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事情往往是那些观看过的经典影片所留下的印象。当被剧情所折服的同时,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电影的主题常常让我深思,因此我想通过撰写观后感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从而发掘出更多的乐趣。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与“心理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希望您能继续关注并收藏我们的网站!

心理观后感 篇1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导致反感。可以说,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老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老师。

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度,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相互尊重、信任、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并不显眼,但它有助于在师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少数学生为辅助,以一问一答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抓好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一般来说,师生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否则,师生很难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爱心教书育人,我们得到的将是真诚的心,我们建设的将是我们国家的栋梁。

心理观后感 篇2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一

近期,我在图书馆借来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

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这才是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日益荒漠化的心灵最需要的甘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认识自己方面。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因此,在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要积极地面对!第二、活动方面。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在参与的活动时要积极做好本分,这才能体现活动时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态度方面。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纠正自己身上所出现的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来改变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往正确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第四、做事方面。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掉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体方面。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益处。没有键康身体就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因而,学习、研究“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处的。有健康的心灵,才会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是我们每个人必需做的事。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二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围绕“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两方面来设计班队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设计活动的老师处心积虑的要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要自我挖掘,还要让同伴挖掘。在学生对自己优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优势发挥的余地和控制不好的后果。最后还以“模拟招聘”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职业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分析和鼓励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自己的优势立足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位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为学生树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顾自己开学以来在七做战旗、标榜样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记得在开学初分小组时,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大多数学生们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说:“我可以为小组争光。”“我可以为小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为小组加分。”回答中丝毫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己优势长处的描述。最让我感到欣慰的一个回答就是“我能给小组人员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我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还能为大家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至少我能从这个学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点子和鬼把戏。

第一次阶段考试后,我觉着学生们彼此之间应该有更多地认识了,就重新规划他们书写小组的档案表,同样的列出了一项必填栏目:“你的优势”。结果仍然让我觉得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在集体中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优势直接就表达成学科优势,“我数学好。”当然我不能否定他的这方面优势,可是总觉得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己性格优势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许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路途中也许受到过老师的压制、也许受到过家长的谴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长久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这份特性的认同和骄傲,他们慢慢地变得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班的何先文学生,先天的乐天派,无论何时都是咧着嘴乐呵呵的,哪怕批评他,它具备一般学生没有的抗打击能力,也许会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优势。他喜欢笑,我鼓励他学会各种类型的笑,告诉他要找机会在班里为他开一次个人表演会;他喜欢古代历史故事,我鼓励他看《三十六计》,告诉他要让他在班里搞一次三十六计的故事会;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会换来他多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都是他乐意去做的,这是他的个人优势。在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绝个性,我更不会拒绝一些有特殊优点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这种优势,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心理观后感 篇3

与康成俊主任相似,记得大二开始,我就患上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以至于不得不求医治疗,那其实不是一种疾病,完全是不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大学毕业期间,我才知道我年级已经出现几位因为心理障碍导致不能继续求学之路的同学,并且也有学生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后也看到自己从事临床医学工作中的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种种表现,医患关系、医护关系、协调关系、恋爱关系等等。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职业和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有些是家庭教育带来的,有着是社会环境导致的,而有些是文化的缺失的因素,往往都是合并综合所致。就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观念认识上出现了偏移。

在我通过综合学习心理学获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后,我从中得到很多的灵感,但同时又发现,不管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还是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和埃利斯的认知心理学及由此三大派系延伸出各学派的心理学理论,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与身体健康是隔阂的,他似乎忽视了东方文化中身心合一的传统理念,直到我重新拾起国学,再次详读这本《森田疗法》,给我的心理分析论找到有力的依据!

本书有个关键词“禅宗”,其起源于中国的佛释道,又在日本开花结果得到更好的诠释,并由此产生了森田疗法,所以,与其说森田疗法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更不如理解为森田疗法是一种养性修为的手段。当我们去剖析东方文化结合社会环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有太多的神经质症的人,且有意无意的使社会环境变得复杂而烦人,当然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西方文化中也有多少糟粕。

我们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一个愉悦健康的心境,这些都源于我们自己。即使我们有过心理的阴霾,森田疗法能教会我们勇敢面对。这不但对神经质症者有利,也对神经症者同样有效。

《森田疗法——医治心理障碍的良方》这本书不但是心理学的普及书籍,也是一本书写历史的书籍,从中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本心理学研究报告,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感谢康成俊教授!

