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经过精心挑选,编辑为大家带来了标题为“大国崛起读后感”的文章。当人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时,仿佛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仿佛我身临其境,深深感动于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读后感中,我们应该分享对书籍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像日本那样,向西方学习,追赶和超越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技术不好,但四大发明是中国的。

没有火药,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和火箭,就没有指南针,就没有新大陆,就没有纸和活字印刷,就没有信息产业,这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有问题吗?

我同意从这两个方面来寻找落后的原因。

我国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和日本的迅速复苏,都是德益于教育的坚实基础。但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教育普及率低,二是教育效果不好。

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落后地区人才匮乏。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

我去过一些省份,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图书馆很少,但到处都是麻将馆。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电脑硬件也不好,但如果软件不好,甚至感染了病毒,它将无法正常工作。

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更加丰富,军事装备更加精良,没有先进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输掉战争。100多年前,北洋海军的铁船并不比日本差,水手们训练有素。他们为什么被打败?因为清**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

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法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解放思想是先行者。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主导地位。瓦特和牛顿出生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群体,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体制改革是关键。100多年前,美国大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这与中国的情况有何相似之处?

日本人可以很快认识到幕府制度的僵化,将国家制度转变为天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日本百年改革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国。日本成为强国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有自立更生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民的尊重。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坚强,但缺乏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有力量,但缺乏动力和勇气。

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

2、 三百年的中国,你如何看待一个像美国这样成功崛起的国家?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如何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如何提取精华,去除糟粕?这是每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一个世界领先的国家,一个不断富强的中国。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来对待那些在近代史上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我们中国人都期待着中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然而,统一蓝图是如何描述的?

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强大如英国者,不能阻挡美国的独立。强大如南方军者,也不能阻挡美国北方军的统一。

独立与统一,谁是谁非?历史上的老人告诉我们,只有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民主进步制度,才有资格统一或独立。

独立或统一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车轮的选择,是历史的平衡,总是倾向于正义的一面

19世纪末,标准石油公司等大型企业和财团在各个行业相继出现。人们称之为钢铁之王、石油之王、牛肉之王、电信之王、铁路之王、金融之王。那个时期的美国,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

特别是大量信托垄断组织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标准石油公司,就是当时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这位石油大亨用残酷的手段建立了一个垄断帝国,统治了石油工业一段时间。

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未知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如剥削、腐败等。这批“扒粪者”就勇于将这些浮华背后鲜为人知的黑暗曝于天日。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扒粪者,包括在美国。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也有大量的掘粪者。他们在正义之心与民主党的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中国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更加稳定和坚实。我们希望中国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英雄,因为中国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人。

灾难在繁华中已经酿就,进步运动以后的美国,经济一片繁荣。然而,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背后,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却在激荡。矛盾的积累最终爆发,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

那时美国人的悲惨生活:煤矿经常发生**事故,工人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能部门腐败**,自然环境为工业污染所破坏,食品搀假影响人民健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以后,怎样挽救国家,怎样安抚人民,这成了摆在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这种时候,与民众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危机时刻,得民心,意味着同舟共济过难关;失民心,就是阴沟里翻船,是经济危机向政治危机危险的转化。罗斯福说,我们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正是这种面对面的恐惧、坦诚和冷静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大萧条向大繁荣的转变。美国人这种亲切的对话方式,可能真的会“后无来者”了吧。这样的方式也许能为中国所借鉴。

历史上同样的教训,同样的“刻骨铭心”太多了。甚至是现在,我们都能深知这滋味。历史进程中,多少仁人志士已经做出总结,那就是忧患意识。

甚至在极遥远的时候,已经有人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喊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声音,总结也预见了历史。我只想用我的声音铿锵有力地强调同样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我们能否用更多的思考和意识来面对我们快速的经济发展?

美国的历史是简单明了的。它不像中国的历史那么复杂,但有一个明确的背景。同时,纵观这个国家的发展,你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者是民族关系上,都有过伟绩丰功。也许美国的发展道路走的并不轻松,甚至还有一点点波折的意味,但是最终,美国人用他们的努力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个引领世界的国家的实力.

