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您准备的“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是我为您特别挑选的一本书。分享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当我们与周围的人分享读书的经历时,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和充实的体验。书籍就如同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更是我们的兴趣爱好。读好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个做人的指南。在我们阅读完作者所写的作品之后,其中的一些故事细节往往会引发我们很深的共鸣和感触。这时候,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1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

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2

《《实践论》解说》是198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达。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认识的阶段,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我3月份接触基层党建工作,最初的认识是间接的、感性的、空洞的,主观性很强,认为基层办的工作就是写材料、报各种表,务虚的东西多,甚至有一些抵触情绪。在经过了半年的接触、工作和学习后,对这份工作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肯定了基层办工作的琐碎和冗杂,却也更深刻感受到了许多工作的内在逻辑性,比如区里下发一个方案,以前认为所谓的落实便是以方案落实方案,以报表回应方案,现在则认为落实一个方案,需要有部署、有计划、有方案,还要有实现载体、有实现方式、有过程记录,最后要有反馈、有汇总整理、有总结。

《实践论》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曾说过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亲身参与实践,只是道听途说,就会造成对事物认识上的偏差,就不能看清事物本质、弄清事物发展规律,就会很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反思自己,在这半年的工作中,也时常自不量力、自以为是,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与领导、与同事、与村组宣委员沟通的少,了解的少,导致自己裹足不前,工作不见起色。

理论来源于实践,“成功的道路上从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太少了”。今后,要把基层办好的工作制度坚持下去,同时,多听各村居组宣委员的建议,多与其他乡镇交流,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创新。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句话拉开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序章。这种实践观念正是来自于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时在延安写的《实践论》。

为了扫清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为了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这篇《实践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感慨道:“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为何“不能不写”?因为当时党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4年统治,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惨痛的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刻的反思。在长征胜利后,共产党有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时间,这段时间毛泽东同志比较集中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理论思考和概括总结,于是有了《实践论》的出世。《实践论》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党内思想在严峻时刻下仍然没有统一的困境,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主观主义错误思想提入到了历史的垃圾堆。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当时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抽丝剥茧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为后来党取得革命胜利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现代中国人都知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实践论》的具体体现,80多年前成书的《实践论》或许在面对的困境和现在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明珠一般的光辉,为我们提供着伟人的智慧。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4月开始,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讲授哲学,并为此撰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毛泽东在抗大的授课也就此中断了。这短短几个月的授课内容,凝结为影响力广泛的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两论”常读常新,每每捧起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今年3月来到中央党校学习,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我翻开原著重读“两论”,读出了不一样的感悟。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极其朴素的哲学著作,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炫技的表达。但它们却是极其深刻的哲学著作,是中国革命史的哲学升华。“两论”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毋庸多言,我自己也从小学开始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两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但这次重读“两论”,读出了两点新体会,即《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指导我们开新局、谋变局的重要哲学著作。

《实践论》不仅告诉我们要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更告诉我们要发现新情况、提出新任务、创造新理论、开创新局面

《实践论》阐释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此前每次读到文中引用的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句话时,仿佛就已经把《实践论》内涵都吃透了。但事实上,毛泽东接下来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实践论》最后一部分重要内容,但也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内容。“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原来,“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并“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认识运动。“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运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远远不够。这飞速变化的世界,推动我们不断改造理论、创新理论,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开创新的局面。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真理的道路。”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未要求人们不管何时都要原封不动地将他们的理论作为实践准绳。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时代不断给我们抛出新课题、提出新诉求。若我们僵化固守既成理论,无视新情况新问题,那我们便只能成为“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的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命延续,是被中国新时代发展实践验证的真理。结合最近两年多的工作,我深刻体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程,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运用实践论的哲学原理方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鲜活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再布局?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些都是新征程中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局面,党中央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及时果断调整治港治澳方略,以治本之策维护香港长治久安。同时,依托大湾区建设这个大平台,不断推出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的政策利好,全力支持港澳在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系列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揭示了“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完善了“一国两制”理论,充分体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谱写了新时代的“实践论”。

