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句子网小编特为大家整理了一篇题为“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我们常说,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修养。当我们读完作者所写的作品后,常常会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经常需要写一篇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1

前些时候,我又预习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答案,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2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读了几百遍、几千遍四书五经,但不会感到无聊。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想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为这一努力付出代价,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也许有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学习。有些人认为他们贪婪而轻视他们。

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可以吃国家的饭,拿国家的钱,这些都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回报。在宋濂的序文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艰辛学习历程。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

他怕得不到名师的指点,所以经常跑几百里路问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读书,你父母会给你买的。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找家教的。如果你的衣服穿坏了,他们会给你买新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哭苦、哭累,但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人能忍受,而我们却不能忍受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念而已。

现在我们很幸运。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被祝福。淄川二中中学初三篇二:《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向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

其实,学有所成并不一定要在顺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除了练习外,还得学习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他每天学习20个小时。

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贝多芬才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名扬四海;有了位置,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大家都听过、听过了。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3

今天,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诵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合上课本,我想了很多,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诗文家、政治家,年幼家境贫寒,但勤勉励学,终成一代文豪、政治家。是什么让这个穷孩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我读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勤奋和执着,还有对知识和有学识的老师的认真态度。

小时候,宋濂就十分好学,但因家贫,无钱买书,只得向别人借,亲手抄录,并在规定时限归还,在酷冬时节寒风扑面。抄书抄的手指僵硬也不敢松懈,为了定时把书还给人家,得到好的信誉,以便借到更多的书来读,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宋濂并不满足于死读书,还认识到应该有名师的指导才能全面的掌握知识,为此,他外出百里求学,在求学过程中,他尊师重教,不因老师的坏脾气而拂袖而去,而是态度谦恭,认真请教老师,使他学有所成。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家境贫寒、求学甚难的艰苦条件下成才,比起他,我们在优越的今天,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日子,学校里有老师悉心的教导,我们还成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总想着怎么偷懒,趁妈妈不在家能多玩会电脑该多好啊!把大好的光阴都浪费在玩耍上了,古人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不能真的等到“白了少年头”才感叹学无所成啊!

读宋濂的文章,读出他的一份对学习知识执着,一份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就是他的这份坚持和执着,终成一代学问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4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仅如此,他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是谁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验证了这一句话。宋濂自幼便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书看;便常常从别人家里借书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能准时的把书归还。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书。

从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后,更加热爱读书学习。他在外地求学时,他的吃穿不如别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绸制华美的衣服,但他仍然乐于其中。同时,宋濂面对老师对他的责骂,闭口无言。看到老师开心时,又拿着经书去向老师请教。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达到宋濂的那个样子吗?

现在的我们面对老师的责骂,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师顶嘴,还有的辱骂老师。唉!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先进,但是古时的人们、学生尊重老师。现在的学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谁家有钱。尊重老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努力学习。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立足,就必须养成‘讲诚信,尊重老师’的好习惯。‘不攀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好品质。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去勉励后一倍的人,也勉励了我们大家。他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优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学习,学习他那优秀的品质和他那高尚的人格。【WWW.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5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学士宋濂写给后生马君则的一封赠序。宋濂在序中自己现身说法,描述了自己当年求学读书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想要勉励同乡后生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我想《送东阳马生序》勉励的不仅仅是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诵读这篇经典的我们。

首先宋濂所写的是无书之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为家贫没有书看,只好向他人借书,然后亲手抄录,誊抄完还书后再细细品读。与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对比的我,手边上有从四大名著到《复活》、《简·爱》,从四书五经到近代诗文,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而我却往往是拿着手机、抱着电脑浏览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娱乐、或是碎片化的知识。书在手旁而不读,与宋濂无书读而需要抄书读之间的差距,恐怕是我与宋濂以后的差距了。为了缩小差距,我赶忙从书架中抽出了一本《战国策》压了压惊。

宋濂求学难的第二点体现在无师之惑。因为担心没有老师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对待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师,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复地虚心请教。反观我们自己,上下学家人车接车送不说,单是我们豪华的老师阵容就令人眼羡。我们的老师们每天都是上赶着教我们知识,几乎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询问、谈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解惑的寥寥无几。我不禁回想初中三年,自己主动去办公室找老师解惑的次数双手都能数得过来。有人说他的老师不如他了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是连问题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宋濂求学的条件恶劣。路途遥远、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饱、住不好,就是这种在我们眼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环境,宋濂就这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学了下来。那我们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时间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么呢?不过是为自己学习的不出色,以及所谓学习的劳累找到种种借口吧了。如今我们已经不被要求“以中有足乐”了,而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当作我们的事业、责任,我们都难以做到。