心理观后感 篇4

读了:这本《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我知道了心理常识很重要。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我从中深的益处,它主旨是:从认识情绪与情感处落笔,结合日常生活,探索自身、群体,为中学生身心成长提供了必备的心理知识。

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这篇“感觉适应:为何架着眼镜找眼镜”。这篇讲述的是我们经常 “骑着驴找驴”来打趣的事。我一直以为这是大脑短路,瞬间型健忘。读了这一本我才知道:其实这未必是一种健忘,而可能是一种感觉的适应。平时人感觉不到每一次呼吸时空气流过鼻腔的感觉、衣服压在身上以及摩擦时候的感觉,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也会忽视那里的气味,这些都是感觉适应的表现。感觉适应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适应。这些适应无疑对人更好地习惯起居环境的变化有所助益,并且让人们在出现变化时有所缓冲地调整自身,保障自己的安全和正常活动。而且每当我这样着急的`找一样动,我也只需要冷静下来,慢慢找。那些想找的东西其实就在眼前!

痛觉麻木:关云长刮骨疗毒不疼吗?有个朋友曾经讲她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说看见她弟弟被人家欺负,立刻冲过去保护弟弟,经过一场小规模的冲突两人回到家,她才发现自己的凉鞋扣扎进脚心,流了很多血,可她居然一直没有感觉。这就是疼痛麻木的一种表现。这篇列子很好的证明了关云长的故事,关云长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受伤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自然没什么感觉。经研究发现,疼痛感其实并非完全由身体受刺激的大小决定,也会受到心理反应的影响。心理的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即夸大或减小疼痛感。具体来说,如果人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其他的事物吸引过去,就容易忽视或者减轻疼痛,而如果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伤口上,就会感到格外疼。所以比赛中的运动员即便受伤严重有时候也并不知晓,或者知晓后还可以忍痛完成比赛,同样,关羽将注意力放在下棋上(那盘棋他居然还赢了),自然有展示个人气魄的一面,也有借以转移一下注意力的意思。人的心理对身体感觉的影响还是很奇妙的。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

放眼当下,人声鼎沸喧嚣,人心匆忙浮躁。无数信息充斥爆炸,稍有懈怠便措手不及。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探索、建构时期的中学生极易在其中惘然四顾、迷失自我。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方宇宙,复杂微妙,瞬息万变,但却并非全然不可知。《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从认识情绪与情感处落笔,结合日常生活,探索自身、群体,为中学生身心成长提供了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该书以采撷知识点的方式,介绍了知觉与思维、有关学习的心理规律、趣味心理常识等,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自助手册。

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心理问题。例如:坦诚的和自己所信任.要好的朋友交流,对一些人宽宏大量,对自己也可以制定个生活计划,让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更好的

心理观后感 篇5

作者:张文倩

学校: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小学

作者:张文倩

学校:滕州市姜屯镇大彦小学[正能量句子 277433.CoM]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教学心理有更深的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师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

本文以学校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分析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方面以及心理理论和应用的主要环节。论述了学***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理学新学科。研究中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及其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一门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不应分离,它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的本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始终是教学的核心。

明白了学***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里,学习是死亡的知识,但却是学习的力量。学习应该和生活一起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是课堂上的事。创建学习型社会,要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的创新性,以前***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我们掌握了老师说的话,我们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懒散情绪。现在我们需要将其转变为发现、创造性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

学习需要有清晰的学习,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学习学习理论,更新了评价观念,评价不仅仅是对考试和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这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更多得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心理观后感 篇6

我曾经参加过一节由曾奇峰老师授课的心理课程,此次经历对我的思维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堂上,曾奇峰老师以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让我对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将详细描述我的读后感。


这堂心理课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心理学的神奇之处。曾奇峰老师教学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开讲,让我们很快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展示图表、影像、实际实验等多种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这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曾奇峰老师在课堂上重点介绍了人的认知和情绪处理。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情景演示,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情绪的多样性和变化。我们在课堂中进行了许多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这让我亲身体验了一些心理过程,例如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我开始意识到,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曾老师还详细介绍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他强调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他鼓励我们改善自己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表达和解决冲突等。通过身体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训练,我开始注意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微妙变化,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重要性。他讲述了许多心理疾病和压力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强调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通过参加曾奇峰老师的心理课,我意识到心理学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并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中。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也让我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