《矛盾论》不仅告诉我们要重视矛盾,更告诉我们要重视研究矛盾的变化,从而谋变局、求胜利

关于“变”这个问题,《实践论》已经通过论述“知”与“行”的关系明确指出,变化是第一位的,因而“行”也就是实践是第一位的。《矛盾论》则进一步从认识方法、实践方法的维度揭示了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石,从黑格尔、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将矛盾学说作为自身哲学建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细细读来,毛泽东提及的矛盾和西方哲学史中所指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毛泽东提及的矛盾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创造性发展。只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打破传统辩证法对我们头脑认知的桎梏,才能真正领悟《矛盾论》的伟大。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性——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基本概念大家耳熟能详。因此,不少人便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掌握了矛盾学说的精髓,反而忽视了《矛盾论》深藏的动人之处。如果说这次重读《实践论》,我读出了“新”,那重读《矛盾论》,我读出的就是“变”,而推动“变”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论》中,矛盾是不平衡、不对等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同时矛盾又是发展变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通常我们得出的结论便是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当我们站在“变”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居于变化主动地位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换句话说,就矛盾性质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动,将这种变动程度始终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冲击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积极推动、促进矛盾次要方面的发展变化,用我们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得事物的性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大是小变来的,强是弱变来的。小可博大、弱可胜强,无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相反,如果眼光只盯着当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或者无视变动中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会变衰、强会走弱。

空谈矛盾其实毫无意义,仅仅知晓概念和大道理也毫无意义。实践面对的是“前所未料的情况”,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变化、探求变局之源。只有重视变局、正视变化,真理才不会沦为教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

写到这里,马上跳入我脑海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戏”形象地描述了澳门在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作用。为了解决澳门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横琴岛为载体率先在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横琴岛小小106平方公里,探索的是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大文章,探索的是大湾区市场一体化、高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正印证了《矛盾论》中阐释的“以小见大、小突破带动大变局”的朴素道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1、毛泽东和领导人的诗文

2、50年前贺自珍与毛泽东庐山秘密重聚

3、读毛泽东选集感悟

4、《毛泽东思想》读后感1500字

5、《毛泽东选集》读后感三篇

6、爱国主义毛泽东电影观后感

7、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8、走进毛泽东观后感三篇

9、毛泽东文集读后感

10、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11、心目中的毛泽东

12、毛泽东金句摘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3

《实践论》读后感

这个月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说实话,读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只好多读了几遍,但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一些表面含义,对真正的实质还有很大的欠缺。

毛泽东同志主要介绍了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为例,简明扼要地描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恰恰相反,这也说明,仅靠理论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把真正意义上的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搞成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

知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但理性知识依赖感性知识,通过理性知识进一步深化知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都不十很重要的。理解还需要实践进一步发展。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知识就不能完善,没有实践的基础,知识就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

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必须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来回无限。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属于我们。我们有我们祖先所建的山川。但我们不能固守先辈探索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如何探索和相互依赖。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时代,发展自己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把它们发展成理论,从而提高我们和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4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20xx年x月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xx年x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x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面对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通常,当人们不确定或不清楚情况时,就不想进行某种练习。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总是不多,但机会总会来的。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

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在这个不断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加深认识,完善理论,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个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和学习中,要从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

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通过对本文阅读,我很受影响。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分析解决问题。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5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6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一篇

《实践论》是xxx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xxx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xxx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xxx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二篇

写这篇读后感是在读了两次《实践论》之后,即使如此,我也不觉得,得其十分之一。因为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夸张的说,我甚至有些眼含热泪。文中的一些观点很好地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另一些则警示了我的缺点。以下列举几则发人深思之处。

如何用“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理解“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

文中对真理的论述,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长期以来,我一直陷于“相对”的怪圈,一面是由于自身哲学素养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是被外界“相对性”观点谬论所影响。举个例子,前几天和某一同学讨论某一社会现象的好与坏,或者说是正确与否,具体化来说,如“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我持的观点是: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当然是在长期如此的情形下),而此同学则坚持不持有立场,只围绕着“凡事没有对错之分展开论述”。结果是,我们的讨论逐步升华到是否存在绝对真理这一问题。

