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观后感(篇1)

汪峰的一曲《存在》,唱出了我们多少80后的心声。

最近一部赵宝刚青春三部曲之《北京青年》正在热播,它讲述了一群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年青人,无奈的束缚在温暖的框框里,每天醒来便去上班,回家便是吃饭睡觉,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阴天下午,这些事依旧继续并重复着。他们是朋友眼中的佼佼者,家里的乖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无奈却麻木的过着这看似美好的小日子。接着,一封“青春的遗书”——“结婚证”递到了他面前,大家满怀欣喜,因为那预示着,这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将拥有自己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事业,他肩负的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大家庭!他将用自己剩下的几十年,为他的孩子画好那温暖的框框……于是他们给青春做了一次及时的“人工呼吸”,重新点燃青春的怒火,为各自心中的理想纷纷走出那温暖的框框,勇敢的迎接阳光下的风雨,一路上悲喜交加,迎着种.种的困难前进着,在陌生的环境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爸、妈我们真的长大了”。

很多人说这部剧不接地气,不现实。人的观念不同,最容易产生分歧,暂且不论孰是孰非。确实,我们现在的社会太现实了,以至于给了我们当代的年轻人许多“懒惰”的理由。不现实?逃避现实如果还感觉现实那真的就不现实了。是的,现在的社会风气和形势,让我们这些非“官二代”、“富二代”、没人脉关系、没经济基础的只能所谓的“羡慕嫉妒恨”,打着“白领”的旗号在做着农民工的活儿,却拿着不如农民工的收入。谁也不用嘲笑谁,翻翻兜里的人民币,就知道谁是农民了,只是身体不用吃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但心里那种累和疲惫,比面朝狗屎背朝天还痛苦吧。

我接下来想说的就是“北京青年”的观后感。

北京青年这部剧,展示了我们父母辈和我们这两代人的现实情况、社会形势和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情感的写照,看完后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们缺乏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背后的勇气和执行力。其实我们不乏激情和勇气,只是被社会的“现实”逐渐磨平了棱角,变得沉默了,喜欢求稳了。记得上大学时结交的很多好哥们当时那种无所畏惧的个性以及想做点大事的激情对于冒险这方面几乎不屑一顾,挑战精神无所不在,不得不承认这些哥们的能力和年轻气盛的勇气。如今大部分安于现状,以平淡的生活为主,以赚经验作为不去争取的理由,却不知道有可能会因为赚经验而牺牲了自己的一生而给他人创造了一辈子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些固有的经验和观念,束缚了自己成长的机会,没了目标和梦想,迷茫,不快乐;当然也有部分人梦想和目标明确,坚定自己方向,确实以赚取经验作为自己通向梦想的铺路石。李嘉诚说: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很可能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在这里,想到了跳蚤的故事,把一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盖上盖子,起初,它一直跳着冲撞盖子,最后,由于“盖子”的限制,它逐渐达不到盖子的高度,把盖子拿走,它也跳不出去了。因为什么,坎坷了,拼搏了,努力了,坚持了,疼了,未果,“现实了”。之所以现实,是因为不敢面对现实了。所以现实和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勇气也被现实逐渐磨得没半点脾气。

很多人也觉得怀才不遇,多希望有个伯乐,把我们这匹千里马挖掘出来。现在的“才”不单纯是知识,而是能力的体现。有个阿姨问我,现在人的能力靠什么来体现,现实点说,就是能赚多少钱,一个月赚三千块钱,你的能力就值三千元,也许这话让人听着不舒服,仔细想想也就是这么回事。能力取决于个人的习惯,以及所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改变就意味着要痛苦,如何隐忍这些痛苦,推迟满足感,这是我们的观念所决定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造就什么样的人。人的能力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条件下成长的最快。由于自己难以摆脱所在环境的束缚,没有勇气站在舞台上去挑战自己。其实人生的舞台上不在于我们的歌曲是否字调上,而是是否有勇气去站在舞台上挑战自己。我们年轻的时光也就那么几年,尤其是我们男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年轻人做事应细致考虑但别给自己心里设置障碍,把握好“度”就好。在大方向不变的条件下做目的性明确的事,不被路边的野花所困扰诱惑。计划细致全面后应该果断下决定,去实践。趁着年轻冒冒险、多闯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年轻时顾家过多,做事前怕狼后怕虎,那这辈子也许就在家了。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不充分利用这资源岂不是浪费?我们年轻时能承担起犯错误的成本。谁年轻时还不犯点错误?如果我们突然闯进正确的门,或许根本无法理解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那扇门。我们不是为犯错误打好预防针,而是别在我们年老时给我们自己留遗憾。年轻时怀疑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年轻时鲁莽直前,未必是一件坏事,不断后路不会成长。年轻的时光就是在实践中教会我们去实践,选择大于努力。年轻时别那么守旧,当我们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我们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你的观念直接影响你的能力。怀疑了伯乐,你又怎么能成为千里马呢。现在的社会有文化的没钱,没文化的有钱,拼的不是知识和学历,而是能力。能力决定个人价值,观念决定能力,而环境决定观念。