曾奇峰老师的心理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内容生动且富有洞察力,他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也让我感受到他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热情。这堂心理课不仅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心理观后感 篇7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作为产品的人民。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心理观后感 篇8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中的第五章第六节: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岛。这也意味着人们会生活在一起,会有一种关系,然后进入别人的世界。

用孙瑞雪先生的话说,人与人交流,就像进入一个房间或一个世界。明白、明白、再出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心理发现到认知的过程。

任何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是老人还是幼童,和他人交往,就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也是核心问题,即力量和权力。权力和权力导致平等和权威。平等的关系是尊重和接受他人;权威的关系必须是控制、支配和服从的关系。

当儿童进入社会时,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有的形成平等和友谊,有的形成权威和从属关系,有的不断为权威的前提和铺垫而努力,那就是胜利。比如有的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总是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小朋友的认可,如果有人说他做的不好,就会很不开心或者发脾气。

而且有些孩子总是专横,和别人相处时总想控制别人。我们小区里有个男孩子跟我女儿同龄,五岁多,脾气很暴躁,而且总是想让其他的小朋友听他的。比如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他首先声明自己要当老师,原因是他可以指挥他的“学生”,要让别人对他言听计从。

再如骑自行车的时候,他必须走在最前面,让别的小朋友依次排序走在他的后面,或许这种“孩子王”的角色让他有一种满足感。但是其他的孩子也有说“不”的时候,这时他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发雷霆,最后与小朋友们不欢而散,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跟他玩。如果你问那些孩子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玩,答案出奇地一致:

因为他总是让别人听他的。孩子们很快就有了心理意识。从长远来看,这个孩子没有朋友,变得非常孤独,因为他陷入了控制的泥潭。

作为父母,如果他们的孩子习惯于控制别人,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当我们与孩子们相处时,我们是否是用权威来控制他们。弗洛姆对权威的解释被称为显性权威,是指生理上的强制。比如孩子吃饭时,我们会说:

“坐在那里不要动,你要动,饭就不要吃了。”直接了当对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的令。还有“你要怎么做,否则会怎么样。

”我告诉你不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叫外显权威。经常会有妈妈对孩子说:“妈妈喊啦!

‘1,2,3’。”意思是说,妈妈数到3,孩子就必须要怎样怎样。还有另一种方法。如果孩子不按你说的做,我们会说:

“看吧!我刚才已经说了,结果就是这样。”“你看你没按我说的做,结果一定是倒霉的。

如果你照我说的做,结果就不是这样。”我们总是想要强制别人。这种权威式的关系就会像疾病传染一样,孩子不知不觉中就被传染上了,而控制别人就会遭人反对,还会失去朋友。

当我们发现自己用这种控制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时,应该立刻改变,用一种商量,平和、公平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做好榜样。避免孩子因为习惯控制而碰壁或失去朋友而孤独。其次,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承诺,依靠规则,学会尊重,来改善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于那些习惯反复控制别人的孩子,我们先接纳,然后再与他交流讲道理,让他自己明白控制带来的不良后果,并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自己做主的权力,而不能独断专行去要求别人,这样你就会失去朋友。或者在游戏中,先建立一个规则,告诉孩子,每个人可以自己做主,不能强迫别人,这样孩子们既懂得了合作,也学会了尊重。

荣格说:人类文明就是把潜意识提升到有意识的状态。成长的过程就是把自然的、流动的、心理的意识提升到认知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爱、自由、规则、平等的和谐关系,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心理观后感 篇9

看完《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讲得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也令我有许多感慨。事实上,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盲目行为的增多,以及对短期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失败的概率更高,心脏容易失去平衡,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们都认为:

“一个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其实,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

面对“心病”,关键是自己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这比找心理医生看病起来,还不能象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也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观,要有正常而明智的思维,避免误入歧途。 首先要加强修养,遇事要泰然处之。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是从繁盛到衰落再到消亡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应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不会被灰色的精神病困扰;其次,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