每每到此,我便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相对”这一概念是认知事物的原则。这带来的就是,不怀疑自己的观点,又无法反驳此同学的论断,以至矛盾困惑的境地。在《实践论》中我得到了答案,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是对于某一个过程而言的,如牛顿运动定律是适用于低速场景的,高速场景我们又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总之,离了具体的进程而谈真理,以此来论断没有绝对的真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再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例子,回宿舍晚而影响到舍友休息是有悖当今社会相对真理。这里当今社会的相对真理是指:你有晚回的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妨碍别人休息的权利。此处的社会良俗公知即是一种相对真理。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新解

我们再来看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直接地认识某种或者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对于“秀才不出门”一事,我想说一个社会现象,信息社会中的新闻传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成为“不出门的秀才”,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另一方面我们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轰炸。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间接经验,更确切说,应该为间接信息。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一定会引入噪声,类比于社会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势必会被误解、扭曲,甚至篡改。你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两手、三手的,以至于是假的。所以在此,我不得不提到自媒体。我是不大相信自媒体的,相对于,我宁愿相信官媒。这时,就有许多人跳出来说,官方媒体不可信,都是掩盖事实的。那么我想问,对于成功之道,你是愿意听取成绩优异的学长的忠告,还是游戏人生、风花雪月的宿舍同仁的建议?这就如同,在获取间接经验时,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权威、可信、成功者的经验。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地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这句话是对我最当头一击的。反思一下自己,确实多半个是“知识里手”。时常以自己多几分历史的政治的积累,便不假思索地抨击别人的见解,没有一点谦逊的态度,而往往会“只知皮毛,不知其义”。如此下去,贻笑大方是小,误人子弟是大,想想也是惭愧!思而不学则殆,务必要谦逊而多读书,多实践!

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最后,我想讨论一个思考良久的问题:人可能大多是傲慢的,如同一个恶性循环,傲慢往往使人带有偏见情绪,偏见也增长着人傲慢态度。就拿《实践论》来说,我不知道为何许多人对此类文章或书籍,抱有排斥心理,至少那么一丝。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敬畏”,我倒觉得是傲慢,傲慢又大多源于嫉妒。它们客观的、逻辑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普适性,让人惊讶至疑惑。就像人性的弱点所展示那样,我们往往会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心理,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傲慢之态,总试着去发现对方的弱点,以此来寻找平衡感,达到毫无意义的安慰。一开始,我并非不是这种态度,直到我认真读这些书籍文章,不论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是《实践论》,它们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我许许多多的困惑,让我认识到当初的偏见是如何的愚蠢、肤浅。

书籍不应该被傲慢地对待,如果不去读,我们有什么资格说喜欢,不喜欢,亦或一般般?人生也如此,在这个渐崇尚自我的时代,适时低下那“高贵的头颅”,踩踩眼前的路。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三篇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能够浅层次思考到xxx的对于一些关系的认解。也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了一些的见解。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xxx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xxx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xxx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一切缩影坚持的真理。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四篇

在xxx的执政历史上,曾有过一段,因为不切实际而损失巨大的历史。由于中国xxx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于是xxx同志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并且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实践论》。

《实践论》是xxx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将实践这一重要事物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实现这一问题,xxx同志也在实践论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作文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然后还需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所以说实践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准确的认识清醒的头脑。当然既然是实践,它就包括了失败的过程。失败有时候也是一种实践。但如果不实践,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后汉书上写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茅盾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确实,实践就像走路,只有走过它才能成路。

实践不仅对于国,对于社会很重要,对于家,对于个人同样重要。一个人能走多久,走多远,走到哪,也都要看他自己的行动。这马上就让我想到了李时珍。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正是实践成就了麻醉剂,成就了李时珍。

实践可以很伟大,也可以很渺小。然而不管是渺小还是伟大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五篇

《实践论》这篇文章是xxx在三十八岁时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里面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样的去实践呢?