北京青年观后感(篇2)

在这大学生活的开始,我倍感无聊,觉得这大学生活真枯燥,让我觉得很无趣,可能大学生活的自主性,让我一下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运作这个大学生活!

我原本的大学想法是这样的“进一个学生管理部门,学习一下我不足的方面,提高一下我做事的能力,特别是口才和人际的交往;进一些社团,培养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也可以多认识一些朋友,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枯燥;做一些兼职,让自己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现今的社会发展方向,让自己对就业有独特的想法,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我还想恋一次爱,因为以前觉得要学习,不想拍拖,也觉得那时拍拖会有点不成熟,感情也可能没那么真,所以想在这大学的生活里,找一个能陪伴的人,尝试一下恋爱的滋味,滋润一下自己的感情,最好我的女朋友,她的英语不错,教一下我英语,弥补一下我的弱势。”

但是现在的状况是“进了院团委,却还没有到我表现的时候,更说不上提高什么做事能力了;社团过几天才招人呢!估计也会比想象中差远了的;开学就说找兼职,找着找着也没下文了;恋爱更不用说了,漂亮的妹子也已剩无几了。”哎~~~!

10月7日,国庆假期结束了,但我不知道国庆期间我做了什么。和以前一样,我在混乱中读到了假期。又回到了这无趣的学校,这寂寞的宿舍,突然,我想起了我之前说过要看‘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的,于是,我就立即在电脑搜索这部电视剧,就这样我就开始看‘北京青年’了,就这样我从7号到12号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基本都是看这部电视剧的。看完这部电视剧,我觉得它很有意义,很有激励性,所以我想写下这部电视剧的感受,它可以记录我在大学的生活,我也觉得写下感觉很有意义。

‘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群北京的年青人,发现现状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想所要的,于是他们就有了想改变现状的生活,重走青春的想法。他们四处游荡,寻找他们想要的生活。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错误。同时,他们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激情之爱。

何东、何西、何南、何北是出生在北京的四个表亲。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性。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们将经历爱情的考验和人生的洗礼。

何东本来有着贤惠的女友、稳定的工作。结婚登记时,他突然后悔了。他分手了,闪电般地辞职了。他想再活一次青春,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在青春的路上,他重建了自己,改变了主意,迎来了人生的新高峰。

何西是年轻有为的医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他遇到了那个因失恋而精神错乱的女孩。他用真情救了那个女孩,也得到了他的爱。

何南凭借自己的刻苦留学加拿大,“海归”的身份本可以让他大展宏图,一没资本二没人脉,年轻人的创业之路充满坎坷。

何北是大款父亲的一块心病。面对父亲对钢铁的仇恨,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自己创业。但是他要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的性格才会有所作为。

这四位北京青年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改变自己,更快地成长。

北京青年观后感(篇3)

疯狂的青春

终于看完了最近的热播剧《北京青年》,四个帅哥三个美女把80后的烦恼、快乐、迷茫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佩服他们放弃世人所谓的优越工作、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重走青春 , 静下来问问自己:你的青春呢?

上学的时候认认真真地挤独木桥,没有逃过课,没有挨过批,没有谈过恋爱;工作的时候勤勤恳恳如履薄冰,不闯祸,认认真真经营自己的小生活。”学音乐的表姐在我的描述中劈头盖脸下来:“你不约会,不谈恋爱,不出去玩,不逛街,不闹,不叛逆,不追星,不表白,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一时间我那严肃认真生活的青春迷茫甚至自卑起来。

难道只有不按常理,乱七八糟,才能称得为青春吗?