没有条件却艰苦求学与被老师逼迫却也不认真学习之间的差距,还不够我们自惭形秽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坐大厦之下而读书,我们更应该读的响亮!终究是要做一个纨绔子弟还是一位英雄伟人,我想我有了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6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7

文/董晓玲

今天学完了《送东阳马生序》后,我是对宋濂年轻时的求学毅力深感敬佩。不管我们有没有学生能做到,至少我不能。

宋濂求学路上难又难,幼时贫穷潦倒,便向藏书之家借书,“手自笔录”,按期归还,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对冬天时写字是深有感触的,试想,凛冽的寒风吹进屋内,将稚嫩的手割得遍体鳞伤,冻得通红,写字是相当困难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凭毅力坚持下来,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长大后,向声望高的人请教经书上的问题,大师虽未“稍降辞色”,有时还会责骂宋濂他们**愚笨,可他“色愈恭,礼愈至”,不驳一字。

此时,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所折服。我被别人责骂和驳斥。还在站在那里任别人发泄怒气?在我们看来,这种人显然是傻瓜,但宋濂不是傻瓜。如果他是个傻瓜,他会成为名人吗?

我被他求学的执着所感动。

当宋濂最终成为一名硕师生时,从家到学校的路并不那么容易。况且,同舍生是风度翩翩,衣装华丽,而宋濂却是一身破衣,还能做到“略无慕艳意”,要知道,从古至今,人们的攀比心理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的儿女,能做到如此,实属难得。

因此,宋濂这个我不熟悉的学者,在我心中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寒冬里坚持按期归还的毅力,弱冠时请教硕师的求学欲,被责骂的忍耐力,一颗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儿女应有的品质。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8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懂得到宋濂求学的阅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慰。

心酸是因为他碰到了那么多的难题,惊喜的大话西游是他成功的走过了艰苦。在事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

他有同样的毅力,同样的毅志和同样的追求。现在的人包含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毅志啊!

做事从头到尾要一鼓作气,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对呀,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进程,好结尾。

得到这样的成果,必需付出的是保持。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景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前提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习了?

改改习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宋濂家景清贫,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后辈的眼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由于本人是;足乐者;.

当初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断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有甚用?成就好了,学习棒了?刚好相反吧!

摆正心态,像宋濂有一个好的信奉,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转变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有一个很好的搜索,不要陷入困境,无用。

只有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你将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便是先苦后甜的情理。固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

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求教老师如许谦逊啊!有了学识人家也不刻意卖弄呀!

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蠢才;;切实;的话,太虚假,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警惕一滑便到了,假如立刻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迷在空想中,时光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

这学期的打算良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盘算就更动摇了。那就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

文/吴燕芳

“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妇孺皆知。勤奋好问的杨氏,一个问题都不懂,就向程颐请教。不料程颐正午休,大雪纷飞的寒冬,杨时为了不打扰先生睡觉站在门口苦苦等候,当程颐出门迎接杨时时,他早已冻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先生毕恭毕敬,遇到训斥都不敢反驳,看先生心情好了,又去请教。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人把老师看成其父母,尊敬、爱戴,对老师言听计从,犯错误,老师用戒尺打他们,他们却不敢还手。

时光飞逝,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和谐。老师不能再打骂学生。而社会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吗?

没有。学生把老师的不再打骂当成他们放肆,为所欲为的筹码。不满老师的批评和老师的争执,严厉的骂人脱口而出。

不把老师当父母,却把自己当上帝。

时过境迁,尊师敬师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赶时髦、追潮流。爱慕虚荣不仅仅只是大人们的恶习,学生们也是如此。

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别人有的自己也得有。《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绫罗绸缎,配带珠宝首饰却无半点羡慕之意,在当今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爱虚荣的人之一。我不是富二代,也是富二代。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人的服饰,自己也想拥有,虽没向父母提起过,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会氛围像病毒一样蔓延,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渗透进我们的骨髓,让我们无法自拔,迷失自我。

醒悟吧!自以为是的学生,学会爱老师,尊敬老师,不管多少年,尊敬老师依然是大势所趋。

醒悟吧!爱慕虚荣的人,爱慕虚荣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像宋濂一样有豁达的心境,以书为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濂,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那学的勤奋态度和对老师虔诚恭敬的态度令人赞叹不绝。

自古以来,刻苦学习就被人类所倡导,于是很早就有了“匡衡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的例子,他们为了读书,求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与心血,他们这些可贵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后人们刻苦学习,努力积极进取。宋濂青少年时家庭贫穷无法得到书,但行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寒冷的冬天,手指不能伸曲也不敢怠慢,抄写完毕,赶快去送还书。因此得遍观群书。

为了使自己的学习得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于是他跑到百里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他一向以成功得态度对待老师。他外出学习时,生活极其艰苦。他用精神财富战胜了物质贫困,充分满足了学习精神的顽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篇9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