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读后感【篇1】

教育孩子尤为重要_读《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有感

今年寒假我们读了《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这本书。原以为今年可以安心去读,只因我娘年前出院了,可谁知今年的疫情更是让人担心。虽然人在家可心里久久都不能平静。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发展。虽说家重要,可国更重要,没有强国怎么能有小家?就是在这样的每天忐忑中浏览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几句话让我触动很大。书中说:“一个家最重要的根本任务在哪里?至要莫如教子。不可以把教孩子的事忽略掉,不然一生的努力可能都是遗憾,都是感叹,中晚年也不可能有真正快乐的日子可以过。所以人生的智慧在轻重缓急能掌握好,家里面最重要的,是把下一代教好。”原先听长辈们也这样说,人到中年总是看孩子们的成就有多大,自己就就有多骄傲。如果孩子们没有出息,自己也感觉低人一等。当时只是听听而已,而今天我已经到了中年。也隐约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虽说我是教师,也知道教育孩子很重要,可就是意识到太晚。在女儿上中学时听同事说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现在孩子小你多陪她读书,天天给她读点绘本,讲故事。慢慢的让孩子成为习惯

。可那时只是听听并没有行动,加上自己刚从农村调来,不太适应,天天手忙脚乱,所以给孩子读故事的事一拖再拖。到女儿该上初一了,又听同事说同样的话,可又因初一的拼音学起来任务量大,所以几乎天天辅导孩子做作业,读书又抛到了九霄云外。转眼间女儿到了初一。虽然我知道初一是个难点。也是一个过渡点。但由于自身怀孕的原因,对孩子又是缺乏严格的教育和引导。到初一下册有二胎后,重心转移,导致孩子初一以后学习不好,一直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儿对孩子的事,对孩子的教育用心不够同时又有点偏激,有时总把自己的不满撒到孩子身上,现在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想这就是我对孩子教育不够引起的,所以说现在我正想办法去弥补,可依然是杯水车薪,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养孩子不教好孩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同时也体会教育的时机,如果错失了,后来用百倍的努力,也难修复。

第二教育要有合力。教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需大家的共同努力。家,学校,家庭中的成员都需要配合。作为教师须经过学生的家长共同配合好来教育好孩子,学生如果表现不好及时给家长沟通,我们共同努力,孩子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家校配合好的孩子。大多都是很优秀。这就是教育合力的结果。反之,家长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很多孩子学习都很差。下来就是家庭成员的配合。其实,教育孩子应该是在一家人共同商议下完成的,而不是家庭成员各抒己见。就拿朋友家的孩子来说,她说教育孩子的学习都是她的事儿。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家人不能有任何意见。或者说有意见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应私下沟通。所以教育孩子。不仅是重点还是一个难点,需要共同努力。

总之,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不学到了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还知道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静心,唯有静心才能把事做好。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2】

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第一件事是让孩子舔食《圣经》上的蜂蜜,目的是让孩子留下读书会获得甜蜜的感觉。时代在进步,重视孩子读书的家长越来越多,读书在开阔眼界,提升思维,育养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可是,培养孩子读书时,我们容易犯四个错误。

【错误一】只有识字的孩子才能读书。去朋友家窜门,发现孩子一集接一集看电视。我建议家长引导孩子读读书,朋友奇怪地问:“他连一个字都不认识,咋读书?”

朋友错误地理解了“书”,认为只有文字书写的才是书。当代社会出版业十分发达,随便到哪个书店转一圈,都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书目,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就有图片类书籍,上面有各种色彩、图形、动物、植物、汽车、名胜古迹如金字塔长城等。画面优美,纸质坚韧,有的甚至图文并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佳年龄是12岁以前,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有一位哲学家询问自己的弟子:“如何根除一块空地上的杂草?”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找到的最好办法是“给空地种上庄稼”。早早让孩子接触纸质书籍,就是用书籍去占领孩子的大脑,否则,电视、电子游戏等电子产品就会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一旦产生依赖,再去矫正就难了。

【错误二】读书一定要摘录好词好句,为写作文服务。阅读分精读和泛读,我主张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就要求摘录书籍里面的经典语句,写读后感等,而泛读则追求速度和广度,把读书的面铺开,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为主。

在孩子小时候应以泛读为主,尽量少给孩子设置阅读任务,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读。他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就是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家长抱怨孩子读书草草了事,不摘录,也不写读后感,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一点作用没有。我笑着问:“您喜欢打麻将吗?”家长羞赧地承认喜欢。我问:“如果你每次打麻将结束后,都要让你写一篇打后感,而且规定字数,限定时间,你还打吗?”家长连连摇头表示:“死都不打!”