一直喜欢台湾的女作家陈文茜,台大毕业后初入社会的她却在一家报社任高职,一年后她毅然选择去英国留学深造,一去便是七八年,期间选修不同的学科,阅读量惊人,回到台湾继续累积,如今成为全台湾最聪明的女人,她的节目与众不同,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政治局势,还能别具一格地访问lady ga ga,失恋、肥胖、单身被负面**包围,一系列无腔调的事,发生在她身上都能转化为一股令人赞叹的智慧。

再看看国内著名主持人杨澜,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便主持(正大综艺),正当节目大红大紫的时候,她突然选择出国留学,音乐,美术,心理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归国后,她开辟了新的电视台,新的节目,重新组合的家庭也无比幸福,她丰富的人生影响着新一代的中国女性。

突然发现,我所欣赏的人经历告诉我,什么是“疯狂的青春”,陈文茜沉寂的七八年,杨澜国外求学的苦日子,严肃认真地不值一提,他们回来后的精彩,都源于那静悄悄的青春,那铺满了努力,经历,反思,时间的青春。

也许现在,我的青春有点晦涩,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我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更好的青春,更大胆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在我们二十出头的时候,虽然我们很浪漫,但我们用的是父母的钱。如果我们没有经济独立,我们怎么能谈论自由?不要依赖世俗的标准,前提是要尊重游戏规则,把规则内的任务做好,但同时要坚守内心的血液,等待机会的到来。(中学范文网 f215.coM)

一些路,是注定要老老实实走的,无法逃避,一如我们医生的工作经验,为了赶路抄捷径,结果却不得不重回起点,花更多的时间走你本就该走的路,真本事,是在时间里一点一点沉淀綷取出来的。

我没休学,没有辞职,也没有花一年的时间,不顾一切的去浪迹天涯寻找自由,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真正后悔的是现在没有好好工作,没有多多看书提高自己,没有为了梦想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用心感知正经历的生活。走下去,不用急,想要的未来,它会来的。

一辈子认真爱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算不算够疯狂。

其实那就是一辈子的疯狂青春啊。

北京青年观后感(篇4)

热播劲头未过。也许看过电视剧的每一个人即使不会冲动的丢下一切,然后重走自己认为可以追逐到让梦想会实现的路,却不能否认多多少少有股心动,希望自己那么的一刻能够有勇气抛开一切,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个的四方格将我们圈着,似乎很多的时间里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意义似乎也只剩下了赚钱,物质高于一切充斥着我们的思想。

必须得认承,有那么的一刹那,我想到了放弃一切踏上旅途,可是我只是那一瞬间有了冲动而已,太过于理智的人生让我们失去了冒险的乐趣。也许从小早当家,深深地知道生活的不容易和贫困的可怕。于是,在梦想与现实遭遇矛盾的时候,总是会想很多,想这么多年来苦苦熬过的日子;想父母亲劳累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和他们已经见过半甲,已逐渐老迈和孱弱;想工作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疾病对穷人所带来的窘迫和无可奈何……知道即使没人强迫自己给自己的肩上扛上过多的责任,却无法抛弃一份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从此已经无法轻松上路了。

总会看些关于旅游的书籍,羡慕作者边走边写的潇洒,羡慕他们见过大海浩瀚,雪山无限的纯洁,溪流的温柔……曾经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够轻松地背起背包,只一心一意地一路向东、一路向南、一路向西、一路向北不停地走,我可以去丽江邂逅艳遇,可以去江南水乡聆听美丽的水雾,可以踏着满地的.黄叶沐浴着艳阳慢慢地走进森林的深处,可以看蓝天白云绿水红叶,然后边走边写边画,累了可以停下来歇歇,然后再出发。假如有一天,我老的再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个墙角下可以晒太阳的小村庄住下来。只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一切都只是在梦中会实现,在梦想的时分只能独自咀嚼这一份悠闲,这一份为梦想随心所欲的潇洒。

剧中有句话说得甚是明白:有钱了才能出去旅游。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穷游的呢?恐怕没有多少吧。

