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1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还是无意中导致了学生惯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让他们盲目乐观自恋?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按照议案征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

教施教书于人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转化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从而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

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

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

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2

《教育激扬生命》传递给我们的儿童观是如此不同,过去我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认为老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不会主动的研究,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一点一点地去教、去“喂”。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

“生命……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留传,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这些事实表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容低估。

三、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由于许多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很多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正是在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经验、感知方法、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的错误通常包括正确和精神。有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他的日语不好,但他在课堂上讲得很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不怕犯错。孩子拍了拍胸脯,自信地回答:

我不害怕。老师说教室错了。“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有错误的课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成熟并且容易犯错误。 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异常的。

因为错误,会有一些拨号,引导,和混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教育的敏感性、智慧和智慧;会有极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真正的爱和保护学生。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建立一个学生的错误手册。让学生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在改错的时候认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在改错中理解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结论。

4、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的教育理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反思这样的教育仅仅是“灌输”。

可是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教育激扬生命》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找到活水,用活水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他们都是具有数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学习本能。

作为一个老师,就要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激发他们求知的本能。相信他们有能力学习知识,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们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孩子们的学习问题,我们应该仔细感受孩子们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让纪律在创造力上放松。只有真正关爱孩子,爱和真诚才能得到他们真诚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照亮生命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好每一小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携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76范文网 fW76.COM)

通过成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成长的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和大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说,越是自然的事物,越是属于我们生活的本质,越是影响我们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在教育学生时,我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懂得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3

生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根本,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实际上是人生于世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可以生存,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的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何以为生”和“以何为生”的双重目的。而现实中受教育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忘掉了教育的“何以为生”的教育目的,功利性地追求“以何为生”。“教育即生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原本认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

归根结底,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基点。

其实我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根的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以使生命教育在实际当中得以落实,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中,应该从校长、教师、家长等各层面认识和落实。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教育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单向人的改造,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好的教师就是生命的导师。因为生命的历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教师实际上是学生生命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仅应在自己生命历程中要有好的修为,更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形塑生命的价值,并掌握人生的方向,努力奔向圆满。

具体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奥秘,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和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4

有人说:读一本书后忘了所有的东西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书的精华。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阅读了有关“生命化教育”类书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与教育》品读起来,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翻了个大概,对于心悦的章节进行认真琢磨品悟。最终感觉这本书给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激发心灵,回归教育本位。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教育的呼声现在国内很高。我们现在的教育仅仅停留于书中知识的传授,忽略掉书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如:为了迎合社会当下家长、升学的目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很少思考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的中国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礼吗?作为教师,怎样落实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课堂是工作的关键。怎样的课堂算得上是生命课堂?理论上讲,生命课堂可以这样理解:

A、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B、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C、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具体来说,“生命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明晰的课堂。

(2)“生命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

(5)“生命课堂”应该是高效或有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是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要让他们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老师们,我们反思在您的课堂上孩子有欢乐吗?你的课堂上孩子激动吗?你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震撼了吗?孩子的眼睛灵动吗?我们自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了吗?我们的课堂是否流淌生命的灵性、激荡生命的潜能、飞扬生命的人性?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

1、人文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知识至上的课堂,为了片面地追求知识而根本无视“人”的存在。与之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分别向对方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跳跃;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

2.动态性。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与“知识课堂”那种静态、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而是通过师生不断建构生成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墨守那种“预定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闭流程,而是共同创设以知识生成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义进行阐释与交流,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活动主体的发展。

3.和谐性。

课堂中的师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进行交往对话。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建构者。师生之间再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他们可以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敬爱的老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一起用爱浇灌,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5

9月13日,老师带领我们去看安全教育系列片。我看了安全教育系列片的感受是: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应该珍惜。在学校里,不要使用暴力,校园暴力主要在学生之间、社会之间,学校附近,所以,我们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在楼梯间应该不能拥挤,如果一挤,后果将不堪设想!交通安全要牢记,据统计,20xx年来,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共死亡3734人,伤2万多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应此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呢?

1、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走。

2、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3、红灯停,绿灯行。

4、不钻马路拦杆。

5、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

6、牢记从家里到学校的.行走路线……我们不能吃脏的东西,吃饭之前要洗手,不买过期的食品,你们记住了吗?

出了安全事故,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家庭、社会,因此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6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总觉得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缺少一些重要的东西,不能大胆地、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读后感《》。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

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不相信学生能学好。

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堂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在日常教学和课堂评价中,教师不再特别关注对教师的分析是否到位和清晰,而是更加关注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各种思维碰撞,我们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看到他们兴奋的面孔。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

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这是),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

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

原因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把学生看成无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p>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7

秋日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馨香,阳光洒在书店的玻璃橱窗上,折射出闪烁的光芒,封面上可爱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和《窗边的小豆豆》邂逅了。

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刻意掩饰,作者在小学时用朴素的文风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学校——巴学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小林宗作校长,还有一个曾让普通学校的老师无比头疼的孩子——小豆豆。

倾听心声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这位小林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期间校长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或者说:

“原来是这样的啊!”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回归自然

小林宗作校长曾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所以,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出去散步,一道旅行,一块扮妖怪试胆量;可以进行夏令营和野餐;可以饭前唱唱歌,睡前讲故事;可以请种庄稼的老农当“旱田教师”,教孩子们认识植物.种植花草……

真诚的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就会学会感恩。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小林宗子对孩子们的爱是真诚的。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热切的爱,也不是虚假的爱。

这种爱体现在“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奇特的午餐表达方式上,流露在关爱鼓励身体残疾的孩子身边。正是因为有这样具有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具有爱心的孩子,才能让教育开出绚丽的花朵,碰撞出闪耀的火花。

巴学园的这种与众不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让这些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我不能成为像小林校长那样杰出的教育家,但在我的教育之路上,我也会继承小林校长那种对孩子无私、真诚的爱,用爱的春雨浇灌每一棵小树苗,让我的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