美国的四位杰出的**,就这样形象地以他们伟岸的形象定格在了世人心中。四位**各具情态地审视着世界,或用睿智的目光远望,或端坐静思。一个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形象被刻在悬崖上。美国国家的开拓性工作在我们眼中应该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美国发展的智慧、创新、勇敢、坚持、改革、民主和自由值得中国学习。这可能与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持久而深远的文化有关。儒家思想与人文主义,都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生命里。

中国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但它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对我们来说,学习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无疑是一条光明的道路。滚滚而逝的历史浪潮里,裹挟着多少兵马厮杀,王朝起落,回响着多少离歌,回荡着多少悲叹,又融入了多少离人泪,多少故国情。要前进,就要改革,要牺牲。

无论一个人多么伤心,一代帝王,一个朝代曾经哭过,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是一缕微尘。政治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个阶级代替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其间走过的,是曲折的路,淌过的,是牺牲的血, 流过的,是辛酸的泪。

读历史,或者看这样一部美国崛起的历史,都有无限的感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许多悲伤的泪水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当我们想到人生的沧桑,我们不禁会有哭的冲动。我希望,在中国人民的祝福和奋斗下,中国的未来能够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

《大国崛起》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一看。它提到了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当今的大国。

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由于英国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创新型科学家并没有被当作异端烧掉。如果瓦特研究通用蒸气机的实验被狂热的宗教界视为挑战上帝的行为,如果伽里略的悲剧落在瓦特身上,那么英国有没有工业革命?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

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美国的创新力量非常强大。美国从模仿欧洲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造和发明,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不是由数量变化引起的简单的质的变化,而是美国政策的方向。美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时机,鼓励自主创造发明,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把专利权写入宪法,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很喜欢影片中的那句话“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这一点之于中国也是有些许借鉴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未能赶上工业革命时期,但美国鼓励自主创新的方式也值得借鉴。鼓励自主创造和发明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只有让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感动,才能激发人民的热情和激情。我们要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

美国懂得抓住发展机遇。它的机会是战争。对其他国家来说可能有一些好处,但它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以其自由前进和自由后退的地缘优势,频繁参战并从中获利,其损失无疑是微乎其微的。

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这一点对于中国貌似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其实不然。美国的这种毫不畏缩,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我们一学的。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不愿去了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想更深入一点:为什么日本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几十年后排名世界第二?

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和培养人才,具有武士道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忘记挨打后的痛苦,知道如何醒来,学会坚强。

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有许多因素,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心理准备等。在这三个方面,历史机遇指的是最公正、几乎所有国家都一样的客观环境。关键在于每个国家如何解释自己。抱怨大自然是懦夫的表现。站在今天的高度,我们应该反思这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和现代中国的弱势发展。看来我们应该总结如下:

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可以警醒我们,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看到差距。更重要的一点,影片一直给我们是一种忧患意识。

大国崛起读后感(二)

中国的崛起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老年化的人口、已经过度开发的资源和恶化的环境、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程度不高的国民,如何能实现崛起?能否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和殖民?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

所谓和平崛起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

很高兴《大国崛起》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9个全球性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大国地位变化的内因和外部环境。让我有了直接通过别国历史得出经验分析本国问题的机会。

大国崛起读后感(三)

从独立到现在,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其间,美国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虽然美国崛起的手段不值得赞扬,但其维护主权、与时俱进的坚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九个大国的兴衰历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都奉行扩张政策,而这一扩张政策也给大多数大国埋下了祸根。无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还是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不能重蹈大国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崛起不会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也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一个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热爱和平,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个人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国、进取、和平、创新。

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4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它讲述了德国的**与统一,衰落与崛起。一个曾多次受难的国家,一个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一切历史不幸进入欧洲、融入世界、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敬。

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国以其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和世界。我相信,看到大国崛起的许多人,都会对德国这个传奇国家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实力,更是因为它对过去错误的态度。

谈到当前中日关系紧张,更令人深思!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团结和强大始终是德国发展的最大动力,而大起大落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国人。勃兰登堡的和平女神是德国的神圣象征。200年前,当法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作为战利品被运到法国,耻辱降临。

由于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战场,它遭受着周边国家的入侵。德国人甚至在自己的土地上互相残杀。1648年,他们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州。席勒曾感叹:德国,在哪里?我找不到那片土地;他的朋友歌德曾哀叹道:

我们认为没有一座城市甚至一块土地可意志出这就是德国。19世纪,统一与自由的主题贯穿整个德国。1814年,拿破仑战败,法国重新回到了和平女神的位置,但它不得不再次面对**德国。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

1、 自由思想把人们从被囚禁了一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降临了。从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来看:从1834年建立先进经济和政治统一联盟到1834年成立德国关税同盟,德国19世纪中叶的工业总产值已居欧洲第三位。

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国带来了快速发展。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认为:

没有一个国家不结盟,没有一个国家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1871年普法战争中,德国在法兰西宫宣布诞生,一个新的德国即将到来。俾斯麦统治时期,他还十分重视国民教育的培养,建立了一所集教育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在大学教授中,29人获得诺贝尔奖,智力已成为得过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发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战争同时摧毁了世界和德国。德国再次被分成两部分。1970年,德国联邦总理布兰特来到勃兰华沙的犹太人纪念碑,纪念为二战付出沉重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布兰特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他面对死者的墓碑,跪倒在地,诚恳地忏悔。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德国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使得世界很快再次接受德国,更加尊重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和平女神登上了德国登博之门,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和41年的德国统一。德国凭借自身不断的发展,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强国,作为欧盟主要的成员国,它更是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作为后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很久,战争恍惚离我们很远,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我们不能去纠结历史的对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一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总是发人深省的。面对过去,我们继续感叹。我们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未来仍然很长。中国需要强大,需要自强不息,需要不断奋斗。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不是空谈。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在不断发展中屹立为世界强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5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代以来,列强兴衰,一个接一个,波澜壮阔,演绎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历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我们可以领略和学习许多知识和经验,从而繁荣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传统国人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自大和小农意识,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和进步的泥泞中挣扎,不知何去何从。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密不可分。让我们从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谈起这些联系。

1、 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的政治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旧的政治制度日益暴露其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时,顺应历史潮流的新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提升人们改革政治体制的勇气和决心。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再适应新资产阶级的利益,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他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封建王朝不再抱太大希望,资产阶级带来的好处远远好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接着,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帝制政治制度,建立了利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使英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利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海外**和殖民扩张等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刺激,英国也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称雄于世界强国之林。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启蒙思想在法国蓬勃发展,深入人心,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权的落后性。经过长期的思想酝酿,出现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影响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激发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探索,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促进了整个欧洲政治制度的变革。

因此,没有思想上的进步,就很难在政治上有所突破;没有政治上的进步,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使一个国家走不出时代的前列。与西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同时处于满族统治之下。外国的入侵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满清统治阶级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进步和革命思想。

这种封建王权集中思想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奴性文化,在这种奴性文化下,很多人不敢有任何的奇思妙想,包括科技上的创新、政治上的革命、文化上的变革等等,一切秩序都在顺与从中。这种奴性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制约了其新的萌芽。满清**还建立一套严密的思想制度,并因此滋生了人类罪恶的***,以及各种惨不忍睹的酷刑。

这些危及人的生命的措施,进一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之如一条狗一样服服帖帖地跪在主人的面前,并为其舔足。

明末清初以及后来的清朝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迹象,然而都在这些畸形的思想之下淹死了,以致于造成后来的资本主义思想如果不是寄生于传统的思想之上必然会失败的一种局面。封建思想的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运动及其以后的一系列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变革扼杀在摇篮里。后来,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是解放中国的利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终于消灭了封建残余。然而,由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仍然在封建思想中独行,严重削弱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走上强国之路,也不能使一个国家长期保持自己的地位。目前,中国虽然在党**的领导之下呈现出一个大国的形象,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行列。因为政治体制的外壳掩饰不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

中国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占据政治思想的一部分,许多**还和满清时期的走狗一样,根本不为人们的利益着想,天天喊叫着社会主义制度,自己反倒成了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满脑子中都是权力、利益、金钱等。从中国目前的官僚腐败状况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畸形的、不健全的。而要突破这种后天形成的弊病,必须在政治思想上作出一番改变,比如说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反观世界上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不在思想上取得突破。中国欲崛起,成为完完全全的大国,必须要使人们从封建残留下来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没有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只能在表面上作一个强国。

二、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思想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思想的改革,科技也只能局限在某一个阶段,要提升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科技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均是建立在人们思想的解放之下的。

