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写观后感的方法来记录这次观看的体验。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培养成为更好的思考者。你已经掌握了写观后感的技巧吗?栏目小编推荐大家阅读“哲学与人生观后感”,我认为这是一篇值得分享的好文章,其中提供的参考资料可能会给您带来启发!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篇1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中国文化大师,中西哲学大师。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找出这本书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精神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了解这个理科生,把思维方式和内心的感受写下来,让你可以简单地体会,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哲学。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哲学,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哲学,他生活的世界的哲学。为什么人们活着?哲学给出了许多答案。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一直在用行动证明一些事情。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顿悟,但那时,他们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群学网 WWw.qx54.cOm]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篇2

读了《哲学与人生》一书后,我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生成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

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已经飞翔。是的,我们所谓的生活其实是一个轨迹,一个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在乎结果呢?

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空,也许还没到地面就消失了,但那一颗的美丽却可以震撼一颗心,可以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

如果宇宙真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么这个点之外还有空间吗?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能使我们想到这么多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生命中如此多的美。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没有快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

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生活态度。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一个承载理想的个体,理想会走向何方?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

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还能在沙滩上找到一个蓝色的礁石,悠闲地弹着褪去的吉他,用心诠释生活吗?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已经活了22年,每当我想到它,它有时确实有一点哲学意义,但大多数时间我是为生活而活的。我希望将来我的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哲学,这样哲学才能使我的生活更加完美和幸福。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篇3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篇4

第一遍读完了此书。感觉不知所云,再三的翻阅,才有收获,这是我才觉得,哲学的魅力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才是发现真理的本质所在。我非常喜欢它,就像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兴奋一样。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这是封面上的一行字,启发尤甚。再年轻几年,一提到哲学就觉得是神经病人所为。

前半句,年少轻狂,不懂世界的复杂,根本没体验什么人生,我们以为的哲学都没有跟人生联系,所以我们觉得空。这是我这几年来慢慢体会到的,跟人生结合起来,才发现哲学实实在在,好不玄虚。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所以我需要好好品味下半句。

大师作品,就是精炼提要,一语道破。而细读此书之下,我觉得作者是深味哲学的乐趣的,本身也是身体力行,在日常贯穿哲学的思考并且运用自如的。一个哲学教师本身需要充满活跃的思维活泼有趣,能够登高而临下举重若轻,才能让学生有喜欢学习的前提。

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而智慧有两点:

“完整”与“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思维习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逐步提高哲学素养。由于每个人都必经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向度,因此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将三个向度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之中而已。

即有一个动态的升华过程,不断回望及展望。

在文章中,当涉及到西方神话和悲剧,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人物时,他们可以抓住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生动的描写。谈到苏格拉底,这并不是对他的辩论、智慧的闪现或苏格拉底有趣的事情的伟大描述,而是苏格拉底为了维护真理和平静地面对死亡而放弃逃跑机会的选择。苏格拉底喝了毒酒,告诉他的朋友把一只鸡献给医神,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希腊时代,若人久病而愈须献一只鸡给医神,即苏格拉底将死亡当作痊愈。作者讲到存在人物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指出克尔凯郭尔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存在”从名词变为动词,凸显人的自由选择的内涵。在介绍尼采时,作者谈到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

骆驼、狮子、婴儿。骆驼代表着听从别人的指引,努力练习;狮子代表着自己负责,自己做决定;婴儿代表着回到心灵的本源,重新开始。雅思贝尔斯则指出:

人生的三大界限是身体、心理、灵魂。讲到加缪,作者选取了他的作品:《异乡人》(小说)、《西西弗的神话》(哲学散文)、《误会》(戏剧)、《瘟疫》(小说)。

而谈到中国哲学,作者借用其师东方美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尚书·洪范》为永恒哲学的代表,而《周易》为变化哲学的代表。这样的双轨合作,不仅可以为永恒的信念而安定下来,也可以为变革的原因而创新。读到这里之时,我想起政治里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颇有共通之处,又想到一轮明月依旧普照,长江和黄河从上古川流不息生机勃勃。

中国哲学在动与静、收与敛之际,着眼于在每个当下都有充实之乐。这与加缪的一些观点也是相通的。加缪指出:

不要只关注别人也关注的事情。尽管我们和别人有一些共同的担忧,但不要忽视生活中最特殊的部分。一个人越能注意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他就越能活得充实。

在讲到儒家的风格之时,作者也是批判人性“本善”而倡导“向善”,而所谓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即康德所言:“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的。

”坚持择善固善论。择善要考虑三个因素:①一个人的内心感受;②另一个人的期望;③社会规范。

随择善而来的要求有两个:(一)经常反思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哲学与人生观后感 篇5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