适度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损失,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以改善人们的抑郁情绪。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觉得时间不够,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增加生活的活力,使生活更有意义。

还有几点也是很重要的:

一、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钦佩、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学一门艺术更好。无论是唱歌、弹钢琴、写作、绘画、集邮、钱币,人们都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中找到乐趣。

二、持心理宁静。面对大量信息,不要紧张、不耐烦、不知所措。保持冷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提高应对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当地变换环境。一个人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懒惰,不为有功却一无所获,过于舒适的环境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新的环境,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改变换境,进而改变人的情绪,使人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失衡。

4、 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理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最后引用著名心理健康专家dr.george stephenson总结的11条保持心理健康的的方法,可以给各位朋友参考下: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彼此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抑郁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当遇到更大的刺激,或受挫或失败,陷入自我厌倦时,最终离开所面对的环境,转移注意力,暂时回避,以恢复心理平静,填补心灵创伤。 3、当情感遭到激烈**是,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喜欢干的是,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或替换掉。四。对人要谦虚,自我表达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做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人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遇到许多问题时,最好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易解决,以自信地完成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的、焦躁,心理压力过大。8个。对别人要宽容。不要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做事。原谅别人的错误,给别人改正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个。自我更亲自动手,打破心理依赖,不要总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定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修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心理观后感 篇10

1. 刚才无意中看了一期央视12台的《心理访谈》,讲述的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女孩子黎峥找工作屡屡失败,她认为原因是自己太胖了,看那个体形是很胖的,估计有200斤左右。

她主动转向心理访谈节目,征求心理专家的意见,但节目录制前夕,她突然退缩。后来在节目现场通过**,心理专家雷明老师说她一直是给自己消极的暗示,试一试积极的暗示,问她最想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她说是文秘。于是雷明老师给她布置了一道作业:

给主持人阿果写一封信函,说明自己没来参加节目的原因。没想到黎峥突然挂了**,后来解释说她的手机没电了。实是上,她心里很纠结,于是退出了。

雷明老师问起她的家庭情况。她一岁多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她和奶奶爷爷一起长大。她直到15岁才回到母亲身边。雷明先生说这是主要原因。原生态的积极态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但黎峥从小就和老人一起长大。当他受伤时,他没有得到他母亲的安慰和积极的安示。还举了例子:

跑步跑在别人后面,同学们讥笑她胖,回到家向妈妈倾诉,妈妈可能会说:不用怕,咱们虽然跑步跑不过,可咱学***比他们好。或者会说:

别害怕,我们有很多朋友!最后,老师建议她继续做**运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老师的分析和建议再次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有多么重要。过去,离婚率很低。虽然家长不了解科学教育,但至少没有孩子造成什么伤害。现在,家长们虽然重视孩子的培养,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使用了许多错误的方法,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再次想起郑委老师常说的: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

2.昨天看了心理访谈的**节目(/):和墙一起生活,真的很感动!弄得我也险些像里面的妻子一样的泪水涟涟!

因为要自己一人承受照顾孩子的重任,因为丈夫只顾工作不顾家庭,因为每次吵架后丈夫的木纳反应,因为丈夫只会一味的认错,不替自己辩解什么,妻子将心中的怨气撒到了不满一岁的女儿身上,将女儿险些用被子活活的闷死!

当然,妻子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有多难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她希望丈夫能理解她的困难,及时安慰她。但是,丈夫没有。

因此,妻子只能打架,希望丈夫能进步。但是,丈夫只是一味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没有反驳的意思。这样的情况让吵架变成了妻子吵架和独白!

心理学家李子勋分析,妻子之所以将心中的怨气转而发泄到自己的亲生孩子身上,是因为,孩子还会哭一哭,而自己的丈夫却只能一味的默默地忍让,并不替自己辩解什么。

心理观后感 篇1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压力,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读书、考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考上好的中学、大学。但是现在我们考上大学了,这些压力就离我们远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大学里我们同样要面对很多的压力,有考试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这么多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心理健康课是必不可少的。

在心理课上,我知道了所谓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完整和正常,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心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成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通俗的描述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都抱有积极的态度,特别是遭受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如失恋、失业和生病等,能够主动的去面对、学习和寻求帮助,在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表现出一个人具有解决问题、应对压力、适应人生各种改变的能力。

