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您一些最新的关于“茶馆观后感”的经典文章。作品名的观后感怎么写才算优秀呢?观影越来越成为当下人选择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 观后感,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智并清晰地记录下对作品的感受,我们都知道与朋友分享幸福会增加它!

茶馆观后感 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茶馆观后感 篇2

《茶馆》里,读者不但了解到那时候的政治,而且也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方式。老舍先生的话剧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到最可怜的康六。我想每一个读者一定会找到一个你同情的人物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观众一看大傻杨的样子就马上知道当时人民的情况,在第一幕时,他说得很活泼,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样子是“半死半活”的。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我们学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从王掌柜的台词里,我学了一些客气话,他专门说客气话;他自己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所以,我现在知道一些话;比方“我的脸上有光”或者“那儿的话”,我听到新加坡人用这两句话,所以我学到的东西真有用!

老舍先生写的对白也包括了面誉背毁的话,比方秦二爷跟庞太监似乎彼此标榜,但是秦二爷一走后,庞太监马上很凶地说他的坏话,显示他看不起秦二爷。还有一些说法我以前没听过的,比方说人人常称呼“某某人的妈”,当然这也表现出大家对女人的看法:中国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叫我妈妈“禾火 王利 的妈”她一定会生气。我们现代的中国女人坚持我们有自己的名字!

《茶馆》对我来说还有另外的意义,我发现了中国人佩服“洋人”,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中国人想象洋人?为什么中国人会想洋人比他们好?在《茶馆》里的第一幕可以看得到洋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第一幕,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茶客也说刘麻子的洋服,洋玩艺儿很巧妙,在第二幕跟第三幕,洋人的习惯慢慢地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连他们的通货也叫“现大洋”,人听得音乐有洋味儿不想再听传统的评书。小刘麻子最受洋人的影响。他说洋人的话很吃香。甚至有洋味的话比普通说的话有力量。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

‘好’人家说‘蒿hāo’”,连王掌柜也会说外国话的“Alright!”!中国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人含蓄的习惯。小丁宝干脆说小刘麻子他的计划用“缺德公司”最好,我觉得太爱洋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看这种态度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可能我是特别敏感的,因为我有一些华裔美国人的朋友有这个态度。

我最同意秦二爷,我相信他的心是好,他的志愿好,不管他本来那么骄傲,我也想做社会服务的工作。我听了秦二爷最后的几句话我自己问“我会不会象他那样后悔呢?”我们年轻人应该不应该听他的劝告“吃喝嫖赌”?我的父母亲常告诉我,我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秦二爷说的是实话吗?我并不相信!“茶馆”不但是好的文学教材,《茶馆》也帮助了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我家的历史和我自己的理想。《茶馆》真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茶馆观后感 篇3

春风绿柳絮缠绵,夏雨青荷珠雨连。秋霜桂影圆光月,冬雪腊梅白云闲。走进《茶馆》,四季交替变更,看过往人群,望社会变迁。

话剧一篇,细节万千。

作者老舍以三幕剧,将裕泰茶馆作为背景,分别还原了清末,民国与抗战胜利后三个时代背景下群众的生活琐事。幕与幕间以快板相连,快板的旋律,节奏也暗示着剧情发展。

第一幕,茶馆掌柜王利发,茶客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等人相继入场。锣鼓喧嚣,茶馆热闹非凡。“莫谈国事”张贴在茶馆中。人们相聚裕泰,或谈花饮月或品茶遛鸟亦或说媒拉纤......人声鼎沸,各种奇闻异事不绝于耳。社会似乎一派欢乐祥和的样子,刘麻子脱口一句“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花也花不完”却暴露了清末闭关锁国时期政府、人民安于现状,愚昧无知的状态。幕尾干脆利落:“将!你完了!”下棋者胜利的语言正照应了清朝的结局。

镜头一转,“莫谈国事”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已是民国时期,掌柜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茶馆焕然一新,后院建起了公寓。局势紧张,大兵闯入茶馆,将掌柜敲诈的身无分文。人们的言论也愈发谨慎。

第三幕中的茶馆不若从前光鲜亮丽,变得黯然失色。十几年前曾在裕泰说笑的故人有些已不在人世。今非昔比,“茶钱先付”这前所未有的规矩大概暗示着茶馆的末路了吧。全剧最后,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最后一次在茶馆相遇,感叹完这一生后,掌柜王利发终是永远留在了裕泰茶馆中......