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抛开一切功利,先让孩子读起来,对纸质书籍产生依赖感、亲切感,然后逐步引向精读。

【错误三】读书一定要读经典著作。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经典前可以有一些铺垫。伊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介绍她引导女儿圆圆读书的过程,非常值得借鉴。

“我女儿圆圆最早读的长篇小说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我之所以当时建议她读金庸的书,是因为金庸的小说悬念重重,情节有趣,能吸引人读下去;而且他的文字非常规范,笔法老练,读来感觉通俗流畅;里面充满爱恨分明的情感,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有一些爱情描写,但都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洁和干净。”当然,伊老师引导的方法十分巧妙,开始是妈妈先读后讲给孩子听,然后借口忙让孩子自己读。圆圆二年级,不到半年时间,把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全读完了。后来在电视剧《还珠阁阁》热播时,又引导孩子读完《还珠阁阁1》和《还珠阁阁2》。

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的读物,每个年龄段都应该选择适合的读物。如果让初中的孩子读《安徒生童话选》《童话大王》等,孩子会兴味索然;而如果小学低年级就让孩子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孩子会望而生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经多年研究,总结出一个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书目。这是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视野开阔,兼顾古今中外和文史哲理。我们不妨加以借鉴。

当然,这些认知规律符合大多数人的,是相对的。我们每年都会遇到一些非常喜欢学习理科而几乎与文科绝缘的学生,我们戏称为“理科男(女)”。针对这些“理科男(女)”,我采取投其所好的方法加以引导。比如我观察这个孩子喜欢打篮球,就给他推荐《飞人乔丹》《科比传》《姚明传》等;如果他喜欢围棋,就推荐一些围棋的相关书籍,如《小林光一传》《陈祖德传》等。当然,沉迷化学的学生,读《居里夫人传》就容易一些,喜欢捣鼓电子产品的学生,读《乔布斯传》就少很多心理隔膜。

针对这些“理科男(女)”,读一些《故事会》或名著的简写本等,做个铺垫,也许是不错的选择。等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趣味上升了一个层次后,再引导孩子读更高深更难一些的书籍。

【错误四】把书买回来,孩子就会读书。在家访的过程中,我见到很多家庭都有一个不小的书架,这是好事;但遗憾的是架里的书都是成本大套,如《四书五经》《曾国藩家书》等,装帧精美,包装完好。我看了后问:“你们读了没?”家长总是抱怨说:“给孩子买回来,他连拆都不拆!”

书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有生命,我笑称这些书是“死书”。营造书香家庭,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好办法,但“书香”是读书时散发出的温馨的气氛,不是把书摆在哪里就拥有了“书香”。列夫·托尔斯泰在家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书桌,每添加一个孩子,就扩大一份,每天晚上到了固定时间,托尔斯泰就和孩子一起埋首灯下,沉浸在书香世界。

家长读书,自然会给孩子推荐适合的书。在郭敬明、韩寒流行的时候,很多家长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其实家长只要读一读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三重门》,就不会如此紧张,因为这些书贴近学生生活,也有值得孩子一读的地方。当然,这些书距离文学经典如《简爱》《静静的顿河》等著作还相距甚远,但作为入门书籍,未尝不可。

我在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的9个月时间里读了26本书,最朴实的愿望是读一读学生推荐的书,看看他们读的书到底合适不合适。我还打算读一读日本东野圭吾的书,因为阅读的孩子们比较多。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阅读之后,孩子的审美品味上升,阅读能力提升,他自然而然会提升自己的阅读趣味。

一群孩子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妈妈。第一个孩子说:“我的妈妈好,她给买好多好多好吃的!”第二孩子非常不服气,说:“我的妈妈更好,她给我买很多很多玩具!”第三孩子慢条斯理地说:“我的妈妈最好,她每天晚上给我读故事!”所有的孩子都不吭声了。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如此炫耀自己的父母!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3】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帮我们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书中,作者分享了孩子云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如何利用各种书籍帮助孩子解惑,进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所以,爱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不会成绩差,也不会过度叛逆,因为他们可以独立管理自己。

同时,本书还谈到了父母在阅读中的作用。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你的身高决定了你孩子的身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用亲子阅读来陪伴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应该信任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来引导孩子,吸引孩子自己去阅读。