自高中时我们开始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论》向我们解释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认识并了解事物。我们想要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逐渐的去挖掘、去深入、去剖析,由局部到整体,注重其客观性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不要想着走捷径,通往真理的路程往往是曲折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论》告诉我们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化发展着。用政治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实践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方法。时间和实践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践需要时间,时间能够证明实践的正确与否。故当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停滞不前的时候,不要焦急,时间会给你答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呢?老人们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实则反映了被岁月洗礼过了的他们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不愿意听从老人们的话的,他们往往要拼的个头破血流,通过实践来得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谁不曾有过一段青葱岁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xxx先生的政治遗嘱中的话,这样一位满怀爱国情的前辈直至生命临近终点仍不忘国家、不忘民族,鼓励人们通过革命去为人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大师们通过实践证明出来的。

读完《实践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六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从实践中,真理才能得以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客观、是否适用于实践。

那么真理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从最开始的状态进行研究了,人身处在一定的环境,从开始接触某一事物的时候,就会对这一事物有了感性的认识,这一认识最初是片面的、不深入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琢磨,人会对它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观,进而更全面、更客观的去看待它、了解它、认识它。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理性认识已经露出苗头,但并不代表它已经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将已经得到的理性认识重新代入到同一类(同一性质)的实践当中去,进行再实践,而代入之后往往会出现与预期所不符甚至极为不符的情况,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理性认识是理论,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外界的情况和问题,以左右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再有是已经得到的理论还未完善,暂时是不完全客观的、全面的(存在一定的或很大的不足或漏洞)。

以上两点问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先说外界的介入因素所导致的预期不符,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以主观的思想去随意的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必定是错误的,解决的方式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最后的结果也将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样我们完善理论的目的是达不到的。针对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比如我们骑自行车去河边,小路上挡着几块零散的石头,阻碍了车子的前行,这时我们需要停下车来,将这些石头移开再继续骑行,可若是前方小路在施工修路呢,我们能将施工现场移开再继续前行吗?自然是不能的,这时我们恐怕只能换一条路线到达目的地了。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当外界介入因素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回到理论本身当中去了,若是在外在问题都已解决的情况下,我们的实践结果还是不能完全的符合理论认识,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并非已经是全面的、客观的、彻底的,它还是有需要甚至有必要补充、发展、完善的,而补充、发展、完善的这个途径就是再实践。

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果,也就是已经得到的理论代入到同类事物的实践当中去,经过解决外部问题和内在矛盾,对于新的理论又有了一次完善的进步,或者是一种进步的完善,经过多次反复的有效果的验证理论,这个理论会经过多次的量变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完成之后就成为了——真理。

这个真理对于同一类的事物所进行的实践都是行之有效的,当然我们并不能将它代入到不同性质的事物当中去,因为不同性质的事物自然会有其他的不同的真理去解决。不过这些不同的真理所得出的方法都是如前所述大致相同的。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七篇

说句心里话,xxx的文章,我读过的并不多。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算是《实践论》了。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引人深思,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实践论》曾这样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在xxx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xxx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xxx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实践论》的产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八篇

寒假中,我读了xxx的《实践论》,深有感触。xxx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论的,都是针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现状和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把革命引向成功。1937年7月,xxx写的《实践论》也一样,是针对中国xxx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方法上的问题而写的指导性论著,目的在于帮助干部战士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提高干部战士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马克思以前,中国没有实践一说。要么就钻进故纸堆里找“祖制”,凡事“先王遗照”,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就“眼见为实”,不接受任何理论指导。这或许就是xxx在《实践论》里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其实,中国人的智慧里并不是没有辩证的哲学,只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挡住了中国的视野,然后大家都在“中央帝国”自我陶醉中不断沉沦。但新文化运动的春风,涤荡岁月新征程,让未来共和国的希望在“衰亡帝国”的乱局中得以催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登陆到了这块沧桑之地。应该感谢那些把马列主义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们,没有他们,也许青年xxx,就不能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打开救国理想的大门。

但同时,那么先行者们,也有些人抱着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不放,不加甄别是否符合国情地、盲目地照搬照抄,使中国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挫败。也有些人“始乱终弃”,不能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背叛了革命。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他们曾经的努力,xxx就不找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xxx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多么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而在于他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运用中国实际的人。最能够以浅显的语言教会他的同志们,怎么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他的这种行动是基于一种责任,或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即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不能再任人宰割!但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单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要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一目标共同努力,所以,很多的时候,xxx很愿意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在《实践论》里,xxx指出,人类在任何阶段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的认识,然后才可能是对社会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认识,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

xxx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儿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唯心论者判断事物是想当然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但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靠不住,这便是重复历史上的‘经验论’错误。”

xxx还说,认识的过程,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并深入。在《实践论》最后,xxx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明灯,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将成为这种思想的受惠者。