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的视野得到开阔,不再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思维上,从而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思想,推动思想的革新。从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不论是老牌的大国,如英国、法国,还是后起的大国,如德国、日本,都极大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9世纪末期德国渐渐赶上了英法并超过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科技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于科技上明显落后于德国,这可从一些重大的发明中看出。二战后,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都得益于两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世界的核心技术,正由于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迅速,因而这些国家至今仍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繁荣崛起没有科技的支撑会是怎样,而这些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支持它的政治体制。现在,随着各国对高新技术的重视,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对科技的投入下了很大的功夫。就连小小的朝鲜,也日日叫嚣着要发展核**。

而中国在科技的投入上却不太令人乐观。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人民很容易自满,看到了发射几颗卫星边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然而我们与那些大国想比,还是隔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力量。当年日本崛起之时,很多企业的发展均源自**的支援,当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又辅之以政策性的指导。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于人们思想的高度认识。由于骨子里没有切实际地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人们往往忽略科技在各行各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人重视科学技术,但存在大量的复制、克隆,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创新,从而不能解决科技欠发达的实质问题。

而且,很多人把一些资源花在一些无聊的但自认为很必要的官僚关系上。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长远看,不是靠充裕的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取决于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整体思想文化的提高。简单具体来说,就是教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均比我国发达。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长远的推动力。

总之,一个国家的强大,一是靠思想这把利器,二是靠科技的超前发展。思想与时代同行,科技与潮流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我们的国家会如汉唐一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6

英国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国家,和日本一样,是被大陆所孤立的岛国,却拥有着比大陆国家更为开放的文明和丰富的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下,是一个民族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足、从被欺压到被仰视的这么一个崛起过程。如果你想总结英国能够创造很多历史的原因,你可以说很多关键词:

完善的法律制度、民主的政治、创新的科学技术、自由**的经济体制而这种种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反复的摸索、失败、历史的教训、血的代价下坚持走出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前,人们对大西洋岛国知之甚少。在莎士比亚之前,人们从来不敢正视自己。莎士比亚揭示了人的本质。光荣革命以前,人们不知道革命不能流一滴血。

是英国人向世界展示了另一场革命的可能性。暴力不是唯一的手段。和平手段也可以推翻旧制度。在牛顿之前,人们永远不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下,太阳为什么会起落。在那个崇拜神的黑暗的中世纪里,是牛顿为这个盲目的世界注入了一道闪耀人心的科学之光。

在瓦特之前,人们从来不知道工业革命会改变世界。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实际上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毫不夸张地说,英国的崛起也是整个人类的崛起。

没有英国人带来的所有文化、政治和科学成就,就没有今天的人类。英国的历史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它颠覆了整个世界的世界观。它告诉了世界混乱中的人们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然而,这也让我们反思,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什么?是幅员辽阔,是国富民强,是旷世奇才,而又或者是人民内部的团结?纪录片中一位学者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真正的大国就是其内部制度力量的外延。

内部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完善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发展制度。但在这样的制度下,首先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侵犯的。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中有曰:

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这也意味着君主或任何个人都无权剥夺人民的权利。正是这种自由民主的法律精神使英国得以继续发展,直到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着英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7

导语: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首先要融入世界,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不仅是中国历届大国繁荣的经验,也是一些大国灭亡的教训。

大国崛起观后感5000看了cctv2套21点30播出的12集《大国崛起》连续报道,感慨万分。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一个以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的奥秘何在?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

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所有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痛苦。国内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大国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推动力史发展的火车头。人民要求民主是大国崛起的动历,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足以显示出教育、科技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要从本国和本国的利益出发,谋求世界霸权地位,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谱写了大国崛起的新篇章。当然,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距离越近,活力就越强。

正如德国的调查世界是伟大的,酷刑世界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上航行,它开启了大国崛起的大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空中飞行和太空行走,它将开启大国崛起的新进程。五百年前,人类为通过战争实现大国崛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五百年后,人类将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而获得和谐与幸福。500年前以残酷的竞争为主要手段,推进大国崛起;500年后将以公平正义友好为宗旨的区域结盟为主要途径,加强国内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建设来推进经济富强,实现大国的崛起。

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应该也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一个新的崛起大国。