当然,你也要作为一个标杆。你不可能自己刷抖音,然后让孩子看。书中的一个片段其实触动了我很多。和云舟一样,王哲坤也是从二年级开始看哈利波特的,但是因为他才上二年级,所以总觉得哈利波特里面的思想和内容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但是因为他喜欢哈利波特的电影,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

从今年2月份开始,他就一直在看书(已经看完了前4卷),今年夏天他也跟我讲了很多他对《哈利波特》中人物的理解,以及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真的很惊讶到了这里,突然对“我用读书来教育孩子”这种不要小看孩子的方式有了很深的感触。如果孩子喜欢,书是本好书,那就不要干涉,让他自由阅读。

所以,今年我不会再限制孩子读什么书,而是挑选一些好书,塞满他的书架,让他自由选择,说不定他又会给我惊喜。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4】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是张广利校长结合他在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现。其“社会即学校,家庭即学校,父母即教师”的观点,是我伴随着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长,感触越来越深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培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及对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比学***的知识更重要。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教育孩子从小该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珍惜什么,爱护什么……是值得我们做父母和老师应该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是汪中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想,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也不平凡。我们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多么伟大,关键是要关注孩子成长的当下,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学***长,从小事做起,从脚踏实地地做事中体验成功,从平凡的经历中发现伟大,成就孩子真实而丰硕的人生。

一篇一篇细细品读下,再与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对比,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也许,我们已经知道,也许,我们刚刚发现,但它需要我们改变。“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自己”。

这是一句非常简单好记的话,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就像教我们家的小姑娘识字,发现就是简单的“东南西北”这四个字,她在学***东张西望,一遍一遍记不住,在那里胡猜。大怒,训斥一顿之后,孩子一边哭,一边吓得往大人怀里钻,还得一边继续胡猜。

也许,冷静下来之后,再想想。让孩子休息一会儿,等她能集中注意力时再认出来。效果肯定比边哭边学要好。但当时盛怒之下,知道是错的,却还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较着那个劲。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5】

别拿孩子作比较

而整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俞先生说:“生命中不快乐的源泉是什么?是比较。

要教育好孩子,第一条就是先要教育好自己,先让自己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达到一种在精神上的心满意足,在梦想上保持追求的境界。”

我女儿是个活泼、聪明、年轻、可爱的孩子。下雨天,她会热情地和同学们共用一把雨伞而不带雨具;班里有时有同学调皮碰疼了她,她会一边忍着疼一边跟我说,人家是不小心的;当朋友生病时,她会关心地问候他;家里人过生日,她会献上自编自导的歌舞……她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许多许多的快乐,我们也打心底里愿望她快乐、健康成长。有一天,她欢呼雀跃地告诉我:

“妈妈,老师今天安排我和雷雨田一起放学后做*******事情,妈妈,雷雨田是我们班的优秀学生哦,那我也是优秀学生对不对?”看着她兴高采烈的小模样,我欣慰她的要求进步,可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她小小年纪就有了这种压力和不自信?

俞敏洪先生的演讲中说:“大部分家长都期望把孩子教育得出色、优秀、拔尖,这会给孩子的生活额外的压力,他们会活得越来越不快乐。生命中不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是比较。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和工作的进步与他人无关。”确实,女儿每次考试出分数,我总喜欢问:

你们班谁谁谁多少分?(当然,问的都是尖子生。)即使她女儿得了更好的分数,她也总是喜欢说:

你和拔尖的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哦,女儿每次怯怯地望着我,一副失望和无可奈何的表情。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听到喝彩,的确,我这样拿女儿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其实是对她的一种否定,无形中对她造成了伤害,让她产生了压力和不自信。

当然,只有当你知道的不够多,你才能前进。比较、学习、追赶、超越、帮助是社会发展、事业成功、单位和个人不断进步的成功经验。“比较”无过,问题在于如何比较。我们的父母应学会对孩子给予正面肯定,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读着俞先生的文章,感悟到,我们要“有技巧”的比较,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注意孩子自尊自信的培养:

尊重差异,让孩子和自己比。我们可以把孩子们最近的表现和过去的相比。如果我们现在取得了进步,就必须给予肯定和赞扬。我们也可以共同努力,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如果孩子达不到目标,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孩子达到一定的目标时,肯定它,让孩子体验快乐和幸福,让孩子有勇气迎接更大的挑战。当孩子获得一个个“成功”的时候,离优秀也就不远了。

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利弊。不要把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不要忘记鼓励和表扬自己的孩子;我们也要正视孩子的缺点,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改进。