岁月无垠,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经沧桑而砥砺奋进新进程,再次证明了xxx《实践论》是经得住时间,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违背了xxx的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都将遭到不用程度的损害。中国革命在不断的挫折下走向成功,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证明xxx《实践论》是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但是,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背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就难逃厄运。战争年代,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和平年代,就会迟滞我们的进步,也会导致一些不堪回首的个人悲剧。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保卫着,时刻战斗着,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才能步履铿锵、勇踏岁月新征程!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九篇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虽然已过去70年,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去讨论。

在《实践论》中,xxx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xxx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等等的提出和展开。这些思想和观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如果界定实践的内涵和范畴。那么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这三项基本形式中,生产斗争“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从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处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

其次,关于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是第二个飞跃。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实践经验,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在阅读这篇论文中,我还可以明确感受到xxx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在文中引经据典,不论是马列主义的著作,还是古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有引用。而且论文中例证丰富,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xxx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

xxx是中国xxx、中国人民解放军、xxx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xxx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xxx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是xxx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xxx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十篇

《实践论》是《毛选》一卷比较难读的一篇,也是读后受益最大的一篇。

读第一遍,云里雾里,第二遍,边写边记。这一次,放过通篇难理解的部分,梳理出一个简便易行的公式,清晰了自己思考逻辑。这个公式是:实践—认识(感性)—实践—认识(理性)—实践—认识(理论)—实践

实践是正在做的事,认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层,第一次接触某件事,接着对其有了理性认识(阶段),做的时间长了,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阶段),之后借助这个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螺旋上升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最终形成“初级理论”。这个理论的稳定性和正确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得到好的结果,说明理论相对合理正确,遇到漏洞百出,赶紧修正“理论”,直到正确。

理论来自认识和实践,不代表永远正确,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xxx同志批驳党内教条主义的底层逻辑。理论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然随着革命进程变化而变化,否则会出现左倾冒险主义或右倾错误。也正是xxx、王明、博古以及张国焘这些革命者身上的严重问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个别人背叛革命。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4岁的xxx在思想和理论层面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与他始终战斗在革命一线,不断思考中国大问题,解决眼前大困境有关。基于他长期的思考与求索,1936年12月,他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奠定了在红军中的军事指导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在完成《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后,逐渐形成。

《实践论》不但回答了时代的课题,也夯实了xxx坚实的理论根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不断修正的理论指导革命,xxx以朴素的真理告诉党内同志,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中国xxx不能抱残守缺,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格局与胸襟,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消灭横在革命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实践论”应成为每个人处事原则与方法,只有将个人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才能不断迭代,升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中进步飞快,一些裹足不前的原因。

得出这一结论也许有些武断,对我却意义非凡。

有人问,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我却从未想过,也就是这个问题在我认知层面没有概念(理论),也就无法说清如何读懂一本书。这就是有理论与没理论的区别。有理论的老师这样说,读懂一本书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还原,还原到更大的框架里。分为四层:

还原,在这里就是理论,用于指导读下一本书的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帮我们解决了现实问题,这一理论就可以固定下来,从而更好指导读书与实践。

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乐于,善于,习惯将看似平常的事上升为“理论”。比如,如何复盘,怎样才算好的复盘?如何成长,怎么才算好的成长?等等。有了专属个人的“理论”,在遇到同类事物的时候,就有了抓手,行动、收获与成长就比之前快一步。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这是《实践论》提醒我们努力践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

xxx实践论读后感 第十一篇

刚刚读了一下xxx的实践论,现在想说说感觉。总体上来说,都是在讲两个字,认识(1)。对事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呢?首先是感性的认识,就会对这些事物或人或物有一些印象或者说是片面的碎片。然后再通过不断的认识,就会上升成一些理性的概念或观点,这些是比较理性的。再不断的认识与总结过程当中,你就会有自己的一些主观的理论或观点。通过这些理论指导你的实践,就会有一个判断,当然这里面肯定要结合你的感性的认识。因为这些感性的认识可能就是你的经验。然后再总结,就形成了一个科学的规律或者叫科学的系统。但这没完,还要不断的透过实践去总结与发现真理,就是这样循环以至无穷!

