间换台转入央视电影频道,正在播放反映“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主题影片《抵抗!抵抗!》,一边看着电影一边急忙打开电脑,率先去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相关内容,原来电影《抵抗!抵抗!》描写了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袭北大营、东北军全线撤退,沈阳市警察局长黄显声拉起抵抗大旗,率众抵抗日军侵略,保护官员、百姓安全转移,与日寇激烈抵抗奋战三天三夜的英勇事迹。

是呀,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85周年,电影拍摄出来的故事反映了只要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面对外来侵略义无反顾地去抵抗。然而,在历史上的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日本侵略者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以致北大营的驻军即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由於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由此使得中国人民走上了对日本侵略者长达艰苦卓绝的抗击。

也正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14年艰苦卓绝的抗击侵略者,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转眼,如今85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始终不曾忘记“九一八”,也一直不敢忘却历史的每一个事情。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6)

古往今来,大都不缺乏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之辈,他们畏惧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屈服在一次次的抵抗面前,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区,最终一事无成,成为天下轻薄子。

朱光潜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不像猪豚,被饲而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他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屈服,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那些轻薄子,为什么终其一生庸碌无为?因为他们都不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安逸于当下,仅仅是在物质的层面上随波逐流,随风飘动,如是而已。

然而,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所以能有伟大成就者,大半都是靠有极坚强的意志力,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都是在抵抗力最大的时候,不畏惧挑战,勇往直前的。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们要做到两点:

首先,我们要有足作文够的勇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勇气;缺乏勇气给你带来的也不是它的反面——懦弱,而是失去成功的机会。在革命前途最为渺茫的时刻,毛泽东毅然说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话,所以他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中国。诚然,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便是在毫无希望之地仍然能坚信有某种希望存在的勇气。

其次,我们要坚信某种胜利的存在,即意志力大于惰性。贝多芬在双耳几乎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命运交响曲》,作文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的意志力是强大的,生命力也是顽强的。当代的青年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抵抗力无非就是懒惰所带来的抵抗,比如起床:是继续多睡一分钟,还是立刻起床,奔向教室学习?是降低标准,还是坚定目标,继续奋斗?那些真正有志向的青年,早已开始奋斗,因为他们的意志力远大于惰性。

我们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伟大时代的号召下,我们要克服惰性,勇敢地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7)

1931年春,日本关东军密谋占领东北三省,东北边防军第七旅旅长黄显声临危受命,出任警察大队长,负责保卫奉天城。黄显声接手警备队后发现,巡警士兵根本不会打仗,光靠自己部队的力量,保不住奉天城,无奈之下,黄显声请来曾经的部下马军,希望第七旅能给予火力支援。黄显声请求支援失败的同时,鬼子也对奉天城展开了火力攻击,上级指示全部军队撤离奉天城,不准抵抗。第七旅的撤离,让黄显声的巡警部队军心涣散,巡警士兵关于是否留守起了内讧。

面对鬼子的疯狂攻城,奉天城已经岌岌可危,黄显声顾不得稳定军心,立即下令展开了反击战,与此同时,马军也带着第七旅的部分兄弟回来支援黄显声。黄显声本以为有了支援,可以成功阻击鬼子的进攻,然而由于军心不稳,巡警队小队长郭志邦带着小分队去抢劫了国库,准备逃跑。郭志邦嘴上说要去夺回古楼,其实是准备随时逃跑,古楼彻底失守。郭志邦发现出不了城了,带领他的手下向鬼子交枪投降了。

部队死伤惨重,城中多处被鬼子占领,眼看奉天城就要失守了,黄显声的组织部队组成了最后的守城敢死队,决心跟鬼子拼了!最后的抵抗已经展开,黄显声和他的部下与日军进行了一场力量悬殊,惊心动魄的生死。九一八事变,的确像这样的历史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我们就应当学习张学良爷爷的这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奉献自己一生的崇高品德。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我想我们必定会让世界充满和平的阳光,充满无私的爱。总有一天,我会让和平鸽飞遍全球,让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携手共在一片蓝天下。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8)

然而,有时选择阻力最大的道路未必是件好事。有时,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需要选择挑战,特别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你想过河,你可以乘船,自己划船,甚至自己游泳。

过河有很多方法。在正常情况下,你选择哪一个似乎没有问题。你可以选择阻力最大的一个。但如果你在河对岸有急事要做,你会选择游泳吗?还是选择比游泳更困难的方式?