比较中别忘了鼓励。让我们鼓励更多的技能,让孩子们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与他们交流。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了对孩子进行鼓励,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也不能让孩子失去奋进的信心。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首先要有一颗平凡的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它的美好。”“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各位家长,让我们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争做孩子心中“伟大”、“善解人意”、“懂得尊重”、“真爱孩子”的好家长,陪伴孩子快乐追求梦想!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6】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孩子们纯真,无数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它比成人的世界更加清纯圣洁,比天堂更无忧无虑、缤纷多彩,充满神话色彩和童趣,充满着快乐和朝气……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孩子的`世界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解读。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我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一直尿裤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安静地入睡?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把别人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

这些行为不是盲目的,而是代表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通过这些看似有点不太正常的表达需求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幼儿的信息。

面对犯错的孩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犯错,原因有所不同,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责骂幼儿,而是应该用亲切的态度询问幼儿具体原因,了解孩子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面对敏感的孩子

有的时候,我们在放学的时候与家长聊起宝宝在园的一些日常表现,就在这不经意之间,给孩子的心理也可能造成一些变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疏忽,都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每一位孩子都很敏感,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认知水平不同,成人眼中的大事可能是孩子们认为的小事,而成人认为的小事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大事,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尺度或角度衡量幼儿,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

面对行为反常的孩子,我们年轻教师往往处理起来不那么容易。《在反思中成长》这本书中,都呈现出了许多这样的现实案例。通过集中的归纳,我总结了一些方法: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反常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2.向幼儿表明自己心目当中对其更多的关爱,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自信心;3.善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解答各种问题;4.在同伴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给予鼓励。当然具体事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犯错、敏感、反常的孩子并不是让人头疼的孩子,只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多一份宽容、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带来的许多种可能性。

《在反思中成长》让我懂得了成长的目的、成长的方法、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孩子就像是一只等待生长的小种子,需要我们耐心的照料、呵护,它才会发芽、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不能带给小种子一丝伤害。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要理解孩子、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7】

让孩子享受教育,让教育幸福老师

读王三阳先生的文章已经不是今天的事,在“教育在线”早就体悟到了王三阳先生(网名是爱上教育)对待教育的那份睿智、敏捷与惬意!当我再次踏入三阳先生的《走进教育的本质》之时,教育带给我的已不再是工作与谋生的方式,而是一个教育者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教育者艺术的体现,是一个教育者享受的源泉。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用三阳先生的话:“教育能让人变得年轻,变得充满活力!

”。的确,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但如果我们能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让教育不再枯燥乏味,那么孩子们就会因为教育而享受教育,教育者也会因为教育而快乐!

如果我们能让那些求知的孩子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享受教育带来的光明,享受教育带来的启蒙殿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

看到《走进教育的本质》中赵红老师的侧记——让孩子享受教育的幸福,我不禁想起了有位老师上的《印度洋上生死夜》。他对课堂教育艺术的追求和把握,确实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从学生的角度看,这门课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快乐,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教育带来的理智和勇气。

在教室里,一些孩子的激情无处不在,他们不断地洋溢着思考生活带来的快乐。一些孩子的潜能在不断地被发掘,他们的个性在教室里轻轻地飞翔。无论从走进本节课的内容,还是退出本节的学习,一切让孩子们感觉到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那样的留有余味!

正常的一节课是40分钟,而此节课用了近50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却一点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漫长与课堂的空洞。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教育的魅力?不是孩子们从教育的魅力中体悟的到了幸福的享受?

相信所有与会的人都有孩子们这样同样的感受!

三阳老师在《走进教育的本质》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学习的榜样,如:温厚和蔼、善良慈祥且不乏睿智和洒脱的烟文英校长,对待教育“三心二意”的滕祖伟校长,喜幽嗜书的李升勇校长,享受教育幸福的赵红老师以及追求高品味精神生活的伉俪校长郭校何校夫妇等。这些教育的名家正是我们的引路人,是我们的先导者。

其实,他们并不是从事教育,而是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和美丽。

曾经一度以教育作为谋生手段的我,在受到这些名家先进事迹的熏陶、感染之后,对待教育生活的态度也有了质的变化。说实话,工作至今,尽管我没有做一个教育领域里的落伍者,但似乎也没有成为教育的痴情者。我认为对教育的忠诚远远不够,教育更需要我们的迷恋。

就拿刚接受的这个班级为例吧!刚开始与孩子们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觉得这些孩子和我之间似乎有一条很大的鸿沟。此时的教育简直就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

改变这种心态应该是由一个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开启了我的心灵:“辛老师,下个学期你还教我们数学,好吗?我们就喜欢听你的课!