大国崛起观后感5000**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研究转向基层群众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里,中国所谓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康乾时代,包括明初郑和浩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通过制度和制度创新、科学和文化发展,这些欧洲大国将商业和自由视为其崛起的基本要素。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血统的美国在另一个大陆的崛起,日俄后剥削者除了自觉地追赶和超越意识之外,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

当然,这九个大国的光辉也沾染了军国主义残酷战争、侵略别国、甚至消灭异族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西方社会主宰世界的趋势没有逆转。

对中国来说,读懂这九个大国的兴衰,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九个大国在过去150年中与中国有过直接接触,这对中国来说是更痛苦的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痛苦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意义识形态偏见为基础来嘲笑和谴责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毫无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不仅是中国历届大国繁荣的经验,也是一些大国灭亡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于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复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必须厘清的是,和上述9个大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有着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绝少侵掠他国的文化传统的贪婪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9大国优点的同时,中国可以避免其他强国最终“亡乎”的历史宿命。

不过,仅有和平的理性,经济的势力和开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实现强国之梦。如中国两宋,经济文化发展俱佳,政治也相当开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终被异族所灭。去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章:

“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是对美国提出的警醒,但也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须要保持软硬力量的综合平衡,综合国力的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8

浙江工商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学院信电学院班级网络1002p>

学号***姓名应君p>

读后感题目大国崛起读后感p>

概要(左右):

本文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曾经难以与中国抗衡的小国为什么在两个世纪内迅速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中国从一个多世纪的灾难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和经验?时至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依旧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仍弥漫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云烟中。

未来,中国将如何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全国性竞争?

虽然16世纪以前的历史不能称为一部完整的世界历史,但当我们回首那段漫长的历史时,我们,或者说全世界的人民,都不得不感叹当时中国的伟大和繁荣。

然而自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西方崛起并由他们主导世界长达百年的历史大幕起,在西方人眼中富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的面纱慢慢被揭开,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中国无尽的摧残、践踏……

什么样的力量使那些曾经难以与中国抗衡的小国在两个世纪内迅速发展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从一个多世纪的灾难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和经验?时至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依旧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仍弥漫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云烟中。

未来,中国将如何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全国性竞争?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疆域和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使统一成为贯穿中国千百年历史的主流趋势,继而秦汉、隋唐时期不断扩充了中国的疆域,更使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地形地貌多样化,广袤的农田,再加上与欧洲陆地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些无疑成为封建制度下最优越的条件。这些优势使中国从古代就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经济体制,无需同外界联系就可以获得比西方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在以自然条件为主导因素的封建社会,中国无疑将成为一个强盛的超级帝国。

对比当时的其他地区,欧洲依旧四分五裂,没有稳定统一的国家形成,沿海地域没有广阔平原从而限制了他们种植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阿拉伯人得到来自东方的讯息外,他们不再额外了解多少;北非的古埃及和他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取代;15世纪前美洲文明处在另一个“世界”中。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机会总是平等的。长此以往,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更加温和,就像山坡上的羊群,只要能够给他们生存的条件,他们不会反抗,他们对战争只有反感和厌恶,渴望和平、喜欢拥有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欧洲人就完全不同,罗马帝国的南征北战使他们的将士尝到了战争胜利和杀戮的快感;日耳曼人则具有对君主的忠诚和残暴与仁慈并存的怪异性格;不列颠岛上的“蛮族”则不断的被罗马帝国侵犯,但同时也将欧洲大陆的文明带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沿海的尼德兰只能着眼于海洋贸易,从而提升了诚信在他们心中的价值地位,也让荷兰人认识到经济统治的强大力量;来自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担任了**沙皇,在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同时,蒙古统治时期同样让东方文化融入**,并且带有蒙古“全民皆兵”、服从命令的观念和东方以柔克刚的真谛,这在二战时期得以充分的体现;阿拉伯人的侵犯使得伊比利亚半岛人民学会反抗和勇于冒险,所以,他们才能率先完成地理大发现并揭开统领世界的序幕。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仅要有物质保障,还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他的软实力,也是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法国之所以强大,不仅是因为它的战争,还因为法国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欧洲世界的影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巴黎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城市,欧洲王室更以会说法语为荣,这绝不是靠武力就可以取得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影响至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散射着她的魅力,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断的掀起研究东方文化的浪潮。