青春不会重来,即使我们用心去走一走,即使我们想抓住不放手。

而,现在,也许我可以做到的是,过好每一天,依旧怀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动力,即使梦想很遥远,,即使是很久以后才能实现,即使最后并没有实现,但是怀着梦想生活着,一样会很美好。

北京青年观后感(篇5)

有太多人的前半生,如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雷同的一塌糊涂:读书、毕业、上班、谈恋爱、买房、结婚、生子、老去……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逐渐消磨了青春。这样的日子或许没有不好,一切按部就班,安稳度日,同时也完成了父母辈的期许,可是,就像汪峰的《存在》所唱的那样:“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这可能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

关注当下年轻人生活及想法的导演赵宝刚通过自己最近几年的电视剧作品一直试图和我们一起需求答案:《奋斗》中的陆涛涌起热血,与生父养父质疑彼此生活,并展开价值观念问题的争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率性的钱小样、赵青楚想要努力摆脱父母管束,自己做主开拓人生,与父母在人生安排上的一次次碰撞与冲突……如今,他又在新作《北京青年》安排了四个堂兄弟抛下安稳生活,毅然“重走青春”,去寻找各自人生的意义。

这四个大男生其实是千千万万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心平庸老去的当下年轻人的缩影。他们所分别代表的,有我,可能亦有你。

也许你会是何东,27岁,当了5年公务员,生活波澜不惊,在登记结婚之际却忽然悔婚,然后辞职,想重新过一次自己的青春。你的决定在家里掀起了很大的**,像个“孽子”被赶出家门。你“上路”,去餐厅当服务员,去卖海鲜,去经营酒吧,去当背包客爬雪山过草地,你在重走青春的路上,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心态,用自己“在路上”的经历影响了新一代的青年的观念。

也许你会是何西,25岁,硕士毕业,在医院骨科任大夫。你从小单纯听话,是大人眼里的好孩子,却见不惯生老病死,理不清爱恨纠葛。你为了爱情“上路”,奋不顾身却伤痕累累,但你终于通过改变自己,用真情赢得了爱情。

也许你会是何南,23岁,没有好的家境,但自身刻苦留学澳洲,以为海归硕士的身份会让自己大展宏图,可是在这个社会既没资本也没人脉,甚至太急功近利而被骗,你“上路”后的创业充满坎坷,而你始终都不曾说要放弃。

也许你会是何北,21岁,无业小混混,家庭条件最好,但却最不爱读书,天天梦想着不劳而获。父亲恨铁不成钢,给你安排的很多工作你都没有坚持下来,你们爆发冲突。直到“上路”后永失所爱,你才明白要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的性格才会有所作为。你开始回忆父亲的良言逆耳。你终于一夜长大。

……

从的《奋斗》、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到现在的《北京青年》,赵宝刚导演用“青春三部曲”将年轻人从初入社会的迷茫到青春末尾的挣扎这些过渡状态都毫无遗漏的展现了出来。不过与前作不同的是,《北京青年》不再青葱,它像一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摇滚乐。在励志与思考之余,更有呐喊。土生土长在北京的这四个堂兄弟都是标准的社会人,青春已经悄然走远,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推翻现状,放下一切,说走就走,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这么做当然很冒险,但年轻没有失败!

在此过程中,两代人价值观激烈对撞是最大的看点。赵宝刚抓住内核,就是当代年轻人看似衣食无忧,但其实在精神层面上一再陷入成长困局——父母的珍视让这一代人被剥夺了冒险的可能性,几乎每个人都被报以“安逸度日”的期冀。年轻人在看似一切都通往幸福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实则生活空间的狭小与平淡已经让他们无法喘息,而最终下决心与所拥有的一切告别,重新选择自己青春的可能性被放大之后,他们选择了出走,并经历洗礼与新生。

自己想走的那条路,注定会很曲折坎坷。苦累打击,统统包括。但无论如何,都不要等到像台湾大众银行广告里的那一行老年人,垂垂老矣才想要去环岛旅行,完成青春未竟的梦想。就像《北京青年》告诉我们的:成长,远远比成功更重要。

让我们挣脱牢笼展翅高飞,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趁你我尚未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