……”也许这只不过在道出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声,可对于我来说,获得却是更多的幸福与满足。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际,有部分学生给我送来了圣诞贺卡,为了使孩子们这些不必要的消费用到其他有用的地方,我特地在班级里宣布:“请同学们不要给老师送贺卡了,你们现在还是消费者,希望你们能结攒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文化用品上······”但是,我的宣布并没有阻挡住孩子们那颗纯真的心!

据说老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当我们收到这样的祝福和问候时,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只剩下教育带给我们的甜蜜幸福!

因为我们厚实的底蕴,因为我们课堂的灵动,因为我们生命的智慧,所以孩子们不再是接受教育,而是在享受教育;因为我们播种的是快乐,因为我们撒下的是阳光,因为我们走进的是纯真的心灵,所以我们被教育包围着,更被教育幸福着!愿孩子们在享受教育,愿老师们因为教育而幸福!(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8】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心教育孩子》一书分为三大章节,分别提供了幼儿期、青春期、青年初期的素材,该书理论联系实际,文字通俗易懂,对于广大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为人处事、心理生理等问题具有指导作用,也为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历程提供了真实素材。读了本书后,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这一问题更是受益匪浅。

我的女儿现在正读高中二年级,我常为女儿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让人束手无策的事发愁,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的心里顿时明朗了许多。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读完后收获:

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丰富多彩的,千万不要被大人的'束缚变得暗淡无光。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依恋长辈,自理能力差,行为习惯不好,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大走出社会,在很多方面都不能独立,甚至会影响工作能力,原因就是家长代劳得太多。爱孩子,就要爱得有分寸,爱孩子,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出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女儿现在虽然读高中二年级了,但是每当她假日回来我总爱唠叨她两句,她听了总是很不耐烦地说:“妈妈,您还没老呢!怎么这么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9】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由很多教育小故事组成,浅显易懂,每一个故事就宛如一颗盈盈的宝石,吸引着我一页页读下去。

如今,孩子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孩子的教育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本文以家庭教育为话题,没有像一般的教育书那样,侧重教育理论,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另辟蹊径,从孩子成长生活中的小事中选取典型事例,附以针对性的分析,既有说服力,又有启示意义。这些例子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和国外新颖独特的教育行为,值得一读。

我觉得这本书有两大亮点:

第一、提倡欣赏孩子。欣赏孩子,敢问父母,您做到了?虽然我们也开始强调要学会欣赏孩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很轻易的看到怒气冲冲的父母对孩子大声训斥,这不仅让孩子当时很难过,还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以后做事情的自信心。

读本文,从字里行间,你可以体会到文章中的父母是如何的赏识孩子,夸奖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的。

爱因斯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他四岁时不会说话,放学后成绩很差。面对别人的嘲笑,即使老师不得不放弃孩子,爱因斯坦的父亲也没有责怪孩子,也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成功。然后从生活中的小事给予有意识的引导,找到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欣赏孩子的进步。

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与其说爱因斯坦是伟大的,我认为,还不如说他的父亲是伟大的。没有父亲的赏识教育,爱因斯坦也许不会平庸,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有后来那么耀眼那么杰出。

也许父母忙于工作,身心疲惫,也许家庭生活不尽如人意,事业不理想,但请记住,孩子不是父母的安全气囊,他们是无辜的。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而伤害到孩子,自己的不快不应该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理由。

第二、提倡亲子沟通。里面讲到一个小故事,让我为之动容。美国知名主持人对一个小孩子进行采访,问飞机飞行途中如果出故障时他会怎么办时,小孩子说“我会挂上降落伞先飞出去”,然后大家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以为他是个自私的小孩子。

可是,后来小孩子的表现让大家很是自责。因为随后小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后来更是语惊四座,他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真的很不平静。在生活中,有太多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的话的例子,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只是孩子,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不听也没关系,更别说听孩子的心声了。

所以有很多父母,虽然他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但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他们。**电视台新闻频道前段时间推出一个“换位思考”的活动,就有这么一对父子。父亲本身工作很艰苦,脾气很急,儿子学***不理想,父亲恨铁不成钢,埋怨孩子不体谅自己工作的艰辛,而孩子认为父亲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双方都不愿意主动沟通。