从这一点来讲, 中国首先拥有了先决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全球各地文化交融的今天将面临严峻考验,西方文化不分良莠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扭曲理解,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一种“非主流”的主流偏激文化泛滥更是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成为引领时代的潮流。这预示着我们:

先决条件不是取胜的必然因素,而是后天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经济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五百年里,真正称霸世界的国家只有三个: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

他们都曾统治过世界——用经济手段统治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我不必再多说,“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崛起、“郁金香”事件、1929年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的财富总值、“广场协议”的签署、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大国实力基础,金融战可以将一个大国迅速托起,同样可以将他们在一夜间经济倒退十年甚至更多。

率先重视经济实力的发展,是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荷兰人显然比西班牙聪明,但英国人更好。西班牙依靠殖民发家,但却是将南美和非洲的金银用来购买欧洲内陆的商品,一旦欧洲其他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商品交换时,他们就可以将西班牙踹开,16、17世纪,由于西班牙的大量海外殖民、庞大军费开支、连年战争、宗教问题,西班牙本国的工农业已不能和英法荷等国家对抗,不断扩张的西班牙终于被财政拖垮了;而荷兰则充分发展海洋贸易,在其垄断下的海洋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荷兰曾为市场经济做出杰出贡献,建立起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制订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经济作用,当荷兰只是在狂热的追求金钱时,却发现,阿姆斯特丹已取代昔日辉煌的布鲁日,世界已在荷兰人的掌控之下。

但英国更看重的是制造业。与西班牙只买外国货不同,西班牙在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下,把科学理论融入实际生产。高效的英国工厂很快就会把货物散布到世界各地。如果无敌舰队被击败,可能要依靠英吉利海峡的帮助和英国人民的运气。但英荷战争的胜利,成为七年战争的最大赢家,并非偶然。

英国背后强大的资本实力是其崛起的有力保证。

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为中国的崛起提供物质保障。

三、教育、思想

今天,世界各国仍然高度重视教育。美国的实力和人才的持续流动与其70%的大学入学率密切相关。国家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教育乃立国之本。

明清时期,四书五经和八股士人的四想束缚着士人的四想。从教育的角度看,当时中国已经宣告了失败。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仍存在许多弊端。钱学森老先生每次见主席都会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连个诺贝尔奖得主都培养不出来?”

为什么?现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老师家长对中国现教育体制不满意,中国基础教育内容偏难偏深,但到了高校又不重视学生发展;学术上形式主义严重泛滥,腐败问题已经深入到教育中,且越发严重。当普鲁士还在为拿破仑支付大量赔偿金时,皇帝决定把王子的宫殿作为校舍捐赠,但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事情听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它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培养,关系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学习赶超,像日本、的国、俄罗斯等优秀国家和民族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传播思想,开拓创新,从而依靠社会力量促进国家的发展。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思想,宗教改革影响了天主教对欧洲的控制。直到那时,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才开始出现。

可见,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力量往往惊人地强大。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必然走向失败。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人们的思想。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等,以金钱为中心的尼德兰人就曾为了个人利润而放弃国家利益,以后的结局告诉了他们当时的决定多么的愚蠢,而我们万万不可重走这条老路。可悲的是,在这一点上,当前的教育体制仍有许多急待改革的地方。

四、政治制度

建立、巩固和完善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英国能够率先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使得英国在政治制度上远远落后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这种政体显然为英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迫于无奈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君主而成为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种体制对于依靠商业贸易运转的尼德兰来说再好不过了。

政治制度的建立因国而异,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不能随意套用别国的方法。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这无疑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体制。

而西欧的封建制度则不同,他们是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制度,分权而非集权,从而导致欧洲长期动荡,多国混战。但在近500多年,这种制度下形成的对平等和人权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法律的认可起到关键性作用。回顾千百年来的世界史,无所谓哪种制度更加优越,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更合适的制度。

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要善于改革、借鉴,意识形态的不同已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那一点。

大国风云变幻莫测,中国在几经风雨的洗礼后又以崭新的大国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未来,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又会迎来哪些机遇,我们不得而知。未来的世界是走向统

一、联合,共同发展,还是群雄逐鹿,角逐天下,我们也无法预测。但至少有一点,中国,将永远保持着对世界、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朝着世界强国的行列昂首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