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中的《精忠岳飞》篇,岳飞二十岁时,志勇双全屡立战功,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谁拿民间一草一木,马上就要受到严厉处罚。由此可见,岳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将军,而且战士们很听岳飞将军的话,说明士兵们非常信任岳飞将军。

岳飞一生以精忠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公元1130年,完颜兀术经常侵扰常州,镇江一带,想度江北归,岳飞率兵堵载,屡战屡胜,清水亭一战,打的金兵弃尸十五里。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金兵弃尸十五里,估计那里流出的血都成河了。岳飞率领岳家军是所向披靡,无人可挡。

岳飞曾连续上表,请求出师北伐,但是因为宋高宗,秦桧等人主张议和而没有结果。从这我们能看出秦桧这些奸臣为了议和不听岳飞所言,所以最后宋朝不但白送给了金朝的贡品,而且金军还毁约。

完颜兀术有一只劲旅,士兵和战马身披重甲,每组两三匹马,用索相连,号称“拐子马”,非常厉害。这次,兀术调集一万五千骑兵,像宋军杀来。岳飞胸有成竹,率先持刀冲入马阵,让士兵专砍马腿,大破“拐子马”。从这里,我能发现岳飞和“岳家军”既足智多谋又奋勇杀敌,连“拐子马”都破掉了,真所谓“智勇双全”。可是这么厉害的将军却被奸臣秦桧杀害。真是让人伤心。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一定要向岳飞学习,学好本领,精忠报国。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2)

这一路走来,我们共同阅读了许多书籍:《时代广场的蟋蟀》、《木偶奇遇记》、《青少年智力开发》全套十二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间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等。或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或在生病输液时,或在坐车赶路时……我们都在共同阅读,共同为其中那精彩的情节而欢呼雀跃,为那悲惨的情节而扼腕叹惜,为那深遂的道理而沉思。前不久,带着儿子前往他姐姐家玩,回来后,儿子深有感触的说,难怪她们成绩不太好哟,她们家课外书都找不到。听着此语,我由衷的高兴,不管孩子目前的成绩如何,至少他已经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

儿子喜欢看〈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他。〈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使他捉摸不透其真假,一直想探其始末。〈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木为巢〉、〈嫘祖造丝〉等,使他知道了古代人的生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仓颉造字〉更是让他知道了文字的来源,他惊喜不已,为古代人类的聪明才智敬佩不已,也使他深深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解决……

我想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能激发阅读兴趣,能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讨,能从中悟出一些经验,少走弯路,能获得一些启示,悟出其中道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便人生更加精彩……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3)

这本书记载了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代表炎黄子孙的形象,尊严和威严!在我们生长的黄土地上,滔滔的黄河养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们的文化从未断过。我们的祖国,有着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着深深的文明烙印。我们的祖先用汗水和智慧,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无比的五千年文化。

翻开书册,好像面对波浪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涌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我很佩服商鞅过人的才智。他的变法使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家,为统一其它六国奠定了基础。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大诗人。屈原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他在楚国受当权者打击、排挤、并被流放。在苦闷和激愤中,他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恶势力的愤怒,化成了一篇又一篇的璀璨的诗篇,他留下了著名诗篇有:《离骚》、《天问》和《九歌》等。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屈平辞赋悬日月。”他的诗不仅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诗在世界各地发行,他的诗,是世界的瑰宝。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才喜爱这部书的。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励我们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的志气。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4)

在暑假里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当我把书合上时,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像。

我从书中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习惯将传说中的皇帝作为中华名族的祖先,那么算到现在,将近有“上下五千年”了。我还了解到人们根据地下挖掘出来的化石,可以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由古猿转变来的猿人。大约在两百万年以前在祖国的土地上就有人类在活动了呢!

在这本书中,有救国的弦高,有起死回生的扁鹊,有聪明的武则天……,其中我最敬佩的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武则天,武则天十四岁时,就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她从小就很聪明,有智谋,还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改立武则天的心思。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

因为我从小就觉得历史十分无趣,所以从来没沾过历史,可是我读了上下五千年,发现历史还是挺好玩的,我爱历史!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要做个睿智、博学、多才的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达到。让书籍做自己的良师益友;让读书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我记忆最深的是“包青天”。他一生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陈世美含窗苦读,上京考状元。他在家乡已娶了一位妻子,名叫秦香莲,已有一儿一女。他考上了状元后,因为贪财又和另一位公主成亲。秦香莲带着儿女上京找他,但他竟然翻脸不认人,还派武官追杀他们。武官不忍心,便将实情一字不差说出来,然后自刎。秦香莲伤心欲绝,便去开封府告状,这时开封府尹正是包拯。包拯看了状纸后,生气极了。他不断去寻找线索,去找证人。经过审问,证据确凿,断定陈世美罪大恶极,公主和皇后等人前来为他求情,包拯刚正不阿,用龙头铡铡死了陈世美。