就像易经里面讲的哲学思想一致,然而只是xxx只是把“她”运用在军事或判断事物上运用到淋漓尽致。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7

小论毛泽东《实践论》

于我而言,相比于《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些著名的思想报告,我对毛主席的《实践论》知之甚少,因此,我也花了许多时间大致看了一遍这部伟大的著作。实际上,一些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并未十分理解,也只能了解个一二,不过也就这一两点见解,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了。

1931年至1935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主意占据党**达四年之久。同时,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战略转移,进行了25000里的艰苦长征。使得共产党的实力大为削弱。

193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报告《实践论》,旨在通过对教条主义与经验注意,这两种思想的强烈批判。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了中国的革命道路。不仅如此,与我个人成长而言,亦是大有帮助的。

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以及知行同一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毕竟理论上升为实践才是理论存在的价值。

《实践论》题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中明确的说明了认知的重要性。毛主席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

列宁也没有讲清楚。

以我愚见,并不能把认识与实践十分正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我们说,知识与行动的一致性是一致识为基础的,实践在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实践论》中所述一样,首先,认识是源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首先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和外在的联系,这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通过人的思维,人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整体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发生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所以,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不断深化,都是基于实践这一理论。

在实践中,人们对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在确认之后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认识与实践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会出现一些漏风,《实践论》不仅深刻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能从认识中把实践很好地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有系统地深刻地学习,则什么时都会变得好与处理。

我们的大学生活便是如此。正确的认识、价值观、人生观,把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活更美好。比如,大一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高中的学习,我认真地在每一门课上实践,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和课后的一些事情上,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比如认识到了大学生活的不同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以实践于平常的生活当中,得到了大速的发展。尽管有些没有统筹规划的很好,但将实践论中的一些理论“硬”搬到自己的大学以及平常的生活当中,也是有些收获的。

一样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认识融于实践,则是浪费了自己的认识了。正如书中所诉,“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小时候自己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

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方能达到一些重要的结果。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虽然说是那么轻巧,实则做起来有一定困难。《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如果我们照搬这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

毕竟毛主席并不完美。他不能为将来做计划。从书中也不难看到一些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将《实践论》运用于实际,还有待我们大学生好好地去专研。

而我,也只是发表一些愚见罢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8

实践,顾名思意就是做实事,实事求是的去做事。

刚看到实践两个字的时候,我想到了去年我参加学校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那一次实践我学会了很多,可以说你不去试一试你就不会知道去那里有什么,能得到什么。

看完《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我知道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本章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在实践中找寻真理。举个例子,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不会写策划书,我第一次写老师说不行,写第二次还是不行,一会说这错,一会说那不完美,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得写,终于在第六次的时候老师说将就可以。

我虽然写了这么多次,但是我却学会了些策划书,这为我以后进行学生工作的上打了很好的铺垫。

《毛泽东选集之实践论》这一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个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样的过程在我们野外实习中就有,我们采集的标本带回学校后,要仔细的鉴定,经多数次的鉴定才能确定该物种属哪个科哪个目哪个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当人们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人们的理解才能得到证实。

从古至今,关于实践论的例子很多,古时李时珍以身试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撰写了《本草纲目》,为我国的医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现在从小实践就在我们心中驻扎,在小学就学过《小羊过河》,不论是牛告诉小羊溪很浅,还是松鼠告诉小羊小溪很深,只有小羊自己去过才知到小溪的深浅。在长大后从学习中我们知道,要想真正的懂得一道题只有反复的去做,这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时习之”。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转变主观世界和客观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证实,对于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程。任何违反这条法律的知识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损失。在我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用这部法律来指导科研和管理。

同时也认为,对于毛泽东《实践论》的学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践论指导我们的认识、实践和具体的工作。因此,学习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毕生的任务,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9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与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与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当人们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人们的理解才能得到证实。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之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改正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的得到进步与发展。

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知行统一。知而不知,只会是真理成为一纸空文,变得毫无意义。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服务于实践的,如果我们没有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便会毫无意义,我们更是无法推进自身的发展,事物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所以知而不行是不可取的行为。知行合一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指南。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认识论都能体现这一观点。