因此,选择阻力最大的路径并不总是时用的。虽然我举的例子不太恰当,但是实是一样的。当然,不是那样的。给自己理由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

人们应该不断地自强不息,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生命就是一种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追求。即使你走的是阻力最小得到路,即使你能摆脱困难,也只是暂时的,而且会比别人得到的少,甚至会失去。

他人的成功是奋斗和汗水铸成的,无坚不摧,而你的或许就是无比脆弱了。你也失去了锻炼身心的机会。一旦你再次遇到困难,无法逃脱,你可能会崩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们也常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只在乎你如何选择而已。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经历过许多困难。他们之所以被人们赞颂着,就是因为他们战胜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也无法战胜的困难,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于是也走出了一条条通往成功的道路。相信我们都会明白,选择怎样的道路,会成就我们怎样的人生。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9)

《小英雄雨来》是著名作家管桦的一本小说。前几天,我们有幸在学校的流动电影棚里观看了由《小英雄雨来》改编的同名电影。看完只后,我油生了一句感受: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雨来是一个孩子,但就是这个孩子,他做出了一件一个成年人也不易做到的事情——与一个日军军官机智周旋。电影就是记录下了他从受人欺压到凌人之上,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艰苦历程,真正让人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

雨来,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一个很有心计的孩子……总而言之,无论你用什么形容孩子的词语去形容他,都是恰当的。其实,在我看到雨来整老师的片段时,我认为他是个调皮捣蛋,不闹出事来心痒痒的顽童;可当我看到雨来勇救老师时,我则认为他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他虽然年纪小,但是勇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想想,雨来虽然只是个虚幻的任人物,但是这样的“雨来”在我们的城市里能没有吗?当然有了,那些有个性,很容易被人误解但是一片真心的人就是一个个鲜活的“雨来”!那要是有雨来一样大无畏精神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总的来说,雨来这个虚幻的人物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永恒的根。

再会头想想,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少年英雄?那可太多了,像王二孝刘胡兰……但他们的精神会在我们的心里伫立!

抵抗抵抗观后感(篇10)

昨晚,步出书房活动筋骨,随手打开电视,但见一片硝烟铁血,细觑之,《抵抗 抵抗》正在热播。感觉,这样的片子好久没见了,重温“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四万万同胞同御外侮”的悲壮,顿时血脉贲张。听老人说,我的叔伯祖父在南京沦陷时,为某警署警长,炮声隆隆里,双手各提一支驳壳枪,坚拒了叔伯祖母逃离南京同回江北的哭求,说“宁要阵前死,绝不阵后亡”,还说“打死一个鬼子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今见一帖,述及旧警察抗日,特转存这里。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0周年纪日。反,映“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主题影片《抵抗 抵抗》在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首映。电影《抵抗 抵抗》描写了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袭北大营、东北军全线撤退,沈阳市警察局长黄显声拉起抵抗大旗,率众抵抗日军侵略,保护官员、百姓安全转移,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的英勇事迹。抵抗!抵抗!》向观众展示了令人们为之震撼的一幅历史画面: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突袭北大营,反动派东北军全线撤退将沈阳城拱手让出。面对如此危急时刻,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沈阳市警察局长的黄显声毅然拉起抵抗大旗,下令2000余名警察誓死保卫沈阳城,尽最大力量转移国有资产,保护地方官员和百姓安全转移。这是一场三天三夜的肉搏战,场面十分惨烈。日军在不抵抗的东北军面前得了手,可是在沈阳警察的抵抗面前却频频受挫。19日夜,一纸共产党关于日军进攻东北真相的宣言书更是震惊了参加抵抗的每一个中国人,共产党员、沈城警察、民众相继站出来,通过不同程度的抵抗给日军造成巨大的压力。于是日军下令,全力剿杀沈阳城内的抵抗分子。炮火轰鸣,黄显声在成功转移国家物资后带队突围,冒着日军猛烈的火力最终成功突围。到锦州后,他将部队改编为“辽宁抗日义勇军”,并先后收编各地抗日武装,共编成二十余路义勇军部队,从此,抗日的烽火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