包拯面对数人的威胁,没有屈服。宁丢乌纱帽,也不肯放过犯人。他十分有胆识。

包拯是我国难得的清官,性格刚直不阿,力主打击贪心的官员,改革弊政,尤以铁面无私为历代百姓所传诵。现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的故事除了铡美案,还有牛舌案,真假包公,生死案……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报国尽忠,临政不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就是人民对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包青天的评价”。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6)

当我放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不禁思绪万千。真不敢相信,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曾上演了这样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书写了一断断流传千古的文明……

当读到赵高时,我鄙视他为了权力,不顾一切,设假诏,还扶苏,立胡亥,指鹿为马,残害忠良。当读到文天祥被害时,我敬佩他宁折不屈、大义凛然,面对危险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当读到秦始皇灭六国时,我赞叹他的雄才伟略和英雄气概。当读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我又佩服他的才智过人。当读到平定三藩时,我又崇拜康熙帝的敢作敢当……

从三皇五帝到宣统灭亡,经历了多少波折?又有多少人卷入了战乱的不幸?每一个明君都有自己的成就,也有无奈的懊悔。秦始皇统一六国,还不是落下个焚书坑儒的骂名?汉武帝刘彻毕生讨伐匈奴,最后还不是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齐桓公贵为春秋霸主,还不是活活被饿死?

岁月带去的只是时光,却带不走那一串串耳熟于心的姓名,带不走那一个个记忆犹新的情景。五千年的故事给了我们光辉的写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他们靠着智慧和汗水筑造了数也数不清的奇迹!

五千年的文化更是一颗明珠,闪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曲说,哪一样不是古人的智慧?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哪一个不是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的流芳百世的千古奇人!

当我仔细品读它时,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担忧、有时紧张、有时欣慰、有时恐惧……这令我赞叹每一位古人,是他们造就了这无穷的岁月,这光辉的历史!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7)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字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有慧识。于是元帝立刻吩咐大臣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远不如本人动人。原来宫女进宫时,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诗人的眼中,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她是坚强的。她为了祖国,嫁给了匈奴人,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

这就是我敬佩的昭君。一个为了和平献身而无怨无悔的宫女,一个不求荣华、一心为民的女子。她虽然平凡,却努力为自己的家国做贡献;她不为儿女私情,顾全大局……即使一生的光阴过得不如意,但为了大汉她不得不如此。这样的精神是多么地可贵!我也想成为一个像昭君那样的人,一个发扬祖国精神,爱国爱民,一个为祖国做贡献的巾帼女子。她就是一个不凡的典范,我们对之敬佩不已。

五千年对于整个宏大的宇宙来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人类,对于世世代代生息在地球的中华民族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段悠久的历史了。让我们打开这历史的“时光机”,打开《上下五千年》,踏上历史的旅程,触摸五千年的文明脉搏,追溯历史的发展轨迹。来吧,让这历史的舞台下涌起一阵阵铺天盖地的掌声!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8)

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与奸臣,也正是这些臣子,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我觉得其定义只能是相对的定论,只能是对应某个朝代来说,一般说不为私利,一心为国的我们称他是忠臣,而一心为己,不顾江山社稷的我们称他为奸臣。比如说郑成功的后代,在清朝灭明初期,郑氏后人占据台湾依然是称自己是明朝的子民,与清朝对立,这对于明朝来说郑氏后人是忠臣,而对于清朝来说那?不能说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所以说,忠臣也是相对的。

按正常的理解,忠臣是为国的,应该名利双收,奸臣是败国的,应该身败名裂,可历史证明,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那?我个人认为,这要从忠臣与奸臣各自的特点说起:

忠臣易得罪人。忠臣往往都是一心为国,说话梗直,而在人际关系上则不擅长,这样就容易使他得罪人。唐朝的魏征给皇上提意见,不分任何场合,从不给皇帝留面子,常常让皇帝下不来台,当然唐太宗算是很宽厚的了,换成别人恐怕就不好说了。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可他在对宋高宗说话时,也不太讲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复山河,迎二帝还朝,其实皇帝根本就不想让二帝回来,否则他的皇帝怎么做?只是皇帝不能把这话说明了而已。汉朝的御史大夫曹错也是一心为国,建议皇帝削藩,其实这是对国家很有意义的事。可被削的那些人能放过他吗?弄的家个藩王纷纷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错是对的,可是没办法,为使国家稳定,还是杀了曹错。清朝的恭亲王奕对于慈喜来说可谓是忠心耿耿,并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点不顾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时还顶撞慈喜,最后还是被慈喜免职。说忠臣容易得罪人还有一点,就是忠臣有功劳时,容易遭人嫉妒,这样也造成了忠臣树敌太多的后果。反过来我们再说说奸臣,奸臣一般都很会察言观色,不轻易得罪人,而且很会来事,只要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说鸡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为国,奸臣为己。二者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忠臣为国家的事情考虑的多,对自己考虑的就少了。而奸臣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国家考虑的就少了。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这样一来,忠臣就很容易遭别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时刻保护自己。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刚死时,马上就感到如果扶苏将来当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视了,于是,他强迫当时的丞相李斯假传圣旨,逼死扶苏,让秦二世胡亥登基,他还怕当时的大将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们迫害至死,可以说,赵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杀了蒙甜、蒙义对国家不利,可他还要这样做,接着又把知道内情的丞相李斯处死,结果秦朝军界、政界都没有了领头人,秦朝也就很快灭亡了。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很多,象春秋时期的吴国宰相伯丕收受越国的贿赂,就替越国说话,不杀勾践,最后也是亡国。宋朝的秦烩怕岳飞收复失地功劳盖过自己,就鼓动皇帝招回岳飞并害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忠臣很少为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则只要是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国家、他人的一切代价,为此,奸臣的自保能力远比忠臣强。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人上,二者之间正好处在两个极端,但不管是摆弄事还是摆弄人,这都是一种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忠臣只知道报效国家,坚持己见,你给他任何个人方面的好处他都不愿意接纳,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给他点好处他就听你的,就象狗一样,一个肉包子就能让它掉过头来。对于皇帝来说,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历史上一个开国皇帝立国后都要杀一批忠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将来控制不了他们,同时这也是忠臣惹火烧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聪明的忠臣就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以保全自己。汉初的丞相萧何,功劳最大,可他怕刘邦怀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贪污、受贿方面的错事,让皇帝感觉到萧何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了,所以,萧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终的忠臣。秦国的大将王剪,在出兵灭楚时,故意一会向秦王(当时赢政还没称帝)要块地,一会向秦王要个封号,一会再让秦王给孩子安排个职位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秦王放心,他不会谋反,只是想多享受点。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皇帝怕什么?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盖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谋反,而王剪和萧何恰恰明白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让皇帝感觉他们也是贪图享乐之人,没有野心,从而保全自己,这在古代的忠臣当中是很少见的。

那么皇帝是如何对待忠臣和奸臣的那?要我说就是两个字:牵制,既让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约,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牵制忠臣和奸臣,使忠臣和奸臣都要依靠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历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蒙骗了,有的皇帝则是装糊涂,是在利用忠臣和奸臣,设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条心的话,皇帝还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吗?所以,一个聪明的皇帝往往让手下人相互制约,自己从中渔利。如汉景帝杀曹错、宋高宗杀岳飞等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故意杀的。崇祯杀袁崇焕、吴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确实是属于皇帝自身的糊涂。

历史是什么?要我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一切,我感觉,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君子实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个人有点什么冲突他不会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过你吗?小人尽管如此,可他却很能拉拢一些人,很会和领导处关系,所以他也很吃的开。小人也象奸臣一样,对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你说什么是什么,从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让小人来评论一件事的对错,他不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论,而是要看怎么评论对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谁的一面有利,就说谁的对,所以我们可能也会发现,越是会来事儿的人,越没有自己的观点,越不和人顶嘴,特别是对自己的上司,或许这也是他们从历史上得到的启迪吧。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9)

最近,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上册,我讲我最喜欢的吧!我最喜欢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我给你们说一下战国吧!

战国时期,魏国攻赵,赵割地给齐,希望齐率兵救援赵。齐答应,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解赵之围。田忌要让主力救赵,孙膑则认为魏国长期攻赵,精锐在外,留老弱残兵在魏,攻魏都大梁,后宠涓回时,在桂陵埋伏等田忌到此放箭进攻。庞涓差点战死,幸亏庞英庞葱率两路兵马来到(庞英是庞涓的儿子,庞葱则是庞涓的侄儿)不然庞涓早死了。这就是第一次孙膑大败庞涓。第二次大败庞涓是,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答应,依然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孙膑用上次的老策略再次打败宠涓,宠涓战死。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接下来齐国替代魏国成为了战国时期中原的第二个霸主。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孙膑是多么的有智慧,宠涓他也有智慧,只不过没有孙膑的多。孙膑和庞涓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俩是同学。我觉得孙膑是好人,庞涓是坏人。庞涓设计陷害了孙膑,所以孙膑成了残疾人。

另一个故事叫卫鞅(也就是商鞅,由于他的封地是商,所以把他称为商君)立木。卫鞅说,谁能把这根木头从这里扛到北门赏他十两金子,卫鞅看见,没有人就继续说,赏五十两金子。这时,有个大汉说自己能搬得动,就把它搬到北门去了。卫鞅真的赏了他五十两金子。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苏秦合纵和张仪瓦解联盟。苏秦联合六国一起抵抗秦国,接下来张仪把这个联盟给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