日子久了,热战转化成冷战。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双方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就是缺少沟通造成的。如果父子俩能抽出时间,坐在一起说出他们的想法,一切都会改变。后来在“换位思考”活动中,父子交换角色,各自封闭式的体验了一段时间,然后由电视台通过录象传递各自每日的感受,后来那位父亲因为理解和原谅而流下了眼泪,儿子也因为理解改变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开始体谅他们,学会了感恩。

在亲子沟通方面,著名影视演员吴越的父亲是一个榜样。每天,他们都会花一定的时间谈论各种话题,从不考虑任何禁忌。可以说他们什么都不谈,所以他们的父子关系更象是朋友关系。当我看到吴越爬上父亲的肩膀出现在银幕上时,我由衷地羡慕他们父子之间的那种友谊。

他们融洽的关系来自吴越和爸爸深入且频繁的沟通。我认为许多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做的不够好。亲子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增进相互了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沟通双方感受到彼此的关爱。

这本书真的很好。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读它。相信您一定会有收获的。

教育孩子读后感【篇10】

《像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读后感

距第一次拜读孙云晓先生的《像孩子学习》这本书已经过了三年,三年前我还是个刚刚接触孩子,毕业没多久的代课老师。迷茫扑面而来,我无法理清课堂上下,除了书本以外的各种事物,尤其是一脸无辜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的

“小恶魔们”。无奈之下,我决定从书中寻求和平与解决之道。无意之间,我得到了一本孙云晓先生的这本书,初读之时,并没有多么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感同身受。

书中的来自未成年人的“苦恼”“心声”,我仿佛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当时多么希望有孙老师一样的倾听者。经过反思,我逐渐明白,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有自己的话语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与他们接触时,应该倾听他们想说的话,而不是面对指责和批评。

回想近一年的正式教师生涯,有时担心每天笑呵呵的对待孩子会让他们不害怕你,和学生走得太近反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总是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我是需要尊重和顺从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想让学生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学生却不能顺着你的思路。

往往这时我总会把学生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的太累!结果导致一堂不成功的课!经常会苦恼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疑惑一直在我脑海里久久不散,我该怎么办?期末教师会议时,刘校长的一句话:“去阅读吧!不论什么书,只要静下心阅读,总能有所收获。”,让我豁然开朗。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交谈。他会用自己睿智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为你指明人生道路的方向,让你更好地向前迈进。暑假前,我再次选择了中国青少年研究副会长孙云晓先生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

每晚睡前,我一本书,一杯茶,心虽静静的,思想雀跃着。书中无处不在的“从孩子角度出发““向孩子学习”思想更是对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以往总想着让学生顺着我的想法、跟上我的教学节奏,更不要给我惹任何麻烦,不然我的内心会如同油煎火烧一样,”受苦受难”的就是“可怜的”学生们了。

“向孩子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一来,我们对孩子的认知存在着刻板偏见。就以我而言,以前总认为孩子知识有限、思想又不成熟,除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活动,能有什么主见、思想,因而,常常对孩子的思考、想法乃至建议不以为然;二来,中国自古便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说法,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是主导,高高在上,怎么能够向孩子学习?

即使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只要跟教师的观念相冲突,教师出于“好面子”的心理也会否定孩子,更谈不上向其学习。我以前在教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孙老师的书对我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书中开篇便指出,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很多品质我们成年人实际上并不具备,或者说不像孩子那么突出,比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增强”、“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孩子的这些宝贵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向别人学***贵品质,并没有区分学***是儿童还是**。《三字经》所说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中的“项橐”就是孩子,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有着很深的启发借鉴意义。为了更好地向孩子们学习,我总结了几个想法:

1、像孩子学***提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内心想法;2、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你若小看小孩子,变比小孩还要小;3、欣赏孩子的优点,在充满斥责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自己不会自信;4、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教学相长,是古老而科学的教育原则。

就我的教学活动而言,我将来会做以下两件事。首先,“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拓展和延伸,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向孩子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教师只有在向孩子学***础上,才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其次,“以学定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决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如此,才能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向孩子学习”对教师而言是手段,教育才是目标,通过“向孩子学习”来推行教育活动,可以减少教育教学环节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发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向孩子学习,就不能教育他们。

此时此刻,回想以前处理过的各种班级事务,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更好的解决办法。每当我有感觉的时候,我第二天的教学活动和与学生相处的方式都会让我更舒服,我不禁感觉这是专家和经验的力量。在我心中,孙云晓先生不仅是一位儿童问题的倾听者和研究者,也师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者和创新者。从孙先生的书中,我总能读到我想要的教学思想。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下一次,我希望有一个更明确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