因此,我们不应停止对知识的探索和总结,也不应停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我们需要了解实践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成长得更好。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需要提高的认识与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会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有了经历,也让我们能了解这个社会的现实,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10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这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因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正因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文章是1937年7月写的,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度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人格是教条主义,是主观错误。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个性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东方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为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带来现成的公式和答案。

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构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能够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

的主要代表,能够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一点,我想说,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在纸上谈。我们必须练习。生产劳动通常就是这样。中国革命等户外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它不仅依靠马列主义理论做指导,而且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我们就达不到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靠于物质的生产户外,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联;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一样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必须的相互关联。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因,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户外,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务必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他与

有伟大历史好处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仅反映在革命户外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能够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能够说,正是正因人们透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礼貌与精神礼貌的这天。能够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了我的脚。

正因,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

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

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要练习,只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东西,不要跑不动!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但是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职责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职责制是完全正确的。

透过联产承包职责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刻,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因此,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资料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透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

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从事的调查工作。要做这项工作,我必须和用户打交道。那里面的知识是伟大的。你为什么这么说?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个性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

他们这些人为了到达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在聪明灵活的前提下做好用户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诚心诚意,付清欠款。当然,这些也要透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

透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透过学习《实践论》这篇,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党的阳光下——读《实践论》后感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代相传的时代不断进步,但在生活中难免会想到党。或多或少,我们都在忙着庆祝党的周年纪念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决定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必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在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远忘不了!党的生日!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好处。下方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好处

本文的重大理论优势不仅在于它对我们世界观的创新,而且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

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山顶上的气孔在寒冷中很容易结冰,发生事故时需要取几根钢针。

但负责设备的人是一个老队员。他认为只有凭经验,一根钢针就够了,所以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结果,所有的人都冻死在山顶上。就因为钢针不小心断了,气孔被堵住了,无法保暖。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经验是必要得,但经验主义是绝对必要得。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

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现实,让我们更加务实,少讲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为什么我们在研究数据库理论时要做实验?

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明白与把握。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11

文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这种形式来回无限,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正文:1976年9月9日,同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伟人的悲哀,留给中国的是心痛,是永远难忘的悲哀。

回首毛泽东的一生,不难发现,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从山村农家一步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领导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达27年。可是,毛泽东的成就难倒仅在于此吗?不,不是的,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作为中国骄傲,人民骄傲的毛泽东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而《实践论》便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众所周知,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坏的思想,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一不良现象,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命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以实践为基础,阐释了知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一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其次,知识形成后,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意识,形成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一切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实践的认识都会随之而变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无止境的,每一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此外,《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实践一定要注意进行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这样,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升华成系统的、简单的、理性的,然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那个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妨碍革命发展的时代,《实践论》的问世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并且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还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之后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更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须知“实践出真知”。

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阅读完《实践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实践论》,认真领悟其中的深意,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收获丰收的果实。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12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理论后,文章《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读完之后你感觉如何?以下文章是毛泽东对实践的反思。

文章用浅显的语言全面分析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关键知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在阅读了实践理论之后,我有了很多想法。首先,《实践论》是一本以实践论为基础,以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书。

其次,系统论述了革命反思的动态理论。详细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再次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它说明社会实践有许多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阶级斗争对人们的认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也是知识的源泉,是推动知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才能知道了解外界真相的标准。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哲学**,充满了思辨的哲学。同时,由于毛泽东是一位作家,流下了中国文人的鲜血,这篇文章自然充满了文学气息。大部分文章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本质的阐述,引用了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语言相当流行。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文写的“哲普书”。本文的特色是用中国人熟知的俗语典故来分析马克思著作的深刻性,加深人们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多处介绍经典,分析、综合马列著作中的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实践理论具体论述了基于实践的认知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指出人的认知运动首先经历了从实践到认知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次动态飞跃。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必须回归实践。

这是知识过程中的第二次动态飞跃,也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客观分离、知识与实践分离是“左”与“右”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过程已经反复经历了这两次飞跃,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知运动已经完成,但人类的认知运动还没有随着过程的推移而完成。

人类认知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是无限的。

每个练习和认知周期的内容已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在实践理论中,作者讨论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他指出,在宇宙绝对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每个特定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所以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特定过程在每个发展的特定阶段都只有相对真理。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文章强调,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改革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反对一切背离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章还讨论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以下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他们的认知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