笑,苦笑。笑人间疾苦,笑社会动荡。笑一心为国而终无力,笑辛劳一生却苟活。

悲剧的结局揪紧人们的心,是什么使乡下人到了非卖儿卖女不可的地步,是什么驱散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又是什么使茶馆走向末路呢?我认为,是人心,是社会的腐败,是国家的弱小。

幕剧中,人们一味追求“洋气”,对清朝认识不清;官府草菅人命,腐败无能;变法遭人镇压,反对,嘲讽。国产企业面对洋人企业宛若深海中的一滴水,无法与之抗衡。国库空虚,社会动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陷入困境之时,没有一个官兵,一个百姓是没有责任的。

剧中也有正义之人,如虽逆来顺受却不愿苟且偷生的掌柜王利发;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的常四爷与坚持实业救国的秦仲义......

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改革更需要人民的支持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有人民幸福。如今的美好生活皆是先烈们以血与汗水铸就的,新时代的我们应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读《茶馆》,品人间百态,读世道沧桑,忆心酸历史,思前进方向......

茶馆观后感 篇4

暑假期间,我找到了父亲收藏的书《茶馆》。

《茶馆》是老舍的作品,里面写着店主和他的茶馆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王丽发的人,因为他失去了父亲,所以他在20岁时成为了玉泰茶馆的'店主。()在这家茶馆里,你可以呆很长时间。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清朝的警察宋恩子和吴祥子每天都在捣乱,这使得生意一团糟。民国时期,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儿子成为了警察……

裕泰茶馆一天比一天差,悲剧天天发生:先是妻子被车撞了,没人管,然后伤兵天天来搅生意,最后让刘麻子离开。

最后一天晚上,老店主打电话给他的朋友秦二爷和常四爷谈论他们的经历。朋友离开后,老店主点燃了常四爷挑选的纸币。过了一会儿,火爆了。老店主还坐在哪里?他想起了他年轻的时候……

看完小说《茶馆》,总是让人悲愤不已。为什么能让像小唐铁嘴、小刘麻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样的家伙过上好吃的生活,天天不愁吃穿。而且不允许像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松二爷这样的好人过上好日子?这种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当时人们能说什么呢?

茶馆观后感 篇5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观后感 篇6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由一个茶馆,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许多人物都被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分别展示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年代的旧中国生活。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空前的范例”。因这剧本构思纵横开阔,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有细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独创。《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可是剧中只通过一个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有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间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茶馆观后感 篇7

故事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故事主要展示了主人公王利发及他的茶馆在从戊戌变法到解放战争前这一段时期内的兴衰变化和生活起伏。

说起里面的人物,每个人身上都代表了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人们身上所表现出最鲜明的特点。茶馆的老板王利发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接着开始经营茶馆。但是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当时,他对旧社会感到不满,却依旧不敢抵抗,只能隐隐接受,最终结局惨淡。王利发的一生展示出了精明的商人的丑陋面貌和当时广大市民的真实写照。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常四爷,他不满腐败的清王朝,并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故事中有一幕,因大喊了一句“大清国要完”结果被抓了起来,这次的坐牢事件并没有打击到常四爷敢于追求正义的步伐。他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即使穷困潦倒也不甘于向旧社会投降,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刻画出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一群敢于同腐败清王朝斗争的青年人的英勇面貌。

《茶馆》深刻的讽刺了那一段黑暗的时代,更表现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呈现的一个个人物形象。现代戏剧理论家张庚曾这样评价《茶馆》,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当去思考《茶馆》背后所表达的真正意义,领悟其中的现实意义。

《茶馆》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在当时那样的旧社会下,每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王利发的甘愿认命,也有常四爷的敢于反抗。每个人有每个人对生活的不同追求和态度从而也造就了不同的结局。说到这里不禁令人反思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导致了松二爷这样胆小怕事,懒散且无所事事,整天只知道养鸟过日子的人。人物正是一个时代的代表,通过《茶馆》让我们明白了落后终将会挨打的局面,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为了成为历史忽略不看,更重要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学会些什么,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更不能出现欺压百姓的社会情况。现在正因为有了中国_的正确领导,才使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的社会也需要像《茶馆》里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心怀浩荡正气的常四爷。

茶馆观后感 篇8

书由文字构成,书的文字构成了令人难忘的情节。而一些书更是只通过一个很小的点,叙述了整个面的特况,这种奇妙的感受,是我读完老舍的《茶馆》之后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紧跟着老舍,就走进了那些波涛汹涌的年代……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以独特的角度在上演着整个社会的戏。

一切还在继续,日本投降了,但国XX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这种场景容易想象,令人难忘、发指。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安然了结他的一生。这种安静的凄景,比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还要令人心酸!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难以忘记那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难忘那茶馆中的“洋气”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一转眼,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难忘世态的炎凉、冷漠刻骨铭心……

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简洁、干净,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这便是这本剧的最大优点。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XX政权覆灭前夕,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发,最初开始是二十多岁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以面相为生。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一样本质邪恶说媒拉纤、心狠意毒……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故事虽然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从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来看:《茶馆》是一位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国望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没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趋势。

《茶馆》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这一规范。有人评论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