通过个人的感受与经历,我愈加觉得心理健康课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前方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也是光明的。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新认识与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在大学里,许多同学都因为课程较少、压力大于是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到了最后就无法自拔,于是他们为了打游戏就开始荒废学业,开始连课也不去上了,整天呆在宿舍,坐在电脑前。甚至是不分昼夜的打,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开始变得扭曲了,可能分不清自己身在虚拟的游戏中还是现实的世界里。这让他们变得孤僻了,不善于与人交流,他们只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于是他们有的模仿游戏的场景去杀人,连自己的亲人也杀了;也有的猝死在电脑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保持快乐人生的秘诀是: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心理观后感 篇12

1.对于新员工而言,磨合期是最关键的时段,在此期间离职率也是最严重的,所以企业就应该抓住新员工的这种心理变化,通过各种方式(心理引导、业绩肯定、福利待遇与职业规划等)让新入职员工感受到企业热情的氛围和健全的制度及文化,让新员工能够从中看到未来与希望,尽量缩短磨合期,让员工主动情愿的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企业。同时,通过后期的各种奖惩制度,为企业选拔最有实力的人才。

2.对于人事管理者而言,新员工入职后,对员工的关怀、沟通、激励以及通过观察其特点给其安排合适的岗位非常重要,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没用的东西,只有放错地方的垃圾”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在此刻人事管理者就充当了“伯乐”的角色,他们的任务就是发现新员工的闪光点为其定位并将其充分利用,即让人适其位,各尽所能。其次管理者还应具备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标杆、一块巨型的吸铁石,使下属围绕其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诸葛亮再厉害,也因其万事事必躬亲,导致后继无人。

再次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适度施压。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高效的完成工作。最后为员工搭建成功的平台,通俗来说,每一位员工都不愿意自己的职业生涯显得苍白,大家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升职加薪,留住优秀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其提供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现在年轻人进入职场,都希望先拿高薪,在认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资待遇不够,凭什么努力工作。但实实上,职场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工作、不懈努力的人。原因是老板和员工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个雇员想先在工作中得到报酬。老板喜欢那些先努力工作却拿不到工资的人,然后他们会重用这些人。

--- 俞敏洪

三、留人更多的是指留“人才”,在经历过选人与用人阶段的考察后,人力部已经对每个员工的潜力性有了大致了解,下一步就是留人才。事实上,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人都说自己是真正有能力、有用的人,老板也喜欢能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的人,所以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但竞争无处不在,没有人能避免挖墙脚,没有人能抗拒高科技**,于是人才流失问题就出现了。

有问题就必须有答案,此刻硬制度与软文化就派上用场了。同时给有能力者提供良好的平台、颁发其一定的荣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其有成就感,再次要给其灌输“主人翁”的观念,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企业是我家,发展前景靠大家”,当然物质奖励亦很重要。

回到《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学》当中,它在对人事管理者如何应对甑选人才一直到用人与留人的问题上,正如笔者孙科柳所说:“每小节均采用‘问题/现象+心理效应分析+解决措施’这样的结构进行安排”,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出了我们很多超前的观念与可行性的办法和技巧。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罕见的问题,比如以下的概念和方法:

1、问题:招合适的人而不是“完美”的人。

心理效果:眼睛没有瑕疵;应聘者要求多才多艺;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太高;盲目追求高学历;用各方面稳定的人比用一些小瑕疵的人要好。

解决方案:认识人、看主流;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考核重点;合理设置考核权重

2。问题:在没有明确分工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合作

现象:责任空白,有些事不负责;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问题互相推诿(社会懒惰效应);素质过高;管理者角色错位

心理效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队凝聚力强;团队应变力强

解决办法:定位工作性质;了解员工情况

3、问题:怎样让员工有好的表现

现象:优秀员工越来越好;绩效差员工越来越差(标签效应)

心理效应:企业管理者不应一味的责怪,而应多激励,多贴正向的标签;使用激将法时应根据员工特点而定

解决方案:积极激励为主;从发展的角度看员工

作为一名人事从业者,当再次回首重新审视《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学》时,也许更多应该做的是与自己之前工作中的观念与办法相比较,我们有哪些欠缺与不足,对待人力资本应如何科学的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